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务劳动争论
马克思所谓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是无法和“市场化劳动”与“非市场化劳动”的区别一一对应的。
洗衣服是家务劳动中最早独立且最容易被外部化的劳动之一。
“家庭内劳动”和“家务劳动”之间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家务劳动”的“城市标准”的实质是,在城市化—工业化中未被市场化而剩余的“家庭内劳动”,即被称为“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是无偿劳动的原因,而并非其结果。
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爱”,其实就是女性为了调动自己的能量,将丈夫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机制。“母性”是女性为了极力克制自我需求,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长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
无论用哪种意识形态来粉饰遮掩,女性在家中所进行的工作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并且是如果她们不做的话,就必须找人来代做的“劳动”。而家庭主妇们只能在“爱”的名义下默默承受。
将“家务劳动”定义为“家庭主妇所进行的劳动”是比较新鲜的,实际上,在“家庭主妇”这一身份形成之前,“家务劳动”就已经存在了,且“家庭主妇”相对于“家务劳动”这一概念而言,是独立存在,仅表示“户主之妻”这一身份。像德语的Hausfrau、英语的housewife等原本都是表示“家中女主人”的词语。
劳动市场拥有着可以提供源源不尽的劳动力的巨大“外部”。在此期间,阶级因素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同样的,日本直至二战前,即使是官吏、教师这样的基层工薪阶层的家里,一般都有一至两个女佣或女仆。但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阶级因素逐渐被消解,家务劳动逐渐由家务佣人过渡到家庭主妇来做。从历史顺序来讲,与其说从事家务劳动的是家庭主妇,倒不如说,家庭主妇之后才开始从事家务劳动。
mom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问题构建
女性解放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是因为基本上只有马克思主义阐明了(近代)...
-
第二章 女权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
那些没有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的人们,如女人、儿童、老人等……对市场而言,他们是隐形的存...
-
第三章 家务劳动争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