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北大青年的焦虑
你看,我们这种人来谈青年,很容易就谈自己对青年时代的那种留恋和乡愁,其实这不太健康。青年很重要,不在于我们去回想自己的青年时光,而是用今天青年的眼光去拷问我们,让他们来“审判”我们,这样才能有更真的东西,我们才有机会反思自己。像《芳华》这种电影,我觉得意思不大。这样回想青年,就把丰富的青年理想化、浪漫化,成了一种非常纯洁的东西,好像现在我们不纯洁了。不能只用春节不纯洁来判断。 引自 北大青年的焦虑 @花卷小蟹
昨日读书分享我写到很喜欢阅读别人回忆青少年时期的那份怀旧元素,今天就读到项老师说,一谈青年就容易触及那种留恋和乡愁,把青年理想化、浪漫化了,其实未必是好事,因为少了一层审视与反思。这也促使我问自己,为何那么喜欢怀旧意味。对我来说肯定不是留恋一些影视片想要打造的“纯洁”感,而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完挫折之后的一种自我疗愈方法。在时间、年龄和心态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儿时的记忆进行了过滤和重组,留下了美好的和历炼我的部分,恶的内容就被主动、刻意地淡忘。现在想来即使忘却不了也没关系,尝试接纳它、换个角度审视它,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它与目前生活的关联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就在想,80年代肯定要产生一大批厉害的人,他们有了一切应该成为思想者的资源。他们年轻的时候接受了连贯的教育,上了北大,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亲历了那么多事情,背后都有复杂的文化、历史因素,他们的想法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在那个时候不可能有理性的思考,而是被一种激情所推动,完全是真诚的。后来又一些人,到了美国、法国,有优厚的奖学金,见到了西方的情况,但据我所知,这批人里还没有谁提出有意思的想法。这个当然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是在用青春用生命在换理想,但这给我们一个反思的题目,为什么这批人没有产生大的思想?从我的角度来讲,如果调子太高就容易极端化。这个我受汪晖老师的影响比较大,他也说为什么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能那么顺利地进行,因为80年代没有给我们留下可以反思的资源。大家都觉得1992年的讲话很好,“东方风来满眼春”,好像一个转身,一放开以自由,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对贫富差距、对公平等具体问题,认识很不充分。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民间疾苦、对内部的社会矛盾、对这些具体问题都没有认真去看,从下往上看。 引自 80 年代 @娜
八十年代我出生了但还太小。在我印象里还介于家里买了电视已经是一套房子的钱了。原本在我心里,八十年代是自由思想的黄金年代,是有王小波有摇滚乐有对过去的压抑得反思的年代。但现在经历了反思的反思。八十年代的摇滚乐唱出了年轻人的荷尔蒙,迷茫却仅停留在此。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看的更少,在那个年代可能有一定的思想共鸣和基础,但情绪足够,建设性呢?我们都在不断往前走,不断反思。过去是没办法抹去的。想想改革开放这些年、父母一代经历了集体经济到部分市场经济的转变,时代的变革是快速巨大的,他们也是迷茫的。所以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他们那代人教育我们带有了太多时代的烙印。
@廖细雄
80年代的记忆来自小叔叔。那时候,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文学名著,但那时候的高中校园风气比现在好不了多少。学生们上课抽烟打牌,并不真的求知,叔叔恼不过,希望老师可以负责任一些,因此和老师起了冲突。后来他考上大学,指标被一个同名不同姓的人替换。这些事情是奶奶告诉我们的。小叔叔放弃了很多梦想,文学梦、书法梦、体育梦……叔叔放弃上大学后,外出打工,还是把自己挣的大部分钱给了一些有机会上学的朋友。奶奶有时候骂他傻,他便说是奶奶的短视。
单读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80年代、北大青年的焦虑
-
边缘与中心、个人危机、80年代、牛津记忆
中国历史上的强大中心,很大程度上是靠把这个中心内化,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是个小中心,所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