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仁儿~对《大分流》的笔记(4)

大分流
  • 书名: 大分流
  •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副标题: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 页数: 488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04-03
  • 第107页

    关于1400年以后“奢侈”或“消费者社会”的产生的观点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种强调的是巨富阶层中奢侈消费的增长,通常认为,一种新的对使用昂贵的通常是耐久性的制造品——丝绸、镜子、精致的家具等——的重视取代了以前诸如维持大批侍从之类表达地位的方式,后者对生产的刺激作用较小;维尔纳·松巴特把这称之为奢侈的“物化”。

    些高等的消费模式最终为“下层”百姓所模仿。这种模仿受到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也创造了集中的市场。它受到了新的自我观念和扩大的社会结构流动性的进一步鼓励,从而不仅使暴发户而且使“中间阶层”甚至某些穷人都能通过适当的消费方式用他们的钱买到社会地位。

    2017-11-29 10:45:33 回应
  • 第144页

    在地位体系受到一个稳定的商品域中有限的等值物及交换保护和复制的地方,在一个时尚体系中受到限制和控制的东西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商品域中的品味,还有对完全的可交换性和不受限制的拥有权的错觉。禁止奢侈的法律构成了一个中间性的调节消费的策略,它适用于致力于在商品膨胀的背景中展示稳定地位的社会,如印度、中国和前现代阶段的欧洲。

    为什么商品的寿命周期会缩短?一些商品如服装之类变得(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因而使它们更容易替换。其他一些情况下新商品可能不如旧商品耐用(例如,喝水用的玻璃器皿和瓷器大概比锡铅合金、锡或木制餐具更经常被打破)。然而,时尚意识的加强看来也起了重要作用。毕竟,正是在18世纪的欧洲,战争曾为了让“木女士”安全通过而中断:一个身穿巴黎下一季时装,从圣彼得堡到波士顿巡回的人体模型。这一时尚的更大胜利可以充分说明,欧洲人每年的奢侈品需求比中国人或日本人的需求增长更快,尽管我们暂时假设,这些商品的详细目录(以及对它们的看法)是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变化的。

    至少在中国,把时尚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长期、缓慢并决非线性的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值得考虑的,在这一过程中,上层社会中地位的竞争和自我表现与政府职位和官员品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这一发展趋势中一个重要阶段是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在这一时期,官场生涯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挫折似乎鼓励了上层社会寻求其他的生活方式和(至少是含蓄的)不直接依靠科举制度而把他们自己分等级的方法。这种要求,加上不断增长的私人财产,不仅有助于加强我们讨论过的时尚和炫耀性消费的发展,而且刺激了其他活动,诸如越来越多的上层社会人士成为佛教寺庙的护法,对由私人组织的注疏学增加兴趣等

    2017-11-29 11:04:00 回应
  • 第163页

    至少对中国来说,可以认为,一个通常能够依靠现行的以土地为基础的税收制度生存的政府,比它的欧洲同行对其商人干涉较少,但为商人创造的机会和特权地位也更少;以后我们将回到这种可能性上来。或许欧洲最大的企业通过与政府的关系获得的特许权值得它们接受政府干预,所以欧洲的政治经济比中国的政治经济更有助于资本主义积累。但这样一种观点尚有待证明。

    2017-11-29 11:15:30 回应
  • 第179页

    当新大陆的白银开始到达时,中国的金银比价仍然只有1:6,而欧洲是1:11或1:12,波斯是1:10,印度为1:8。由于套汇交易如此有利,新大陆全部白银的1/3到一半左右最终进入了中国。弗林和加拉茨(Dennis Flynn and Arturo Giradez)指出,正是中国这种巨额需求使西班牙的国王们可以在征收沉重的矿业特许权使用费的同时,无需为新大陆的大部分白银产品制定脱离市场的价格。实际上16世纪和17世纪初欧洲巨大的通货膨胀显示出,即使中国(在较小的程度上还有印度和近东)吸收了如此之多的大西洋世界的白银(又为留在欧洲的白银提供了可以追逐的商品),白银的价格仍然在迅速下降。如果没有亚洲的需求,新大陆的矿业在几十年后可能会不再拥有继续获取利润并同时支付维持西班牙帝国运行的租金的能力。 这首先并不是一种奢侈品需求。因为白银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价值储备、主要纳税手段和一种重要的(尽管远非惟一的)流通中介,除了最穷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经常使用白银。(铜币在1700年代再度稳定,产生了一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双重金属货币体系。)事实上,停留在欧洲的白银——17世纪那里的人们在日常应用中日益转向使用铜币——具有更多的前现代奢侈品贸易的特征,尽管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白银贸易代表了某种新的东西——一种普通人经常使用的商品中出现的真正全球性的、大规模的贸易——由各种各样不寻常的环境养育起来的中国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表现出锋利的优势。

    2017-11-29 11:24:17 回应

润仁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01条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9
同绘赤壁
5
象征之林
6
近代中国断章
4
共鸣
5
艺术史批评术语
2
阅读陶渊明
4
艺术的法则
8
廣東地方道教研究
3
文化、权力与国家
11
品位与职位
9
玉堂遗音
3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5
中国陶瓷史-明清瓷器
4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10
中国绅士
4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2
族群与边界
3
清代广东笔记五种
3
东坡笠屐图简论
4
赤壁漫游与西园雅集
2
区分
10
中国壁画史
2
自我的界限
4
再生产
2
晚清民国初年广东的士绅与商人
12
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
5
中国绅士研究
10
从“异域”到“旧疆”
6
鸦片政权
5
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
5
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3
看得见的城市
1
中国人的精神(中英双语珍藏版)(精美双封面)
1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形态
3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增订本)
4
传统十论
6
从省城到城市
4
变动的传统
6
追寻现代中国
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5
千年帝国史
7
中国史通论
17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3
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
8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8
再造封建
6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11
世界历史
3
陶渊明影像
3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11
以礼代理
1
中华礼制变迁史
16
华南的乡村生活
3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1
风尚与思潮
4
雅债
2
明清文人画新潮
3
山外山
7
江岸送别
6
画家生涯
2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
14
明代画院研究
4
图像的意涵
3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3
移动的桃花源
3
中国文人画史(上下)
6
图像学
2
黄金圈住地
3
天国之秋
4
权力的祭坛
10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7
皇后的天堂
2
广府文化
7
百川汇南粤:海上丝绸之路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建筑篇
3
王权的祭典
10
广府文化
3
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
17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7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4
岭南古史与潮汕历史文化
2
族谱
5
长治宋金元墓室建筑艺术研究
4
祖先之翼
7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3
辽金元史考索
3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2
北京金代皇陵
3
日本社会的历史(修订版)
7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10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9
想象的共同体
6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8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2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3
多面相的神仙
3
The Heavenly Court
5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5
仪式、政治与权力
6
利维坦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3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1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
1
大唐之国
5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7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1
Ritual
1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二编
1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4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2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1
知识考古学
2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1
后土地母信仰研究
8
北朝的祠祀信仰
5
行为的结构
2
皇帝和祖宗
3
东方专制主义
6
八至十世纪敦煌尼僧研究
3
唐代女性與宗教
5
帝国的隐喻
4
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12
宋代“三礼”诠释研究
6
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研究
5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6
艺术史研究(第20辑)
1
儒学与女性
11
南宋宗教史
6
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
4
藏密观音造像
1
汉传密教
5
中国佛教忏法研究
1
Gender and Power in Rural North China
3
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
1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oof
5
From Ritual to Theatre
1
Critical Terms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m
2
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
4
敦煌石窟艺术总论
6
敦煌画稿研究
7
中国推类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之影响
6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
7
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
4
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1
庙宇·仪式·群体
7
“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
9
帝国的隐喻
3
终极之典
12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6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15
经学·科举·文化史
6
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
11
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10
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5
朱雀
5
神人同居的世界
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
南部太行山区祠神信仰研究
2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2
制禮以教天下
7
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7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
4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北卷)
4
宋代礼学研究
7
宋代礼制研究
2
北宋礼学研究
7
道教( 第二卷 )
2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7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6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
6
道教(第一卷)
4
Women in Daoism
3
道学通论
2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6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4
佛教征服中国
6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12
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
9
绘画与表演
1
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
3
宋代地域经济
6
高僧传
1
宋代手工业组织研究
2
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
9
宋代矿冶业研究
10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5
宋代士绅结社研究
7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
2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卅四冊)
9
欧阳修全集(全6册)
1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1
宋代经济史(全二册)
17
礼仪中的美术
1
故宫学刊
1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1
西夏研究丛书
1
西夏历史与文化
1
敦煌服饰文化研究
1
西夏学(第十辑)
1
西夏语言与绘画研究论集
2
西夏河西佛教研究
3
唐宋女性与社会
2
佛教史观研究
3
辽金元佛教研究
3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4
宋代地方政治研究
3
丛书集成初编(合订本)
1
大裂变
1
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
4
中国史纲
1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
8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16
松漠之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