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面孔对《妫川壁画》的笔记(24)

妫川壁画
  • 书名: 妫川壁画
  • 作者: 范学新
  • 副标题: 探密藏在残垣古庙内的妫川文化
  • 页数: 145
  •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1
  • 序一
    大约是几年前的夏天,听朋友介绍,在北京延庆的深山区发现了一处长着「四只眼睛」的神仙壁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幸和朋友们一同前往看个究竟,感到藏在大庄科乡董家沟村佛爷庙的壁画确实很有观赏、品味、研究价值。后来,在市文物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延庆县还保存着很多类似这样的壁画。在惊奇之余,也深感应该对这些壁画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 此后,应延庆县文化委员会范学新同志之邀,我和一些研究文物、艺术的同仁又先后多次走访了一些延庆地区的古寺庙,发现延庆县确实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壁画。这些壁画有表现龙王降雨的,有表现三国故事的,有表现城防攻略的,还有表现民间自然崇拜和动物神灵的,种类很多。这些壁画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不像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那样线条规矩而流畅,而是由民间艺人所绘,线条自然,简捷生动,表现的是北京郊区民俗艺术文化。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告诉我们,这是其他绘画形式很难代替的,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庆作为首都北京西北门户,历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延庆处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过渡地带。从数万年前的蛮荒时代至今,延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而延庆地区明清古寺庙壁画的发现,无疑将为这厚重的延庆历史增添一朵绚丽的奇葩。 通过这些古寺庙壁画,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明清时期延庆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内容;可以进一步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还可以深入探寻延庆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脉络。对这些古寺庙壁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延庆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化研究,而且对北京地区的古寺庙壁画调查与保护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本《妫川壁画》收集了几年来延庆地区古寺庙壁画调查的主要成果,是调查组成员汗水的结晶。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庆,了解藏在延庆深山郊野的壁画。在饱览延庆秀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寻古探幽,了解延庆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希望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对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文化旅游助一臂之力。 李建平 2009年11月于北京
    引自 序一
    2023-12-28 21:45:22 回应
  • 第1页
    明清时期,延庆几乎村村都有寺庙。寺庙是当时人们信仰、聚会、庆典、祭祀和娱乐的中心。据地方志和文物调查统计,截止到民国时期延庆共有各种寺庙1075座,寺庙种类达152种。这些寺庙当中,佛教寺庵148座,道教宫观140座,关帝庙、家祠等141座,龙王、娘娘、山神、土地等民俗信仰寺庙609座,其中仅龙王庙就有245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兴办学堂,曾有「国民军大改良,拆了庙盖学堂」的说法。虽然促进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却对古寺庙壁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人们在壁画上涂石灰、做黑板。解放后,一部分寺庙继续被改为学校教室,一部分被拆除。尤其是文革时期,这些古寺庙成为「破四旧」、「扫除封建残余」的对象,神像被拉倒、殿宇被拆除。即使侥幸被用作仓库、教室的寺庙,古壁画大多也被石灰刷、报纸糊、水泥抹,能够露在外面而不被破坏的壁画几乎没有。 目前,延庆境内残存各种寺庙90余座,其中龙王庙32座、关帝庙14座。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很多文物古迹得到了抢险修缮。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近40座古寺庙得到修缮和保护。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那些被淹没在石灰、报纸下的古壁画逐渐被展露出来,显现出了它昔日的风采。为了及时搜集新发现的古壁画资料、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延庆县文化委员会成立了延庆古寺庙壁画调查组,对境内古寺庙壁画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尚有26座古寺庙保存不同类型的壁画59幅,总面积达563平方米。本书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壁画,试图揭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河北怀来、涿鹿、蔚县,山西北部地区,以及北京的部分区县,参观了大量的寺观壁画,并将这些壁画与延庆地区古寺庙壁画进行对比研究。逐渐发现,延庆地区古寺庙壁画在与河北、山西等地保持着血脉联系的同时,在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从延庆古寺庙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保留着复杂的龙王行雨神灵体系、实用的民间信仰形式、神秘的自然崇拜等等。 目前已经发现的古寺庙壁画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龙王信仰、关帝信仰、观音信仰、民俗信仰等几个方面。这些壁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明清时期延庆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世俗生活等内容,是研究延庆地区古代历史文化、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难得的历史资料。 此次调查以1949年以前绘制的古寺庙壁画为主,对新中国成立后绘制的壁画和古墓葬壁画暂不作讨论。
    引自 走进尘封的历史 体验别样的文明
    2024-01-03 17:36:56 回应
  • 第4页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人们无法预知雨水的多寡,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负责兴云布雨的龙神身上。于是能够降雨和治水的龙王在民间得到普遍信仰。民间传说,龙王是水族的总管,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兴云布雨也是一项集体劳动,龙王虽然能干,但也离不开众人的帮助。在延庆地区发现的龙王庙壁画中依然保存十分庞大、繁复的龙王行雨队伍。这些壁画从天上的神仙世界到地上的人间世界,形象地记录了「降雨」这件事的全过程。 一般龙王庙的东山墙上绘有龙王行雨图,西山墙上绘有雨毕回宫图。在壁画中的神仙世界中,包括着复杂的龙王行雨的神灵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行雨的主神、行雨的辅助神灵、负责监督检查行雨过程和质量的诸神。龙王行雨的主神主要是龙母、五位龙王、雨师等;龙王行雨辅助神灵主要由风伯、雷公、电母等组合而成;在行雨过程中负责监督检查工作的神灵主要有传旨官、判官、四值功曹、四目神等等。 根据民间传说,行雨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由玉皇大帝降旨,许可龙王降雨。玉皇大帝虽然在壁画中没有出现,但他却是民间传说中掌管下雨的最高神,从隶属关系上讲,是最高行政领导。玉帝的圣旨由传旨官、雨官等传达给龙母、龙王。第二步由龙母给负责降雨的主神(龙王、雨师)下达具体的降雨任务,并送各位龙王从水晶宫出来,去实施降雨工作。第三步是龙王、雨师在风、雨、雷、电等诸神的配合下完成降雨过程。第四步完成降雨任务后,负责降雨的主神和助手们得胜返回水晶宫。在整个降雨实施过程中,判官、四值功曹、四目神等负责监督记录各神在降雨过程中的表现,以向最高领导(玉帝)报告工作。 在延庆现存的32座龙王庙中,北关龙王庙等八座龙王庙的壁画最为精美。 北关龙王庙 位于延庆镇北关村,县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因其建在高四米的砖石高台上,俗称「高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建。现存壁画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维修时,由八里庄的陈画匠和米粮屯的王画匠绘制。 董家沟佛爷庙 位于大庄科乡董家沟村,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清初为弥陀庵,其后广德、积林二禅师重新规划正殿,改修厢房,并改庵为寺。该庙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院内有重修碑一通,文字清晰,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碑文分析,该庙壁画大约绘制于清中晚期。 新庄堡九神庙 位于香营乡新庄堡村。据原庙内铁钟铭文记载,该庙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年间均有过修缮。该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正檩有「炮儿湾阖堡人等重修 立」、「大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林钟月」等题记。因后檐墙并排绘有龙王、关公、菩萨、火神、土地等九位神仙,俗称「九神庙」。 西五里营龙王庙 位于张山营镇西五里营村中,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向南,与戏楼相对,始建于清初,后曾有过修缮。解放后被用作学校和磨坊。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檐墙分别绘有龙母、五龙、关公、财神、土地诸神。 张山营龙王庙 位于张山营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末重修。坐北朝南,现存正殿三间。东山墙仅残存部分行雨图画面。 中羊坊龙王庙 位于张山营镇中羊坊村,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式建筑。该庙坐北朝南,与戏楼相对。正殿三间,大面积壁画被白灰覆盖。东山墙为行雨图,西山墙被刷成黑板,后檐墙为众神图案,但是因大部分被白灰覆盖,不能看出整体面貌。
    引自 第一部分 兴云布雨施恩惠 遍撒瑞雨助凡阳
    永宁南关龙王庙 位于永宁镇南关村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式建筑。该庙坐北朝南,现存正殿、东西配殿及山门。壁画为传统龙王庙壁画内容,后檐墙绘有五龙、雨师、三财神、三药王等神像。 下花园龙王庙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式建筑,民国时重修。该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东山墙为龙王行雨图,西山墙为雨毕回宫图,后檐墙绘龙母、龙王等17尊神像。壁画下部脱落较严重,整体曾被大面积涂敷。
    引自 第一部分 兴云布雨施恩惠 遍撒瑞雨助凡阳
    2024-01-04 16:58:11 回应
  • 第10页
    在浩浩荡荡的行雨队伍里,有一位神秘的核心人物。她就是龙母。民间传说中常常是龙母得到玉帝的圣旨后,指派自己的儿子前去布雨,在两侧山墙的壁画中龙母的角色一般是站在水晶宫门前目送五位龙子去行雨,回来时在水晶宫迎接胜利完成布雨任务的诸神。 关于龙母的传说有许多,但较统一的说法就是龙母是不孕而育五龙的。甚至有板有眼地给龙母冠以「温」姓。在延庆的北关龙王庙、董家沟佛爷庙、下花园龙王庙中都有龙母形象,虽然三处壁画中龙母的形象都有残毁,但在斑驳的墙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她的威严、华贵与不同凡响。其中以董家沟佛爷庙清代的龙母形象最为生动,她仪态端庄、雍容华贵,是古代典型的美女形象。而下花园龙王庙民国时期的龙母还增加了布云的职能,特别是北关龙王庙,不仅刻画了龙母的形象,连水晶宫也着意装饰得富丽堂皇。
    引自 分派诸神传玉旨 翘首水府盼儿归
    董家沟佛爷庙东山墙龙母
    2024-01-04 21:59:53 回应
  • 第14页
    在民间龙王庙中常祀有五龙神位,它们分别是黄龙、青龙、黑龙、白龙、赤龙。并认为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这五龙、五色、五方的说法,源于更为古老的五行思想。 在整个兴云布雨的过程中,五龙算是重点人物了。古代民间就出现了五色龙求雨的习俗,一般春季祈雨于青龙、夏季祈雨于赤龙、季夏祈雨于黄龙、秋季祈雨于白龙、冬季祈雨于黑龙。到了唐代印度龙王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具有行雨职能的龙与中国五龙思想结合,龙才逐渐演变成降雨的主神。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而且在形象上出现了拟人化倾向,在此后的民间故事及龙的壁画、雕塑中,龙不再以动物的面目,而是以人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求雨的主要对象逐渐演变成黑龙和青龙为主。 延庆地区基本上以五龙信仰为主,但各地方所信奉的龙王主神略有不同。比如永宁地区有上磨黄龙潭龙王庙,四司有青龙潭龙王庙,张山营前后庙一带原有黑龙庙、大庄科地区则有白龙潭、井庄孟家窑还有红龙潭,而且每个龙潭都有关于求雨、龙王显圣的民间传说。比如,延庆前庙村民间传说五龙原来是一家,后来,五龙分了家,青龙分到了黄柏寺、白龙分到马鞍山、红龙分到了南口、黄龙分到了马匹营、黑龙留在了前庙。而在延庆地区叫黑龙潭的地名就有好几个,比如岔道黑龙潭、沙梁子黑龙潭、大庄科黑龙潭等等。从整体上看,延庆地区在兴云布雨这件事上可以划成大大小小数十个龙王管辖区。传说延庆的北关龙王庙是延庆地区的总龙王庙,历史上地方官经常要到这里为全县祈雨,保佑全年风调雨顺。 延庆现存的八座龙王庙中龙王行雨图和雨毕回宫图壁画没有一幅是完全相同的,但基本的结构和内容都有相似之处。一般是东山墙行雨图乌云密布,龙王胯下骑龙、一手持钵,钵中水花翻滚,一手施降雨的手印。西山墙祥云环绕,龙王骑马而归,取马到成功之意。五龙也很好分辨,一般红龙王是红脸、骑红龙、穿红袍,黑龙王是黑脸、骑黑龙、穿黑袍,依此类推。 各龙王在壁画中的位置没有一定规律,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董家沟佛爷庙行雨图中龙王顺序(从左到右)分别为青、黄、白、红、黑,回宫图龙王的顺序(从左到右)分别是黑、青、白、红、黄。下花园龙王庙行雨图龙王的顺序(从左到右)是白、红、青、黄、黑,回宫图龙王的顺序(从左到右)是黑、白、青、黄、红。龙王的表情各不相同,在行雨时或面带微笑手持甘露高高兴兴地去执行任务,或急匆匆地随风随云飞舞,动感十足。而行雨完毕则神态安然,依次而还。一静一动,勾勒出五龙的不同神态。 在壁画中,根据人们的习惯,常把黑龙和红龙画得非常粗犷狞恶,而黄龙、白龙、青龙相对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符合人们印象中对五种颜色人物的传统看法。
    引自 忽而群龙翔集去 继而天马行空回
    北关龙王庙东山墙白龙王
    2024-01-04 22:07:42 回应
  • 第18页
    从经济学角度看,龙王行雨这件事应该算是复杂劳动了,里面分了好多个工种,而且专业性都很强。比如下雨要刮风、要有乌云、有雷声、有闪电,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工作的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和龙王一起完成降雨工作。 风伯 风伯是龙王行雨时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也称风神,亦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很早。道教中称为风伯方天君,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大致从明代始,风伯在形象上开始出现更为明显的变化:一是性别方面的变化——风神从男性神渐渐演变成了女性神——风姨(风婆);二是道具方面的变化。原来风神胯下所骑的是豹文兽,而从明代开始渐渐演绎成为风口袋。 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职责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 雨师 雨师应该是中国神话中最早掌管雨的神。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施雨的雨师,叫赤松子。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种能随着风雨飘来飘去的本领,曾做过炎帝神农氏的雨师,后来从西王母那里得了什么不死药之类的东西,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后神农氏封赤松子为雨师,专管布雨施霖的事。 五帝后,世间没人再管得住雨师了,于是对他们的祭拜,被列入国家的祀典,目的仍在于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平安。这位尊神的丑陋嘴脸,也变成了一位长须官人,象征雨随风至,风止雨歇。 唐朝时还把李靖当作雨师。这大概源于《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传李靖曾经远行于山中,夜晚寄宿于民夫家中。半夜,一妇人将一个水瓶递给他说:天命行雨,烦汝代劳。一佣人牵一青骢马至,对李靖说:汝以水自马鬃滴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马后,正准备滴水,不料马惊,咆哮跃空,瓶中水一连数滴,次日当地一场大雨,解决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庙祀之。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龙王抢了雨师的工作,变成了布雨主神。雨师为了不下岗只能跟龙王一道工作了。 龙王庙壁画中的雨师为道人形象,位于五龙的前面,在行雨图中雨师一般左手持盂,盂中水花翻卷,右手持剑,胯下骑麒麟,为施法布雨的形象。在回宫图中雨师一般怀中抱剑,胯下骑一只四不象(麋鹿)。 雷公电母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 早期雷神兼管雷电,电母是从雷神信仰中分化出来的。原为电父,后来人们按照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传说天大笑时开口流光为闪电。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在雨毕回宫图中,完成任务的风婆和电母经常坐车返回。
    引自 风雨雷电来助阵 五龙降雨显神威
    花盆关帝庙中殿西山墙雨师
    出虹童子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后有鲜艳的彩虹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壁画中,它也被赋与了神话色彩,这就是虹神。历史上,虹神是个出现较早的形象。民间至今还传说着龙之所以能布雨,是因为它布雨前先将头探入河中,吸足了水的缘故。而雨后的彩虹,正是布雨后到河中补充水分的龙神的投影。龙王行雨图中的出虹童子,手持宝瓶,站在队伍的后面,是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在雨毕回宫图中,出虹童子手持宝瓶,七彩虹从宝瓶喷出,位置略显突出,神态怡然自得。在龙王庙壁画中,出虹童子既有男童形象,也有女童形象。 云神 风、云、雷、电是古人最早的自然崇拜神,关于云神的名称有很多,常见有云师、云将、推云童子、布雾郎君等等。 云师在古代应该是地位比较高的神,一直到明清的时候,云师都是国家祭祀的内容。比如明「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祇 坛,改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可见云师地位是比较高的。 在延庆地区龙王庙壁画中,有一位专门布云或雾的小神。一般站在水晶宫的二层楼上或龙母身旁。延庆北关龙王庙东山墙水晶宫二层楼上站着一位童子,右手持如意,如意前端释放着乌云。而在董家沟佛爷庙东山墙壁画中,在龙母旁边站着一位小神,戴荷叶帽,着虎皮背心和裙,双手持宝瓶,并从瓶中释放出满天的乌云。 旗官 在董家沟佛爷庙壁画中,还出现了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旗官」。在龙王行雨图中,旗官腰系战裙,右手挥舞令旗,左手怀抱旗囊,似指挥千军万马的女英雄。在雨毕回宫图中的旗官则是宽衣博带,双手交于胸前,怀抱旗囊,一副得胜后安然自得的神态。旗官手里拿的五色令旗类似于古代战场上的令旗,也就是视觉指挥信号。 壁画中的旗官通过挥舞手中的小旗来传达玉帝、龙母关于行雨的各种命令,指挥着五龙、雨师、风、云、雷、电各神,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行雨的任务。行雨图中的旗官手持蓝边白旗,旗上绘有绿、红等色符号,旗囊中还有十支令旗,有绿边白旗、白边绿旗、白边蓝旗等。回宫图中的旗官旗囊中分别插着红、黄、白、绿、蓝等九支令旗。 钉耙神 在龙王行雨图的上部中间,有位手持钉耙,面目狰狞,长相丑陋的小神。根据长相和手里的耙子,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了天蓬元帅——猪八戒。 天蓬元帅本来是北极紫薇大帝的首席爱将北极天蓬大元帅,全称是「祖师九天尚父五方都总管北极左垣上将都统大元帅天蓬真君」,姓卞名庄。他三头六手,执斧、索、弓箭、剑、戟六物,黑衣玄冠,领兵三十万众,即北斗破军星化身,又为金眉老君后身。 初唐时,天蓬的神格与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威震唐宋时期的北极四圣之首,而且是第一元帅、第一威神。当时天蓬元帅基本上等于托塔李天王。而在壁画中,他手持钉耙,身边有一个背着像梯子一样的工具的神,在其中的一张画中,他的耙子似抚琴一般。有的村民说现在打雷的时候常听到响声不断,似重物从山顶滚落,就是这个形似八戒的神在弄他的耙子的缘故。我们曾请专家一起分析过壁画人物,但大家也不能准确地推断他的身份,留给了人们无数的猜想和玩味。
    引自 风雨雷电来助阵 五龙降雨显神威
    董家沟佛爷庙西山墙旗官
    2024-01-09 21:46:10 回应
  • 第28页
    在龙王庙壁画中,古人可能出于对降雨不确定性的恐惧,怕龙王不按照玉帝的指令完成布雨工作,分别给他们设置了来自玉帝身边的传旨官、判官、四值功曹,以及负责测量降雨范围和深度的四目神等一系列负责监督检查的官僚,形成了一套庞杂的监督体系。 四值功曹 在道教神话中,四值功曹是玉皇大帝的下属,主要工作是记录人和神的功绩。分别是:年值功曹李丙、月值功曹黄承乙、日值功曹周登、时值功曹刘洪。 根据道教的说法,道士们所有的祈祷文在焚烧后,就是由他们呈送给各位大神的。所以,在各种道教仪式和宗教场合中,他们都是重要的人物。四值功曹虽然官小,但责任重大,因而受到了天庭的重视,并受到了道教的信奉。 功曹本是人间官吏的名称。在汉朝是州郡长官的助手,有功曹、功曹吏等名目,后代沿用,到明代才废除。道教理论家在编织神仙天庭世界时,也给玉帝等高级神明配备了这一官职。 关于四值功曹的职能和事迹在明清小说中有诸多记载,如《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壁画中的四值功曹,以年值功曹岁数最长,以日值功曹最累。 判官 判官本来是隋唐时期开始设置的一种官名,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这种官制一直延续到明清,明府州有通判,清代改为州判。 此外,古代传说中的阴间也有判官,长得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多数都心地善良、正直。壁画中的判官是玉皇大帝的书判,是玉帝的代表。判官就是代表玉帝监督整个行雨过程的。判官的形象一般是骑马或灵兽,左手拿雨簿,右手拿笔,随时记录着行雨的工作过程。判官拿的雨簿那真是天书,虽然字迹清晰,但是谁也看不懂。在民间壁画中,人们还给玉帝的书判增加了铲除妖孽的职能。在中羊坊龙王庙行雨图中的判官笔锋直对人间世界岩石下的蛇妖。人们希望他不要光是监督龙王们工作,还要顺便为人间铲除邪恶,为维护正义做点贡献。 四目神 四目神是龙王庙壁画中常见的神,一般的形象是身着长衫,头戴儒巾,手持木工尺,最主要的是长着四只眼睛,让人看他时产生眩晕的感觉,不敢久视。在龙王行雨图中,四目神双手向上平举木工尺,在雨毕回宫图中则是怀抱着木工尺。木工尺有直尺、曲尺两种,在下花园龙王回宫图中的四目神同时拿着直尺和曲尺。四目神的主要职责是丈量布雨的范围和深度,从技术层面对龙王降雨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气象部门,降雨后经常要公布降雨量和降雨范围。 「四目神」的形象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四目神的形象源自古代傩(nuó)仪和丧礼上驱鬼的重要神祗——方相氏。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壙,以戈击四隅,驱方良。」但他手持戈和盾,与手持曲尺的四目神之间的渊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在元代永乐宫壁画中就发现了「四目神」的形象。另外,传说黄帝、仓颉、虞舜、项羽、李煜、鲁班等有奇特功能的人都是四目或重瞳。有一种说法,四目和四面在古代是光明的化身,被当作太阳神来崇拜。据《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黄帝四面」,是太阳的化身。传说中的造字之人黄帝的助手仓颉是四只眼睛,通过文字给人类带来光明。就连黄帝的「女儿」旱魃都是四只眼睛。
    引自 功曹判官时时在 纪检监察处处随
    中羊坊龙王庙东山墙判官
    古文献中没有「四目」的记载,但却多处记载了「重瞳」。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史记·五帝本纪》有「虞舜者,名曰重华。」孔安国注:「目重瞳子,故曰重华。」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就像你把照相机镜头分成两半,一样可以用。大概属于「返祖现象」——眼睛有向低等昆虫的复眼回归的趋势。 龙王庙壁画中的四目神,按故事情节分析,最有可能应该是仓颉和鲁班。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是著名文圣人。古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更比较合乎情理还是关于「鲁班」的传说。在一些地区,「四目神」还常被当作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这可能与民间传说中的木匠下雨的故事有关。传说每次布雨都是龙母指派的,万一龙王不在家,龙母为了不误农时,有时也会请上一位上门干活的木匠,叫他帮助布雨。这一传说的可信之处在于:一是四目神所使用的工具是木匠常用的直尺和曲尺;二是四目神在整幅壁画中的地位不太高;三是穿着打扮也是民间的士庶常服。 传旨官 传旨官的主要任务是向龙母、龙王等传达玉帝批准行雨的圣旨。壁画 中的传旨官一般位于行雨队伍的左上方,形象都是骑着飞驰的白马、左手持圣旨、右手持马鞭,生怕耽误了传达玉帝的旨意。传旨官虽然不是一个地位很高的神,却在整个行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界童子 在雨毕回宫图的右上角,往往画出一块圆形的区域。四周绘光芒图案,中间绘楼阁,门前站一童子或侍女,手中托盘,好像是很庄重地等待接收什么东西。从光芒往外看,紧挨着的就是专门传达玉帝旨意的传旨官。传旨官正在手举圣旨往天庭飞奔。这时,行雨工作已经结束了,这个童子正在等待传旨官交回玉帝批准下雨的圣旨、印信。将行雨情况向玉帝进行汇报。至此,给整个行雨过程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在永宁南关龙王庙回宫图中,人们创造性地将天上的宫殿与水晶宫合二为一,将天界的范围扩大,而成了另一番景象。
    引自 功曹判官时时在 纪检监察处处随
    董家沟佛爷庙西山墙四目神
    2024-01-09 21:50:38 回应
  • 第36页
    在辅助龙王降雨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神,其作用也不可忽视。这些神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龙母、龙王的侍从;另一类是其他服务人员,比如推水车和护水车的神。一般在龙王行雨图的左上部都有一辆装满水的水车,由麒麟或者马拉车。在回宫图中,水车上一般坐着风婆和电母。毋庸置疑,龙王行雨、普降甘霖的重要水源都来源于水车。这些小神有往水车里注水的,有奋力赶车的,形态各异,生动活泼,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引自 侍者举幡常随驾 小卒推车忙送水
    董家沟佛爷庙东山墙水车
    2024-01-13 17:29:09 回应
  • 第38页
    人间世界在行雨图和回宫图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一般都位于整幅壁画的下部,处于从属地位。壁画的内容主要包括欢送、迎接龙王行雨的乐队,下雨和雨停之后人间行人、农夫的不同表现,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情景等等。虽然画工大多不算精细,但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对了解清代、民国时期社会生产生活、服饰、风俗、艺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欢送、迎接的队伍 在行雨图和回宫图中的水晶宫前面,都要安排欢送和迎接的仪仗队伍,以示对龙王行雨这件事的崇敬和感谢。队伍主要包括鼓乐队、地方乡绅代表和燃放礼炮的炮手等。 乐队 人间世界中最突出的是欢送、欢迎行雨队伍的乐队,他们排列在水晶宫门口的台阶附近。演奏的乐器主要包括鼓、锣、钹、云锣、唢呐等,仅鼓就有手鼓、挎鼓、中鼓等多种。演奏者神情庄重,送行者恭顺虔诚,通过画面上凝固的音乐,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从这些乐器组合中,可以看到道教音乐的缩影,比如董家沟佛爷庙壁画中出现的云锣、手鼓等乐器。此外,还对明清时期延庆地区民间艺术、民间音乐进行了真实记录。比如中羊坊龙王庙壁画的鼓、钹、唢呐等乐器组合,一直到今天,延庆地区的秧歌、高跷等花会表演依然在延用。 乡绅 在壁画中往往有一些衣着相对考究,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信徒,他们侍立于乐队附近,双手作揖,躬身向前,虔诚地向天上行雨的诸神表达敬意。 炮手 为了给龙王行雨的队伍壮威,在行雨图上往往安排一位或几位燃放礼炮的人物。他们或手持引线小心翼翼地向前伸手去点燃礼炮,或双手捂耳,向与炮相反的方向奔跑,形象生动,在静态中给整幅画面增添了声音效果。 农业生产 在人间世界中,农业生产是壁画的重要内容。因为祈求龙王行雨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为了让众神普降甘霖,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 们只能「靠天吃饭」,雨水的多寡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前景。尤其是北方的干旱地区,雨水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也是千百年来龙王信仰产生的直接原因。 壁画中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客观地 记述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全部内容,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研究延庆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宝贵资料。画面中描绘的两匹马耕地、双腿篓播种、锄、薅锄、场院等情景一直到今天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当时人的衣着、打扮已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当时没照相、摄像设备,但是人们通过壁画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人对降雨的反应 在众神的作用下,天上乌云密布、大雨瓢泼,人间则是一片繁忙景象。来不及避雨的行人匆匆往家赶路。有老人背小孩奔跑,有妇女骑驴打伞,有年轻人骑马狂奔。田间劳作的农夫这时也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纷纷躲到树下避雨。树枝随风雨飘摆,行人匆匆赶路,动物在奔跑,而农夫们却显得悠闲了许多。有一位头戴着斗笠的农夫蜷缩着背靠树干静坐,有两位农夫在树下边抽旱烟边闲聊,还有两位干脆在树下生火取暖。虽然人物不多、画面有限,但从农夫们的神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正在憧憬丰收的好年景。这些人当年如果知道在树下避雨容易遭雷击的话,估计就画不出这些悠闲的场面了。 雨过天晴之后,农夫们接着干田里的农活,行人们继续赶路。这时路上赶来一辆小毛驴拉着的轿车(董家沟佛爷庙西山墙),车上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妇人,透过车门上珠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妇人的容颜。也许在当年,能赶着一辆小毛驴轿车,拉着年轻漂亮的新媳妇回娘家,是多少青年农民的美好梦想。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当年人们对悠闲、富足的田园生活的企盼,进而也更验证了降雨这件事对农民、对农业生产有多么重要。
    引自 甘霖润泽苏万物 五谷丰登笑语飞
    中羊坊龙王庙东山墙欢送龙王出宫的乐队
    自然景物和其他 人间世界壁画中还有一些对自然景物、田园风光、动物的描绘。比如下花园龙王庙行雨图中被风吹斜了的大树、董家沟佛爷庙行雨图在雨中狂奔的羊和马等,描绘得都十分生动有趣。此外,壁画还记录了各种殿宇、门楼的形式,比如水晶宫有两层重檐歇山式和一层硬山式,董家沟佛爷庙回宫图的随墙门等。而在花盆关帝庙中殿回宫图壁画中还增加了地方官员审理案件的情节,使龙王庙壁画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延伸。
    引自 甘霖润泽苏万物 五谷丰登笑语飞
    2024-01-13 17:30:24 回应
  • 第46页
    走访过程中,我们在延庆地区大多数龙王庙未见到塑像,而是在正面墙上直接绘制壁画。壁画的内容多是把龙母、龙王和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或者约定俗成的土地、财神、关帝、药王、五仙等神一同供奉。民间曾流行着「山神土地五道堂、左拴猛虎右拴狼」的谶语,对龙王庙供奉的其他神仙做了一个形象的总结。一般壁画左下角有位手持狼牙棒的夜叉、右下角有位记录功过的判官。 龙母和五龙是龙王庙的主题,一般都绘在殿宇明间正面墙壁上,处于中心位置。此时龙母与五龙均为坐式,怀抱笏板,一副王者形象。龙母端坐中央,神态安详,五龙分坐左右。一般情况下,龙母左右还分别侍立一对童男童女,童男双手托玉帝授权降雨的玺印,童女手中托盘上则放置着行雨的法器「盂」。为保持左右平衡,一般在龙母左侧第三位供奉雨师画像,怀中抱剑。 整墙壁画不分佛道、不分雅俗。除龙母、龙王之外,没有固定格式。每座龙王庙所供奉的神灵也并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实用性,让众神根据当地需求来个「联合办公」。大家和谐相处,共同为周边的善男信女们服务。
    引自 第二部分 居一庙同受香火 分九圣各显神通
    南关龙王庙后檐墙五龙和雨师
    2024-01-13 17:31:24 回应
<前页 1 2 3 后页>

陌生的面孔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502条 )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
1
公园北京
14
湖南四大会战
10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九堂中国文化课
3
知中·再认识李小龙
1
粥的歷史(二版)
3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
85
元中国时代
3
柏拉图
5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典藏本)
3
知中·山水
4
古今妙峰山香道
1
启蒙运动
7
北京的历史细节
2
山西古迹志
18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5
津城之根
1
漂海闻见
6
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4
湖南古镇书
8
中国古代建筑史
10
現代日本
3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
27
Pyongyang
1
Shenzhen
1
浪漫主义
11
延庆县志
1
上方山兜率寺
23
南涅水石刻艺术
11
中區警署建築群
4
穆斯林的葬礼
1
巍巍帝都
6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2
壁上丹青
6
世界经典城铁建筑
4
永乐艺风
21
CCCP Underground
6
发现另一个湖南·抗战纪
10
光影人大
4
天衢丹阙
2
深山夏牧场
1
人大·档案·记忆(第一辑)
14
人大·档案·记忆(第二辑)
7
人间乐土
24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7
我们仨
3
血在烧
13
山西
1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
65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
38
《巴蜀石窟》
3
走马雁门
12
资本主义
3
福音演義
16
知·道
9
空山
6
魅力大寨
3
两广竞秀
14
蒙古社会制度史
13
洪洞寻根
5
寺院佛像手繪圖鑑
1
乡间皇城
4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
34
漂海录
11
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11
蠻子、漢人與羌族
5
倭奴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
23
颐和园
1
故宫
1
长城
1
晋城古堡
9
美学
5
逻辑学
2
心理学
2
伦理学
11
新疆古建筑地图
133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
1
삼은집
7
形塑地景与人文
27
万里长城
5
敦煌日历2024
15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5
徒步大不列顛
6
天津的近代
16
梅兰芳全传
5
极简人类史
5
大兴县志
2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3
观光纪游 观光续纪 观光游草
11
烧窑峪村志
34
乌江引
1
万宁文史(第十一辑)
7
惠通桥之战
1
海上丝绸之路
12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六辑)
4
地方的逻辑
4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一辑)
2
内蒙古喇嘛教史
9
晚清碎影
3
毛泽东之路(1)横空出世
16
霓虹灯外
11
马桥文化探微
1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15
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1
新疆盛宴
25
表里山河
5
浙东运河史(上卷)
29
不可移动的文物
4
丝绸之路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
1
神山博格达
1
乌鲁木齐的史前时代
1
丝绸之路新史
4
当代北京圆明园史话
14
图像与历史
11
早年毛泽东
26
珠崖
3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6
重拾瑰宝圆明园
81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10
恐龍
5
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
1
尋花 2
2
宣南鸿雪图志
10
寻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增订版)
2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
18
恒岳神工
6
古韵平顺
11
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
14
显微镜下的成都
1
中岳汉三阙
7
圖片澳門今昔
24
问吧3
25
北京的春节
6
三里湾
2
小西天
8
毛泽东光辉历程地图集
2
佛教常识答问
5
唐诗人行年考
1
漫画职场槽逻辑2
2
文化中的政治
16
吕梁圣境
9
漫画职场槽逻辑
1
回味北京老食光
4
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3
北魏云冈
6
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3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3
晋祠寻梦
11
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4
廣東歷史問題論文集
11
北京自助游
3
中国徒步穿越
1
春节
16
找寻蔚县古堡
12
延庆城堡寻踪
12
te magazine(第1期)
4
鱼游小巷
8
夜深人静
3
了不起的生理期
3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
5
广州南越王墓
6
北京延庆古代寺观壁画调查与研究
23
从元山到金刚山
16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
7
宝水
1
广州贸易
12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
15
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
18
奇妙的演化
1
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册)
11
科学外史(珍藏版)
1
北上
1
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
2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1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3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3
伟大的城市
3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7
te magazine(第2期)
7
大刀阔斧绣花针
7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
2
蒙古帝国的兴亡
16
中国不会亡 因为有陕公
19
行腳八方
3
古代石窟
33
去钓源古村看老房子
8
毛泽东传
4
泾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10
舊日足跡
5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3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7
石頭上的香港史
14
鑑古尋根
11
北京记忆
2
朝花夕拾
2
沙哈林旅行记
2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
2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
榆林道
19
北京史
20
蒙古国纪行
5
中国自助游
1
敦煌
1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
15
旧都新造
2
斋堂
15
中国·1980
1
海淀
6
德国政府与政治
34
北京
2
不老屯
2
古北口
11
漫步西山
11
永宁
11
金正恩时代的平壤
5
中國古建築與都巿
21
红色延安
2
延安博览
4
延安鲁艺
1
朝鲜概观(10)
2
朝鲜概观(9)
1
朝鲜概观(8)
15
不得已的说明
1
朝鲜概观(7)
1
朝鲜概观(6)
15
此時彼刻
8
张家湾
9
朝鲜概观(4)
9
朝鲜概观(3)
16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机构
22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党
8
文化、权力与国家
4
沈阳故宫(中英文对照)
1
西行书简·平绥沿线旅行记
26
此時彼刻
6
西洋影像中的“三山五园”
13
南口
11
关于苏中边界问题
1
水乡绍兴
8
晋中大院
6
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八辑)
11
故宫建筑细探
7
徽州古牌坊
8
韩愈诗文鉴赏辞典
1
太和殿
3
沙俄侵华史
1
细说平遥
10
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2
儒商门第
1
東亞歷史變遷研究計畫
3
三多堂
6
渠家大院
5
乔家大院
6
日升昌票号
8
红门巨宅
7
平遥文庙
4
平遥古城
10
信义在中堂
9
黑白以外·繽紛歲月
1
王家大院
9
协同庆
5
百載香江 殖民印象
3
沙河
4
狂热分子
2
征服海洋:探险、战争、贸易的4000年航海
1
冬天里的动物
1
中亚行纪
1
朝鲜概观(2)
10
朝鲜概观(1)
10
日本的世界观
1
乌合之众
3
云南古建筑地图
3
中国味道
4
琉璃河
4
无力的维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