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渍柠檬对《文学与电影十讲》的笔记(3)

糖渍柠檬
糖渍柠檬 (可梦把我们欺骗。)

在读 文学与电影十讲

文学与电影十讲
  • 书名: 文学与电影十讲
  • 作者: 李思逸
  • 副标题: 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 页数: 488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 2024-8
  • 不要让感觉凌驾于阐释 要抛开个人好恶来写学术评价

    从研究的评判角度看,只有喜欢是不够的,想为自己的喜好正名并不构成一个有效的论点。 谈论电影的门槛是很低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是电影观众。我一再强调,这门课是希望大家将自己定位成电影的研究者而不是消费者,应该努力具备一些专业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电影都会忠实于个人的审美欲望,毫无顾忌地将某一部影片评为神作或烂片,打1星还是 5 星完全是观众天经地义的个人权利。但如果你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或者认为自己的影评同时是一篇学术散文(Academic essay),那么多少都应该和个人的好恶保持一定距离:减缓因为共鸣或满足带来的喜悦,克制自我确证的权力欲,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出自己的思考原则及审美标准,最后再去评判。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判定一部作品是一流还是三流,其中可能有我们个人兴趣、思考解读的作用,但同时也是社会规训、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一再强调,不是要求大家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标准与品位,而是要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会形成这样的审美判断,并尽可能地对自己喜好范围之外的东西予以起码的尊重和必要的理解。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当你判定一部改编电影“忠实于原著”时,只不过是它恰好符合你在阅读文字作品时在内心建构出的视觉意象。电影改编和原著小说可以共享同一个故事梗概——有时前者是后者的缩影,有时后者也能成为前者的脚注,但它们不可能重复讲同一个故事。所以当我们看到“忠实于原著”这类评价时,应该心存警惕,它充其量只是批评者借着原著/正统的外衣来主张或捍卫一种自我表达的权力欲,它真正想说的无非是“我喜欢”或“我不喜欢”。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2025-04-12 14:32:42 回应
  • 怎样研究电影改编

    一般而言,研究途径其实也就是三大类: 一是从作者入手,考察、复原、重述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有点传统上知人论世的味道,电影史研究者大都是从这个方面做的; 二是从受众即观众的接受方面进入,比较探讨原著作品和改编作品之于受众群体的不同影响、审美感受,以及它们各自扮演的职能意义,这主要涉及作品的社会接受问题,所以你可能多少要做点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之类的工作; 三是回到文本,这也是我唯一熟悉的一种研究策略,即用比较细读的方式分析、阐释原著作品和电影改编,试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新的对话。此类研究者大多会汲取各种时髦的哲学、艺术理论,将其运用到文本阐释中。 但请注意,理论只是一种工具、一个参照系,切莫把它当成更高一阶的评判标准,也别沉溺在名词术语中丢掉自己的直观体验。 其实不用理论术语,只要能表述清楚,把自己的感受、观点提炼成可与他人对话的论证,也没什么不可。遗憾的是,理论用得好不好,你的阐释是恰到好处还是过度鬼扯,我们也没有可操作的指引或明确的规则;最终还是看你自己的作品、你写出来的批评文章。 我的经验永远都是以下三条:读细一点、想慢一点、写清楚一点。不要总想一下子搞个大新闻,试图让一篇文章面面俱到,去解决所有问题。只要你的解读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圆其说,能让我们在重读原著作品和重看电影改编时有所收获,有新的体会,就可以了。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2025-04-11 20:57:53 回应
  • 《天鹅绒》VS《太阳照常升起》:“主体的自觉” VS “主体的自欺”

    在呈现关于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对小说《天鹅绒》的改编的分析和阐述过程中,李思逸老师提到,小说《天鹅绒》体现了一种“主体的自觉”,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体现了一种“主体的自欺”。

    对此,我想补充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前者所体现的更像是一种自欺式幻想的启动——懵懂少年李东方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不可抗力”而被剥夺了看世界和过不同方式的生活的权利,又被突然闯入视野的他者撩拨起了看世界和过不同方式的生活的欲望,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借由想象的翅膀,以一种自我合理化的方式帮助自己成为了与原本处于高位的他者地位平等的主体。

    在原著作者叶弥笔下,李东方初次见到唐雨林时,察觉到了唐随身携带的猎枪与自己在日常中见到的有所不同,感到这种“城市里陌生的富足的气息有些咄咄逼人”;初次到唐家中做客时,觉得唐妻姚妹妹随口提及的小笼包和虾仁烧卖“格外令人神往”;与姚妹妹一晌贪欢时,姚的那句“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也同样促使他因想要补足自身阅历的匮乏而滋生出了一种求证欲,这种求证欲最终使他在面对唐的讨伐时说出了“搞不清天鹅绒是什么东西就死不瞑目”这样的话来。

    而后者所体现则更像是一种自欺式幻想的终结或延续——失意中年男人唐雨林在诸多自欺式幻想被戳破时,选择了通过让戳破自己的人消失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自欺式幻想;似疯未疯的李杨氏在关于“爱人并未消失 希望并未消失”的幻想自留地被入侵和被粉碎时,选择以一种让自己消失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自欺式幻想;浪漫多情的天性找不到恰当释放口的梁老师(小说中并没有这个人物和对应的情节线)在自欺了多年后,因一次事故了悟眼下环境的气氛无法回到十多年前朝气蓬勃没有压抑的状态,终结了压抑了多年的自欺式幻想。

    顺便提一下,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改编丰富了李杨氏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也使之承载了更加浓重的隐喻色彩。小说《天鹅绒》对于李杨氏投河的原因没有任何交代,只提到她在唐雨林一家在村里安家的那天突然不疯了,在沐浴更衣之后选择了投河。鉴于小说中的李杨氏与唐雨林之间互不相识(有别于电影中的关系设置),似乎只能推测她是因为“突然想明白了些什么”而不再愿意参与人间的游戏。

    下面进一步展开读书摘录。

    小说《天鹅绒》刻画了十八岁时被迫辍学的乡村青年李东方的“自觉”:

    李东方至死不明白天鹅绒是何物,只隐约地理解到是一种布料;但他做出了决定,在他的想象里,他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了,就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这既是对情人的告白,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从他者的视角看,李东方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是天鹅绒,他真的知道了吗? 如果就“知道”的一般定义而言,那李东方肯定还是不知道或知道得并不充分——他没有获得有关天鹅绒的直接信息和实物的亲身体验。 但从李东方自己的立场而言,是他“决定”让自己知道了,仅仅有这一决定就够了。 这让他越过了年代环境、文化国籍、阶级地位、知识背景等条条框框,和查尔斯王子成了平等的主体,至于知道的内容是对是错已经无所谓了。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东方才是《天鹅绒》这篇小说的主角,这是他为自己争取到一视同仁的生命地位的故事,也是主体成长的别样叙事。 我们看过的大多数成长小说,往往是主角要离开家乡、出外游历,从别处获得信息和经验,利用这些异己的东西对自身展开反思,最终和世界达成和解,得到他人的认可。 而这篇小说妙就妙在设置了一个反成长小说的框架,李东方根本无法离开这个乡村去往外面的世界,尽管他对天鹅绒、虾仁烧卖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但他至死都不会知道这些是什么。 在这样物质匮乏、知识缺失的环境下,人怎么还可能成长呢?然而小说告诉你,这是可能的,因为人可以自我选择,哪怕选择只是一个形式。内容空洞的成长依然是成长,它迫使他人认可了自己,也为自己获得了生命的尊严。 李东方对天鹅绒的理解是个人思想后做出的决定,凭着这样一个决定,他让自己从自在(In-itself)的主体进阶为自为(For-itself)的主体;他不再渴求他人编织的神话、提供的答案,而是自己将意义赋予了自身的生活;由于复仇只发生在对等的存在者身上,所以他自觉的死亡更像是一种被承认的代价。 在小说里,他人只是提供了一种诱因,每个人自身的结局最终都是自我决定的。无论知道与否、杀或不杀,他们都是自觉而自为的主体。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从李杨氏的角度讲,只有疯才是遵循、贯彻了自己的欲望。她没有像李东方一样等到一个对等的他者来成全自己,而是趁自己清醒又自尊的时候,梳了头,洗了热水澡,穿好衣服,投河自尽,结束这一切。 李东方给了唐雨林开枪的机会,不是为了求得他人的赞扬;就像他的母亲李杨氏选择投河,也压根不稀罕人们对她的评价。 这才是这篇小说打动人心的神髓所在:主体的自觉在于其自身的决绝,而非依赖他人的承认。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刻画了唐雨林、李杨氏和梁老师的“自欺”:

    他似乎变着法子想向世界证明“我还行” “我还和以前一样”,但其实各方面意义上他早已无能为力了。 尤其是对比D部分唐雨林曾经的意气风发、浪漫潇洒,那无与伦比的爱恋能让情人为他死心塌地、抛弃一切,我们不由得会在心里感叹:这个人的生活怎么就过成后来那个样子了呢?但可能也不是他的错,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 当他在和李东方每次会面的狭路上将其一枪毙命时,我们反而会对唐雨林产生更多同情——他多么想继续苟且下去,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但这一次实在是骗不下去了。 所以当工具人李东方戳破了他得以自欺的最后一个幻象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了,打死李东方是还击与报复,也意味着自己努力维持的生活迎来了终结。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阿廖沙、金鱼鞋、羊上树、树上的疯子、水中漂浮的草坪(只有她能乘上去),以及反复用温州话背的那两句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森林里用石头垒起的白房子,这一切都和那个已经消失了的、曾经的爱人联系在一起。直到连白房子也被儿子李东方发现,再也没有为自己编织幻象的空间了,于是她突然正常了,紧接着就不见了。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梁老师最常感慨的是什么?是“陌生”。他对这样的校园、现在的环境感到陌生。这样我们自然会问,那让他感到不陌生、曾经熟悉的环境是什么呢?在 D部分那场欢快恣肆、荷尔蒙飞扬的婚礼现场,年轻的梁老师到处摸别人屁股开玩笑,最终被按在地上揍了一顿。有同学说这是性骚扰,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环境和视角去判定他的行为。况且我们并没有从中观察到猥琐和欺凌,因为他们的权力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的欢乐是发自肺腑而不受拘束的,至少比之后围绕摸屁股事件引发的狂热变态以及那些庄严的审查要正常吧。所以电影插入这个原著没有的部分,其实就是明白地告诉你,它要处理的故事核心已经改变了——从匮乏/自觉转向压抑/自欺。 大家可能知道从弗洛伊德开始的性压抑假说,像性这种本质欲望其实是无法压抑的,越是压抑它就越会以扭曲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且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归,彻底爆发出来。所以梁老师为什么要自杀呢?有同学说是因为他觉得整件事是场荒谬的闹剧,说得不错。因为意识到这一切不值得,这样的生活连自欺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了,所以只有自杀一途。
    引自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2025-04-12 21:40:11 回应

糖渍柠檬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90条 )

三磅褶皱的创造力
1
人性的镜子
1
文化的阐释
1
滨口龙介:那些欢乐时光
3
MBTI教练法
1
诗的九重门
6
写作与生活
1
恋爱中的人
1
小镇做题家
1
Vocations
1
巴赫花精与自我疗愈
3
追随直觉之路
1
埋葬一条金鱼:洪常秀的电影
1
另一个女孩
1
臣服实验
1
财富的灵性法则
1
羞耻
1
高分读书法
2
皮娜·鲍什
1
我的策展之道
1
美杜莎的笑声
1
女人一思考
1
Lilith
1
嫉妒
1
氛围驾驶员
1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1
文学批评
1
阿涅斯·瓦尔达:电影书写
1
比利时时尚设计
2
厌女
3
咖啡全书
1
自学大全
1
香料之王
1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5
一个女孩的记忆
1
人类学的邀请(第4版)
1
一个男人的位置
1
现代电影艺术
2
激情耗尽
1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1
重负与神恩
1
思考就是我的抵抗
1
悠悠岁月
3
一个女人的故事
1
操纵心理学
1
写作脑科学
3
这不是时尚
1
始于极限
2
不老
1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
即兴
1
米兰·昆德拉
2
我,及其他
1
艺术的共谋
2
绿眼睛
3
索福克勒斯悲剧集
1
戏剧小工具篇
1
现代欧洲的基础
1
星空与随想
1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1
恋物
2
好不愤怒
1
断片集
1
似水留影
1
春天终将来临
1
候场
1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1
奉献·白日梦
1
生命四元素
1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1
性欲:哲学研究
1
只有一克重
1
博尔赫斯画传
1
温柔的存储
1
单身偏见
1
漫游女子
1
太阳与铁
1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1
艺术精神
1
日本映画惊奇
1
语录杜尚
1
论设计
1
吃土
1
Yves Klein
1
Recent Studies 最近的学习
1
古怪的身体
1
男装革命
1
超强大脑
1
成为巴西
1
戏剧颂
1
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
1
樱桃园
1
漫长的星期六
1
好咖啡为什么好
1
幸福的都市栖居
1
长不大的父母
2
竹不如肉
1
寻豆师:非洲咖啡指南
1
夜晚的消息
1
现代性的性别
4
采取事物的立场
2
卡夫卡日记
1
也许并没有故事
6
癫狂的纽约
1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1
无法继续
1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1
普鲁斯特对阵谷克多
1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
5
时尚都市
1
纯真年代
1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1
玛格丽特·杜拉斯
1
外面的世界II
3
婚变
1
什么都没有发生
1
我不是一本型录
2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24
沉睡的人
1
原宿牛仔
4
为了一种新小说
2
恋物与好奇
1
祖与占
1
我们一起拍片!
1
快乐的死
1
風格是一種商機
1
川久保玲:边界之间的艺术
1
何为真正生活
1
空的空间
1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6
我和你
1
论电影
1
告别的仪式
1
烟云•阿根廷蚂蚁
1
厨房里的哲学家
5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1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
2
吃肥见瘦
1
生酮饮食
1
不吃糖的理由:上瘾、疾病与糖的故事
1
艺术与恐惧
7
风格的练习
1
看不见的城市
1
文学之用
2
不可能
1
天空之蓝
1
内境·外象
1
简单断舍离生活
1
当代电影分析
1
新浪潮(第三版)
1
四季
1
六个道德故事
2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1
我与地坛
1
务虚笔记
5
好電影的法則
1
宽忍的灰色黎明
1
安东尼奥尼猜想
2
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1
一个导演的故事
3
电影书写札记
1
薛定谔之猫
4
小径分岔的花园
1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2
心为身役
2
伍迪·艾伦与哲学
1
电影理论与批评
1
小说的艺术
2
事后
1
精神分析引论
1
庆祝无意义
1
悲剧的诞生
1
形而上学导论
1
文学回忆录
2
我这一代香港人
1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2
时尚风云25年1987-2012
1
吃罗宋餐的日子
1
恋人絮语
1
克里斯汀·迪奥与我
2
格调
4
亦舒传奇
1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1
服装学概论
1
珍珠
1
拍案驚奇
1
紅的燈綠的酒
1
流动的盛宴
1
一個夏天
1
西洋服装史
1
伊夫·圣洛朗
3
Vogue的真相
1
1
胭脂
1
说穿
1
從前有一隻粉蝶
1
代尋失去時光
1
女人就是女人
1
花裙子
1
大量流出
3
寒武紀
1
迷迭香
1
星之碎片
3
隨心
1
隨意
1
独身女人
3
无目的美好生活(升级版)
1
家明與玫瑰
1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2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2
写作的女人危险
2
人间失格
1
流金岁月
1
如果墙会说话
1
突然十年便过去
1
燦爛的美元
1
寂寞鸽子
1
由于男人都不在了
2
末世之家
1
青衣
1
2
天若有情
1
死亡匣子
1
鄰居太太的情人
1
梦的解析
1
玉梨魂
1
德芬郡奶油
1
霍乱时期的爱情
6
刺猬的优雅
2
局外人 鼠疫
1
小紫荆
1
包法利夫人
2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2
半生缘
1
城记
1
The Hours
1
缝身
2
没有月亮的晚上
1
人都是要死的
16
时装时刻1987-2007
1
时时刻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