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从自知到自控:自我调整能力
第十章 从自知到自控:自我调整能力
我想用自我调整能力(self-regulation)来代替自控力的说法,因为自控力会让人误以为就是控制自己,而自我调整能力有根据情况来灵活调节自己的意思。自我调整能力自然离不开“自我”,它跟自我概念、自主、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价值等都有关系。· 自我调整能力(self-regulation):根据情况灵活调节自己的行为。
1. 有了自主权,才会发展出自我调整能力
(1)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胜任感,否则会否定自我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
· 从学步儿期开始,孩子就需要发展自主感、胜任感。他会愿意自己做一些事情,想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发展好,孩子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羞愧感,并怀疑自己的能力。
· 孩子虽然尚未发展成熟,但也有自己的自主意愿。
· 父母一方面要提醒和帮助孩子,另一方面要尊重他的自主权,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机会去自己做一些事情和决定。只有孩子有了自主权,才会逐渐发展出自我调整能力。
(2)明确、具体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
· 如果不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而试图控制,孩子就很有可能阳奉阴违。
· 要跟孩子多沟通,告诉他们明确、具体的原因。要讲得很具体、很直观,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3)自我调整能力需要长期发展
· 自我调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开始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最终目标是孩子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 有时候,父母越是严厉禁止,孩子越容易产生对抗心理。而且总会有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的情况,不可能随时监督禁止。
· 将心比心,表示理解,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认真考虑建议,做出正确的决定。
(4)重视孩子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 小孩子需要激励。大人越激励,他们的表现就会越好。而老师的警告语言,应该重在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并自主选择。如果孩子一犯错就发黄牌警告,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不好,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能变成“我是表现不好的孩子”。
· 小孩子确实需要成人的提醒,关键是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成人能够采用温和、鼓励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激发他们自主思考,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能管理自己。
2. 做孩子的脚手架:根据当前的能力,提供具体的帮助
(1)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用具体的办法,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
· 父母在给孩子自主权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执行情况,然后提供脚手架式的帮助。
· 给孩子提供帮助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像脚手架一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具体的帮助,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逐渐撤退,让他靠自己的能力完成。
■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作业:给孩子列表格,让孩子对着作业表,做完的打个钩。提醒孩子哪个作业哪天要交。
■ 学习用品也可以列表格,孩子每天晚上对着表格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
■ 在公共场合,孩子可能感到无聊时,准备小零食 / 小玩具 / 小游戏。关键是想办法陪孩子度过这个时间。
· 要把视角转向儿童,从孩子出发——孩子的特点、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能力。目的是希望帮助孩子了解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是合适的。
· 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习惯需要时间才能养成。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循序渐进。
(2)找到放手和监督之间的平衡点
· 随着孩子的发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找到放手和监督之间,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 要让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要了解孩子,在给孩子脚手架式帮助的基础上信任孩子,并学会逐步放手。
· 形成良性循环:父母放手,体现信任 → 孩子感受到信任,更愿意管理自己的事情,在做到的情况下产生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 对自我能力的肯定迁移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增强自信和自尊。
3. 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能力
(1)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双方彼此信任,这是培养孩子自我调整能力的基础
·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互相信任,才能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能力。
· 良好的互动模式和信任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无数小事慢慢建立起来的。
· 当孩子信任父母,发自内心地理解父母,自然愿意推迟得到此刻想得到的东西。
(2)棉花糖实验:信任可以影响孩子的决策
· 错误做法:故意诱惑孩子却又不满足,或者明明可以满足孩子也故意不满足。
· 孩子是否愿意等待,真正起作用的是信任。孩子是否信任大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克制自己。
4. 有行为边界的孩子,自我调整能力也更好
·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行为的边界。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是小孩子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自我调整能力。
(1)给孩子提供一个包容、温和的环境
· 小孩子有时分不清场合,容易在公共场合吵闹。这种行为很正常,应该对孩子宽容一些。同时也要教孩子分清场合,学习恰当的行为。
· 孩子直接感受到的是别人对他的情绪,而不是说出来的道理。当他感受到别人对他的负面情绪时,也会激起他的负面情绪,就很可能发脾气,事情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 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不焦虑、不急躁,不要有敌对情绪,像平常说话那样提醒孩子就好。
· 孩子长年累月生活在成人提供的环境里,一定会受到父母行为、态度的影响。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脾气大,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
· 对孩子来说,包容、温和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在宽松的氛围中用平和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的整体情绪就会比较稳定,对别人说的话也容易听得进去,也愿意去遵守一些规则,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2)用具体的办法,帮助孩子学习行为的边界,就是在培养自我调整能力
· 父母应当告诉孩子规则、原因、后果,并反复提醒。
·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首先,父母必须控制好情绪,不应该和孩子是对立的;其次,父母要用具体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讲。
· 父母如果能够经常利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机会提醒孩子,就可以锻炼孩子的抑制能力。他会渐渐明白,不同场合对行为的要求也不同,在公共场合要小声。孩子有了这个意识,才有可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 让孩子理解行为的边界,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都有帮助。
5. 同理心对自我调整能力的重要作用
· 同理心对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同理心,孩子就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1)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
· 恰当的评价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不能过于简单粗暴,或者攻击孩子的价值;而是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学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 可以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引发他内疚的感觉;
■ 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想办法去弥补。
· 道歉必须是诚恳的,要让孩子确实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困扰,可以怎样弥补,以后怎样避免同样的后果,等等。
(2)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情感
· 当孩子体验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需要教会他们怎么面对和处理,而不是想着将孩子与负面情绪隔离。
· 适度的内疚感会让孩子控制伤害别人的冲动、弥补自己的过错。
· 强烈的内疚感是不健康的:很难平复,孩子也不能从中学到任何正确的做法和弥补的方法。如果孩子经常被负面评价、否定价值,负面情绪会越积越多,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
· 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攻击孩子的个人价值,而是要指出其行为后果,并教会他当前怎么弥补,以及以后怎么避免。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表情和其他身体语言。
(3)从小培养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不光考虑自己,也要经常考虑别人。可以教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给他一些建议,或者请他想办法、出主意。
■ “你喜欢车,别人会不会也和你一样喜欢车?现在你把车都拿走了,别的喜欢车的孩子就没得玩了,怎么办呢?”
■ 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的孩子一下子把车全部拿走,那你来了还有车玩吗?”
■ 给孩子一些建议,“我们把小汽车都放在这里,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玩,或者分着玩,或者轮流玩,都可以。”
■ 请孩子自己来想办法、出主意。
· 孩子还小,不一定能够主动地这么做,需要父母随时提醒。经过反复提醒,孩子能够逐渐学会克制冲动,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 这样的做法需要持之以恒。有时候,孩子的变化需要以“年”来衡量。
· 在很多社交场景中,有同理心的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因为他们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也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他们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去伤害别人的感受,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有时候,他们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他行为也会逐渐发展。
Nuinui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面对挫折:复原力
第八章 面对挫折:复原力 1. 复原力:走出困境、有效应对新环境的能力 · 复原力(resilienc...
-
第九章 处理信息:注意力
第九章 处理信息:注意力 · 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的维度,其发展与孩子的生理发展、社会性发...
-
第十章 从自知到自控:自我调整能力
-
第十一章 情绪能力
第十一章 情绪能力 1. 情绪能力:多种能力的总和 · 情绪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能...
-
第十二章 和他人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 和他人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 1. 儿童社交能力逐步发展:学龄前儿童对朋友的理解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