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绿意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笔记(19)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书名: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作者: 任式楠//吴耀利
  • 页数: 850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7
  •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黄河流域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大地湾文化

    发现:

    大地湾是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而提出命名的。

    分布范围与重点遗址:

    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的陇东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渭河下游地区较为密集。另外,陕南的汉水上游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遗存形制从上至下分属于常山下层遗存、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早期、大地湾一期。遗址最下层的大地湾一期即大地湾文化。

    白家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潼县油槐乡白家村。

    西山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太京乡甸子村葛家新庄之西地。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包括了西山坪一期(相当于大地湾一期)、西山坪二期(相当于北首岭下层)、半坡、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场、齐家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前三种文化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器物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大地湾文化向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演变的轨迹。

    同类遗址经过发掘的还有陕西省渭南北刘、白庙,华县元君庙(下层),临潼零口遗址。另外,汉水流域还有一些遗址如西乡李家村、何家湾,商县紫荆下层,汉阴阮家坝,紫阳白马石,马家营,南郑龙岗寺等。

    文化特征

    大地湾的文化特征着重反映在器物方面。

    陶器均为手制,一般陶胎较厚,为敷贴模制而成,表现了较为原始的制陶工艺。以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陶极少。器表常见有陶色不纯的现象。

    器形种类较少,最富有代表性的器物有钵、碗、罐。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平底罐、三足罐和小口鼓腹罐在大地湾文化的典型遗址中,都是相同的。这些器类,构成了大地湾文化陶器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器物组合。除器形特征外,宽带红彩也是该文化中突出的特征。彩绘多绘于口沿外,个别内沿也有。

    石器方面数量少,器形简单,多以打制为主;有的尽管经过磨制,但仍保留有打制的痕迹(白家村遗址石器制作水平具有领先地位)。

    大地湾文化有较发达的骨器,数量多,骨质硬,加工精细。

    蚌器制作也初具规模(白家村遗址)。

    大地湾文化时期定居生活已经确立,并且拥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

    文化类型

    根据大地湾文化各个遗址所出土器物特征的对比,可以划分为两个文化类型。

    1.大地湾类型

    以大地湾一期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个别分布在丹江上游。

    这类遗存的陶器以夹砂陶占优势,罕见泥质陶,外表为红褐色和灰褐色,内表均为灰黑色。纹饰除素面外,以拍印的交错粗绳纹为主要装饰,另有附加堆纹和乳钉纹。红色宽带彩绘是大地湾类型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器形以圜底钵、三足钵、平底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鼓腹罐六种为主要器型,称为大地湾类型的基本器物组合。

    大地湾类型的石器制作水平较低,多数还保留着古老的打制制作工艺,有的只在刃部或在使用部位进行简单的再加工,其余部位则保留原来的自然面。

    2.李家村类型

    属于该类型的遗址多分布在汉水流域。

    陶器的器形比较简单,以泥质陶为主,与大地湾类型有着明显的区别。陶器纯属手制,陶色不纯,氧化现象普遍,并以外红内黑为常见,普遍流行斜线或竖线细绳纹。器形比较单调,主要有三足器、三足深腹罐、圈足碗、圜底钵等。陶胎薄也是李家庄类型的显著特点。细绳纹与北首岭下层的特点比较接近。

    年代与分期

    大地湾文化校正后的绝对年代上下限应为公元前5900至前5000年左右。从总体上看,大地湾类型的绝对年代普遍早于李家村类型。

    聚落与建筑

    建筑形式与结构基本一样,均为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建筑。

    经济生活

    大地湾文化是以农耕、饲养生产经济为主与渔猎采集相结合的综合经济方式。

    文化与艺术

    在大地湾文化发现了中国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彩陶。

    葬制与葬俗

    大地湾人已经具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并与居住区紧紧相依,规模不大,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埋葬习俗。墓葬主要是单人竖穴土坑墓,无葬具,多见仰身直肢,骨架保存尚好。墓坑分布不集中,头向也不一致。白家村遗址的瓮棺葬,也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瓮棺葬资料。以陶器作葬具埋葬儿童的习俗,到仰韶文化时期被广泛承袭。所以,大地湾文化的埋葬制度和习俗,对后来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发展状况

    大地湾文化代表了关中陇东地区新石器实地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这一阶段是农耕文化的形成期。大地湾文化属于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以大地湾一期文化为代表的早期遗存,直接发展为北首岭下层遗存。零口遗址的资料,又拉近了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关系。最终是由大地湾文化演变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裴李岗文化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黄河南岸的豫中地区较为集中,豫西山地的浅山丘陵地带和豫南的大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裴李岗遗址 莪沟北岗遗址 贾湖遗址 石固遗址 水泉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以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均为手制,较大的器形采用泥条盘筑法。泥质陶多为素面,夹砂陶常见附加乳钉纹、篦点纹、压印纹、划纹、指甲纹等。最富有特征的器形有双耳壶、三足双耳壶、三足钵等。贾湖遗址中的方口陶盆是早期阶段的代表性器物。

    石器制作方法主要有打制、磨制和琢磨兼施三种。

    分区与文化类型

    裴李岗文化可分为裴李岗类型与贾湖类型

    裴李岗类型

    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以质地较松软、大多为素面的泥质陶为特点。最常见的器形有三足钵、小口双耳壶等。

    贾湖类型

    以贾湖遗址为代表。贾湖墓葬中随葬骨笛是裴李岗文化的新发现。其中出现了许多新器形,如角把罐、卷沿罐、敛口罐、方口盆等,均为其他遗址所不见。

    年代与分期

    校正后年代,约在公元前6200至前5500年。

    裴李岗文化可分三期

    一期,以裴李岗遗址下层为代表,还有沙窝李下层,莪沟早期等遗址。

    二期,以裴李岗遗址上层为代表,与此相同的还有沙窝李上层,石固一、二期,莪沟晚期。

    三期,以贾湖上层,石固三、四期和中山寨下层为代表。

    经济生活

    沙窝李遗址和许昌丁庄遗址发现了炭化粟粒。贾湖遗址还发现有水稻,经鉴定研究,认为是带有一定野生稻特征且籼稻分化不彻底的原始栽培水稻。同时,在该遗址也发现栽培水稻硅酸体,这在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中是比较罕见的。

    裴李岗文化的渔猎采集证据,一是渔猎工具的存在,二是野生植物的炭化果核和和野生动物的遗骸。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裴李岗文化在社会发展阶段和年代方面,与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基本相当,它们同处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应是在同一时代、不同区域发展起来的本土文化。裴李岗文化在房屋建筑技术方面,以半地穴式的圆形建筑为主,与仰韶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因素。陶器方面,裴李岗文化的陶色接近于橙黄或橙红色,与仰韶文化较接近。

    总之,裴李岗文化应是当地仰韶文化的先驱,仰韶文化是它的发展和继续。

    磁山文化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南至漳河,北到保定的拒马河、大清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冀南地区洺河流域。

    磁山遗址 上坡遗址 北福地遗址

    文化特征

    总体上看,陶器均属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手捏制成,常见有器形不规整的现象,代表性器物如盂、支座为磁山文化所独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石器主要器形有石铲、石斧、石刀、磨盘、磨棒等。

    年代与分期

    磁山文化仅磁山遗址测定过3个碳十四数据,2个数据经校正后分别为公元前6100年至前5960年和公元前6032年至前5750年。

    磁山遗址的上、下层遗存可以共同作为整个磁山文化早期的代表。磁山文化晚期遗存以北福地遗址和上坡遗址为代表。北福地和上坡出土的陶器大部分与磁山遗址有着密切的发展关系。

    房屋建筑

    磁山遗址的房基为圆形和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

    经济生活

    磁山遗址发现有粮食(粟)堆积,是中国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粮食遗迹最为丰富的遗址,还出现了中国目前最早被饲养的家鸡。

    信仰与习俗

    磁山遗址发现的器物组合坑、粮食与器物组合坑、粮食与器物组合坑、粮食与猪狗同埋坑,或者包括某些长方形粮食坑,都应属于一种特殊的宗教行为的遗迹。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在华北地区是两支既有影响又独立发展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均属于当地仰韶文化的前身。它们后来分别发展为当地的仰韶文化。

    后李文化

    发现

    后李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揭示了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一个新的文化,为北辛文化的来源找到了新的线索,在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谱系上增添了重要内容。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后李文化的分布,主要在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冲击平原地带,其范围大体东起淄河,西到长青的这一狭长地带。

    后李遗址 小荆山遗址 西河遗址

    文化特征

    后李文化陶系单一,发掘的几处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全为夹砂陶,主要器形有釜、碗、盆、壶。陶釜是后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石器有琢制、打制和磨制三种制作方法,石斧的数量最多。

    文化类型

    后李文化可分为后李类型和西河类型

    后李类型

    以淄博后李一期遗存为代表

    西河类型

    以西河遗址为代表

    年代与分期

    经校正后约为公元前6300至前5400年。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北辛文化晚于后李文化,两者之间有某种发展关系。

    2022-08-11 15:07:06 回应
  •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北方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北方地区

    兴隆洼文化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兴隆洼文化的北界至少可以分布到大兴安岭的南缘,西起潮白河流域,东至西辽河下游一带,南面直抵渤海岸边,但泰山以北仍可见到该文化的个别流布。西拉沐伦河流域的赤峰市一带始终是其重心地带。

    兴隆洼遗址、查海遗址、白音长汗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种类比较简单,主要有筒形罐和钵。陶质均为夹砂陶,陶土红色。陶器外表普遍施纹,主要是以蚌壳等片状工具压印出的纹饰,纹样有交叉纹、网格纹、横向“人”字纹和以连续折线构成的“之”字纹。

    年代与分期

    校正后应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300年。

    兴隆洼文化可分为三期。陶器的变化表现在筒形罐上最为鲜明。

    经济生活

    狩猎经济在该文化先民那里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琢玉工艺突出,玉器种类有锛、珠、玦和匕形器等。后来的红山文化展现了玉器的辉煌,其中部分玉器的祖型明显出自兴隆洼文化,所以说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玉文化”,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信仰与习俗

    兴隆洼文化的一些重要遗址常发现与祭祀相关的遗存,以女神像为内容的祭祀活动至少在西拉沐伦河一带的兴隆洼文化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另一方面,兴隆洼文化那些建于山顶的石圆圈等祭祀遗迹,与日后红山文化的同类遗迹如出一辙,这和来自玉器方面的信息一样,说明红山文化先民内在的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袭,其主体与体现在兴隆洼文化中的祭祀精神一脉相承。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兴隆洼文化是目前发现的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自身所在的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下一阶段崛起了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它们的主体文化成分都是“之”字纹筒形罐,所以兴隆洼文化是产生这几种文化的主要渊源。

    2022-08-11 15:08:01 回应
  •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长江中下游地区

    彭头山文化

    发现

    彭头山文化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而得名。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并正式命名的一个考古学文化,这一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标志着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一项新的突破。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彭头山文化分布在湖南省北部,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周围和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地区。

    彭头山遗址 八十垱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以夹炭夹砂陶为主,极少泥质陶。陶色多为红褐色或红色,颜色斑驳不一。素面陶很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类简单,多为圜底器,少量平底器,未见圈足器。高领深腹圜底罐、大口深腹圜底罐、侈口圜底钵和圜底盘为最常见的典型器物。

    石器以打制为主,极少磨制,分大型打制石器和细小燧石器两种。

    八十垱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用牛骨制成的采掘或挖掘工具。

    年代与分期

    彭头山文化校正后约公元前7000年至前6000年,可分为早晚两期。

    经济生活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彭头山文化已有了早期的稻作农业,其出土的稻作遗存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丰富的早期稻作农业资料,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彭头山文化的年代较早,其来源目前尚无线索。至于它的发展去向,应是与它分布在同一地区年代稍晚的皂市下层文化,二者有承袭发展的关系。另外,彭头山文化与鄂西地区的城背溪文化,二者究竟是时代相近的两个不同文化,还是同一文化的两个不同地方类型,目前学界有不同意见。

    皂市下层文化

    发现

    皂市下层文化以湖南石门皂市下层为代表。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推动了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研究。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皂市下层文化的分布区域与彭头山文化一样都集中于洞庭湖周围,不过皂市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已比彭头山文化大大扩展,不仅包括湘、资、沅、澧四水的下游,而且还扩大到中游地区。遗址分布的密度也要大于彭头山文化,地层堆积较厚。遗址大多濒临河道,靠近水源。

    皂市遗址 胡家屋杨遗址 坟山堡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以质地疏松、火候较低的夹炭陶占绝大部分,夹砂陶较少。典型器类有高领罐、双耳亚腰釜、圈足盘,以及盆、钵、器盖和器座等。石器以打制石器最多。

    年代与分期

    皂市下层文化要晚于彭头山文化早于大溪文化,年代范围校正后大约在公元前5900年至前5500年之间。皂市下层文化大体分为三期。

    经济生活

    皂市下层文化的水稻种植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一般认为皂市下层文化是由彭头山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彭头山文化的某些因素,如夹炭陶、泥片贴塑法、流行绳纹、大量的圜底器和双耳器等,都被皂市下层文化继承下来。皂市下层文化的发展去向是大溪文化汤家岗类型,即以汤家岗一期和丁家岗一期所代表的文化遗存。皂市下层文化与城背溪文化的关系,在年代上二者大致前后相接;在文化面貌上,皂市下层文化比城背溪文化内涵更丰富,城背溪文化中少量的双耳亚腰釜、圈足盘则明显接受了皂市下层文化的影响。

    城背溪文化

    发现

    城背溪文化以湖北枝城市城背溪遗址而得名。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城背溪文化分布在长江三峡东部至江汉平原之间的长江沿岸。

    城背溪遗址 柳林溪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占绝大多数,绳纹最多,主要器类有釜、罐、双耳罐、圈足盘、钵、碗、瓮、支座等。石器以磨制为主。骨器有磨制的锥、镞、铲等。

    年代与分期

    城背溪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至前5500年。

    经济生活

    同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一样,城背溪文化也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城背溪文化的渊源目前还不清楚。其发展趋向,一般认为是大溪文化的关庙山类型。二者在年代上基本相接;文化面貌上,二者也表现了许多继承发展的特征。

    跨湖桥文化

    发现

    跨湖桥文化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村跨湖桥遗址而得名。萧山地区还有相当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多处遗址。

    文化特征

    陶器都是以泥质夹炭陶、夹砂陶为主,也有少量夹蚌陶。无论哪种陶质,都含有碳素,陶胎呈黑色是跨湖桥文化陶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器类主要是釜、圜底罐、双耳罐、直口钵、圈足盘、支座和器盖等。石器均为磨制,磨制水平较高,大多通体磨光,主要有斧、锛、凿、锤、磨石、磨棒等。骨、角器包括农耕、渔猎、纺织、缝纫、生活用具等。木(竹)发现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首次发现1叶保存较好的独木舟和1件木弓。

    年代与分期

    跨湖桥文化的年代应大约为距今8000-7000年,被分为三期。

    经济生活

    跨湖桥人的经济生活当是以稻作农业为主。此外,人们还从事渔猎和采集。同时,人们还饲养有狗和猪等家畜。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骸可能是迄今在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家猪。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跨湖桥文化所在的杭嘉湖地区,也是后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河姆渡文化与跨湖桥文化都位于杭州湾南岸,两者相距不过百公里。在文化面貌上,表现在陶器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夹炭陶为主、都有外红内黑的陶器、以釜为炊器、陶釜和支座配合使用、炊器多以绳纹为装饰等,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此外,流行使用骨、木器,都掌握以榫卯结构为核心的木构建筑技术,经济生活形态都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上等。但在陶器的发展演变上,还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目前一般认为没有发现明确而直接的跨湖桥文化继承者。

    跨湖桥文化还表现了与长江中游地区同时代文化的联系。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的皂市下层文化,陶器也是以夹炭陶为主,纹饰流行绳纹和丰富的刻划、压印、戳印纹,圈足器较多等。但跨湖桥文化出土的陶甑却不见于皂市下层文化遗存和河姆渡文化。

    2022-08-11 15:09:14 回应
  •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华南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华南地区

    顶蛳山文化

    分布区域

    顶蛳山文化因1997年经过重点发掘的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而得名。顶蛳山文化遗址大部分位于左江、右江、邕江及其支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上。

    文化特征

    陶器多手制,器类较单纯,以敞口、束颈、深腹圜底罐和敛口或直口、深腹圜底釜为主,并有少量高领罐,不见平底和圈足器。纹饰早期多篮纹,晚期盛行绳纹。工具中蚌器占有较大比例,存在形态各异的鱼头形蚌刀。石器以石斧和石锛为大宗,均通体粗磨。

    年代与分期

    顶蛳山文化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左右,可分为早、晚两期。

    经济生活

    该阶段的经济活动仍为采集和渔猎,稻作农业尚未出现。

    葬制和葬俗

    顶蛳山文化盛行不同类型的屈肢葬,包括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俯身屈肢、蹲踞葬和肢解葬等。肢解葬是首次在顶蛳山遗址发现并被确认的一种埋葬方式。

    甑皮岩五期类文化遗存

    遗物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以夹细方解石颗粒的红褐陶为主,器形规整,胎壁较薄,陶轮已发明。此期磨制石器数量增加。遗迹仅墓葬一种,均为屈肢蹲葬。甑皮岩五期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至5000年左右。

    大岩五期类文化遗存

    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仍有较多的夹砂灰褐陶及少量的夹砂黑陶。磨制石器数量明显增加。骨器的种类也较多。该期陶器种类增加,制作精良,花纹繁复,通体琢磨的石器和骨制鱼镖出现。陶器与湖南汤家岗遗址的部分同类器具有一定共性,其年代应大体相当,属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晚段。该阶段的经济形态仍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稻作农业尚未出现。

    2022-08-11 15:09:53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群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发现与研究简史

    安特生主持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正式发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1931年,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最为重要,由认知龙山文化而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两个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主要类型。

    目前,研究者对仰韶文化的概念并没有一致的认识,有的将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代称,这是广义的仰韶文化;有的只将它作为典型仰韶文化的名称,这是仰韶文化的本体,也是狭义的仰韶文化;还有的将包括典型仰韶文化和与之关系密切的文化统称为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指称和阐释的仰韶文化群,主要指的是研究者门认定的中心分布区域的典型仰韶文化,包括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这是仰韶文化一脉相承的三个发展阶段;同时包括了中心分布区域之外其它在并存发展过程中,受典型仰韶文化影响较大而被划入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也兼为述及。

    分布范围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及附近地区,中心分布区是在关中-陕南-晋南-豫西。

    “典型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

    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为主干的仰韶文化,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典型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器物方面。

    陶器为手制,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早期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灰陶和黑陶呈增加的趋势。主要器形有罐、瓮、尖底瓶、碗、钵、盆,分别作为炊器、盛器、水器和食器使用;后来出现的一定数量的釜、灶和豆,主要用作炊器和食器。陶器纹饰早期以有粗有细的绳纹、弦纹和锥刺纹为主,逐渐出现线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弦纹减少,锥刺纹消失。早晚都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由红、黑色的单色彩发展为带白色或红色的多色复彩,再变化为单色彩。彩陶纹饰由以象生类团和直边几何图形多见,发展为以弧边几何图案为主,构图表现出由简而繁继而趋简的特点。彩陶的代表性图案早期是鱼纹、人面鱼纹、直边几何纹,中期开始是鸟纹、花瓣纹和弧边几何纹。

    生产工具中石器和骨器发挥着主要作用,也有一些陶质器具。早期打制石器占一定比重,中期打制石器比例下降,还见到大量陶刀。骨器主要类型为镞、锥、针等,多为狩猎和手工制作使用的尖刺类器具。

    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作为前后相接续的三个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群内的考古学文化划分

    ①陕西:半坡类型、史家类型、泉护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北首岭类型;

    ②山西:东庄类型、西王村类型、西阴村类型、义井类型;

    ③河南:庙底沟类型、大河村类型、后冈类型、大司空类型、阎村类型、下王岗类型、王湾类型、秦王寨类型;

    ④河北:下潘汪类型、三关类型、钓鱼台类型、南杨庄类型、百家村类型、台口类型;

    ⑤内蒙古:海生不浪类型;

    本书的初步意见是:将分布在陇东—关中—陕南—豫西—晋南中心区的仰韶文化,分别命名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这些可称作典型仰韶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半坡文化

    主要分布在关中、陕南、陇东与晋南地区,典型遗址还有甘肃省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陕西省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村,渭南史家、彬县下孟村、南郑龙岗寺、西乡何家湾、商县紫荆;山西省芮城东庄村等。

    陶器为手制,质地多为夹砂和泥质红陶,有少量黑、灰色陶器。器形主要有圜底和小平底钵与盆、深腹盆、细颈大腹壶、小口尖底瓶、深腹罐、多圜底、平底和尖底器,少圈足器,无三足器。晚期出现葫芦瓶、带盖平底小罐和高领罐。纹饰有绳纹、细绳纹、弦纹、锥刺纹和黑彩纹。彩陶纹样有宽带纹、三角、折线网纹等几何纹和鱼纹、人面纹、鹿纹、鸟纹等象生纹,常见内彩。

    建有大型环壕村落,居址排列有序,以圆形半地穴为主要建筑形式。村边有公共窑场,村外有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整齐,早期多为单人葬,晚期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儿童多使用瓮棺埋葬,一般埋葬在居址附近。

    庙底沟文化

    分布范围较半坡文化稍大,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省宝鸡福临堡,扶风案板村,华县泉护村,华阴西关堡,邠县(今彬县)下孟村;山西省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河津固镇;甘肃省秦安大地湾等。

    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主要器形有卷沿和敛口曲腹盆、敛口曲腹钵、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敛口深腹瓮、深腹罐﹑釜灶等。纹饰主要是线纹、绳纹和彩纹。彩陶除了黑彩,还有红彩和白衣彩陶,纹样有写实的鸟纹、蛙纹,大量见到的是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组成的花卉形几何图案,均绘于器外,不见内彩。生产工具中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普遍采用了钻孔技术,主要器形有斧、锛、铲、刀和纺轮等。陶刀和陶纺轮也是常见的工具。

    居住建筑多数仍为半地穴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平面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墓葬发现不多,成人采用单人仰身直肢葬式,很少有随葬品。不见多人二次合葬,儿童用瓮棺埋葬。

    西王村文化

    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关中和陇东地区。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省宝鸡福临堡,扶风案板村,西安半坡上层,临潼姜寨四期,蓝田泄湖,宝鸡北首岭上层;甘肃省秦安大地湾上层等。

    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也有较大比例,器口普遍采用轮修技求。主要器形有宽沿折腹盆、曲腹钵、长颈束腰尖底瓶、深腹平底罐、筒形瓮和镂孔圈足豆等。纹饰常见绳纹、附加堆纹,其次是篮纹、细绳纹和少量的方格纹与彩纹。彩陶纹饰简约,只见条纹、圆点和波折纹等几何纹饰。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器形仍以斧、锛、铲、刀多见,新见的有穿孔刀和镰。

    房屋建筑以地面木构建筑为主要形式,出现了分间式大型房子。埋葬方式与庙底沟文化区别不明显,成人采用单人仰身直肢葬,儿童用瓮棺埋葬。

    后冈一期文化

    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及附近地区,是以河套及山东半岛为犄角、广布于整个黄河下游地区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典型遗址有河北省正定南杨庄,河南省濮阳西水坡。

    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素面陶。纹饰有弦纹、线纹、附加堆纹等,有数量不多的彩陶,为红黑彩的竖线、宽带、三角、网格等几何纹。器形有圆腹鼎、圜底釜、灶、弦纹罐、深腹平底钵、红顶碗、小口细颈壶、大口圜底缸等,流行圜底器,不见圈足器。

    居址多为圆形半地穴式,有木骨泥墙。墓葬为土坑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和多人二次藏,一般都没有随葬品,儿童也采用瓮棺埋葬。

    大司空文化

    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典型遗址还有河南省安阳鲍家堂、大寒南岗、大正集老磨岗,新乡洛丝潭,河北省磁县下潘汪、界段营,邯郸百家村等。

    陶器陶色以灰陶为主,其次为红陶,还有极少的黑陶。器表装饰以篮纹为主,也有绳纹和方格纹等、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彩陶以红褐色为主,少见黑色,纹饰有弧边三角纹、曲线纹、波纹、平行线纹等,结构简单,构图洗练。器形以敛口平底钵、直口平底碗、折腹盆、高领罐多见,还有釜、灶和鼎等。生产工具有石质和骨质的刀、铲,还有蚌质的刀与镰等。

    居址很少发现,可以确定也是以半地穴式为主要建筑形式。

    大和村文化

    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郑州地区,典型遗址有洛阳王湾、河南郑州林山寨等。

    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晚期流行轮制技术。纹饰多附加堆纹、方格纹、篮纹和镂孔,彩陶有复彩和白衣彩,图案有弧边三角纹、月牙纹、太阳纹、方格纹、六角星纹。陶器器形主要有鼎、豆、碗、罐和盆等,代表性器形有釜形鼎、罐形鼎、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缸、折腹盆、曲腹盆。工具多石铲、刀镰、陶刀等。

    房屋建筑技术比较进步,居址平面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三种,有单体建筑,也有多间连建和套间地面建筑。墓葬多单人仰身一次葬,少见二次葬和多人合葬,部分地区盛行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不多。

    下王岗(一、二、三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汉水中游地区,典型遗址还有河南省淅川下集、黄楝树,镇平赵湾,湖北省郧县青龙泉、大寺,均县乱石滩、朱家台,枣阳雕龙碑等处。

    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灰陶与黑陶,有少量彩陶。主要器形有罐形、盆形和釜形鼎、夹砂罐、细颈折腹瓶、小口壶、平底钵、圈足盘、镂孔豆等。石器有铲、镰、刀、镞、斧、锛、凿和磨盘等,以磨制为主,穿孔技术出现较早。

    房屋以地面建筑为主,早期平面多为圆形,晚期多方形,晚期出现多间连建的房屋和近30间居屋合成一排的长屋,屋内一般设有火灶。地面建筑房屋有中央立柱,挖有墙基,在基槽内栽柱筑墙,居住面以火烘烤,有的采用了推拉门技术。有大型公共墓地,早期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多数头向西南,一般有一件陶器作随葬品。中期墓有明显分区,亦以单人葬为主,二次葬所占比例较大。多数墓都有几件随葬品,个别墓的随葬品多到数十件,都以专门制作的陶质冥器为主,以罐、钵和碗为主要组合。

    年代分期

    相对年代

    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地区的有关遗址一致的地层关系,是最下层为大地湾文化,再往上一次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后仰韶文化”。

    绝对年代

    半坡文化:公元前4900年至前3800年

    庙底沟文化:公元前3900年至前3600年

    西王村文化:公元前3600年至前2900年

    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为内涵的典型仰韶文化的年代,取半坡文化的上限为公元前4900年,和西王村文化的下限为公元前2900年,跨度大致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

    后冈一期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3500年

    大司空文化:公元前3100年至前2700年

    大和村文化:公元前3900年至2900年

    下王岗文化:公元前4600年至前2700年

    聚落与建筑

    ①由大小不同按一定规则排列的房子构成聚落的中心;

    ②有中心广场一类的公共活动场所;

    ③有公共窑场;

    ④居址外围建有壕沟、哨棚之类的防御设施;

    ⑤居址附近有分片的公共墓地。

    由半坡文化经庙底沟文化到西王村文化的居住建筑形式,具有由穴居➡半穴居➡地面单面建筑➡地面多间建筑的发展序列。

    经济生活

    仰韶文化时期居民有定居的聚落,他们有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饲养家畜,还从事采集渔猎活动,以获取更丰富的生活资料。

    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收割农作物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刀和陶刀,刀为长方形,一般两侧带缺口,可用绳索套指握再掌中使用。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磨棒和杵石等。仰韶文化的农作物主要品种是粟,也栽培园圃蔬菜。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已有家畜养殖业,当时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两种。

    渔猎活动在仰韶文化时期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仰韶文化的狩猎工具,由半坡遗址出土的情况看,箭镞最多。

    手工业

    仰韶文化时期制作石器,打制与磨制技术并用。人们已拥有自己的纺织品和比较发达的制陶业。前期的制陶技术,主要采用泥条盘筑的慢轮制作方法;中晚期,在慢轮修整的基础上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仰韶文化早期居民已开始了金属冶炼的尝试,由于这种尝试还处于初始阶段,他们还没有真正跨入金属时代。

    文化艺术

    仰韶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陶器,即彩陶和陶塑。半坡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都盛行几何图案和象生花纹,总的构图特点是对称性强,发展到庙底沟文化中晚期,图案富于变化,结构有一些不同。几何纹彩陶主要表现为花卉图案形式,它被视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一个显著特征。仰韶文化时期音乐也有一定发展,人们制作的乐器中比较重要的有陶埙和陶号角等。

    信仰习俗

    图腾崇拜;天体和大地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和祖先崇拜

    葬制和葬俗

    仰韶文化时期的墓地,以半坡文化最具代表性。半坡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一般都有以土坑墓为主构成的大型公共墓地,墓地位于居址的外围,与居住区常常见有明确的分界。在与居住址的方位关系上,公共墓地常常设在居址的东面、南面或北面,基本上没有发现在西面的例子。

    庙底沟和西王村文化少见大型墓地,发现的零星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有随葬品。

    葬式和葬俗

    仰韶文化居民对死者采用的埋葬方式,主要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另外还有一种灰坑葬,数量较少。在墓葬方向方面,仰韶文化数以千计的墓葬,死者的头向都以西向或略偏西北向为主。在随葬品方面,半坡文化的随葬品种类主要是实用陶器钵、罐和瓶,少见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随葬品数量一般不多,很多墓葬没有随葬品。

    社会发展状况

    中国史前居民建立的个体家庭,被认为大体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这应当就是私有制在中国出现的时代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临潼零口遗址应当是半坡文化最直接源头所在,也就是典型仰韶文化的起源所在。

    豫中地区与典型仰韶文化大体同时的大和村文化、下王岗文化,来源为裴李岗文化。

    关中、豫西与晋南地区的西王村文化,发展去向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豫中地区的大和村文化,发展为河南龙山时期文化。

    2022-08-11 15:11:30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下游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北辛文化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地区的汶、泗河流域,其他散见在山东大部分地区。

    典型遗址:北辛遗址;东贾柏遗址;苑城(西南庄)遗址

    文化特征

    北辛文化以釜、鼎为典型器物,另外红顶钵、双耳罐、支座也很具代表性,以三足占绝对又是,平底器较少见,不见圈足器。陶器以手制为主,出现慢轮修整的技术。石器的数量较多,有斧、锛、铲、刀、镰等。骨、角器的制作比较发达,器物多采用磨制技术,形体较为定型

    分区与文化类型

    北辛文化的分布在山东占据了大部分地区,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基本可以分为四大块。北辛文化可以分为北辛类型、苑城类型、白石村类型、二涧村类型(或大伊山类型)。

    北辛类型

    主要分布在汶、泗流域,以北辛、东贾柏遗址为代表。它们在时间上可能有相对早晚的关系,但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最能反映文化特点的陶器,有手制的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以成组的窄堆纹组成的各种纹样颇具特色,锥形足的釜形鼎是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北辛类型中的打制石器占有一定的数量。

    苑城类型

    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北侧,以苑城西南庄遗址为代表。陶系与制法与北辛类型近似。同时,还有以各种刻划纹来装饰陶器。该类型中的石磨盘、石磨棒和蚌器远多于北辛类型。

    白石村类型

    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地区,以白石村遗址的材料为代表。其中的一期和二期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先后衔接的两个阶段。白石村类型与北辛类型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它所表现的是胶东半岛地区北辛文化的面貌。

    二涧村类型

    以二涧村遗址下层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苏北及其周围地区。

    年代与分期

    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代表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较早的一个发展阶段,与后李文化相比,在文化面貌上有着质的区别。相对早晚年代序列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年代的上下限在公元前5400年至前4200年。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地层关系和器物所反映的物质文化面貌的差异,可把北辛文化分成早、中、晚三期。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比较研究证明,北辛文化早期比较接近后李文化。在后李遗址中,后李一期(属后李文化)和后李二期(属北辛文化)的地层叠压现象,则确定了二者的相对关系,但它们之间尚不是直接发展衔接的关系,在多方面上存在着差异。

    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关系较为明显,大汶口文化是北辛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大汶口文化

    发现与研究简史

    大汶口文化是以山东泰安县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交界的一处典型遗址而命名。1952年,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1964年夏鼐提出了“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在此基础上于1977年又将其与“青莲岗文化”分离,进一步明确了其范围。从此大汶口文化这一命名普遍被学术界所接受。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泰(山)-沂(山)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至今,大汶口文化发现的遗址达几百处。大汶口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分布变化十分明显,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早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西的汶、泗河流域及苏北地区。中期的分布范围基本上与早期的相吻合,同时将范围扩大到泰-沂山系以北的潍、淄河流域。到晚期其分布范围几乎涵盖了山东全省并包括了苏、豫、皖与山东相邻的部分地区。从早期到晚期不仅分布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遗址的规模和数量也呈递增的趋势。

    重点遗址:大汶口遗址;王因遗址;大墩子墓地等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器物上。

    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另有一定量的加蚌末及云母片的陶器,黑陶和灰陶较少。常见纹饰有乳钉纹、刻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绳纹,并有少量彩陶。彩陶用红或黑彩绘出横直线纹、波浪纹、三角纹、勾连纹和花瓣纹等。常见器形有釜形鼎、钵形鼎、壶形鼎、盆形鼎、觚形杯、钵、盆、罐、器盖、鬶等。石器主要为生产工具,虽然磨制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但仍存在相当数量的打制和琢制石器。骨器主要有镞、针、锥等,牙、角器多为装饰品。

    中期:陶器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黑陶、灰陶也占一定比例。纹饰有篮纹、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及彩纹等。彩陶一般用黑、红、白等颜色绘出花瓣纹、菱形纹、三角纹、波浪纹、漩涡纹、连弧纹、网格纹、曲线纹等。典型器物有釜形鼎、罐形鼎钵形鼎、镂孔都、实足鬶、背壶、觚形杯、筒形杯、盉、尊等生产工具包括有石、骨、牙器,其中磨制精细的石钺、石锛、石铲、骨镞等,代表了当时工具制作的最高水平。此外,装饰品方面不论种类还是加工技术,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出现了骨雕筒、象牙琮等一批难得的工艺精品。

    晚期:陶器方面,泥质灰、黑陶的比例明显提高,但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仍占有一定比例,同时白涛的数量大大增加。轮制技术得到普遍运用。篮纹是这个时期最流行的纹饰。此外还有附加堆纹、刻划纹、绳纹、按压纹、镂孔、彩陶及很少的彩绘陶。彩纹一般用黑、白彩绘出菱形纹、漩涡纹、三角纹。典型器物有罐形鼎、袋足鬶、背壶、长颈壶、觚形杯、高柄杯、折腹豆、白陶鬶等。生产工具的种类和质量都明显提高,有大型石铲、石钺、石凿及鹿角锄、骨、蚌镰等。有些加工精细的玉钺已非实用器。

    分区与文化类型

    大汶口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同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以泰-沂山系以西为中心区,由早期至晚期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类型不断增多的趋势。

    关于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划分,本书按早、中、晚期,共分为9个类型。早期主要有王因类型、刘林类型,中期有大汶口类型、北庄类型和花厅类型,晚期除大汶口类型外新出现了尚庄类型、陵阳河类型、三里河类型和尉迟寺类型。

    年代与分期

    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至前2600年,发展延续1600年之久。早期为公元前4200年至前3600年;中期为公元前3600年至前3100年;晚期为公元前3100年至前2600年。

    大汶口文化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这从大汶口遗址和王因遗址的地层关系、器物形态的演变及文化传统的延续等方面,都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时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在公元前2600年前后进入到龙山文化阶段,这也为西夏侯、东海峪和尹家城等遗址发现的地层关系所印证。

    信仰与习俗

    大汶口文化存在着一些其他考古学文化所没有或缺乏的习俗。如拔牙、头骨人工变形、口含小球及在一些墓葬中随葬有象牙雕筒、獐牙勾形器、獐牙和龟甲器等。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通过王因、大汶口和东海峪遗址的遗物和地层关系,证明大汶口文化是从北辛文化发展而来并再发展为龙山文化,这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

    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的联系较为密切。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以仰韶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为甚。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受到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同时期大汶口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影响则很微弱。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仰韶文化中来自东方的因素明显增多,而同时期仰韶文化对东方的影响则很不明显甚至趋于消失。晚期大汶口文化因素向西挺进的步伐加快。这一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已经很难寻觅到仰韶文化的踪影,表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综上所述,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往往是此消彼长。

    长江下游地区与大汶口文化曾有一段并存时期的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南北方的文化交流较多,在崧泽文化遗址中出现了一些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在大汶口文化中来自南方的影响要少一些,受影响的范围一般仅限于淮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良渚文化在南方迅速崛起,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器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自南而北逐步递减,且已跨过泰沂山系。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是其强势扩张的阶段,它不仅影响到中原,而且也将触角伸向南方。良渚文化中北方文化的因素有所增加,而这时期来自南方的影响逐渐减弱。

    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间的交流始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胶东半岛对辽东半岛的文化影响是主要的和强烈的,而辽东半岛对胶东半岛的影响是微弱的。

    2022-08-11 15:12:32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遗存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遗存

    发现与研究简史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田野考古工作,肇始于1923-1924年。当时被中国北洋政府聘为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在这个地区进行考察时,发现了甘肃省临洮马家窑、广河齐家坪等史前文化遗址。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正式命名为马家窑文化,却是1949年夏鼐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以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早期即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中期即马家窑类型,以兰州、永靖境内黄河两岸为分布中心。

    重点遗址:甘肃省兰州曹家嘴、王保保城、临洮马家窑等遗址。

    文化特征

    发达而精美的彩陶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的突出特征,而且彩陶在陶器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彩陶的施彩面广,不仅是泥质陶施彩,而且在夹砂陶上也施彩。彩绘图案不限于陶器外表面,还往往着于器内壁,有的甚至通体施彩。纹样有漩涡纹、圆圈纹、多道条纹等几何纹和蛙、鸟、鱼纹及人像纹等。器形有盆、钵、瓶、壶、罐等。

    石器有以长方形穿孔刀、凹背刀、齿边刀、两侧缺口刀、铲、斧、磨盘、臼、磨棒等主要工具组合的石器群。骨器有以骨锥、针、笄、镞等工具组合的骨器群。石刃骨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分区与文化类型

    在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的分布范围内,按地区的不同,可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区域。东区指渭河上游地区,包括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文化遗存有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前者以甘谷灰地儿遗址为代表,后者以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类型为代表。中区主要指兰州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文化遗存都属于马家窑类型,以临洮马家窑与东乡林家遗址为代表。西区主要是指湟水流域。文化遗存有石岭下和马家窑两个类型,前者以民和阳洼坡遗址为代表,后者以大通上孙家寨遗址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分别为两个类型,即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石岭下类型一方面保留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如圆点、三角、漩涡纹等彩陶花纹均脱胎于庙底沟类型;但另一方面它又孕育了马家窑类型的文化因素,漩涡纹、变形鸟纹均启马家窑类型同类彩纹的先河。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中期最有代表性又最常见的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比较单纯。

    年代与分期

    根据层位关系,石岭下类型晚于庙底沟类型而早于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又早于半山类型。它们的相对年代顺序为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半山类型。石岭下类型其上下跨年在公元前3980年至前3264年。马家窑类型上下跨年在公元前3369年至前2882年。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对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问题,归纳起来又以下几种论点:

    ①马家窑文化渊源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庙底沟类型在甘、青地区的继续与发展。

    ②马家窑文化是从仰韶文化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或可称“甘肃仰韶文化”。

    ③马家窑文化从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是仰韶文化富有地方性特点的晚期遗存,马家窑文化几个类型应改称为仰韶文化的几个类型。

    ④马家窑文化从大地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它与仰韶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它承继了本地大地湾文化的主要内涵,又吸收了庙底沟 类型的诸多文化因素。

    ⑤将石岭下类型归入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近年来,通过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的发掘,为第④中论点提供了更多的根据,其中包括地层关系的根据。

    综上所述,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是源于师赵村三期文化,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创造出自具特征的马家窑文化中期即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它再往前发展,便是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2022-08-11 15:13:23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燕山南北和东北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在考古学上,一般将东北地区的南部和燕山南北分成辽西、辽中和辽东三个区块,辽西区的主要范围涉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带,辽中区指以沈阳、新民为中心的辽河平原地区,辽东区包括千山山地至辽东半岛及其周边一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前左右的文化遗存,辽西区主要有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和上宅文化,辽中区主要是新乐文化,辽东区有小珠山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和偏堡子文化。此外,东北地区属于这一阶段的还有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昂昂溪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以及吉林和黑龙江的其他一些重要遗存。

    赵宝沟文化

    发现与研究简史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了一种以“之”字形压印纹和几何形压印纹为特征的陶器,赵宝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4~1986年,先后发掘了敖汉旗萧山和赵宝沟两处遗址,并且了解到,这类文化遗存在西拉沐伦河流域和西面的滦河流域均有分布,于是,将这种新识别出来的遗存定名为赵宝沟文化。

    分布区域

    赵宝沟文化的范围,东面不逾医巫闾山,南临渤海,西至滦河上游一带,向北已分布到西拉木伦和上游的耗来河、嘎斯汰河流域。

    文化特征

    大部分的陶器都是夹砂陶,其中有一小部分仅含细砂,此外,还有很少的泥质陶。一般夹砂陶的陶器外表多呈灰褐或黄褐色,陶色不甚均匀,陶器成型往往采用泥圈层层叠筑。夹砂陶的陶器器类以弧壁或直壁的筒形罐占大宗,还有平底钵、圈足钵、椭圆底罐、尊形器和器盖,泥质陶系的器类迄今只见平底钵、盘和少量鼓腹罐。除少量素面者外,夹砂陶的陶器外表大都著有纹饰,以几何形压划纹和“之”字形压印纹为主。还有极少量的彩陶,采用赭红色和黑色两种色彩。

    石器按制法可分为打制、琢制和磨制三种。最具特色的是磨制石器中的耜和斧。此外,琢制而成的厚圆饼形有孔石器也是该文化中的特征物。

    年代与分期

    赵宝沟文化实测年代在距今6200 ~6000年前的范围。上限或可到距今6500年。目前有的学者将赵宝沟文化的起讫年代估计在公元前4500年至前4000年前后。也有的主张按高精度校正的上下限跨年约公元前5200年至前4400年。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赵宝沟文化陶器群的主体是各类筒形罐,筒形罐上的“之”字纹显示了细密规整的主要趋势,可视作兴隆洼文化“之”字纹发展的某种归宿,赵宝沟文化筒形罐上的几何纹也同兴隆洼文化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压划纹饰不无联系,因此,将赵宝沟文化的主要源头解释为兴隆准文化,这在学界已无歧义。

    赵宝沟文化北面的富河文化和西南面的上宅文化,时间上大致与赵宝沟文化相当。赵宝沟文化在与这两种文化的交往中,以扩展自身的影响为主。

    至于同红山文化早期的交流,目前仅能了解赵宝沟文化和本阶段红山文化存在共有的器物或纹饰,如红顶钵、斜口器、器底席印纹等。

    红山文化

    发现与研究简史

    1921年,安特生在辽宁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首次收集并报道了有关红山文化的遗存资料。1930年,梁思永也调查过相关的遗址。1935年,日本的滨田耕作等人主持了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至1954年,尹达正式将红山后出土的这批资料命名为“红山文化”。

    分布区域与重点遗址

    红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为西拉木伦河流域河努鲁儿虎山一带。

    重点遗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二道梁、赤峰市蜘蛛山等遗址。

    文化特征

    红山文化的特征集中反映在陶器群上。陶器可分夹砂和泥质两大陶系。夹砂陶器比前一阶段兴隆洼文化的陶质要坚硬,陶色呈灰褐或黄褐,颜色略有斑驳。器类单一,绝大多数是弧壁敞口的筒形罐。泥质陶器烧成火候较高,器表多呈红色,而表里之间的陶胎虽也有红色的,但更多的却呈现为灰色。主要纹饰是以连续折线构成的所谓“之”字形压印纹。器类较多,以各类钵所占比重较大。

    石器方面,主要有琢磨兼制的石斧、磨制石刀、细石器的石镞和用于刨土的石耜。

    年代与分期

    一般将红山文化的起讫时间视作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或公元前4500年至前3000年,早、中、晚各期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4000年、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左右。

    根据红山文化陶器群上显示出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意见是将它分为前后相接的早、中、晚三个期别。

    早期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F133为代表。在时间上,这一期大体相当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到半坡文化早期的阶段。

    红山文化中期的遗存较多,分布也最为广泛。典型者为西水泉、蜘蛛山、西台、那斯台等遗址的红山文化遗存。这一期的年代大约相当于黄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

    红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如胡头沟、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群。此期的年代,基本可与黄河流域的西王村文化相对应。

    手工业

    红山文化的手工业,在东北地区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很可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它集中地表现在冶金、玉工和陶器制作这几项手工业生产上。

    冶铜术在辽西努鲁儿虎山一带于红山文化中期就已登场。红山文化的玉器,尤其是到了晚期之时,不仅数量可观,且种类繁多,制作工业更是值得称道。在众多的玉器中,最能反映其工艺水平的,当首推箍形器。红山文化制陶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东山嘴、牛河梁等遗址出土的许多红山文化晚期的泥质陶器是采用轮制法成形。

    文化与艺术

    红山文化玉器质地精良,玉色清润,多呈乳白、白色透明、淡绿或墨绿。最常见的造型为动物类和璧环类。前者如玉鹗、玉龟、玉鱼、玉蚕、玉蝉和玉猪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的“C" 字形玉猪龙是目前所见最著名者。所谓璧环类包括璧、环、瑷、玦、镯等玉器,此类玉器数量最多,有的玉璧还被作成双联和三联的形式。除上述两类外,还有玉璜、玉珠、玉管和玉钺形器、勾云形器、勾形器、匕形器、箍形器、棒形器等玉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极富特色而能表征某种礼规的红山文化玉器群。

    彩陶是红山文化的标志物之一。以筒形罐为主体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一般不见或少见彩陶,而地处东北地区西南部的红山文化却是个例外,从红山文化早期的某段开始,就出现了彩陶钵。

    信仰与习俗

    红山文化中具有礼仪功能的遗址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按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因专门从事礼仪活动而留下的遗址,则主要是指红山文化晚期分布于辽西努鲁儿虎山与大凌河上游之间的特殊遗址。

    胡头沟遗址的小型祭坛;东山嘴遗址坛式基址;牛河梁遗址迄今已发现数十处红山文化晚期礼仪性遗址;牛河梁第一地点的主体建筑址被称为“女神庙”,系因出土了一件玉睛泥塑人面像,是牛河梁遗址群中的稀世珍品。

    社会发展状况

    东山嘴遗址与牛河梁遗址群的重要发现令考古界注目,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关于东北地区原始文化相对落后的固有认识。基于牛河梁等地的重大发现,苏秉琦于1985年提出了关于红山文化社会性质方面的新认识,“喀左东山嘴相当于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遗址、牛河梁的女神庙遗址和附近积石冢群,是中国早到五千年前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在中国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过类似遗迹,与它们相应的生活聚落猜想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分化”。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对于红山文化的来历,自兴隆洼等文化发现以来,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红山文化早期夹砂陶筒形罐.上的横压竖排“之”字形压印纹与兴隆洼文化的同类纹饰十分相似,因此,红山文化陶器的主要纹饰可从兴隆洼文化那里找到根源,至于夹砂陶筒形罐本身,则是源于辽西区前一阶段以素面陶筒形罐为主的文化遗存。总之,作为红山文化主要器类的夹砂陶简形罐,是从本地区原有的文化那里继承下来的,也就是说,以陶器群所反映的红山文化,是在前一阶段兴隆洼等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兴隆洼文化也流行在山顶祭祀的习俗,如前述白音长汗和盆瓦窑在山冈顶部布设的砌石圆圈,以及石圈内之兴隆洼文化墓葬,这和红山文化胡头沟、东山嘴乃至牛河梁的祭祀遗址何其相似,后者似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者的一种再现。说明作为红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祭祀礼俗,也是对辽西区更古老的文化底蕴的继承和发扬。

    红山文化的彩陶受同样属于本区文化系统的赵宝沟和富河等文化的影响。因此,从红山文化的早期到中期,除仍延续自身文化主体成分外,同时还吸收本地区其他文化的以上因素。从陶器群上的显示来看,黄河流域的文化对红山文化有过影响,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一直有增无减。

    红山文化对辽西区周围的其他地带也造成过一定的影响。海生不浪文化中的连涡纹应该是红山文化中期以后向西面扩展影响的一种标志。红山文化晚期结束后,其影响并未消失。夏家店下层文化应是以本地区红山文化先民的后裔为主体创造的。

    总之,在红山文化长期的发展中,不仅对周围地区有过影响,也对辽西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小河沿文化

    安特生在1921年发掘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时,就获得了小河沿文化的墓葬等遗存。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对赤峰市敖汉旗南台地遗址进行发掘,再次发现线纹筒形罐与彩陶共存的陶器群,遂将这种陶器群所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作小河沿文化。经过发掘的该文化较重要遗址还有敖汉旗的石羊石虎山遗址、翁牛特旗的大南沟墓地。

    小河沿文化的分布范围略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相近,北逾西拉木伦河,南抵大、小凌河上游之间一带,东以医巫闾山为界,向西可至西拉木伦河源头以西的地带。

    小河沿文化陶器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施著线纹的夹砂筒形罐,陶色灰褐或黄褐。此外,夹砂筒形罐的器表还有素面、划纹和拍印方格纹等。在夹砂陶系中,盂和小口双耳鼓腹罐也占一定比重,泥质陶系的陶器有灰、红、黑三种颜色,器类有钵、盆、壶、大口罐、豆,还有数量虽少但别具特色的尊、器座、双口壶和鸟形壶等。石器种类不多,磨制石器中较典型者为体态细长的斧和凿。细石器有石镞和石片等。

    小河沿文化的碳十四测年,有明显偏晚的趋势。学界一向流行的看法认为该文化的年代应紧随红山文化晚期之后。

    小河沿文化的来源一直悬而未决。以大南沟为代表的这部分小河沿文化,其所处年代与红山文化晚期不相上下,那么,较早阶段的小河沿文化当与红山文化并行。小河沿文化的主要来源也许仍在辽西区。当然,要彻底理清这一问题,还有待时日。

    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基本不出泃河流域。上宅文化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的弧壁筒形罐,外表均有纹饰,以布满器表的斜向刮抹纹最为常见,其次是竖压横排“之”字形压印纹,以及组成“人”字形或叶脉状的划纹。仅次于筒形罐的器类是平底钵、圜底钵和圈足钵。

    石器中除通体磨制的石斧、石锛和琢制的磨盘、磨棒外,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量的圆饼形石器和单面起脊的斧形石器。此外,尚有石片、石镞等细石器。较小的石片,一般是用来嵌粘在骨刀柄的刃槽中作为刀刃。

    上宅文化经校正后的年代在约公元前5300年至前4700年。

    上宅文化的“之”字纹筒形罐,继承了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但大量刮抹纹筒形罐的存在却表明它可能另有来源,也许这一主体成分的渊源就在附近一带而尚未得到揭示。滦河流域的赵宝沟文化与上宅文化毗邻相接,二者间的交流自然也有较强的反映,如前述存在于上宅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因素,即是后者对前者影响的结果;而赵宝沟文化尤其是地处滦河流域的部分,在筒形罐尚也时而可见少量的刮抹纹,当看作上宅文化主体成分的个别流布。在上宅文化以南的大清河流域后来的遗存中,仍显现了刮抹纹筒形罐这一传统遗风,因此,上宅文化可能较赵宝沟文化延续得更晚。

    新乐文化

    1973年,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在沈阳市北陵公园附近发现了新乐遗址,经过发掘,揭出早、晚两期不同文化面貌的遗存,早期属新石器时代。在1982 年召开的新乐遗址学术讨论会上,即被称作新乐文化。迄今为止所掌握的新乐文化资料,主要指新乐遗址出土的遗存。此外,新乐文化的遗址在辽中县的大黑北岗等处亦有发现。

    新乐文化的陶器主要以夹砂陶制成。陶色呈红褐或灰褐。器类比较单一,90%以上的都是形体瘦长的深腹筒形罐,弧壁者居多。器表大多数有纹饰,主体纹饰以竖压横排的“之”字纹和弦纹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横“人”字纹和以篦点组成的弦纹、折线纹。总览整个东北地区的筒形罐,可以说新乐遗址制作得最为考究。除此之外,新乐文化陶器还有圈足钵、小鼓腹罐和斜口器,以及一种被称为“陶泡”的圆形陶器。

    石器有磨制的斧、锛、凿、刀、镞、琢制的磨盘、磨棒等,但数量最多的是各类细石器制品,常见者为石片和带有压削痕的石片工具,以及细石器石镞。新乐遗址的个别以及还出有小型锛凿类玉器和玉珠。煤精制品也颇具特征,器类有小圆珠、耳珰形器和称之为泡形饰的圆片。

    新乐文化的圈足钵与赵宝沟、上宅等文化的同类器比较接近,因此,新乐文化与这几种文化的年代应大体相当,同属公元前4500年至前4000年的文化遗存,和新乐的碳十四年代也能基本吻合。

    新乐文化陶器中最多的是“之”字纹筒形罐,它们体现了与兴隆洼文化同种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在新乐文化的形成中,兴隆洼文化曾起到重要的源头作用。

    2022-08-11 15:15:00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辽东半岛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小珠山下层文化

    对小珠山下层文化遗存的考察,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在长海县海洋岛南玉屯的发现。五六十年代对有关遗址也进行过调查。至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发掘了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柳条沟东山和大长山岛上马石等贝丘遗址,在这三处遗址均发掘到属于小珠山下层文化的遗存。其中,小珠山(亦作土珠子)遗址包含5层堆积,最下面的第5层堆积是典型的小珠山下层文化遗存,并从层位上首次明确了它的相对年代早于以该遗址第3层、第4层两层为代表的小珠山中层文化,于是,便有了小珠山下层文化的定名。目前所知,这仍是辽东地区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小珠山下层文化的陶器,以含滑石粉的夹砂陶为主,陶色红褐或黑褐。陶器成型的方法多是泥圈叠筑。器类中绝大部分是筒形罐,尚有少量束颈鼓腹罐和盆、钵、盘。陶器纹饰90%以上是压印纹,其次为刻划纹。压印纹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之”字形压印纹,主要表现在竖压横排,另一类是席状压印纹,多由相互垂直的数道成组的斜线构成。石器中以岫岩玉质的斧、锛类较具特色。生产工具中还出现较多的网坠。

    根据目前的发现来看,小珠山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不出辽东半岛及其附近的岛屿。小珠山下层文化的时间位置应与新乐文化相当,亦即同属公元前4500年至前4000年的文化遗存。

    典型遗址:小珠山遗址;北吴屯遗址;东沟后洼遗址

    有的意见认为小珠山下层文化“之”字形压印纹应该与辽西区赵宝沟文化的影响有关,而刻划纹陶器则成为辽东地区后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始源。

    后洼上层文化

    地处黄海北岸滨海平原的东沟县三家子村后洼遗址,在1983 ~ 1984年由辽宁省博物馆等进行了多次发掘。该遗址的第2层、第3层合称上层,其出土物有别于下层的小珠山下层文化,也和以往了解到的小珠山中层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发掘者将它称作后洼上层文化。这以后,后洼上层文化的遗存虽亦有发现,但有关它的定性并不十分明朗,甚至某些遗存究竟归属后洼上层文化抑或是小珠山中层文化,至今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后洼上层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黑褐陶为主,也有掺和滑石粉的。器类主要是筒形罐,其次,还有小口鼓腹罐、钵和杯等。陶器表面多有纹饰,与小珠山下层文化不同,压印纹较为少见,而占主要比重的是大量的刻划纹。

    后洼上层文化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及其东北面的太子河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带。关于后洼上层文化的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目前一般将该文化的年代推测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左右。

    后洼上层文化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如果说它所存续的时间上限可早至小珠山下层文化,那么,在辽东地区当能找到比这年代更早的源头。以刻划纹筒形罐为特征的后洼上层文化代表了辽东区陶器群的主流,其后的小珠山中层文化正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而太子河上游的后洼上层文化中所出现的细泥条堆纹叠唇筒形罐,则显示出与辽东地区下一阶段偏堡子文化的亲缘关系,因此,太子河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带的后洼上层文化很可能是偏堡子文化的重要源头。

    小珠山中层文化

    小珠山中层文化的遗存,在1942年发掘的大连市营城子镇文家屯A地点即有发现。到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在发掘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吴家村等遗址时,首次将小珠山遗址的第3层、4层两层和吴家村的主要遗存称作小珠山中层文化。大连市郭家村第3~5层也被归为这一文化。其他较重要的遗址尚有大连市王家屯、瓦房店市交流岛蛤皮地等。

    小珠山中层文化的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有的羼有云母,少数还夹杂滑石粉,与前述诸文化不同的是,泥质陶占有一定比例。器类主要仍是夹砂筒形罐,其次为小口鼓腹罐、盂和钵类器,并出现少数鼎、豆、壶、鬶、盉等与同时期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相近的器类。器表流行平行短斜线、网格、“人”字、叶脉等辽东区传统的刻划纹饰,新出现了在泥质红陶陶器的表面施绘黑或红彩的彩陶划纹。

    目前所认识的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不出辽东半岛南半部及其附近的岛屿。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的阶段。

    小珠山中层文化陶器群主体部分的面貌与后洼上层文化比较类似,因此,在亲缘关系上与后洼上层文化也最为贴近,应该是后洼上层文化发展到后来,于辽东半岛在接受了外围文化影响的前提下形成的一个新种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外来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另一方面是来自辽西区红山文化的影响。小珠山中层文化再向后来发展,脉络并不十分清楚,但在这个地区内相当于黄河流域龙山石器的小珠山上层文化,其根系无疑可溯至此文化。

    偏堡子文化

    20世纪40年代发掘的大连市文家屯C地点即出有偏堡子文化遗存。1956年,东北博物馆对新民县偏堡村遗址进行调查时又发现了这种独特的文化遗存。直至80年代,这类遗存主要见于沈阳、新民- -带,如肇工街、新乐、高台山等遗址,至此,以偏堡子遗址为代表提出了偏堡子类型或偏堡子文化的命名。

    偏堡子文化的分布中心应是辽东区。

    偏堡子文化的陶器以一种羼滑石粉或云母的夹砂陶为主要陶质,泥质陶比较少见。除了少数钵、盆、壶外,最常见的器类是大量的弧腹筒形罐。许多筒形罐上流行刻划几何纹,与辽东区传统的刻划纹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偏堡子文化亦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差异,辽河下游一带比较多见用凸棱纹装饰的陶壶,并流行“弓”字形双股刻划纹,而这些因素在辽东半岛一直比较缺乏。

    目前多数看法将偏堡子文化年代估定在相当于小珠山中层文化或比之稍晚的阶段,即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2500年前左右。

    偏堡子文化的来源,素无定论。分布于太子河上游的后洼上层文化,既有多种几何形刻划纹,又存在一定的凸棱纹筒形罐,这些,都无疑是构成偏堡子文化陶器群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不仅偏堡子文化的发祥地在辽东区,而且,偏北部的后洼上层文化很可能就是偏堡子文化的主要渊源。偏堡子文化在它发展过程中,不仅向北推进到辽河上游一带,其部分因素更向西北扩展,深入辽西区腹地。总之,偏堡子文化在辽东区主文化中表现了较强的影响作用。

    2022-08-11 15:15:47 回应
  •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吉黑地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原书内容,非发表者创作。

    昂昂溪文化

    昂昂溪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南25公里。1930年,梁思永调查了昂昂溪镇地区五福附近的沙丘遗址,清理了两座墓葬。之后,日本人在昂昂溪西南的沙丘遗址也做过考察。至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博物馆对昂昂溪周围的的遗址又做了规模较大的调查。此后,这里个别的遗址也曾得到过发掘或清理。经过多年的工作,在对这类文化遗存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昂昂溪文化的命名。

    昂昂溪文化的陶器主要是一种粗泥陶,火候不匀。器类以平底或圜底的罐为主,也有少量的钵。除素面者外,纹饰基本上为两大类,一类是多道细泥条堆纹,另一类是刻划的几何纹,此外还有篦点纹等。细石器和骨器比重较为显著,前者的器类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石镞,后者中的代表性器类有骨鱼鳔、骨刀柄和骨枪头,有些遗址还曾见到玉器。另外,从各遗址暴露的大量鱼骨、蚌壳、兽骨和腾家岗子陶器上的鱼鹰堆塑来看,一般都认为该遗址先民过着主营渔猎的生活。

    按照目前一般的认识,这一类文化遗存向南分布到吉林省大安县(现已改为市)和哈尔滨附近,松嫩平原北缘的黑龙江省依安县也是该文化的领地,类似遗存甚至可以达到雅河与黑龙江交汇处一带,说明昂昂溪文化在嫩江流域以外也许还会有更广的分布。

    20世纪70年代末,有学者据黑龙江省安达市青肯泡等地曾见到昂昂溪文化与新开流文化的部分因素共存的现象,认为它和新开流文化的年代接近,具体时间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也有学者认为,昂昂溪文化本身应该有时间上的早晚差别,它们可能经历了黑龙江中游俄罗斯方面以凸弦纹陶器为特征的新彼得诺夫卡文化到奥西诺湖文化的阶段。这些意见都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新开流文化

    197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新开流东面发现了一处遗址,是年展开发掘,工获32座墓葬和10座鱼窖,以及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重要遗物,遂将这批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命名为新开流文化。

    新开流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多灰褐或黄褐,泥质陶极少。器类除少量的钵以外,绝大多数是罐类,其中,少数为腹部略鼓的敛口罐,余皆弧腹或直腹的筒形罐。器表纹饰盛行鱼鳞纹和菱形纹,网纹、凸波折纹、凹三角纹也占一定比重,同时,还见有少量的篦点纹和刻划纹。同样的纹饰常见于黑龙江下游地区。

    石器中细石器的比重很大,其中又以形式多样的石镞见长。磨制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石斧。骨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尤其复杂,除习见的骨锥、骨针外,尚有骨刀柄、骨投枪头和各式各样的鱼叉、鱼钩、鱼鳔、鱼卡等鱼具。

    属于新开流文化的遗址在中国境内发现尚少,黑龙江省鸡西市刀背山、桦川县万里霍通、富锦市高台子村南、鹿林村狼豁子均布有该文化遗存,因此,完达山两侧和三江平原应是新开流文化分布区之一。安达市青肯泡也曾发现与新开流文化近似的陶片,则这种文化向西或许还有一定的分布。

    新开流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或接近公元前5000年前(两种认识)。

    2022-08-11 15:16:26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