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可对《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的笔记(6)
-
人际沟通入门
交流式的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
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噪音干扰。
沟通是双向交流的过程。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能带着同理心做出回应。在沟通过程中随时监控(觉知)自己的行为。
-
社交媒体
就当下来说,在你选择沟通渠道时,了解世代倾向可能会有所帮助。是要给你的信息接受者发短信、写邮件还是打电话,你可能需要考虑一下他的年龄再决定。你的选择可能会对你何时甚至是否得到对方的回应产生影响。
男人和女人在网上的沟通方式是有差异的。女人使用更多的情绪词汇,男人则提到了更多的实物(谈论事物而不是人)。
培养积极关系:尊重他人对全神贯注的需求、注意言论文明。
当你通过社交媒体沟通时,体谅他人是一个重要目标,但是留意自己也是同样重要。先思考后发布、核实你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因为都是经过选择的自我呈现)。
-
自我的塑造和展现
你对自己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是由你自己的感觉组成的。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与感觉都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认识自己是必要的。
自尊:如果自我概念是指你认为自己是谁,自尊则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拥有高自尊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好的,并且期望被他们接受;低自尊的人认为所有人都一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根本不管这种想象是否符合现实。
自我概念的塑造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
反映评价和社会比较。
事实上,从与我们相关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时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同样,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很可能是因为他人承认了我们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让我们从头说起。新生儿并非一出生就有了认同的能力,他们是借由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评断自己的。由于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人,而且他们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了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盘接受这些来自似乎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成人们的正向与负向的表面评价。
特别是来自社会科学家所说的“重要他人”的信息。家人就是重要他人最典型的例子,由他们释放的破坏自我的信号也格外伤人。其他的重要他人还包括某个特别的朋友、某个老师、你约会过的对象,或者一个你很看重他对你的评价的人,他们都会改变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还通过“社会比较”来形成我们的自我想象,即依据与他人对照的方式评估自身。我们拿来比较的“参照群体”对我们如何塑造关于自己的观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你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倾听
🌈倾听是大脑将这些电化学脉冲重构为原始声音的再现,再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听,却不一定在倾听。
社会科学家用心不在焉和心无旁骛来描述两种不同方式的倾听。
心不在焉的倾听发生在我们自动地或常规地回应别人的信息时,通常不用太专注和费神。
心无旁骛的倾听涉及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给予仔细而审慎的专注和反应。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审慎地倾听别人告诉我们的话。
🌈倾听过程的5⃣️个要素:
•听到
•专注:是一个心理过程,是知觉的选择过程的一部分。专注不仅有助于倾听者,而且也帮助了信息发送者。
•理解:发生在我们弄懂信息的意思时。我们有可能听到并且专注于信息了,但却还是没能理解它,甚至还有可能误解信息的意思。
•回应:对信息做出回应,包括对说话者给予明显的反馈。好的倾听者会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表现他们的专注,例如保持眼神交流,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做出反应——这点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回应是良好倾听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是记住信息的能力。研究指出,大部分人对刚刚听完的信息只能记得50%的内容;8小时内这个数值会降到35%;而两个月后平均只记得25%。
🌈无效倾听的类型:
•虚伪地倾听:真诚倾听的伪造品——通过模仿真实情况下的反应来愚弄说话者。
•自恋地倾听:有时也被称为沟通的自我陶醉者。不会假装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感兴趣,而是设法把谈话的主题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另一个特征是打断别人说话。
•选择性倾听:选择性倾听者只会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部分来回应,而拒绝倾听其他所有部分。
•隔绝性倾听:隔绝性倾听者的行为几乎与选择性倾听者相反。
•防卫性倾听:防卫性倾听者认为别人说的话都是在攻击自己。
•埋伏性倾听:埋伏性倾听者会很仔细地倾听说话者说的话,但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搜集信息,以便借此攻击说话者的言论。
•鲁钝地倾听:是无效倾听的最后一种类型,此类型倾听者对说话者信息的表面内容做出回应,却漏掉了说话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情绪性信息。
🌈无效倾听的原因:
•超负荷的信息
•先入为主:我们无法总是认真倾听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通常会先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它们似乎要比别人发送的信息更重要。
•飞快的思想:研究显示,人类有能力在一分钟倾听600个字,但是通常人们在一分钟内只能说100到150个字。于是,当别人说话时,我们便有了许多“多余时间”,这会诱使我们去想一些和说话者的说话内容无关的事。有效倾听的技巧就是利用“多余时间”来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想法,而不是让自己的注意力漫游。
•费力:当我们努力倾听时,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仔细倾听别人说话所耗费的心力并不亚于一次锻炼。
•外在噪音
•错误假定:沟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假定,引导我们相信自己在用心倾听,而实际情况却相反。比如说,当我们遇到某个熟悉的话题时,就很容易漠视对方,因为你自认为早就全知道了。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是,有时候我们会假定说话者的想法太简单,太浅显,不值得我们付出注意力,然而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缺乏明显的益处
•缺乏训练:倾听和说话一样都需要技巧。虽然每个人都会听,但很少有人拥有良好的倾听技巧。
•听力问题
🌈有效倾听的具体做法:
•少说话:如果你的真实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就要避免自恋倾听或一味地把话题转移到你自己的想法上。少说话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保持绝对沉默。
•摆脱注意力分散
•不要过早评断:先倾听,确定你真正理解对方的所有意思后,再去评论。
•寻找重点:从听到的一大堆话中提取对方的核心观点。如果还是弄不清楚说话者的用意所在,可以使用反应技巧来澄清对方的意思。
🌈倾听反应的类型:
•借力使力:顺水推舟,让说话者继续自己的话题。牵扯到使用沉默和简短的言论来鼓舞对方多说一些话。
•问话:你所获得的答案可以是你对事实和细节有更深入的理解;经由提问你可以更加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可能的期望。鼓励性的发现远胜过布施式的忠告,前者意味着你相信别人有能力思考他们自己的问题。真诚的问话旨在了解别人。
•释义:我们在心中想的常常和真正表达出来的不一样。这种反应可以在你询问说话者其他问题之前,先确认是否理解了说话者的话。这种反馈包括用你自己的言辞重新叙述你所认为的说话者刚刚发送的信息,不增加任何新信息。倾听者将自己所解读的信息重说一次的做法叫释义。
释义技巧的成功关键在于要用你自己的措辞重述别人的观点,以便能对信息进行交叉检视。有两个层次,一是指释义事实性信息,这会帮助你更清楚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可以释义个人性信息。释义个人性信息也可以当作一种助人的工具,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去评断或分析,这样可以传达出你的投入和关切。释义所具有的这种非评价的性质可以鼓励陷入困境的当事人进一步探讨问题。反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让当事人卸下更多的思想负担,进而达到宣泄的效果。这种澄清带来的新视角可以让当事人找到以前看不见的解决之道。
改变说话者的措辞;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你认为说话者在谈什么;反映说话者的潜在寓意。
•支持:有时候别人从你那里想要听到的不仅仅是他们感受的重复或近似的东西,他们更想听到你对他们的想法和感觉。“表达关心、关注、情感和兴趣,尤其是在对方感到压力和沮丧之时”。
同理心;同意;提供协助;赞美;恢复信心
★无效的支持性反映称为“冷安慰”:
1.否认别人拥有某种感觉的权利。许多非同理的回应都是在暗示对方持有某种感觉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明确地承认、细说和合理对待一个苦恼的人所拥有的感觉和观点,这种信息被视为比那些只是暗中承认或否认对方的感觉和观点的信息更有助益。
2.看轻事情的重要性。
3.聚焦在“彼时彼地”,而非“此时此地”。
4.火上浇油的判断。那些评价式的、意在使人屈服的言论不但无法帮助别人变得更好,反而更有可能激起对方的防卫反应。
5.自我聚焦。尽管你的意图可能是表示自己的同理心,但研究显示类似的信息并不会起到帮助的作用,因为它们将关心的焦点从遭遇烦恼的人身上移走了。
6.自我防卫。如果你在回应别人的时候,话中还不忘替自己辩护,显然和支持对方相比,其实你更关心自己。
★有效的支持性回应参考原则:
1.要认识到你可以支持他人的努力,而不必赞同他的决定。
2.监控对方对你的支持性回应的反应。
3.要认识到支持也不总会受欢迎。
4.确保你对后果已经做好了准备。谈论一件困难的事可能会减少说话者的痛苦,但却会增加倾听者的苦恼。
•分析:提出解释时最好用试探的而非绝对的口吻;你应该确定对方愿意接受你的分析;确定你提供分析的动机真的是出于帮助对方
•忠告:有时可以是有助益的,但必须用一种尊重、关怀对方的方式提出来。
•评断:无论你的评断讨人喜欢还是不喜欢,做出这样的评断就暗示了一个事实,你是那个有权力和资格去评断说话者想法或行为的人。无论你的批评是否有正当的理由,要知道即便是建设性批评也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心态,因为它可能会威胁到他人的自我概念,所以使用评断式回应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提供情感支持的回应、能够不带评价地倾听、表达出安慰和关切。在困境中无论男女都偏爱和想要收到支持的、赞同的信息。
开头时使用寻求理解并提供最少指示的反映,诸如借力使力、问话、释义和支持,通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旦你收集到了足够的实情,并且展现出了你的兴趣和关切,此时说话者也就更有可能接受(或主动要求)你的分析、忠告和评断反应了。
-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包含三个面向:
1⃣️尝试采用另一个人的观点。这需要中止自己的论断,以便在那一刻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试着理解对方。
2⃣️情感面向。它能帮助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
3⃣️真诚地关心对方的福祉。
🌈运用同理心的能力似乎以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存在,即便在最年幼的小孩身上也是如此。年幼的孩子一般区分不出自己的悲痛和别人的痛苦。尽管孩子们拥有基本的运用同理心的能力,但后天的环境经验才是发展一个人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会影响孩子理解别人情绪状态的能力。研究还表明,让孩子体验和管理令人沮丧的事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同理心,在以后的生活里更关心别人。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
•同情心是指你用你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怜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地思考他的处境进而感同身受。
•当你同情他们时,他们的困惑、喜乐和痛苦还只是他们自己的经验,但当你对他们产生同理心时,这些经验就好像变成了你的经验(至少在此时此刻)。尽管如此,同理心并不必然意味着要同意对方。
-
冲突
破坏性冲突模式:
1⃣️批评:指的是针对一个人人格的攻击。使用描述性的“我”的语言,表达出对对方的合理抱怨,和使用评价性的“你”的语言,攻击批评对方的人格,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
2⃣️防卫:指一个人为了保护展现的自我,通过否认自己的责任的方式来回应。尽管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不承认不同意见存在就会出现问题。
3⃣️蔑视:一个轻蔑的评论包含着轻视和贬低。表现为扣帽子式的贬损、冷嘲热讽式的刻薄讽刺等等,包括非语言方式
4⃣️回避:回避发生在关系中的一方撤出交流,关闭对话,拒绝任何以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
米可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81条 )
- 正念
- 4
- 禅宗概要
- 1
- 中国禅宗史
- 1
- 心灵午夜密谈
- 4
- 行动瑜伽
- 1
- 内在工程(全新修订本)
- 1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 3
- 萨古鲁谈业力
- 1
- 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 1
- 手到病自除
- 1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
- 3
- 我从彩虹那边来
- 1
- 天使在我家
- 6
- 图解舌诊
- 1
- 女性养生三步走
- 6
- 医本正经
- 6
- 梦与健康
- 1
- 找回中医的另一半
- 1
- 出生.生命和死亡:根据西藏医学和大圆满教法
- 2
- 楞严大义
- 6
- 饬终
- 5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2
- 汤奶奶育儿经
- 4
- 天真的奥秘:黄帝内经实修入门
- 1
-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3
- 心路
- 5
- 黄帝内经·天年(珍藏版)
- 1
-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金匮真言
- 1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
- 1
- 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第2部〉心志與肉體
- 4
- 精神健康讲记
- 4
- 经典中医启蒙
- 4
- 绝非偶然
- 1
- 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
- 4
- 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
- 3
- 高情商心理学
- 1
- 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
- 4
- 习惯逃避
- 2
- 用NLP發揮你的天賦
- 2
- 教育即疗愈
- 1
- 爱的功课
- 4
- 金钱的灵魂
- 4
- 松果體的奇跡
- 5
- 精微體
- 1
- 心灵锁钥
- 5
- 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
- 4
- 幸福的勇气
- 3
- 信心铭
- 6
- 天堂的证据
- 1
- 无量之网
- 1
-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 2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
-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 3
- 成为自己
- 2
- 纳棺夫日记
- 1
- 原生家庭
- 1
- 神话的力量
- 2
- 了不起的我
- 2
- 我与你
- 1
- 与神为友
- 1
- 走到人生边上
- 2
- 传习录
- 1
-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
- 2
-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精装修订本)
- 6
- 真相与错觉
- 1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