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美好还是营造恐惧?
所有特点,都可以是优点;真正可怕的,其实是没特点。
广告以“制造需求”为第一要义。而制造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情感销售,绕过你的理性,直接激发你的信任。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是两个套路,一是通过“细分需求”营造和渲染美好的想象,二是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加强接受度。
一、细分需求
什么叫“细分需求”?首先你要知道,所谓需求,说来说去都是很基本的那几项,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也就是不能直接转化成消费冲动。
以下这个思路,基本上就是一个“细分需求”的过程:
1.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想买冰激凌?
2.在所有这些需求里,最能触动人心的是哪些?
3.选择其中一项(表达爱意),与自己的产品绑定在一起。
从另一方面说,细分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细分感觉:
1.冰激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2.这种感觉,能让你联想到哪些场景?
3.这些场景里,有哪个细节最打动你?
4.把产品和这个细节(给你所爱的人买冰激凌)绑定在一起。
总之,就跟吃好东西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一样,越是美好的东西,越要“细分”,才能加强其感染力。当你苦于言语乏味、表达干瘪时,不妨试试这个“细分”思路。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的描写“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让人“身临其境”,指的都是细节上的丰富和生动。
二、善用恐惧
除了对美好的东西进行细分之外,还有一个反向的思路也可以极大提升你对受众的影响力,那就是“善用恐惧”。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适合诉诸感性场合,后者更适合诉诸理性场合。
所有美好体验都是在解决问题之后自然产生的。
不管你在怕什么,总有一款洗发水是在标榜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有病,我有药;你有担心,我才有卖点。最常见的广告套路是:先把可能的损失形象化给你看,比如因为头屑乱飞、油腻邋遢而遭受路人白眼,或错失面试机会什么的,然后,用了某某牌子,突然就赢回了生活的美好。
消费者的理性权衡往往是不利于他们做出决定的。所以这时,你就特别需要给他们提供一种迅速做决定的冲动,而“恐惧”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剂,相当于犹豫不决许久后的临门一脚。
请记住这两个原则:在你的受众诉诸感性时,要“细分美好”,把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分得越细,越能增强渲染和强化的效果;而在你的受众诉诸理性时,要“善用恐惧”,利用风险厌恶心理,促使对方迅速做出决定。同时,这两个原则还可以交叉使用,那就是:在通常是诉诸感性、需要营造美好想象的场合,反倒提示风险;在通常是诉诸理性、别人满脑子都在考虑风险和损失时,反而强调美好的感受。
必须遵循“恐惧是为了回归美好”的基本原则。否则,虽然会让人记住,却不一定让人舒服。
把美好的东西说细,把厌恶损失的心理用足。在“理解人心”这个课堂上,经典的广告,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料库。
TIPS:
小学问:想要避免“乏味”,就要向广告学习,看它们是怎样细分美好、善用恐惧,把平常接触到的东西表现得如此诱人。
彼方有荣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
高明的广告,不是贩卖产品,而是贩卖问题。从产品到欲望,这是比较难的;从欲望到产品,却比...
-
影响力,从感觉做起
影响力的核心,是感性而非理性。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只是因为表达或理性的不足,一定还有别...
-
制造美好还是营造恐惧?
-
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是个好广告?
记忆点也有红蓝海之分。在红海里,除非做到无可争议的第一,否则就会泯然众人,不过这个要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