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宋元山水意境
一 缘起
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里主要指山水画。
山水画由来久远,早在六朝便有所描述,隋唐有所进展但变化不大,真正的独立在中唐前后。如果说继宗教绘画之后,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末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
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世俗地主士大夫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生活、心情、思绪和观念。二者“隐逸”含义内容不同,六朝门阀时代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宋元时代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宋元山水展现出的题材、主题、思想情感比六朝有更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但也只是农村生活的享受者和欣赏者,是封建农村的理想画。
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的愈益流行是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二 “无我之境”
宋元山水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三个里程,呈现出三种面貌和意境。
“气韵生动”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悟。
175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宽泛、丰满而不确定。自由和宽泛。“无我之境”
177不同的美的风格,往往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述,表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差别。
三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从北宋前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这种迁移变异的行程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有重要关系。一方面,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和趣味(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坦冠冕,自然也影响到山水画)。另一方面,对诗意的极力提倡。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段在“太平盛世”中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的。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中到达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
181它处在“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中。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出无限(诗情)。地域性的不同特色明显消退。描绘的景物小,但普遍性大了,抒发的情感观念更确定一些,也更鲜明浓烈了。
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领千秋。 引自 三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元,社会急剧变化。一部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即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
其基本特征:①文学趣味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②对笔墨的突出强调。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这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③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
185水墨画也就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元画使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更为明确的“表现”了。画面景物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发展的明清,行成一股浪漫主义的巨大洪流。艺术家的个性特征空前突出了。
从美学理论看,与艺术实践的历史行程大体一致。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代则强调的是“法心源”、“趣”、“兴”和“写意”。
曲境,酣畅明达,直率痛快,非常突出“有我之境”。
189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