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一跃成为海上帝国
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舰队 对蒙古而言,尝试在接收南宋后把海上战力组织化的最早机会,就是对日本的第二次远征,也就是“弘安战役”。至元十八年(一二ハ一),即日本年号弘安四年有一支自江南而来载有十万兵员的大舰队,渡过中国东海来到九州,一般称其为“江南军”。 然而,无论再怎么寻找史料,所得结论似乎都是这支军队几乎没有武装。其成员可以说是搭载着旧南宋国职业军人中志愿者的“移民船队”。一直以来,人们动不动就吃惊于十万这个数字,总先入为主地形成“强大的蒙古暴风”对“弱小的日本国”这种印象。 但是,纯粹的战斗部队恐怕只有由高丽国出发的“东路军”。并且,在那四万东路军之中,真正投入实际战斗的只有蒙古、契丹、女真、汉族混编军队中的六千人左右,以及高丽兵中的四千到五千人。也就是说,一万人上下的战斗力才是真实状态。 那些军队横渡对马海峡而来,并在每一个上陆的地方都建造“石筑地”。从“大陆方面”来看这场“弘安战”日本兵占有地利,蒙古远征军队会输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虽说如此,根据某一位治学严谨的日本史学者的说法,从当时社会的现实来讲,日本方面拥有从数万到十万的兵力是毫无道理的。虽然正确的计算很难得到,但从各地纠集过来的人中能够成为实战力的,充其量仅止于五千名。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考量到远征的不利与地利之便,那对两军而言这可能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战争。若是如此,“飓风”作为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如此,这也只是一种印象论而已,只不过是一直以来“巨大的外在压迫”与“弱小的日本”这种印象太受到喜爱罢了(这是一种自幕末、明治以来出现的“癖好”。笔者认为“元寇”此一历史用语,应该是作为一种中国文献所使用之“倭憲”的对照,在江户时代产生的人造新词)。相较于那些话题,这里更想关注的是自江南出发的大舰队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引自 14 一跃成为海上帝国
61人阅读
琉璃魄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0 忽必烈与他的策士
只是,究竟是因为霸都鲁本人在札刺亦儿国王家内部本来就确实拥有实力呢,还是在札刺亦儿国王...
-
14 一跃成为海上帝国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