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训练手册 (1)

  • 1.理解过程
    1.一般性知识 每一次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会变成程序材料和数据存入大脑,只待将来用新的方法来回忆与组合。当我们需要将这些经历同新问题和新机会联系起来时,我们经历得越多,我们能利用的就越多。创意水平...

论语别裁(上下) (1)

  • 前言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透过佛法看世界 (19) 更多

  • 空性
    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
  • 你愿意放弃吗?
    佛经上说,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犹如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穷尽。如理如法的回向使我们微弱的福报善根得以保存、放大,融入佛菩萨无尽的功德之海,因此回向是分享,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
  • 跨越时空的因果
    比如,只关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讲历史、讲未来,他会觉得那些与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没什么关系,考虑那些没多大意义,可是稍有远见的人就会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兴衰的规...
  • 上一世的价值
    念念相续,每一个在前的念头都是在后的念头之因,但是我们身语意的造作也同时在创造新的缘,只不过大多数众生因为惯性,不自觉地遵循着往昔业力的趋势,每一个当下创造出来的新缘起也都成为了以往习气的重复流转...
  • 前世和昨天
    你看自己心里各种各样的念头此起彼伏,有的是善念,有的是恶念,随着念头而产生言行举动,这一切都会留下印记,一点一点印记串起来就构成一股前因后果环环相扣的轨迹,它不仅是过去和现在的纪录,也预示着未来的...
  • 简单生活
    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会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廉价,不一定是价格低,而是心灵的投入少。物件也好,事务也好,做的人不用心,受的人也不用心...
  • 与家人的矛盾
    在您看来,人和人之间爱的存在是如何表现的,什么是真正的爱? 我理解的爱,是希望对方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并远离痛苦的因。
  • 学佛的基础
    现在的社会中一些现象让人困惑、无所适从,但如果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善良,守住不存心伤害这条底线,那么很多问题就变得好把握和取舍了。或许我们我们没有堂皇的说辞,但至少我们在尽力避免制造伤害和混乱。 不妨把...
  • 个人与时代
    每个人的生命都或远或近地是其他人、其他众生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苦也是我的苦,你的局限也是我的局限,而我的愿、我的修行、我的清净善业也指向你的安乐清凉。
  •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生活中哪能总是称心如意,求而不得是常态。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的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 唯信能入
    对三宝的信心一般可分为三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
  • 无限的未知
    不必急于用有限的已知去否定无限的未知。
  •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心怀希望和友...
  • 十足的好人
    远离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远离害心、远离邪见。
  •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
  • 人活着
    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
  • 同源
    佛法分为两大系:声缘乘和菩萨乘。二者对空性的见解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行者的发心也不同,声缘乘行者主要致力于个人痛苦烦恼的解脱,菩萨乘行者则从一开始就发愿为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努力修行、圆满觉悟。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楞严经》
  •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

金刚经说什么 (22) 更多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吕纯阳:“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镜无心莫问禅。”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生命的无我之相,是破除众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错误。小我之相就是每一个浪花、每一个水分子。能够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纯净、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来,那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后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他实际上不来也不去。以人世间来去的现象,说明本体道体的作用,就是好像来了,没有来。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为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霉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我们一念清静,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 明代禅宗憨山大...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 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中医治病的顺序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就是根据病气在人体的深入程度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砭、针、灸、汤药四种方式解决病痛也是由浅入深的,病在体表可以 采取砭法(砭法主要包括刮痧和拔...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时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不是世间的鸿福。 离四句绝百非。 无为=涅槃。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辟支佛)、缘觉。 小乘分四果罗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因我礼汝 法身:清净 报身:圆满 化身:千万亿形象不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四维:东南西北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菩萨摩诃萨是倒装句,摩诃:大,大菩萨们。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的中文意译 菩提:觉悟 萨埵:有情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教里表现实相...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
  •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开经偈》和《云何梵》的作者是武则天。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梁武帝时)的杰作。
  • 文字般若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论诗》五首 书到今生读已迟。
  • 境界般若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后一句出自杨万里的《伤春》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顺治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李白《襄阳歌》
  •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

金刚经修心课 (11) 更多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辟支佛)、缘觉。分四果罗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 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
    每个人实际上都生活在由身体和观念构筑的牢房里面。
  • 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
    如果你先有概念,就意味着你已经先接受了一种判断,一种来自别人的判断。
  • 生死的秘密
    神话来自远古时代,似乎是科技不发达的产物。但事实上,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生活在神话的氛围里,股市里弥漫着神话的气息,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此。
  • 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
    六度(六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般若。
  • 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
    无相:任何现象都没有独立自足永恒的自性。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一半来自名利、一半来自观念,而根本上,来自观念,因为名利的重要与否,取决于人们的观念,不同的观念,导致无数的战争,人们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 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
    菩提心如果只有大悲的情怀,还是会执著,因而,必须同时有智慧的关照,关照到空。
  • 修广大心: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
    任何一个当下都是自己生命的自然流淌,所以,不论在什么状况下,不论疾病还是健康,不论快乐还是痛苦,都不抗拒,不排斥,把一切的状况看作是生命本身的旋律,接受,在接受中感受生命的各种状态的没,在感受中觉...
  • 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
    为了生存忙碌,每天活在各种动作里,匆忙,而且都是向外抓取。当我们跪在地上,或者双手合十,正好与尘世里各种动作相反,是内敛的,是突然之间走上返回的道路。 我们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
  • 修心,从专心吃饭开始
    很多人的焦虑,在于处在“此时此地”却又不安于此时此地。 在最简和最低的层面,物质以及欲望构筑的羁绊消失了,心灵的生活才会最广大最深刻地展开。
  • 《金刚经》学前课
    叔本华说得好: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我们不一定能要我们想要的。所以,自由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就真的去做了。活着,如有什么意义,那是你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什么,做了一些...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