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蓝石头对《宗教经验种种》的笔记(4)

宗教经验种种
  • 书名: 宗教经验种种
  • 作者: 【美】威廉·詹姆斯
  • 页数: 405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 2012-12
  • 神秘主义

    不要否定或贬低别人的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对于感受到的人具有根本意义上的重要性,不是一个旁观者可以否定或贬低的。 但也不要匍匐于别人的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具有根本意义上的重要性,只对感受到的人如此,对于旁观者并不具有同等的意义。 神秘体验的起源如何并不重要。到底是因为信仰,冥想,坐禅而产生,还是因为神经上的格外敏感,幻觉,疯狂,甚至是因为酒精,麻醉品或者性交才产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神秘体验让感受到的人不可动摇的坚信这个体验具有根本意义上的重要性。这才是神秘体验的意义所在,而不在于神秘体验产生的过程,或者神秘体验产生的生物化学原理。

    2014-11-27 05:01:08 回应
  • 第277页
    假如心境调整得当,单词、词组、阳光照耀大陆和沧海引起的景观、香气、乐声,都会激发这种感受。 我们小时候念的某些诗句具有感荡心灵的奇异力量,它们好像是非理性的入口,事实的玄机以及生命的朴野和痛苦,由此潜入我们内心,使它们震颤。 我们对艺术的永恒启示是敏感,还是迟钝,完全取决于我们究竟保存还是丧失了这种神秘的感受性。
    引自第277页
    2014-12-11 14:47:00 回应
  • 第408页
    万事万物的原因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理智。它没有想象,没有意见,没有理性或智力。它也不是理性或智力。它不能说出,也不能思想。它不是数,不是序,不是大,不是小,不是平等,不是不等,不是相似,不是不似。它不立,不动,不息……它不是本质,不是永恒,不是时间。甚至理智的接触也不为它所有。它不是科学,也不是真理。它甚至不是忠诚或智慧,它不是一,不是统一,不是神圣或善良,根本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精神,诸如此类,可以任其说下去。
    引自第408页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2014-12-24 08:24:14 回应
  • 序言
    任何概念或范畴,一旦脱离具体的经验过程,便立刻死亡,失去其原始内涵。
    引自 序言

    有时觉得如此荒谬的想法怎么也会有人确信,其实也是因为每个人具体的经验过程不同。 还有某些经验,尤其是神秘的经验,因为难以描述,获得经验的个人会在他的文化范畴里寻找词语来描述。一种相似的神秘体验,佛教徒会称作初禅的喜乐,基督徒会认为是上帝的恩赐。 资料:

    當時連最喜歡的圍棋都沒心思下了,白天機械的幹著那些事情,晚上一個人呆在三樓的小屋,沒有電視,更沒有現在的電腦,當通訊員報紙倒很多,就看看報,看看書,睡覺前就練練毛筆字(柳公權的小楷《金剛經》),也靜坐一下,也只是閉目養神而已。但有一天晚上靜坐時神秘的體驗發生了。那是三月的一天,晚上有一種初春的清寒,我睡前照例是寫毛筆字,心情已經很平靜了,又看一本氣功雜誌上關於地藏的一篇文章,裏面有一句寫佛陀一部經裏的偈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當時也不知道唯識的理論,細細品味,只是很有感覺;後面還有地藏的兩句偈子:“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思如秘藏”,這是講精神靜定的。放下書,盤腿(非單盤雙盤,也非散盤,是瑜珈的一種至善坐)坐下來,閉上眼睛,然後上班的情形,領導下崗分流的講話,種種情景湧上心頭,心中各種意識川流不息,但找不到出路,索性什麽都不想,只是默默地念:“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思如秘藏”,慢慢的靜下來了;開始按照書上說的,兩眼球向中間凝為一點,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比較靜定……慢慢的,前所未有的體驗發生了……只覺得兩眼向中間凝聚,火氣全沒有了,很清靜……眼睛一下子沈落到肚子裏去了……靜謐極了,很快身體沒有了,床,房間,世界都沒有了……向內,向內,靜謐的程度不斷增強,張力達到極點……忽然,極度的靜謐中出現一個小光點(不是想象)……小光點開始膨大,膨大,越來越快,伴隨著極大的能量和極度的快感,淹沒過來,突然意識到,光就是我……一有這個意識,就想觀看這光團,但更加控制不住,光團加速擴大,開始遠去,無限遠,最後徹底消失了……我又回到了床上。整個過程中,從有光開始,就伴隨巨大能量的感覺和極度的快感,但正由於這快感使人把握不住,很快回到了現實中。回到床上,感覺渾身每一個細胞精力彌滿,充滿了極度的喜悅和自信。下床,看表,只有十幾分鐘;出門,從三樓望去,家屬院,電線桿,夜空中的雲,感到整個世界清晰而透明,泛著光,這種狀況持續了十來分鐘。然後恢復了日常的感覺。整個過程就是這樣。後來再也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前不久和一個研究佛學的朋友談起,他說,這已經是四禪八定裏初禪的境界,可惜把持不住,現在只是一種回憶了,否則整個生命氣象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佛家初禪境界是離生喜樂,其感受是對塵俗欲望和煩惱的脫離之喜;二禪是定生喜樂。我的那次脫離的現實的煩惱,體驗到內在發出的極度的喜樂,但定不住,應該是初禪的境界了。後來遇到一個很有成績的佛家學者,他也曾談他的體驗,曾經沈浸在甚深的境界裏幾天幾夜,他坦言他所有的學問都是由那體驗裏開出來的。一說我很信服,比較而言,我的那次體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境界也太小了。但我以後對哲學,尤其是道禪哲學能有一點點粗淺的解悟,不能說與那次體驗無關,後來看到北大著名學者辜正坤在《中西文化比較導論》裏說學中國哲學沒有一點氣功的經驗是不行的,信然。
    引自 序言
    2020-02-01 13:17:37 1人推荐 2人喜欢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