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民训》上偶尔也刊载一些纪实随笔,和那时许多报章一样,讲的都是人们在逃难时的“寻路”故事。1937年暮春时节,作家席征庸曾前往江金山寺游览,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出家的军官,“高大而结实的身材,年纪不过三十来岁,穿了套新的灰色僧服”席征庸和朋友同这位僧人聊天,得知他毕业于军校,因为骁勇战,两年内就升为营长,在江西一次惨烈的战役一想来应是对苏区的“围剿”一一之中,全营都牺牲了,他的左臂也负了伤,伤好后他被调为团副,团长是他的同学,总是给他穿小鞋,最后两人大打出手,他愤而辞职,觉得人生了无意义,便来金山寺出家。
听说你家中还有父母妻子,你丢得下吗?”席的朋友问他。
“唉,出家了就不认家了。”谈话就此结東,他摇摇摆摆走下石阶。
几个月后,战争全面爆发,沿海城市接连沦陷,席征庸也到了内地,1938年某一天,他在车站送人时,被一个浓眉大眼、全副武装的青年军官叫住,正是去年见到的青年僧人。席征庸在惊喜中紧紧握住他的双手,问他为何还俗。原因“简单极了”,成队的敌机从他头顶飞过,一批批战士从他眼前奔赴前线,他断了参禅的念头,在镇江沦陷之前离开了金山寺,投奔军队里另一个同学。当天早晨随部队刚刚抵达,晚上即要开走。
下次)见的时候,不知道你又变成什么模样。”席征庸说。
也许是一个伤兵,也许就永诀了。哈哈。”年轻的军官豪放地笑。两人握手,再次道别。引自 桃源 — 桃花源 :陶渊明撒了个大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