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
解构,其实就是一种对于文本的诠释、拆解,一种留意文本纷杂的异质性时,质问文本隐藏前提的方式。文本一词是从文学术语中借鉴而来的,带有一种历代相传、备受尊重的神圣感。电影文本是符号学把焦点放在影片上的。作用结果,是有系统组织话语的场域。文本不是将电影作为对于现实的模仿,而是把电影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一种结构物来加以概念化。罗兰-巴特把作品和文本做了一个清楚的区分:作品就是传送预定及事先存在意义的已完成作品;至于文本则被定义为一个方法论上的能量领域,一件合并了作者和读者的作品。他进一步区分了“读者式文本”及“作者式文本”:读者式取向声称作者的支配性及读者的被动性,而作者式取向形成主动的读者,把文本的消费者变成文本的制作者,突出强调他自己的解释过程并促使意义的无限延伸。
将文学模式扩大应用在电影上具有一定困难,因为电影文本是无法引述的,电影分析对于它所分析的对象来说是不充分的。电影文本的分析者只得以“有原则的绝望”,尝试和他所要了解的对象对抗。梅茨。发展出一种文本系统的概念,文本系统就是意义的底层结构或网络,文本围绕着这个结构和网络而连贯在一起;文本系统不是本来就存在于文本中,而是被分析者建构出来的。文本分析探究电影符码的位置以及电影之外的符码;所有电影都是混合的场域,都在调动着电影的符码以及非电影的符码。梅茨把电影想象为表意的实践,其不取决于灵感和才气那种模糊不清的浪漫力量,而是对社会上既有话语的重新开采利用。在巴赫金派的观点中,艺术文本的作用并不是去描绘真实生活的存在,而是把众声喧哗固有的分歧或矛盾,语言和话语的一致与竞争,搬上舞台。
相对于传统上对角色和情节的强调,符号学取向的文本分析经常忽视如角色、演技、表演等要素,而表露出一种对电影能指,特别是电影形式要素的高度敏感性。文本分析者采取了一种自我分裂式的态度,既爱电影,又恨电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仔细审查各种符码,发展出详尽的图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