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类基因库探秘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更加有趣的是,我们体内只有不到3%的DNA含有构建细胞的指令,而绝大多数,也就是其余的97%,都不具备活性来指导形成任何物质。
==========
这些遗传物质的标准术语甚至也随之升级——从“垃圾DNA”变成了“非编码DNA”(noncoding DNA),这就意味着它们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
几乎每一个人类的细胞中都含有一个微型的马达,被称为“线粒体”(mitochondria),它就好比一台专用的发电机,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来驱动细胞行使职能。如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线粒体曾经是一种独立的寄生细菌,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与我们的某些原始哺乳动物前辈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些可能的“前任细菌”不仅生活在我们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们甚至还拥有属于自己的可遗传的DNA,即“线粒体DNA”或“mtDNA”。4 “前任细菌”并不是唯一一种与我们紧密结合的微生物。目前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的DNA中有多达三分之一来自病毒。换句话说,人类的进化不单单是机体不断“适应”病毒和细菌的结果,而且还可能是与它们“有机结合”的产物。
==========
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所造成的破坏还远不止于此。这些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与流感大流行之间还存在着奇怪的相关性。20世纪时,9次太阳黑子活动高峰中有6次都与大规模的流感暴发同时发生。事实上,1918—1919年爆发的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也是紧随着1917年的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发生的,这次流感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巧合。 这种相关性也可能确实存在。流感的暴发和大流行被认为是由病毒的DNA发生突变时引起的“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或是病毒从相关毒株中获得新的基因时引起的“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导致的。
==========
遗传学家起初认为,每一个基因都有其目的——无论是决定眼睛颜色的基因,决定“美人尖”(额头的V形发尖)的基因,还是决定附着耳垂的基因。当基因出现差错时,我们就会患上囊性纤维化、血色素沉积症或者蚕豆病。这一理论还认为,人类基因组含有100 000个以上的蛋白编码基因。但是今天,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分析,我们得知人类基因组只含有大约25 000个蛋白编码基因。 突然之间,这一切都明了了,基因并非只执行单一的任务。如果每个基因只有一项任务的话,那么几乎就没有足够的基因来生产人类生命所必需的所有蛋白质了。相反,单个的基因能够通过复杂的复制、剪切和组合指令等过程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蛋白质。事实上,就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赌场发牌员一样,基因也可以不断地洗牌和重组,以产生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有一种果蝇的基因能产生近4万种不同的蛋白质!
==========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基因力求“资源丰富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基因无疑是很有道理的。这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日本Kaizen(持续改善)管理体系相似。根据这一管理体系,许多工作决策都是在工厂车间里进行的,然后传达给管理层——对生产线进行小幅改造比重新设计整条生产线要高效得多。
==========
除此之外,基因系统中还内置了各种“冗余”。在将某些生物体中与特定功能相关的特定基因分离出来并将它们去除时,科学家发现了这一现象。使用“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实验将有问题的基因移除时,竟然不会对生物体产生任何影响,这让科学家震惊不已。这是因为其他基因实质上已经加紧填补了被敲除的“同事”的空缺。
==========
人们普遍认为,拉马克是“获得性遗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父(母)在其有生之年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他(她)的后代。例如,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颈的,其长颈是每一代长颈鹿经常不断伸长脖子以吃到高树枝上的叶子的结果;铁匠的儿子生来就会有两条强壮的手臂,因为他的父亲在无数次锤击铁砧的过程中已经锻炼出了健硕的肌肉。达尔文最终证明拉马克学说的这些荒诞传言是完全错误的,尤其否定了父亲或母亲在其有生之年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其后代的观点。 事实上,这些传闻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是真实可信的。
==========
拉马克只不过是复述了那个时代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却遭到了严厉的批判,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女性,则是曾经因为她自己的理论而被广泛地否定和排斥,她就是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可谓遗传学上的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一位才华横溢、颇具影响力、极富独创性的思想家,但是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几乎完全被同辈人忽视了。麦克林托克于192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那年她25岁。然而在接下来的50年里,她追求着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独特想法,却未曾获得过认可,也不曾得到过鼓励。 麦克林托克主要从事玉米遗传学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玉米的DNA、突变以及进化。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20世纪时几乎所有的遗传学家都认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罕见的,而且突变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麦克林托克提出的证据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组的某些部分积极触发了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并成功通过校正系统而引发的微小的突变,而是在遗传水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麦克林托克发现,特别是当植物受到压力时,整个DNA序列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甚至可以将它们自己插入活性基因中。当玉米DNA中的这些基因发生剪切,并将自己从一个地方粘贴到另一个地方时,它们实际上已经通过改变DNA序列影响了附近的基因:它们如同开关一样,有时将基因开启,有时将基因关闭。更为重要的是,麦克林托克还发现,这些四处跳动的基因的行为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似乎存在着某种机制可以调控它们的行为。首先,它们会经常移动到基因组中某些特定的位置。其次,这些活性突变似乎是由威胁玉米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触发的,如极端的高温或干旱。简而言之,玉米植株的突变似乎是一种有意的行为,既不随机,也不罕见。 今天,麦克林托克发现的这些基因中的“游牧民族”被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s),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突变和进化的理解。然而,她的这一理论在获得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之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新理论、新思想在诞生之时往往伴随着不解和质疑,麦克林托克也没能躲过此劫。1951年,在著名的美国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麦克林托克首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她非但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反而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人们开始用惊讶、怀疑甚至是嘲讽等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她,朋友和同事也渐渐同她疏远,这位曾经在美国遗传学界享有盛誉的女科学家几乎变成了孤家寡人,经受了她一生中最漫长的苦闷和孤寂。
==========
麦克林托克发现的“跳跃基因”使我们认识到突变并不是随机的、罕见的,它们有可能比理论研究所显示的更为强大。反过来,这也暗示了进化本身可能比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发生得更快、更突然。突变不再是“DNA歌曲集”中某一“歌曲段落”中的一个小小的“单词拼写错误”,整个“旋律线”甚至都可以插入整个基因组中。基因组犹如一名优秀的嘻哈说唱歌手,能够将“旧曲片段插入新曲”之中,从而“即兴创作”出不同但类似的段落。而且,一个顽强的、网络化的基因组——一个新兴概念中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诸如活性基因被敲除等问题的基因组,通常可以从这种“即兴创作”中幸存下来,甚至有时也能从中获益。 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跳跃基因”[也称转座子(transposons)]是如何操作的。有时候它们会进行复制和粘贴——在保留原有位置的基础上,先复制一份拷贝,然后将新拷贝插到基因组的其他位置中。其他时候,它们会进行剪切和粘贴——直接将自己从原来的位置上剪切下来,插入新的位置上。有时,新的遗传物质会安然无恙地保留在新位置上,而有时可能会被校正系统清除或以其他方式抑制。
==========
为什么这些转座子要进行跳跃呢?这是科学家现在需要搞清楚的关键问题。麦克林托克认为,当细胞现有的基因结构无法处理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环境的压力时,跳跃便是基因组对此做出的反应。从本质上来讲,是生存的挑战引得生物体掷出了突变的色子,它们希望由此带来的变化能够有所助益。麦克林托克认为,她所研究的玉米植物就是如此:过多的热量或者太少的水分都会迫使玉米为了寻找到一种能够帮助它们生存的突变而孤注一掷。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校正机制会受到抑制,突变就会乘机出现。随后,自然选择开始发挥作用,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突变最终胜出并在子孙后代中遗传下去,而适应不良的突变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于是乎,进化便应运而生了!
==========
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是19世纪的生物学家,他提出了“种质理论”(germ plasma theory),将人体的细胞分成了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两大类。生殖细胞是可以将所包含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细胞,卵子和精子是最终的生殖细胞。我们体内的其他细胞则属于体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皮肤细胞、毛细胞等。 “魏斯曼屏障”位于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该理论认为,体细胞中的信息永远都不会传递给生殖细胞。因此,在屏障一侧的体细胞上发生的突变,比如说红细胞突变,不能移动到屏障另一侧的生殖细胞上,因而永远也不会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殖细胞系中的突变不会影响后代的体细胞。请记住,构建和维护身体所需的所有指令都起源于父母的生殖细胞系。因此,发生在生殖细胞系中的突变,比如改变决定头发颜色的指令,将影响到下一代的遗传特征。 “魏斯曼屏障”已经成为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但是一些研究也表明,这个“屏障”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难以逾越。某些逆转录病毒或者病毒也许能够穿透“魏斯曼屏障”,并将DNA从体细胞携带到生殖细胞中,我们稍后将对此展开更详细的讨论。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将被赋予理论上的可行性。
==========
“跳跃基因”在大脑发育的早期阶段是非常活跃的,它们会将遗传物质近乎“杂乱无章”地插入脑细胞基因中各个不同的位置,这已经成为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每当其中的一个“跳跃者”在脑细胞中插入或者改变遗传物质时,从技术上来讲,这就是一种突变。而所有这些基因的跳跃可能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帮助创造多样性和个性,从而使每个大脑都独一无二。这种基因复制和粘贴的“发展热潮”只发生在大脑中,因为只有大脑才是我们从个性中获益的地方。但是,正如发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研究发起者弗雷德·盖奇(Fred Gage)教授所说:“你肯定不会希望在你的心脏中也添加同样的个性元素。”
==========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环境变化时期,很难想象,随机的、渐进的变化如何能够提供足够的适应能力,让我们生存下去。著名的进化思想家斯蒂芬·J.古尔德(Stephen J. Gould)和尼尔斯·埃尔德雷奇(Nils Eldredge)提出了“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特点是长时间保持一种只有微小变化的稳定或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被短时间内发生的由重大的环境变化带来的显著变化打断。也就是说,长期的微进化之后会出现快速的大进化,渐变式的微进化与跃变式的大进化会交替出现。那么,跳跃基因是否有可能通过进化中的这些“波峰”来帮助物种改变其行为方式以适应变化呢?当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
我们的非编码DNA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跳跃基因”组成的,所占的比例多达一半。但是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跳跃基因”看起来像极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病毒。事实竟是,很大比例的人类DNA都与病毒有关。
==========
今天,我们知道至少有8%的人类基因组是由逆转录病毒及其相关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在我们的DNA中已经找到了一个永久的位置,它们被称为“HERV”或者“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22虽然科学家才刚刚开始致力于发掘HERV在人类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他们已经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有趣联系。一项研究表明,一种特定的HERV可能在构建健康胎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有文献记载了HERV与皮肤疾病牛皮癣之间的联系。
==========
那些活泼跳跃的基因又是什么身份呢?它们很可能也是病毒的后代。“跳跃基因”有两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叫作“DNA转座子”,它们可以通过剪切和粘贴进行跳跃;第二种叫作“逆转录转座子”,它们的跳跃是通过复制和粘贴来实现的。事实证明,复制和粘贴的“跳跃基因”,即逆转录转座子的整体结构与整合的逆转录病毒极为相似。这一点是可以说得通的,因为这些复制和粘贴的基因将自身插入其他基因时所使用的机制与逆转录病毒使用的机制非常相似。其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逆转录转座子会像其他正常的基因一样,将自身复制到RNA上;然后,当RNA到达基因组中“跳跃基因”想要插入的位置时,逆转录转座子会利用逆转录酶将自身粘贴到DNA中,像逆转录病毒一样逆转正常的信息流。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章 “嘿,蚕豆兄,帮个忙好吗?”
蚕豆的英文名字写作“fava beans”,该词来源于意大利语,在蚕豆正式被命名之前,人们还给它...
-
第5章 微生物与人类
一些学者认为,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1]最初是早期的医生用来展示他们通过将蠕虫缠绕在棍子上以...
-
第6章 人类基因库探秘
-
第7章 甲基的疯狂——最终表型之路
这项研究正在改变整个遗传学领域,甚至催生了一个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表...
-
第8章 这就是人生:为什么你和你的iPod 终将走向死亡
早老症和其他加速老化的疾病表明,老化是预先设定好的过程,它是程序设计的一部分。想想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