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善心
在传统佛教中,有一种修行,是用来发展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善念的,被称作“慈心禅”。在修行中,他们会重复默念引起慈悲心的短语,而且会指向各种目标。传统上讲,这些短语会先指向自己,目的是让自己体验慈心的产生。这些短语有不同的版本,有一组短语如下:愿我安全,愿我平静,愿我健康,愿我易度余生。然后,这些短语可以用到引导者或施主身上,用到好朋友身上,用到陌生人身上,用到一个有些困难的人身上,最后用到所有人身上:愿你安全,愿你平静,愿你健康,愿你易度余生。 当慈心修行刚开始传到西方时,传教者发现人们很难对自己产生慈心,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自我批判。因为这个原因,修行的顺序做了调整,先把慈爱短语的对象指向一个引导者或施主身上,即我们要选择一个我们能无条件地和他产生积极关系的人,以便慈心更容易产生(有些人甚至把对象指向自己心爱的宠物)。之后,在慈心开始涌现的时候,再把短语对象指向我们自己。 请注意,传统的慈心短语是用来孕育善念的,不是关怀。善念和所有的情形有关,而关怀只在苦难情形中出现。为了更为直接地把目标指向关怀,克里斯·杰默和我在我们的静观自我关怀工作坊中提出了传统慈心短语的变式。它们被设计用来帮助人们在体会到自身不足时产生自我关怀:愿我安全,愿我平静,愿我善待自己,愿我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是我们受到了外界环境的伤害,最后一个短语可以改为:愿我接纳自己真实的生活。我们发现,当人们在生活中拼命挣扎需要关怀时,自我关怀的短语比传统的慈心短语更为有效。 在进行慈心修行时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方法。许多人把短语改得更为生活化。例如,一些人不喜欢在每个短语前面用“愿我”。感觉太像一段祈祷文,更像是在征得权威人士的同意。另外的选择是“我祝愿”,“我希望”,或“我想”。有时,为了让这些短语听起来更为自然,会加上“尽可能”。例如,愿我尽可能安全。 最后,有一点非常重要,慈心修行只在动机、意愿水平起作用。我们滋养着健康和幸福的希望——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作为打开我们心门的道路。这不是幻想训练,也不是忽略残酷的现实存在。我们只是通过让自己和他人体验幸福、爱的滋味、关心,实现对自我对他人的关怀。关怀反过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仁慈和关爱的具体行动。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