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一)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为什么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
(二)小农与大国
任何国家的,尤其是大国的,基本制度都一定嵌在该国的天时地利中。 引自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这个共同体的出现很可能首先与农耕有关。虽然高度同质,小农经济并不天然趋向形成大的社会共同体,更甭说大的政治共同体了。
由于承担了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社会功能,农耕家庭,即便很小,也是农耕社会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事业单位,是一种稳定的小家族。小农的社会生活形态通常是由同姓的核心家庭组成不太大的村落共同体,合力做事如修路盖房抗旱防洪等,形成小规模的内部治理。但是人口变多后,村子就大,耕作土地分布会更广,干活的路途会更远,劳作的时间成本就会显著增加。一旦村落增大的边际成本超过了其边际收益,就会新建村落,地理隔离使得交往距离进一步拉大。
中原农耕区民众一直面对两个无法彻底消除的重大生存威胁,促使他们必须超越村落或部落,逐步向四周扩展,最终构成一个超大型政治共同体:黄河的治理和影响更大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
文明冲突——尽管中原农耕地区与北部游牧地区在经济上相互有所依赖,总体而言,游牧地区对农耕地区的经济生活依赖程度要高于农耕地区对游牧地区的依赖。
治理黄河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区域大致重合。
由于面积广阔,所以整合后的文明必须具有包容性,也就是多元文明。
(三)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中把历史中国的宪制/构成分为三个层面或三个领域:
首先是“齐家”,即农耕村落共同体的构成问题。
第二个层面或领域是“治国”,这主要有关广大农耕区。
三是平天下,将山川隔离的农耕区逐步纳入并最终融入以中原农耕为中心的文明体制中。
(四)何为宪制
中国历代宪制都要先创造一个哪怕松弱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构建这个政治共同体。(地域广阔,所以要采用尽可能低成本的统治方法)
普通人可以用道德话语来评价宪制,表达他们的主观好恶,但宪制关注的并非普通人视角中的道德善恶,它关注的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的构成和存活。
康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
附录 具体的宪制问题和特定的宪制回应
在古希腊务实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看来,民主制或君主制或贵族制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平衡国...
-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本章试图为夏、商、西周前几个有宪制意义的制度发生和演变提出一种功能性解释:(1)为什么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