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哈默《中国革命 1925年5月30日,上海》概览
0- 上海,1925年5月30日
这一章作为引子,讲五卅运动的背景与意义,却寄寓着奥斯特哈默更宏大的企图:讨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几个主要关键问题。(“革命”的内涵会在第一章被限定)
-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的状况,准殖民统治:真正有政治影响力(投票权)的为极少数(约2700)英国人(其他数万外国人,主要是日本和俄国侨民在政治上并无影响力),治外法权与会审公廨(Mixed Court),仍然非常严重的等级制与种族歧视(种族隔离)
-上海的基督教教会大学:震旦大学(耶稣会 - 法租界),圣约翰大学(新教教会),复旦大学(马相伯创建,政治上更激进),上海大学是复旦大学更激进的分支(其势力同样参与进「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的民族主义性质(此次运动得到了本土资本家商人(商会)或多或少的支持,否则也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工人运动性质(工人为主力,由知识分子动员,罢工作为手段),与「五四运动」的区别(在策略上有延续性,但1政党开始产生影响力,2出现内部派系斗争,3「帝国主义」作为理论概念的提出),运动范围的扩大(广东,省港大罢工)
(即使在最激进的宣传中,阶级斗争也未成为主题,但共产党的确在此次运动中得到了壮大)
1-中国革命的前提条件
传统社会的基础架构(pp. 33-39)
地域(9块)划分(pp. 43-46)
-「革命」的概念:词形借自日本,梁启超对革命广义狭义之区分(p.22)A铁血革命B不可阻挡的渐进的旧秩序解体,新秩序建立。中断中有连续。
- 时间与空间视角:时间方面,革命可以向前(清末改革),或者向后(49年后)延伸,。空间方面,讨论革命时,中国的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也值得被考虑。(尤其是南北差异)
- 传教士的负面评价,军事改革比想象中成功,新政(对于地方精英权力的削弱)加剧了清政府的瓦解
2-现代化初期的城市氛围
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城市里同时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在不同城市环境下都可以观察到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二是大规模人口聚集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券,这些大量聚集的人群虽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微观机制,却未能通过某种宏大框架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城市革命,与其说是无产阶级对不堪忍受的苦难所做的回应,毋宁说是各种反叛力量汇聚在一起的结果。 引自 第二章 现代化初期的城市氛围/63 -以零散「重镇」而非大城市为中心的非农业经济,民营资本和官营资本的发展(民族资本家的处境在民国初的十年还算不错),国民党丝毫不照顾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发展国营铁路网络,主要是军事用途),日本侵略者的摧残
-资本家的身份:第一代中国资产阶级(很多情况下传承自晚清城市商人)与洋泾浜买办之间的区别,清末成立的商会、工业协会、律师团
-知识分子的形成,大学教育的兴起,社会底层与地下帮派组织(产业工人之间一样有等级差异,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差别比想象大很多,人力车夫可以作为次无产阶级的标志性代表,青帮的发展及其与各种势力的勾结,其民族主义面孔的实质)
3-中国的政治愿望与纲领
-清末西学的引入(严复,日本作为重要的知识集散地:大量的留日知识分子)
-启蒙与救亡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老调重弹)
-对于民族主义类型的划分(pp. 127-135)反帝/政治/种族/文化
-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对于「民主主义」表述的模糊与暧昧(也代表了他本人的某种倾向),国民党威权体制对其发挥和利用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许多中国启蒙的先驱人物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布尔什维主义政党中纪律严明的骨干呢?
4-政治乱局与扩张型政府
-「军事主义」:袁世凯崩溃以后,中国社会的高度「军事化」,及其恶果(使中国不同势力增加摩擦,缺乏横向组织中国不同势力的能力)
-官僚体系:国民党对于权力的强化,以及对于「地方精英」传统职能与权力的剥夺,「保甲制」和建立在农村的警察网络(加上并不能得到执行和贯彻的国家权威)作为基层建设手段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秩序,流氓、地痞之类的人物开始取代乡绅的传统地位。
5-农民与农村社会
本章重点论述在中国农村社会,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
-南北差异:南方水稻种植区和北方小麦种植区之间的差异(北方耕地面积大自耕农比例更高,南方人工灌溉比例高,南方水网有利于传统意义的运输,铁路对北方的帮助更大)
-核心聚居区与边缘之间的分隔(每个区域/身份对边界的开垦)
-劳动与所有制的多样性:1按照收益分成2按照约定农产品数量缴纳3征收固定租金
-地主与佃农关系的多样性:与佃农联系的紧密性(佃农的权限),是否提供农具,是否亲自参与生产环节
-北方的个体地主与南方的宗族社会(某种意义的集体生产)
-商品化与经济停滞:黄宗智的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乡村精英结构的重组(pp. 212-215)
6-共产主义动员阶段
-毛泽东对农村的关注(在共产党领导层中具有前瞻性)
-早期不受共产党控制的农会组织(哥老会及其他秘密组织影响下的)的蓬勃激进野蛮发展,对国共矛盾的激化
-彭湃在海陆丰地区的共产主义实验
-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及其优越性(相对于国民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