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琵琶鱼
读过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考坞之起源甚早,其较先见的为袁宏《后汉纪》六王霸的“筑坞候”(《后汉书》五《王霸传》作“堆石布土”)及《后汉书》五四《马援传》的“起坞候”等语。王霸在上谷,马援在陇西,时当东汉初年。所可注意的是,地以坞为名的,其较早时期以西北区域为多,如董卓的郿坞是最著名的例子。今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斯坦因号九二西凉建初十二年教煌县户籍阴怀条也有“居赵羽坞”之言。然则,坞名或起源于西北。西晋末世中原人民不能远徙的,藉此类小障、庳城以避难,坞遂在北方广泛发展起来。 《说文》所谓小障、庳城,略似欧洲的堡(castle),非城。城讲商业交通,坞讲自给自保。城大坞小。《孟子》言及“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而董卓所筑的最大的郿坞,周围也不到三里、七里之数。坞如果像城一样,董卓自可守长安,不必另行筑坞。董卓筑郿坞,当与他籍隶凉州,见坞有用于当时有关。董卓郿坞在非险要的地方,军事意义本淡,经济自给的方法又是储备谷物,而非耕种,与西晋末世普遍出现的坞不尽相同。 西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坞,可说是体小人少(对城而言)、经济自足的防夷狄、寇盗的军事屏障,即《说文》所谓小障是也。坞在当时的北方,地位实际比城更为重要。《晋书》《李流载记》说“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坞,城邑皆空,流野无所,士众饥困。涪陵人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李流靠范长生资给军粮,才得以复振。三蜀人不保城而保坞,是因为城不易守而坞则易守。李流军队因为三蜀百姓弃守城邑,保险结坞,而野无所掠,士众饥困,可说明坞能起到城邑所不能起到的防御作用。那时北方城市荒芜不发达,人民聚居田野、山间,唯依坞以务农自给,坞由此得以占据北方社会最重要的位置。南朝商业与城域市都较发达,北朝则以农业与坞为重要;南朝“父母在而兄弟计”“父子殊产”者多(《宋书》八ニ《周朗传》),北朝则重同姓、重宗法,坞以宗族多党为单位这反映了当时南北社会组织的不同,经济生活的不同。 因为同宗共保一坞成了北方社会的组织形态,所以决不能忽视北方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人们屯聚堡坞的作用。屯聚与人口的大流动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是难分轻重的。 引自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92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之羯人,其祖先为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父皆为部落小率。勒...
-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胡汉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胡族的汉化先后不同,一个胡族即使汉七程度很深,也很难完...
-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 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
-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襄阳存在着一个由中层社会阶级组成的强大的武力集团。如果说宋武帝刘裕的兴起依赖于京口北府...
> 查看全部3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