第一章 概 论
同样是耶穌,他既可以被看成是高尚的圣人,也可以被看成是优柔寡断的愚人,这完全是由作者的伦理观决定的。换言之作品是否具有伦理性,并不取决于编剧描写的对象。进一步来说的话,就算作品描写的是极其不道德的事情,只要作者的主观方向正确,它就不会成为一部不道德的作品。相反,就算是那些任谁看起来都既美丽又正确的题材,也可能因为作者的想法不同,而被涂上不道德的颜色。 以《悲惨世界》( Les Miserables)中的冉・阿让为例,如果我们只看他的罪行,他无疑是一个杀人犯和越狱犯,而且他刻意隐瞒过去的诸多罪行,不管理由如何,也都只能是狡辩的借口。把这样的主人公塑造成“博爱的君子”、悲惨的“慈善家”无疑是出于作者雨果的价值判断。关于这点,夏目漱石说过:“如果只写一个人善良的方面,那么他就是令人喜爱的道徳家;如果只写丑恶的方面,那他就是人人唾弃的恶人。” 引自 第一章 概 论 打动我们内心的并不是短暂的现象,而是这些现象中潜藏的人类本来面貌,人们在其中看出了“真实”。剧情片的优点就在于追寻这些“真实”。 引自 第二章 基础(一) “事实”和“真实”本来就不具备被一同比较的性质,如果硬要比较,“事实”发生在真实生活之中,具有特殊性,能给人种原始的印象,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真实”则包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真理,具有普遍的渗透力。所以在印象上,“事实”具有更强的力量,但是在渗透力上,“真实”拥有更强的力量。 引自 第二章 基础(一) 那些在语言上被我们称其虚构、呼为架空、笑为杜撰的东西,却通过虚构、架空和杜撰表现出人生的真理、人生的真实。它描绘的是借由现实中的事物表现的、万古不变的世界。这样的话,虚构已经不是虚构,架空已经不是架空,杜撰也不再是杜撰了。 引自 第二章 基础(一) 歌德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努力去追寻艺术上的真理,而全凭冲动冒失鲁莽、行事没有章法的作家总是努力去追寻事实。前者将艺术引向高峰,而后者将艺术带入低谷。 引自 第二章 基础(一)
8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