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117个笔记
◆ 前言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 用平白的话语来说,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
>>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 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祇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
>> 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
>> 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电报把新闻变成商品。要想深刻理解这些隐喻,我们确实要费些周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
◆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哈哈哈哈哈可爱
>> 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得溢出来。
>> 而且,我们衡量一种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看那些毫无伪装的琐碎小事。
>> 电视也不过是一种修辞的工具。
想到今天晚上在b站看杨照老师的直播,由其亲人手持设备拍摄的,有同学发弹幕说“被晃晕了”,杨老师还回应了这个现象hhh我们现在太过依赖辅助工具,一不小心就分心了。作为传播媒介,跟纸质工具比起来视频确实更不容易专注呢。
>> 工具
>>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
>> 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
>> 在谈到“共鸣”的来源时,弗莱总结说隐喻是它的动力,也就是说,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
>>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 媒介是怎样于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的
>> 证词是口头的,因为人们认为口头表述比书面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证人的思想状况。
>> 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法律事实的理解存在共鸣的冲突:一方面,人们仍然相信口头语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头语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尤其是印刷文字。
>> 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
在法理学课上听到老师的一种关于苏格拉底死亡的讲法是因为哲学的内在冲突导致的。苏格拉底想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但古希腊的法律只是维护城邦里的小群体。所以苏格拉底是故意寻死的。
>> 我们可以假定,280个陪审员之所以
>>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这可真是冷知识啊哈哈哈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相信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以及刮北风时怀孕的小孩儿更健康。
>> 数字是发现和表述经济学真理的最好方式
>> 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壮大,这些都会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 “话说为实”“阅读为实”“计算为实”“推理为实”和“感觉为实”的重要性,随着文化中媒介的变化,也在跌宕起伏
>> 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啊,今天中午还想着好想吃莴笋,后来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勉强想起个茼蒿,又想起来芦蒿,就是想不起莴笋。拿手机搜XX炒丝炒鸡蛋,终于找到了莴笋的图,才想起的。
还有好久不动笔写字,好多字在脑海里有印象,书写时确怎么也想起不来。
还有还有前几天想着王勃用骈文写得《滕王阁序》,在脑子里有个印象确怎么也想不起来,还想到了《岳阳楼记》,最后还是依靠浏览器。
真的,这样下去智力该退化了,好怕年纪大了得阿尔兹海默症。(•̀へ•́╮)
>> 印刷文字的文化里,记住一首诗、一张菜单、一条法规或其他大多数东西只是为了有趣,而绝不会被看作高智商的标志。
>> 印刷文字的文化里,记住一首诗、一张菜单、一条法规或其他大多数东西只是为了有趣,而绝不会被看作高智商的标志。
>> 一些旧的媒介事实上已经消失了(比如象形文字和装饰华美的手稿),与它们相关的规则和认知习惯也随之消失了,但其他形式的对话还将被保留下来,比如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
>> 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
>> 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嗯嗯,是的。
虽然纸质印刷品退到我们文化的边缘了,但是文化也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现在很多人都以听书方式,用耳朵代替眼睛“阅读“。像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读起来很枯燥,我就在网上找了纪录片来看,有视频有解说,更加生动,我也对作者书中的介绍有了很生动的认识。
虽然可能弊比利多,但还是不一棍子打死好。
>> 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
>> 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
◆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 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
>> 也许我们可以说,美洲文学的滞后不是因为人们的惰性或英国文学的广泛流行,而是因为缺少优质的纸张。到了独立战争时期,乔治·华盛顿还不得不用难看的纸片给他的将领们写信,他的急件甚至连信封都没有,因为纸实在是太宝贵了。
>> 马克思完全明白,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 首先,用当今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听众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
好幸福……
>> 这些演讲的场合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演讲者的身份。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这些听众的社会生活中,文化生活和公共事务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正如温斯罗普·赫德森指出的,即使是循道宗信徒举办的野营集会也把野餐和听演讲结合起来。
>> 作为复杂论证的一种手段,语言在几乎所有的公众领域都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话语方式。
>> 我选择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作为本章的开头,不仅因为他们是19世纪中叶政治话语的杰出典范,同时也因为他们充分证明了印刷术控制话语性质的力量。
>> 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问题: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它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它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 在任何利用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特别是一旦语言付诸印刷机,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也许这个想法平淡无奇,这个事实毫不相干,这个观点漏洞百出,但是只要语言成为指导人思维的工具,这些想法、事实或观点就会具备某种意义。
>> 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
>> 到了18世纪,科学——对知识进行分析管理的典范,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改造。也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被证明是一种理性而开明的经济生活制度,宗教迷信遭到猛烈攻击,王权的神圣受到挑战,人们认识到社会需要不断地进步,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 哈佛大学是为了给基督教公理会培养教士而于1636年创办的。
>> 他们认为,虽然民主有种种的好处,但它无疑形成了一种助长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的危险。
>> 美国的报纸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印刷术统治下的思想日渐衰落的象征: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
>> 150多年之后,广告的形式变化不大。
>> 到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广告商们已不再期待顾客的理性选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 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铅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
>> 这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 堪萨斯成为第一个允许妇女参加学校选举的州,或者使怀俄明成为第一个实现完全平等选举权的州,光靠开拓精神是不够的
>> 美国诞生于一种应运而生的理想。
◆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 新的观念是指交通和通讯可以彼此脱离,空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不可避免的障碍。
>> 19世纪40年代,美国仍然只是由不同地区组成的一盘散沙,各个地区有自己不同的对话方式和利害冲突,要想实现全美洲统一的对话还只是一个梦想。
>> 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
>>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
>>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 小报上的这类故事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们的吸引力不在于其时效性,而在于其对于时间的超越。
>> 不久之后,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
>>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 这正是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
>> 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当然,在任何一种交流环境中,输入(人们得到的信息)总是多于输出(在所得到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的。
>>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
>> 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
>> 电报还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用刘易斯·芒福德的话来说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 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 摄影术和视觉经验的关系就像印刷机和书面文字的关系一样。
>> 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
>> 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
>> 加夫里尔·萨洛蒙曾经说过:“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他这样说的意思是,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
>> 如果一个字或一个句子从语境中被抽走,如果读者或听者不了解前因后果,语言表达的意思就会被扭曲。但对于照片来说,就不存在脱离语境这种事情,因为照片根本就不需要语境。事实上,照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形象脱离语境,从而使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 图像的中心地位削弱了对于信息、新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实的传统定义。
>> 这些照片为“今日新闻”创造了一个表面的语境,而“今日新闻”反过来又为照片提供了语境。
但这种照片和新闻共同形成的语境其实纯属错觉。
>>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 源于电报和摄影术的一个更重要的产物也许是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 伪语境是丧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避难所。
>> 确定曲调的正是摄影术和电报。在它们的语言中,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拥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
>> 电视在很多方面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
比起电视,互联网的普及让文中提到的内容做起来更加方便
>> 通过电视,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电话设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买什么磁带和杂志,以及听什么广播节目
◆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 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 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 例如,印刷术就有明确的倾向,即要被用作语言媒介。
>> 当我们谈论电视的时候,我们不是指一种技术,而是指一种媒介。
>> 也就是说,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某种技术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或者只能产生最低限度的社会效应。
>> 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儿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满足
>> 但我这里想要说的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
>> 在电视节目进行过程中,是不允许说“让我想一想”或“我不知道”或“你刚才说……是什么意思”或“你的这些信息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样的话语不仅减慢了电视节目的节奏,还造成一种不确定或不完美的印象。
>> 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围观产生表演
>>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直播这次手术,但直播的结果是迪特里赫医生和舒勒先生的胸膛都出了名。也许是因为舒勒先生看过太多的电视“医生秀”,所以他对自己的手术结果出奇地有信心。他说:“他们绝对不可能让我在电视上死掉。”
想到了《奇葩说》hhhhh
>> 这样的辩论就像是拳击比赛,关键的问题是“谁打倒了谁”
>> 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 第7章 “好……现在”
>> “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
Gou 四声
>> 媾和
>> 当然,在电视的“今日新闻”中,我们可以看见“好……现在”这个话语模式以它最大胆也最让人尴尬的方式出现。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零散不全的新闻,而且是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的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
>> 电视为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
>> 这里的“可信度”指的并不是讲述者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它只是指演员/报道者表现出来的真诚、真实或吸引力(需要具备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点)。
>> 音乐和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播放音乐?我想,这可能是和在戏剧和电影中使用音乐的道理是一样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题
>> 很多播音员似乎并不明白他们所说内容的意义,他们播报地震、大屠杀和其他灾难新闻的时候往往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得体的热情。
>> 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 制作新闻节目的奥义是:“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须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
>>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
>> 沃尔特·李普曼在1920年写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 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在这里,宗教不再是具有历史感的深刻而神圣的人类活动,没有仪式,没有教义,没有传统,没有神学,更重要的是,没有精神的超脱。在这些节目中,传教士是头号人物,上帝只能充当配角。
>> 今天的电视传教士和早期的福音传教士或今天只局限于教堂传教的神职人员们差别并不大。使这些电视传教士成为宗教体验的敌人的不是他们的弱点,而是他们赖以工作的媒介。
>>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 电视广告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已经成为一种伪疗法,消费者成了信赖心理表演疗法的病人。
>> 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
>> 我们常常把票投给那些性格、家庭生活和风格在电视屏幕上表现出色的人。古希腊哲学家在2500年以前就说过,人常常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现在,电视政治又添了新招: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望的形象。
◆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 不管我们的看守人接受的是左翼思想还是右翼思想,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差别,监狱的大门一样是坚不可摧的,管制一样是森严的,偶像崇拜一样是深入人心的。
>> 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
>>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点评
点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