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
本书于2020年5月24日读完。
由于上周看完了太祖传,对近代历史也颇感兴趣,便有人推荐我读这本《上学记》。该书豆瓣评分竟然高达8.9分!全书有20余万字,是由清华大学一个离休老教师何兆武口述,他的一个学生记录并出版的。全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何教授求学经历写的,由于他在西南联大7年的学龄以及贯穿北洋-民国期间的时间线,所以这本书可以当做是民国时期学阀们的小八卦来看。如果读者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或者外地人登科清北学府的话,那就更加对胃口啦!但是小弟我生于南蛮之地加之才疏学浅,所以读到一半也实在是没搞懂8.9分的价值何在,直到读完三分之二之后才恍然大悟!虽然这本书声称只是记录了1950年之前的求学经历,但是由于何教授的前朝学霸身份以及开国后终身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在所难免会经历那个不可描述的时代。于是在后面对人物的点评上,就会夹杂了大量对该时代的评价。虽然看出来何教授本人天性豁达,但是难免有点伤痕文学的味道。这也就很对豆瓣网友的口味了,民国+伤痕风,不高分就怪了。
不过这本书也很全面地介绍了西南联大,让我对这个传奇学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前我总觉得很奇怪,西南联大地处偏远,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而且受着战争的威胁,经常有霓虹君的飞机跑来轰炸,这时候师生都要争相逃命。这样的背景下,联大本身的教师们固然众星璀璨,更难能可贵的竟然也教育出了一批旷古烁今的大师!比如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等等,更不用说建国后的两院院士之类的合计过百位(百度百科说175位)。简直是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但是通过何教授的书,也就明白一二了。
首先西南联大的学术是及其自由的。文中点出,由于处于战乱时期,国民政府根本无法顾及什么思想舆论工作。加之民国时期“学sheng运dong”昌盛,所以联大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之间的会因为学术上的问题争论,甚至一些牛逼的学生(杨振宁先生)根本对老师所教的不屑一顾。更加匪夷所思的自由,甚至可以在图书馆看到共产党的报纸!不但学生是自由的,老师也是自由的!很多学术大牛根本就没有备课这一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充分发挥天才般的见解,根本不像现代教育一样充满了套路,也让学生们免于陷入学习的套路之中。自由到这样的程度,天才们当然可以野蛮生长成参天大树,而平庸者只要肯努力上进当然也可以猥琐发育啦。
其次就是他们的学术水平是可以和世界接轨的。何教授所提到,除了中国的古文之外,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外文直接教学的。因为当时一些高精尖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之类的,根本就没有中文教材。所以学生们是真真正正的“读原文学原著”,每一个联大学生的外语感觉都是杠杠滴!何教授自己也说,有时候看国内译本,颇有不知所谓的感觉,于是自己吭哧吭哧地跑去图书馆把原著啃完。想一下我们国内的教学,目前应该比较少有什么世界一流的高精尖学科,要学最好的可能直接看外国的科研文章会比较现实。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大学的教师去读原文,也不见得能通读下来,更加不要说是大学生本身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香港的大学生们据闻纯英文的话是讲不好的,但是纯中文的话竟然也是非常糟糕!笑着笑着,就有点凄凉的感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