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身体的欲望是无边无际、涤荡不尽的,味地针对肉体下工夫,将会使宗教修行变得非常理想主义。这种对肉体之战,只有到我们死的那天才会结東。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当你太忙或太兴奋时,你的心就会动荡不安,这并不好。如果可能,应该让自己保持宁静喜乐,远离兴奋。但通常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禅不是一种要让人兴奋的东西。有些人会修禅,纯粹出于好奇心,这样,他们只是使自己更忙。如果修行会让人变得更糟,那真是荒谬之极。我想,各位一星期只要坐禅一次,就已经够忙的了。不要对禅太感兴趣,一些对禅太兴奋的年轻人往往会荒废学业,跑到深山野岭去坐禅。这种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火候,你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反过来说,要是你太兴奋,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你的修行是宁静且保有平常心,那么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开悟。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所谓“清净”,不是指擦拭某样东西,使其从不干净变回干净。所谓“清净”,指的只是让事物“如其所如” 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净。当某样东西变为二元,它就不清净。如果你认定“坐禅”可以让你得到些什么,你的修行就已经不清净了。 “修行可以带来开悟”这句话并无任何不安,但我们不应该被这语句本身所圆限,不应该被它污染。如果你在坐禅,就只管坐禅,如果开悟来到,就只管让它来。我们不应该执著于得到开悟,哪怕你察觉不到,但坐禅的本质#、是存在于你的坐禅之中,所以不要去想你也许可以从坐禅中得到什么。只管打坐就够,坐禅的本质会表现出它自己,而你也会得到它。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不要把目光放在特定的东西上,不要想取得某种特别的成就。在你自己的清净本质中,你已经拥有了一切。倘若你明白这个最终的事实,就会无所惧。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大多数人做事情时都是一心二用或三用。俗话说:“一石二鸟。”这正是人们常想要做到的。但也正因为他们想要同时抓住许多鸟,结果一只也抓不到! 这种思维方式会在人们从事的活动中授下阴影,这个阴影事实上并非思考本身。当然,我们做事情往往有必要先想一想,但正确的思考是不会留下任何阴影的。会留下痕迹的思考是来自我们相对的、混乱的心。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你的思想在你的活动上留下了痕迹,你就会执著于那个痕迹。例如你会说:“那是我做的耶!”事实并非如此。回忆时你也许会说,你以某种方式做过某某事,但实际发生的情形并非如此。当你这样想,就会限制了你曾经有过的实际经验。如果你执著于你做过的事情,你就会被自私的观念所缠缚。 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实际情形也许并非如此。老年人常常会为自己过去做过的事感到骄傲,但旁人听到却觉得好笑,因为他们知道,老人的回忆是片面的。另外,如果老人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骄做,那这骄傲就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反复这样的回忆愈多次,他的人格就会扭曲得愈来愈厉害,到最后会变成一个相当讨人厌的老顽固。这就是一个人在思考里留下痕迹的例子。 我们不应该忘记做过些什么,但却不该在记忆中留下一个多余的痕迹 。留下痕迹和记忆往事是两回事。我们有要记得自己做过些什么,但却不该执著于这些做过的事。我所谓的“执著”正是我们在思考与活动时所留下的痕迹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就须全副身心都投入去做,应该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们的修行不是一小时、两小时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如果你以全副身心去坐禅,那生活中的每刻都是在坐禅。因此,每一刻你都应该致力于修行,做过任何事以后都不要留下什么,但这不表示你要忘却做过的切。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所有的分别思想以及人生的烦恼,都会离你而去。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对我们来说,没有其他的方式是可以让我们活在这世上。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方式相当真切,也使人易于接受、易于了解,也易于实行。如果你把依循这种基于修行的生活,与发生在世界、在人类社会的种种事情做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佛陀留给我们的真理多么可贵。这些真理非常简单,实行起来也非常简单。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这里一共有六种生活方式可以实践这种人生目的,“布施波罗蜜”就是其中的第一种,意味着以布施而渡;第二种是“持戒1이波罗蜜”,意味着以持戒而渡;第三种是“忍辱1기波罗蜜”,意味着以忍辱而渡;第四种是「“精进18波罗蜜”,意味着以精进而渡;第五种是“禅定이波罗蜜”,意味着以禅定而渡;第六种是“智慧2이波罗蜜”,意味着以智慧而渡。这六种“波罗蜜”事实上是同一种,只因为我们从六个不同的方面观察人生,所以把它们分成六种。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但未来是未来,过去是过去,当前该做的,是做些新鲜的事。这是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在这世上应该有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布施波罗蜜”一一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给出些什么,创造些什么。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你执著于教法或师父,就是犯了个大错误。与一位师父相遇的那一刻,就是你应该离开他的一刻。你应该当个独立的人,而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师父,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独立。如果你不执著于师父,他就会指出一条让你可以通向自己的道路。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师父,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师父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们在某个地方从事修行,其目的只是在于研究自己。我们是为了变得独立而研究自己。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道元禅师说过:“研究佛法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已是为了忘掉自己。”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为了明白这个事实,研究佛法是有必要的,但研究佛法的目的只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已和忘掉我们自己。当我们忘掉自己,我们就会成为存在(亦即实相)的真实活动。了悟这个事实以后,这个世界将再也没有烦恼可言,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悟这个事实。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因为迷失了自己,烦恼对你来说就会成为真正的烦恼。当你没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烦,都不会觉得它们是什么烦恼。你只需静坐在烦恼之中,而当烦恼成为你的一部分,或者当你成为烦恼的一部分,就再也没有烦恼可言,因为你已成为烦恼自身,那烦恼就是你自身。如果是这样,就不再有烦恼可言。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大多数的人都活在幻相之中,他们被烦恼卷住,并企图想要解决烦恼。但活着无可避免地只能活在烦恼中。要解决烦恼就是要成为烦恼的一部分,与烦恼合而为一。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们应该为下一个开悟做准备,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开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开悟,如果可能,最好是一刹那又一刹那的开悟。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它既存在于你获得开悟之后,也存在于你获得开悟以前。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听别人说话时,你应该把所有的成见与主观意见摆在一边,就只是聆听对方说话和观察他说话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只是聆听和接纳,这才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我们刻意调整自己去迎合别人,就不可能保持自然。不要刻意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如实表达你自己,这样你才会快乐,别人也才会快乐。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如果你对某人说什么而他不赞同, 不要尝试从知性上说服他。不要跟 他争辩,只要听他的反对意见,让 他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这番话非常有意思。不要把观念强加给别人,而是与对方一起思考。如果你觉得自己贏得了辩论,那一样是错误的态度。试着不要去争辩,不要有争胜心理,只是聆听就好,但我们要是摆出辩输了的态度,那也是不对的。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们说:“万法源于空。”一整条河流或一整颗心就是空。获得这种了悟,我们就找到了人生的真义。获得这种了悟,我们就会看出人生的美。在悟得这个道理之前,我们看到的一切无非都只是虚幻。有时我们会高估人生的美,有时却会低估或忽视人生的美,而这是因为我们的小心与实相不一致的缘故。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想实际去感受它就不容易了。然而,逶过坐禅,你可以培养出这种感受。当你倾注全副身心去打坐,坐到身心合一、与万物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轻易达到这种了悟。如此来,你不会再执著于对生命错误的旧的解释,日常生活会焕然一新。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会看出你那旧的解释有多么荒谬,也看出你花了多少力气浪费在无意义的追求上头。你将会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哪怕你的人生还是会像一滴落下瀑布的水滴一样历尽险阻,但你却能享受它。 引自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07人阅读
珏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言 初心
学禅者最需要道记的就是不要坠入二元思考。我们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总是丰富而自足,你...
-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
-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
第三部 用心理解
如果你正在修行却无法相信当下修行的意义,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你只是抱着一颗“猴心”,在...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