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8-29
依我所见,当人们称某一段文字是文学之时,他们通常在大脑中有如下五种想法之一或者其中几种的组合体:他们的“文学”意味着虚构作品,或是与报导实证事实截然相反的内省人本体验的作品,或是极为鲜明地、隐喻性地或自觉性地运用语言的作品,或是不像购物清单那样实际性的作品,或是一段被高度评价的文字。上述的范畴其实都属于经验领域,而非理论范畴。它们来源于日常的判断,而不是基于对此概念自身逻辑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些虚构的、道德的、语言的、非实用的和惯常的要素。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些性质越多地有机结合在一段特别的文字中,人们越倾向于授予其“文学”的头衔。我们或许会注意到,我列举的几个方面甚至都不全在同一个立足点上。如此谈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只不过是去谈论其语言、道德观、虚构可信度等因素而已。它并不能够分离出这些特征。
两个不同的译本:
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规范性
虚构的、道德的、语言的、非实用的,惯常的
fictional, moral, linguistic, non-pragmatic and normative
这里的normative的定义依然存疑
6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