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记忆
这一段特别喜欢。一是传达的出来的理念我非常认同,因为它很务实、很细致,希望把每件自己遇到的小事都弄清楚,(如果有的话)再慢慢去构建出一个大的图景;二是我觉得哎呀要是高中或初中的时候能看到这类访谈多好,这样对名校的向往和憧憬会更具体,而不仅仅是长辈或朋友间非常仓促简短的讨论对比(某种程度上就是上一章所说的 “符号化” lol)。
社会生活里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一定要把老问题吃透。不断制造新的语汇,这没什么太大的意思。 引自 牛津记忆 可能在商务层面会有意思吧,或者有利益吧。想起我司 CEO 参加的一个峰会,我看了下直播。基本上如果演讲者是营销口的话,都一定要带上 AI、5G、物联网、无人机、区块链,并且说这些能带来如何光明的未来,解决如何大的问题。而技术向的演讲者,会直白地说这几个方面我们做到了哪一步,我们还面临哪些挑战,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但我们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我个人偏好上会喜欢第二种,我觉得他们至少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一些,而且没有急着去制造新的概念。但有意思的是,我司 CEO 回来跟我说,参会者普遍更喜欢听的是第一种,这真的是目标群体不一样吧,所以我对这种峰会都不太有兴趣了。
会到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制造新的语汇并不能解决老问题,反而会让参与讨论的人更加吃力、心累,因为我们要换一个语境来一遍遍讨论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还都没有结果。
牛津的风格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很粗俗的事,没品位 (bad taste),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词越小越好,具体到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个茶几。 引自 牛津记忆 这是什么神仙风格
我们现在很多人脑子里没有图景,只是机械地把数据和材料放出来。 引自 牛津记忆 以后我精准吐槽的时候一定要引用这句话
其实大学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你做思想上的各种探索。 …… 我不太同意知识分子要成为道德楷模、人生模范,我觉得这不是他们的任务。 引自 牛津记忆 现在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就是这样吧。而且最好又红又专,最好还清贫【闭嘴
我觉得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任务,不是树立 norms (规范),而是树立 exceptions (例外),你不是范例而是例外。我们的社会需要例外,你要代表这个社会去做例外。 引自 牛津记忆 热泪盈眶
……前半页是风花雪月,“未名湖的月光” 之类,中学生作文式的矫情,后半篇是升官发财,这个校友当了副省长,那个校友晋升。这两种我都不太喜欢,我一想未名湖都是这些副省长在那里漫步,来充充电赏赏光,就觉得很没味道。 引自 牛津记忆 哈哈哈哈犀利吐槽!
eric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理解的学问
吴琦:有人甚至断言理解是不可能的。您怎么看? 项飙:我的回答是相反的,理解是和自然的,不...
-
牛津访谈 - 访谈之前
这回科学要给普通人观察世界、为人处世的办法,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通过分析,这是...
-
牛津记忆
-
距离感与直接性
直接的重要前提是一定要有内容,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容,这种直接就是粗俗。 整个社会科学就是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