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什么叫仁?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各有针对,很多不是定义。
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1.3、《阳货》17.17), “刚、 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他很讨厌花言巧语的人,喜欢沉默寡 言的人,司马牛问仁,孔子嫌他多嘴,就说“仁者,其言也切”(《颜渊》 12.3),叫他有话憋着点。
孔子讲仁,经常东拉西扯,表面是回答仁,其实是讲其他范畴。如:
(1) 颜潴问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12J),就是讲礼,强调 个人和礼的关系。
(2) 仲弓问仁,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12.2),就是讲 恕,强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3) 樊迟问仁,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13.19),则把仁分解为三种德。
(4)子张问仁,他说“恭、宽、信、敏、惠”(《阳货》17.6),则把仁分解为五种德。
另外,孔子论仁,常以智、勇为器用,与智、勇并说。如:
(1)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6.23)
(2)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9.29)
(3)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144)
(4) “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 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 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
这些都不是答案。
孔子的标准答案,是下面两条:
(1) 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渊》12.22)
(2) 前面讲仁人,我们巳提到,孔子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雍也》630)。“修己以安人”(《宪问》14.42),也是指仁人。
这里,仁字和人字有关。第一,他是一种“人其人”的概念。⑴用最通 俗的说法,就是拿人当人:首先是“修己”,拿自己当人;其次是“安人”, 拿别人当人。第二,人,范围比较小,不等于民,人是上流,民是大众。前面已经谈过,这里不再啰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