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林对《末日船票》的笔记(6)

末日船票
  • 书名: 末日船票
  • 作者: 罗小茗
  • 副标题: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
  • 页数: 298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12-1
  •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人们越是只依赖于单一方案理解和参与社会,一个为权势、官僚、金钱和“民主”所控制、持续生产着不公的社会就越是顺利延续。
    引自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2023-10-22 21:16:18 1人推荐 回应
  •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市场需求为目标,由站在市场背后的国家所主导的通识教育,其实际展开的方式却是,仿造西方既有的通识模式,在越来越严格的数字化管理之下,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和创新的能力。 以经典化为主导的通识教育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数量化管理,能否将中国学生驱赶入“创新”的轨道?这一点恐怕值得所有关心中国社会未来的人们,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引自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作者在2015年发问,我在2023年回答:“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自主和创新地骗取高分的能力、打造完美契合规则的表面形式的能力。”

    2023-10-22 21:26:56 1人喜欢 回应
  •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家庭之外的关联方式的建立呢?或者说,在现代社会中,是什么使得其他类型的关联,即使存在也不被“看见”和重视呢?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生产,显然是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不仅是指,在长年累月的学业竞争、分数排名之后,学生之间被规训得只剩下了对手关系,更是指,在大规模的教育产业化之后,学校教育放弃了师生之间建立其他类型关系的可能。教师成为兜售知识的服务人员学生成为购买知识的消费者以及此后有待自我推销的劳动力。无论处于什么位置,将自己“人力资本化”,成了最方便和安全的选择。当年轻人经过十多年此种教育的训练和熏陶,进入社会,他们对将个人和社会之间只能由经济建立关联这一点,更是深信不疑。对他们来说,一则从来没有见过或被示范过别的建立关联的方式,二则一旦踏上社会,个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将进一步明确下来,在没有其他关联方式除了“家人”一可供选择的状况下,此种经济关系势必完全支配着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和想象。当单一的“强者逻辑”和孤立的“家人优先”成为仅存的关联类型时,这两种个人和社会的关联方式,自然不可能提供对人性的更丰富的理解。而一日将自己的“自私”理解为天性,那么,个人与社会的其他关联方式,也就进一步失去了被讨论和探索的可能。阶级、集体、其他类型的共同体和可能关联的方式,都将被这一“天性”轻而易举地否定和摧毁。
    引自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2023-10-22 21:32:09 回应
  •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显然,如果学习只是一种将自身资本化的劳动,那么,以教育部学科日录为标准、负责颁发学位和奖学金的激励体系,也就成了那巨大的让一切劳动变得没有内容的“科学”的“机器体系”。如果说,既有的学术规范、理论范式和学科体制,是一切学术创新需要反思和超越的对象,而完整的无功利色彩的学习和研究,是这一超越之所以可能的保障。那么,不得不时时拿去兑换的学习和研究,便将彻底粉碎这样的保障。在既有的学术规范、理论范式和学科体制内循规蹈矩的写作和思考,既是最容易“出活”的选择,也就自然成为这一整套学术激励机制的直接后果。于是,整编之后,缴纳学费的研究生们,将越来越和在机器体系中劳动的工人们趋同。区别只在于,他们的“劳动”机会,是需要付费购买的。
    引自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1

    读了研的,付费购买劳动机会;想读研的,付费购买而不得。

    2023-10-22 21:35:48 1人喜欢 回应
  • 一、 “船票”的难题/1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自出生之日起,中国就已经走上了改革之路。他们,尤其是城市里的青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一切都不过是被别人设定好的程序:学校是父母选的,学习是老师管的,业余时间是被他们共同掌控的;信息是被国家监管的;可能的社会活动,是由各种组织和单位操办的;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得不为高考让位;而将来的生活,则已经被当前的就业市场和住房市场牢牢控制了。在这一整套设定好的程序中,除了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外,似乎便没有别的义务和目标。然而,时代的变化,却已经使得这一套程序无法顺利运行。
    引自 一、 “船票”的难题/1
    2023-10-22 22:02:23 回应
  • 三、 “一流”之争/89
    显然,在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里,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的大学生,成为同样的一流。但人人争当“一流”,却是教育管理者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正如雷丁斯所指出的那样,就在人人争当“一流”,企图给出“一流”的解释之时,此时的“一流只划了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保护官僚制不受限制的权力。”这几乎预言了2003年讨论之后中国大学的普遍命运。此后,就在各所大学纷纷朝着“一流”进发之时,科研资金的数量、核心期刊发表数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等等,一切可统计的数据成了教育官僚们品评一流、控制和管理大学的有效渠道。与此同时,由这一讨论所引发的另一股潮流一通识教育,也在各个大学中予以实施。乍看之下,这似乎和梅贻琦的大学理想颇有些相似之处,强调的是通才而非专才的教育。但正如之前所分析的那样,梅贻琦的通才教育,其服务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更新,是新的文化的创建,而今天的通才教育,其目标在于更灵活的劳动力,其服务的对象是资本和企业。由此,生产更为灵活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劳动力,并最大限度地转嫁这一生产成本,成了现实中实行的大学理念
    引自 三、 “一流”之争/89
    2023-11-22 21:03:51 回应

震林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13条 )

舆论
2
丸山真男讲义录(第六册)
6
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
1
党员、党权与党争
4
罪与罚
1
审判王后
1
印象巴黎
1
什么是政治哲学
1
我是猫
1
曹操·袁绍·黄巾(增订本)
1
东京贫困女子
10
一个男人的位置
3
汉娜•阿伦特
1
论民主(第二版)
1
权力精英
1
小说技术
1
情动、物质与当代性
2
凯列班与女巫
8
嫌疑人X的献身
2
她们的私生活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语词谈薮
1
社会学的问题
1
中世纪感官文化史
1
神话与意义
1
东言西语
2
西方古典学研究入门
3
英语的成长和结构
1
巴别塔
4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把人物写活
1
古代埃及社会生活
2
冲突与悬念
1
1789年大恐慌
1
世鉴
1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2
观书辨音
2
多面的制度
1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1
《春秋》与“汉道”
3
执拗的低音
1
On Violence
2
男性特质论
3
重读日本战后史
3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1
理解早期文明
8
文化记忆
5
生而为男?
1
因为艺术,所以法国
2
早期中国
3
长安与河北之间
2
记忆之场
1
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
1
田园诗与狂想曲
3
命运之力
2
现代性赋格
4
白银资本
2
当代社会学理论
3
始于极限
4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1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2
论历史(上)
1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2
独裁者手册
7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
1
伪齐政权研究
3
如朕亲临
1
国家如何支付战争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1
故事法则
1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新史学(第十四卷)
1
故事的无稽法则
2
萨德式女人
1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3
重归一统
3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5
蒋公的面子
2
符号学
1
在轮下
3
中国文学思想读本
1
烽火与流星
2
诗歌手册
1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1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的智慧逻辑学语言学哲学三维解析)/国学典籍研究与多维翻译丛书
1
哲学导论
1
李卫公问对校注
1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
二重奏
2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1
统治阶级
2
社会学的想象力
5
中国历史通论
1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1
余嘉锡论学杂著(两册)
1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1
西汉经学源流
1
中国史学史
1
古文辞类纂
1
历史哲学
1
路易十四时代
1
传统十论
1
史学引论(第2版)
1
后汉书(全十二册)
1
秦汉帝国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