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内宅轶事 (1)

  • 4、战争年代 穷
    “ 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孔府随着经济上衰败,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了。 清朝时,县长要由衍圣公任命,县长审案要按衍圣公送来的贴子所写的意见办事,县长进孔府有事,不许进二门,要在外面等候,孔府办丧事,县太爷...

大观红楼3 (2)

  • 474页
    首先,探春固然与赵姨娘具有生物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但除了血缘之外,完全缺乏乳与蜜,也就是养与爱所建立起来的情感。而仅存的血缘关系只是生物界传承运作下的一种偶然,在延续生命的本能下,可以作为爱的动力来...
  • 310页
    这当然不是指广泛阅读的人或职业性读者“比较不认真”,而是指他们不容易流于极端与耽溺,而能均衡地思考与吸收,并客观地判断取舍,甚至具备批判性的分析力,不至于天真地以假为真、虚实不分,导致错误的模仿;...

大观红楼2 (3)

  • 第18页
    这种把女用来“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的心态,过去的男性文人也都有一致的表述,例如陶渊明,他也曾说过“弱女虽非男,情良无”(《和刘柴桑》),清楚反映出对父亲而言,女儿的存在是本能性的而非文明性的,她们所...
  • 第16页
    必须说,“好诗=清物=女人(=女儿)”的对等关系,使得女性可爱而不可敬,灵秀而不灵智,单薄而不丰富,轻盈而不厚实,严重限缩了女性生命的开展幅度与深度。而这样一种严重受限的性别意识,当然是一种女性歧视,...
  • 第13页
    贾宝玉所谓的“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不仅继承了明清文化的这个脉络,甚至在年龄范围上将明清文人所涉及的“妇女”,更加收窄到未婚的年轻少女,也就是所谓的“女儿”,形成所谓的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 (3回应)

清朝穿越指南 (2)

  • 第94页
    清代八旗内的男子,凡是成年,便叫做“壮丁”,有时也直接简称为“丁”。您问成年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各时期不同,有的时候要求虚岁十六岁,有的时候要求虚岁十八岁,有的时候则是要求身高超过一米六。啊?您说您...
  • 第74页
    具体说来,包衣旗人内部也分成两种人,一种隶属“包衣佐领”,一种隶“包衣管领”。包衣管领又名辛者库,隶属于包衣管领的人丁也被称作辛者库阿哈。相对而言,包衣管领人的身份比包衣佐领人要低,这是因为二者虽...

大观红楼1 (11) 更多

  • 第412页
    而这种大众文学的操作方式,必然以满足消费心理(即所谓的“俗“)为原则,因此,为了吸引最多的阅读群众,其作法便犹如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所认为,大众文化一方面提出对社会的不满与抗议,但另一方面却...
  • 第400页
    其第一个“富心态”的解释,正合乎现代学者所注意到的,一般俗小说中常有的那种“很嫉妒地不赞成有权势有财富的人,但又无情地蔑视出身卑微和不幸的人”的特点,就在“贬人妻女”(第一石头所批评),将大家闺秀...
  • 第388页
    皆是单本唱片的演出形式,属于盛行于自康熙以迄乾嘉(1662— 1820)期间,将经典戏文传奇进行改编后以“出”为独立单位,而随意穿插串演于厅堂宴席之间的“折子戏”。与原著相比较,其改编策略包括脚色行当之发展...
  • 第293页
    “诗谶”虽然也不失“一语成谶”的表现,但其重点则不是拆解诗句、谐音联想来关合人物或隐射情节,断章取义地去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以寻找隐寓其中的迷底为终极目的;而是将诗歌作品视为艺术创作的结晶,就诗作...
  • 第291页
    至于历代诗评家之所以能够如此“以诗观运”,由诗风通向命运地一脉推证,是因为诗歌作为中国抒情传统的主流,本就以深刻的抒情本质为主,因此诗歌往往不免于“夫子自道”的功能,此即所谓“诗言志”也再加上诗所...
  • 第279页
    虽然对少女的纯真心充满赞美,认为是比男人更高的人格形态,但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其中实际上隐含了“完美女人必须是个可爱的青春前期的姑娘”( society' s perfect woman must be a cute preadolescent...
  • 第260页
    影响到小说的时间架构,大约与《红楼梦》同时代诞生的《林兰香》《歧路灯》也基本上采取了以“百年”统筹一个家庭盛衰变迁的叙事策略。由此确实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百年”叙事时间机制不仅来源于人们认识历...
  • 第250页
    所谓“身份”,是一个人在体系中所占据的结构位置,我们和各个社会体系产生关联,提供我们经历、参与这些体系时,一条阻力最小的路。至于“身份认同”( identification)则绝不只是阶级、职业、伦理角色等外在的...
  • 第243页
    如果从“顽石”的认知角度来说,一般都以石头的自然原始特性以及初民的石头崇拜心理来发挥其象征意义,如王孝廉指出:“石头,是打破人类原始动物性的茫昧而进入文明的第一个符号”, 显示石头代表着人类历史和文...
  • 239
    此一思维方式同样出现在源于15世纪末,将人、动物、植物各种成分精巧地交织、组合在一起,随后所逐渐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怪绘画风格。对巴赫金而言,这种怪诞风格大胆打破了生命的界限与习见的静止感,因为这些形...
  • 199页
    而这一群共有“文化记忆”的“精神共同体”,到了文本的创作阅读范時中,也犹如费什( Stanley Fish)所谓的“解释团体”,他指出:“( meanings)既不是确定的( fixed)以及稳定的( stable)文本的特征,也不...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