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lyeng.J对《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的笔记(11)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 书名: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页数: 652
  •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5
  • 摄影
    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引自 第一章 摄影 | Photography
    现实主义者较想保持一种幻觉,即他电影中的世界是未经操纵而较客观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却毫不做这种处理。他会故意使素材影像扭曲或风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像并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会故意扭曲其细节的时空脉络,使其“世界”与真正可见的物质世界大不相同。
    引自 1.1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现实主义的风格大致来说并不醒目。其艺术家在面对素材时,宁愿抹杀自己,较关心电影显现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纵这些素材。摄影机的运用是相当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当成记录的工具,尽可能不做“评论”地复制表面可见的事物。某些现实主义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视觉风格,在形式上并不求完美。其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不过,这可不是说现实主义电影缺乏艺术性。因为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的便是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expressionists),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题材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摄影机被用来评论题材,是强调本质意义而非外在现实的方法。形式主义的电影有相当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
    引自 1.1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镜头的种类有许多种,我们大致可以分为(1)大远景extreme long shot(2)远景long shot(3)全景full shot(4)中景(5)特写(6)大特写extreme close-up。此外、深焦镜头deep-focus shot则是远景或大远景的变形。 “大远景”多半是从远自约400米的距离拍摄,其多半是外景,而且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大远景也为较近的镜头提供空间的参考架构,因此也被称为建立镜头(establishing shots)。如果人物出现在大远景中,他们的身形多半只有斑点大小。这种镜头在史诗(epic)电影中最为常见,因为其场景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西部片、战争片、武士片和历史片等。 “远景镜头”可能是电影中最复杂也是最不精确的名词。一般而言,远景的范围大致与观众距正统剧场舞台的距离相当。远景最近可和“全景”相当,可以容纳角色的整个身体。人物的头部接近景框顶部,胸则接近景框底部。 “中景”囊括了人物从膝或腰以上的身形。一般来说,中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可以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对话镜头。中景有不少种类、如二人镜头(two-shot)包括了两个人从腰以上的身形,三人镜头(three-shot)包括了三个人,超过三个人以上的镜头即是所谓的"全景",除非其他的人物是在背景中。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通常可有两个人物,一个背对摄影机,另一个面对摄影机。 “特写镜头”很难显示其场景、常常将重点放在很小的客体上——如动物的脸部等。由于特写会将物体放大为几百倍以上,因此特别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暗示其有象征意义。“大特写”是特写镜头的变奏。它不是人的脸部特写,而是更进一步的眼睛或嘴巴的大特写。 “深焦镜头”通常是远景的变奏、有多种不同的焦距,以及相当程度的景深。有时被称为广角镜头(wide-angle shot),因为拍摄时需要广角镜(wide-angle lens)。这种镜头能同时捕捉被摄对象的远、中、近距离,也最能维持空间的完整性。深焦镜头的被摄物总是小心地被安排在水平线上。用这种镜头时,导演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在远近距离上移动。通常,观众的视线总是由近而远移动。
    引自 1.2 镜头
    电影有五种基本镜头角度:(1)鸟瞰角度bird's-eye view(2)俯角high angle(3)水平角度eye-level(4)仰角low angle(5)倾斜角度oblique angle “鸟瞰角度”可能是所有角度中最令人迷惑的,因为它是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往下拍,我们很少从这样的角度看事物,所以其题材显得不易辨认,而导演也多半避免这样的摄影镜位(setup)。不过,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角度相当具有表达效果。它使观众盘旋在被摄物上空,宛如天神一般,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 普通的“俯角镜头”并不似鸟瞰那么极端,也因此不那么令人迷惑。摄影机通常架在升降摄影架(crane)上,或者就近的高处,但是不像鸟瞰那般主宰性显著。这种俯角镜头比较接近文学上的全知视点,好像给读者一个梗概,但并不暗示命运。俯角也会使被摄物看来不那么高,而且总是包括作为背景的地板或墙面,其动作感觉也较缓慢。通常这种镜头不大能用来表现速度感,反而比较适合沉缓、呆滞的意义。用这类镜头也会凸显环境,使环境看来似乎可以吞噬角色。总而言之,俯角会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 仰角则与俯角相反,它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并且带有垂直效果。更确切地说,它能使一个矮的演员看起来较高。动作的速感增加了,尤其是暴力镜头。仰角会捕捉一种令人困惑的感,并且会使环境变小,如天空或天花板都退为背景。就心理上言,仰角会增加被摄对象的重要性,当危险人物自观众眼前逼,观众会欠缺安全感并觉得被人控制。由仰角摄得的人物通常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所以在宣片以及强调英雄主义的电影中,这类镜头是最常见的。 “倾斜镜头”的水平线多是斜的,镜头内的人物看起来好像快要跌倒。这种角度有时用于视点镜头(point-of-view shots),例如醉汉的视点。在心理上,倾斜镜头给人的感觉是紧张、转换及动作即将改变。倾斜镜头使水平和垂直的线条都变成斜线,但很少有人使用,因其会使观众迷乱。不过,却适合用于暴力场景,因其可精确地捕捉视觉上焦躁的感觉。
    引自 1.3 角度
    2024-06-22 00:32:11 回应
  • 场面调度
    构筑影像时,我们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引自 第二章 场面调度 | Mise en scène
    银幕的中央往往是视觉上最重要的,也是一般认为的注意焦点。我们给人照相,喜欢将人物放在观景器的中央。从小我们也被教导说,绘画时中央是透视焦点。由此,我们会“期待”中央是主导的视线焦点。也因为如此,中央的区域显得较理所当然而不戏剧化。写实者喜欢以中央为主导,因为四平八稳,在景框上不会干扰观众,使观众能专注于题材,不致被非中央的东西转移注意力。而形式主义者则以荧幕中央的构图来支配一般的说明性镜头。 景框的上部往往象征了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放在这个部位的人或物,似乎控制了下方,例如拍摄王公贵族或名流往往以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常用于拍摄皇宫或高山。一般而论,若在上部的人物其貌不扬,给人的感觉即是危险而具威胁性。不过,这只适用于在其他人物比这个主要人物小或同样大时。 景框的上部往往象征了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放在这个部位的人或物,似乎控制了下方,例如拍摄王公贵族或名流往往以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常用于拍摄皇宫或高山。一般而论,若在上部的人物其貌不扬,给人的感觉即是危险而具威胁性。不过,这只适用于在其他人物比这个主要人物小或同样大时。 景框的下部则代表服从、脆弱、无力。放在此部分的人或物似乎都“弱”于上部,而且靠外缘的黑暗太近,也常具“危险”意义。如一个画面中不止一人,那么在景框下的人物往往似被上部之人支配。
    引自 2.1 景框
    导演为避免影像趋于平面,往往会丰厚其影像,于是构图至少需顾及中景、前景、背景三个层次。这种技法不仅赋子影像纵深感,也大幅改变主导对比的焦点,给予影像含蓄或明显的特色。一个站在中景的角色,其前景往往会“评论”(comment)其意义。有些陪衬背景,会暗示主体与环境本质合而为一。前景的轻纱可以象征神秘、色情和女性化,交错的窗槛则暗示了自我分裂等等。这种原则亦适用于背景,虽然背景的影响意义远不及中景和前景。
    引自 2.3 区域空间
    摄影机拍摄人或物一共有五种基本方位,从心理学上看,每种方位都代表了不同的隐喻:(1)完全正面(full front)——面对摄影机;(2)1/4侧面(quarter turn);(3)侧面(profile)——人物注视右方或左方;(4)3/4侧面(three-quarter turn);(5)背对摄影机(back to camera)。如果观众认同摄影机的镜头,那么演员的位置和摄影机的关系就决定了我们的反应。如果能见到演员的脸,观众会觉得亲密;反之,则感觉神秘。 完全正面的方位是最亲近的——人物面对我们,邀请我们参与他的一切。通常演员都会忽略摄影机(亦即忽略观众)的存在,而观众的位置正好让我们毫无阻拦地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如果演员因摄影机的导引而察觉观众的存在,那么亲密感就更深了,但这种情形很罕见。 大部分导演常用1/4侧面的位置,因为它亲密感很强但参与感弱于完全正面的位置。侧面则较疏离,人物并不知道他被观察。3/4侧面的位置更疏离,通常用来表示人物的不友善及反社会的情感,人物有一部分背对着我们,拒绝我们的关心。当人物完全背对摄影机时,我们只能猜测发生了什么事,这种位置常代表人物与这个世界的疏离,也用来表达隐匿而神秘的气氛。 空间的大小可以用来象征不同意义。一般而言,镜头越靠近,被摄主体的限制感越大,这种镜头我们称为紧的取镜(tightly framed)。相反地,镜头远即为松的取镜(loosely framed),象征了自由开阔。
    引自 2.3 区域空间
    开放与封闭形式在风格上各趋极端、技巧重心亦不同,对现实的态度更迥异。这两个名词亦与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相关。一般来说,现实主义导演偏爱开放的形式,面形式主义导演倾向封闭的形式。从风格上来说,开放的形式含蓄面内敛、封闭的形式较自觉和明显。 从视觉设计来说,开放形式强调非正式、不突兀的构图,影像结构似不明朗,组织似乎较散漫,人与物也好像不是故意安排的。封闭的形式则强调形式设计,大部分因素都显示经过构图的精确安排,而视觉重量的平衡也都经过仔细设计。 开放形式运用不自觉的简单技巧,导演重视现实的立即性、熟悉和亲切的层面。有时他会用即兴(aleatory)情况制造自然而直接的效果,这种效果在紧密控制状态下是较难捕捉的。 封闭的形式较强调陌生的事物,影像富于质感的对比和逼人的视觉效果。由于其场面调度经过准确的控制和风格化处理,影像会显得人工化,离现实较远。封闭形式的视觉信息较多、远比肤浅的现实主义还多。开放形式重真实而含形式美感,封闭形式则为美感而牺牲表现的真实。 两者对构图的观念也不同。开放形式较不重视框架观念,暗示景框外仍有许多未纳人的现实,强调空间意义是连续的,导演亦好用“摇镜”横过场景。镜头往往显得过窄,不能囊括所有现实,许多角色也如画家德加(Edgar Degas)一向喜欢用开放形式画的人物一样,有一半被切于框架外,以暗示框架外延续的空间,像随意所拍。 封闭形式的镜头有如一个完整的小天地,所有的信息都被仔细安排于景框内。空间似封闭而完整,景框外的因素并不重要,至少在个别镜头的本质上,它和前后的时空关系是疏离的。 由开放形式电影中截取的静态画面往往在艺术感上乏善可陈,其影像的美感通常稍纵即逝,似乎是从不经意的现实中截取下的片段(电影书中的照片较常用从封闭形式的电影中截取的静态画面,因为它们较具美感,较有构图感)。开放形式影像的美感更难捉摸。那就像快照神奇地保存了某些确实而罕见的印象,一种偶然、刹那的真实。开放形式也喜欢视觉上的暧昧性,影像的神秘不明正是其魅力所在。 开放形式电影的摄影机一般会被戏剧性动作所引导。这类电影表明,拍摄时机在视觉效果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不消说,重要的不是在片场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屏幕上发生了什么。有时其看似"简单自然"的效果是经过苦心经营造成的。 封闭形式电影的摄影机却像在期待戏剧性动作的发展。人与物是安排在事先决定的镜位里。这种期待式的镜位(anticipatory setups)象征了脆弱及宿命,摄影机好像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知道”。在希区柯克的某些电影里,一个角色会在构图边缘出现,摄影机处于不利角度,离动作太远。但突然该角色“决定”回到摄影机期待的区域。这种镜位使我们期待动作的发生,因为直觉上我们期待有东西会填满该镜头的视觉空白处。从意义上说,开放形式暗示角色有选择的自由,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选项;封闭的形式则暗示宿命及意愿的无奈,因为角色无法做决定,而摄影机能。 如果依题材而决定开放或封闭形式的技巧,效果会更卓著。牢狱电影若用开放形式,情绪上便不可信。但大部分电影都混有两种风格。
    引自 2.5 开放与封闭的形式
    2024-06-30 13:32:55 回应
  • 运动
    当一扇门一双手,或一双眼打开时,都会带来如火车头撞破银幕般的刺激。
    引自 第三章 运动 | Movement
    垂直的动作如果是向上,会产生自由、跃升的感觉,因为其动作本身和我们眼睛由下往上看的习惯一致。这种动作象征了希望、欢愉、权力、权威等意义。相反地,向下的垂直动作象征了忧伤、死亡、卑微、沮丧、软弱等意义。 自左至右的动作在心理上显得自然,反之,从右而左的动作则显得紧张和不快。
    引自 3.1 运动感觉
    基本上,摄影机的移动可分七种:横摇(pans)、上下直摇(tilts)、升降镜头(crane shots)、推轨(dolly shots)、伸缩镜头(zoom shots)、手提摄影(hand-held shots)、空中遥摄(acrial shots)。 横摇是摄影机架在三脚架上,主轴不动,仅镜头水平移动。这种镜头耗时,因为必须平稳圆滑而缓慢,以免影像不清楚。横摇在感觉上是不自然的,人眼扫过一个场景时是由一点跳到另一点上。常用的横摇是为了使主角留在景框内。比如一个人在走路,摄影机必须跟紧他,使他一直留在画面中心。大远景的横摇镜在史诗电影中极有效,观众能随镜头的移动体验场景的广袤无垠。摇镜在中景及特写中也颇有力量,比如反应镜头(reaction shot),即是由一个说话者转至另一个人,看他的反应,维持两个主体的因果关系,因为硬切会强调两个主体的分离。 快速横摇(swish pan,也称flash pan 或zip pan)是横摇的变奏,通常用来转换镜头,代替硬切。其速度很快,影像模糊成一片,虽然这比切换镜头花时间,但能造成两个镜头的同时性。导演用此法可连接不同的场景,使之不显得太遥远。 横摇镜头强调空间的统合及人与物的连接性。这种镜头的完整性被干扰时,会使观众吓一跳。 上下直摇使用原则大致与横摇相近,只是水平运动换成垂直运动。直摇用途也在使主体移动时仍留在画面中心,或强调空间和心理的相互关系,或加强同时性、因果关系等。直摇和横摇一样,亦可当视点镜头,模拟主角往上或往下看的视线所及。由于直摇牵涉到摄影机角度,所以也带有心理效果。比如水平视线的摄影机向下直摇时,被摄对象突然就显得无助、可怜。 推轨镜头(dolly shots,有时又称trucking或tracking shots)是将摄影机架在小推车上前后移动,或在被摄对象的侧面移动,也可铺轨道,使滑行平衡顺利。现在,摄影机架在汽车、火车或任何移动物体上所拍的镜头,都称推轨镜头。 推轨镜头对视点镜头极有利。如果导演想强调角色行动的目的,可以用剪辑的方式,捕捉动作的头尾即可。但他若是认为动作的过程重要,则往往会用推轨镜头。如是,若主角在寻觅的行动里,用主观的推轨镜头会延长寻觅的悬疑。同样地,往后拉的推轨(pu-back dolly)也会因突然显露某些信息而惊吓观众。因镜头往回拉时,会显露先前景框外的东西。 推轨镜头也适合表现心理效果。逐渐向角色靠近的推轨,暗示我们要接近该角色,亦代表有些重要的事要发生,是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发现过程。特写的切接造成突然的效果,而缓慢的推轨则较缓和。
    引自 3.2 摄影机运动
    2024-08-31 14:27:14 回应
  • 剪辑
    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剪辑。
    引自 第四章剪辑 | Editing
    2024-09-07 16:03:53 回应
  • 声音
    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引自 第五章声音 | Sound
    音效的声调、音量、节奏均能强烈影响我们的反应。高调会使听者产生张力感,尤其当该声效又延长时,其尖锐的刺耳感会令人焦躁不安。因此,这在悬疑场面,特别是高潮前或高潮中都十分管用。低频率声音则较厚重,不紧张,常用来强调庄严、肃穆的场景,例如《七武士》末尾的男性合音。低音也暗示神秘及焦虑,悬疑场面也常利用其作为开始,再逐渐提高其音调。 音量影响也差不多。音量大的感觉紧张、爆裂、威胁,而音量小则显示细致、迟疑和衰弱。节奏也一样,越快越令人紧张。 画外音也能使观众想象景框外的空间。声效能在悬疑及惊悚片中制造恐怖效果。我们对看不见的东西总是特别害怕,导演有时就用画外音制造焦虑的效果。
    引自 5.2 音效
    音乐的作用很多,在电影字幕升起时的音乐就宛如序曲,能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 有些音乐能暗示环境、阶级或是种族团体。 音乐亦可用来预示即将发生的事,让导演能事先给观众警告,通常都配上带“焦虑性”的音乐,有时它只是虚惊一场,有时却爆发为一个高潮。有时角色得约束或隐藏情感,音乐也常能暗示他们的内心状况。 音乐也能使主导的情绪中立或造成相反的效果。 音乐母题有时用来代表角色的个性。 角色塑造的音乐配上歌词就更明白。
    引自 5.3 音乐
    歌舞片是颇受欢迎的类型,主要是由歌曲和舞蹈组成。和歌剧及芭蕾一样,歌舞片的叙述元素通常都是用于引出、穿插歌舞段落的借口,但某些歌舞片却格外具有复杂的戏剧性。歌舞片可分为写实和表现两种。写实的歌舞片都为唱歌跳舞找出理由,大部分背景设在表演/娱乐界,使歌舞有合理的借口。这类歌舞片经常随着几句简短的对话诸如“哼,孩子,让我们排练一次”,便合理地插入一段歌或舞。有些写实的歌舞片几乎是带音乐的戏剧。 形式主义的歌舞片则根本不会佯装真实,角色可以随时歌舞,但必须以美学为前提。道具、布景、服装、表演等一律风格化,观众也不觉得荒谬。
    引自 5.4 歌舞片
    2024-09-16 17:58:07 回应
  • 表演
    表演电影演员首先得思考,让想法表现在脸上,剩下的则是电影这个媒介客观本质的工作。舞台表演需要放大,电影表演则需要有内在的生命。
    引自 第六章表演 | Acting
    电影表演复杂而多元,以下分成四类: (1)临时演员(extras):群众演员,主要用夹提供一种“人群”的感觉——比如某些展现“成干上万的人”的场景。这种类型的演员往往被视为拍摄素材、为影片提供一种景观或场景或场景 (2)非职业演员(nonprofessional performers):业余的演员,演技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外形与某个角色完全相符。 (3)职业演员(trained profesossionals):不管来自剧场或电影界,他们都能以不同风格演不同的角色,大部分演员均属此类 (4)明星(stars):公众都认得的名演员,能吸引观众到电影院和剧场看他们
    引自 6.1 剧场和电影表演
    表演风格分成表现的与再现的两种。表现风格公开承认观众之存在,角色甚至直接对我们说话,不理其他角色,与我们建立直接亲密关系。"再现"的形式是较为写实而自给自足的,角色对银幕外的世界和摄影机似毫无知觉。我们乃如偷窥般偷看偷听他们的对话,演员一副不知情状。
    引自 6.3 表演风格
    2024-09-28 15:01:24 回应
  • 戏剧
    电影的功能在于揭示,它可以呈现一些舞台上无法处理的细节。
    引自 第七章戏剧 | Dramatization
    系统化的场景设计得考虑以下几点: 1. 内景或外景:如是外景,要如何象征气氛、主题及角色性格? 2. 风格:是写实而生活化的,还是刻意扭曲、风格化的?是某种特殊风格吗?比如,殖民时期的美国风格、装饰艺术、维多利亚、当代时髦风格等等 3. 搭景或实景:为什么会选实景?对角色有何影响? 4. 时代:时代背景是何时? 5. 阶级人:物属于哪个阶级? 6. 大小:场景多大?富人的房子通常比穷人大,穷人的房子多半狭小拥挤 7. 装饰:家具如何布置?有何象征意义或特殊品味和偏好?是眼花缭乱还是零星点缀? 8. 象征功能:场景及家具的布置表现何种整体影像?
    引自 7.3 布景与装置
    服装设计的考虑有以下几点: 1. 时代: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是否适时?如果没有,是为什么? 2. 阶级:角色们都是什么收入水平?3. 性别:女性的服装强调其女性化或男性化?男性的服装应强调男子气概,还是漂亮,或柔弱? 4. 年纪:服装是否适合角色的年纪?是否太过年轻化或是过时? 5. 轮廓:是合身的还是宽松的? 6. 材质:是粗糙、强韧而朴素的,还是薄而精致的? 7. 配饰:是否有首饰、帽子、手杖等配件?鞋子? 8. 颜色:颜色象征着什么?是冷色还是暖色?暗还是亮?是素色还是有花样的? 9. 暴露程度:角色的身体暴露到什么程度?暴露得越多,越有色情意味 10. 功能:是休闲服还是工作服?是观赏用的,还是纯实用性的? 11. 姿态:穿着者是什么姿势?高高在上的,还是低贱困窘的? 12. 影像:服装所要表现的效果是什么?性感、拘谨、乏味、俗丽、保守、古怪、正经、廉价或高雅?
    引自 7.4 戏服与化妆
    探索电影中的戏剧层面时,我们应该自问:时间、空间和语言有哪些特色?如果是舞台改编作品,导演是否应将场景加以“扩大”,或将动作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电影是否可以改编成舞台剧?导演的主导权有多重?片中采用哪种布景?为什么?角色的服装透露出什么信息?演员险上是写实的淡妆,还是清脸大浓妆?
    引自 7.4 戏服与化妆
    2025-03-08 15:46:00 回应
  • 故事
    故事通过叙事来奖赏、修正、挫败或颠覆观众对情节连贯性的认知。
    引自 第八章故事 | Story
    叙事也会依电影风格而异。写实的电影里,作者完全是隐形的,事件自然呈现,就如舞台剧通常依前后时序自然发展下去。 古典叙事结构里,我们却普遍能察觉操控故事的那只手。叙事中的乏味段落会被审慎的说故事者拿掉,它行事低调,但会不可避免地留下操控的痕迹,并引领电影走向终点——解决故事中的核心矛盾。 在形式主义叙事中,作者很明白地操控故事,有时故意打乱时序或彰显、重组事件以得到最明确的主题。故事完全主观。
    引自 8.1 叙事学
    古典模式源于剧场,它是一套惯例而不是规则。这种叙事模式基于主角与反派的冲突——主角先采取行动,反派施加阻力。大部分采用此模式的电影一开始便暗示戏剧性问题,观众想知道主角在重重困难下能否得到他想要的。在后面的戏中,角色行为不断强化,冲突不断加剧。这种递进是以因果关系的方式将一幕幕场景连接起来的。 冲突升至巅峰,主角和反派的冲突白热化,有输有赢。冲突解决之后,戏剧张力也减弱,有一个形式上的完结 ——如果是喜剧,就总是婚礼或拥舞;悲剧则是死亡;正剧便是大团圆或一切恢复正常。最后一个镜头,因为其有利的位置,通常都是哲学性 的总结,将前面的所有材料囊括起来做结论。 古典模式强调戏剧的统一性、可信的动机和前后的一贯性。为了确保行为轨迹的平滑,每个镜头都不留痕迹地、平滑且不可避免地与下一个镜头连接,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为了不让冲突变得更紧张,导演有时会将时间的紧迫性安排得更加戏剧 化,使情感更加强化。尤其在好莱坞制片厂时代,古典模式常双线进行,除了主要事件外,尚有爱情的另一条副线。在爱情片里,常会再加一对喜剧男女来做主角的陪衬。 古典情节的结构是线性顺时序发展,多半采取旅程、追逐或搜索的形式,角色则依其动作而定义。出版了若干编剧教程的悉德·菲尔德便说:“角色就是行为。”他坚持“角色的行为——而非他的言辞——决定他的角色”。这派拥护古典模式的人对被动的角色不感兴趣——事情总是“发生”在他们身上(这类角色在非美国电影中较常见)。古典派喜欢那些目标清晰的 角色,因为观众会对他们的行动计划有认同、感兴趣。 非尔德的概念模式可由传统剧场的说法来阐明。传统剧场均由三幕剧组成,第一幕是“铺垫”(setup),占全剧的1/4,目的在于建立戏剧冲突的前提,说明主角的目标为何,追寻目标的过程中有什么障碍。第二幕是“冲突”(confrontation),占全剧的一半,中间更以中间点一分为二。这一段情节曲折,紧迫感增强,使重要冲突复杂化,并逐渐增加主角对抗障碍而生的张力。第三幕是“解决”(resolution),占全剧的最后1/4,主要是将冲突高潮的结果戏剧化。
    引自 8.3 古典模式
    传统而言,评论家喜欢将现实主义和“生活”(life)相联,而形式主义则和“形式”(pattern)相联。现实主义被定义成没有风格,风格正是某些形式主义者的第一考虑。现实主义者描绘外在世界时,尽量不添加人工化渲染或扭曲,尽量使世界看来 “透明”。相反地,形式主义者则喜欢幻想式题材或根本将题材抛开,只强调自己喜欢的想象力或美感。 如今这些看法都嫌粗浅,至少在讨论现实主义的概念上,当代的评论家和学者都将现实主义也当成一种风格。虽然其叙事的传统看来可能不招摇,但其人工化的程度绝不亚于形式主义者。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叙事都依循及操弄一定的公式,只不过现实主义者说故事时尽量隐藏其公式,用仿佛自然发生的戏剧事件将其掩埋殆尽。换句话说,现实主义叙事(realistic narratives)假装一切是“未经操弄”和“如生活般”的看法本身即是一种矫饰,一种美学上的骗局。 现实主义者喜好松散无结构的情节,没有清楚的开始、中间或结尾,我们似乎在任何一点都可以切入故事。此外,通常它也没有古典叙事那般清楚明白的冲突焦点,冲突反而往往来自自然发生的事件。故事往往以生活中的某个切片(slice of life)出现,有如一段诗般的片段,而非干净利落的完整结构。现实本来就没有完整的结构,现实主义乃依样画葫芦,生命循环不已,电影演置完,人生还得继续。
    引自 8.4 现实主义叙事
    现实主义叙事的特点 1. 不露面的作者做客观的“报道”,对内容不予置评 2. 舍弃陈腔滥调、公式化的情境和角色,偏好独一无二、扎实的个案 3. 喜欢揭疮疤,其“耸人听闻”和“低俗”题材常被诟病为过分直接及品味差 4. 反多愁善感,拒绝有完满的快乐结局,或一厢情愿、奇迹般治愈以及其他虚假的乐观主义 5. 避免通俗及夸张,喜欢含蓄及去戏剧化的做法 6. 尽量用科学方式看待动机和因果,舍弃如宿命等浪漫观念 7. 尽量避免抒情而代之以平实、直截了当的表现方式
    引自 8.4 现实主义叙事
    形式主义叙事(formalistic narratives)特别喜好华丽的雕琢,喜欢把时间打散重组来强力凸显某个主题,其情节设计非但不隐藏还大肆招摇,是作秀的一部分。形式主义叙事种类繁多,但多半依导演的主题而定。
    引自 8.5 形式主义叙事
    电影分剧情片、纪录片、先锋派影片三大类。纪录片和先锋派影片不说故事,至少不说像剧情片那种传统的故事。当然它们都有结构,却不重剧情,而是依一个主题或一种论点来组织结构,尤其是纪录片。至于先锋派影片的组织,则通常依电影作者之主观直觉而定。 首先来讨论纪录片,它处理的是事实——真人、真事、真地,并非信口编造,这点与剧情片不同。纪录片工作者相信他们是在报道既有的世界,而不是制造一个新世界。不过他们不只记录外在现实,他们亦有如剧情片工作一样,通过筛选细节来塑造原始素材,这些细节经过组织成为前后一致的艺术形式。许多纪录片导演刻意让他们的电影简单及不受主观干扰,希望他们呈现的现实能和生活中的漫无章法相同。 这听起来很熟悉吗?事实上,用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观念来讨论纪录片和剧情片几乎一样有用。只不过,大部分纪录片工作者会坚持重视题材胜过风格。 这种尽量不干扰真实的概念,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真实电影的主流想法。电影人不可以操控事件,任何重塑事件(即使人地均同)皆万万不可,剪辑亦少,因为会导致事件场景顺序的错误印象。真正的时间地点应当用长镜头来维持。 真实电影对声音的处理也保持最低限度,拍片的人过去和现在都憎恨传统纪录片那种如天神般权威的旁白。画外的叙述会为观众解释影像,使观众不觉得有责任自己分析。因此,有些直接电影倡导者宣扬完全不用旁白。
    引自 8.6 非剧情叙事
    先锋派影片则变化多端,令我们很难概述其叙事结构。大部分电影并不想说故事,自传性因素却处处可见。许多先锋派艺术家最在乎他们自己的“内在感觉”,即他们对人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想法、经验的个人主观角度。因此,先锋派影片经常给人的印象是暖昧难懂,许多导演也自创电影语言和象征方法。 先锋派影片大部分都不是事前编写,只有少数例外。原因之一是这批艺术家多半自己拍摄、自己剪辑,所以在拍及剪时都能控制自己的素材。他们也看重电影中的自然和偶发元素,所以更不喜欢对他们有束缚的剧本。
    引自 8.6 非剧情叙事
    故事可以有很多面。对制片而言,它是有票房价值的财产;对作家而言,它是剧本;对明星而言,它是工具;对导演而言,它是艺术的媒介;对类型评论家而言,它是分类的叙事形式;对社会学家而言,它是公众情感的指标;对心理学家而言,它是对 深藏之恐惧和共同理想的本能探索;对电影观众而言,它可以是以上之总和,甚至更多。
    引自 8.7 类型与神话
    2025-03-29 16:02:47 回应
  • 编剧
    写作就像卖淫。刚开始为爱而写,后来为几个朋友而写,最后为钱而写。
    引自 第九章编剧 | Writing
    比喻技巧是种艺术策略,经由比喻来暗示或明示抽象意念,文学和电影都用到这技巧。母题、象征(symbols)和隐喻(metaphors)是其中最普通的技巧。这三者事实上可能重叠,其主体或事件远超过其表面的意义。要分辨这三种技巧最实际的方法是依其突兀的程度而分。其中,母题最不凸显,隐喻最显出, 象征则在两者之间。 “母题”完全与电影的现实结合,可称为“隐设”(submerged)、“隐形”的象征,它有系统地在结构中重现,却不易引起注意。因为其象征意义不可显露及离开上下文(context)。 “象征”不必一再重复,因为其意义在戏剧框架中已经很明显。象征可以指涉非表面的意义,也可因戏剧上下脉络不同而改变意义。 “隐喻”一般是由表面无关的事物比喻产生意义,譬如语言上的隐喻即是将不相关的两个名词连接在一起。剪辑也常将两个不同意义的镜头并列,产生第三个意义。 此外,还有寓言(allegory)和引喻(allusion)。寓言在电影中少见,因为它趋于浅白化,这种技巧完全避免在现实主义中出现。它是一种在人物(或情境)与一种符号观念(或复杂概念)之间形成的对应关系。 “引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比喻类型。这是一种暗示,通常指陈众人熟知的事件、人物、艺术作品。 电影中提及另一部电影、导演或经典镜头,我们称之为致敬(homage)。电影的致敬是种引用,表达导演对同行或大师的推崇。
    引自 9.4 象征、比喻
    视点决定叙述者与其材料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故事是通过谁的眼睛看事件。意念与事件是由叙述者的意识及语言铺陈。他们未必介人事件,也未必是读者依循的指标。视点可分为:(1)第一人称视点;(2)全知视点;(3)第三人称视点;(4)客观视点。电影中虽有四种不同的视点,但与小说的明确相比,大部分的剧情片仍落回全知视点的形式。 第一人称的叙述者(first-person narrator)是讲自己的故事。他可以是客观的旁观者,他也可以是主观的介人者。其他一些客观介人剧情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也不可尽信。 许多电影喜欢穿插第一人称视点。文学的叙述“声音”(voice)在这里被电影摄影机的“眼睛”(eye)取代。小说中,叙述者和读者的角色分明,好像在听朋友说故事。但是电影里,观众认同镜头,所以常与叙述者角色混淆。在电影中采用第一人称,摄影机必须记录角色眼中所见的一切,也就是观众得认同主角。 全知视点(omniscient point of view)比较类似19世纪的小说,叙述者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却不介人故事事件本身。这类叙述者能在任何时空出现,而且可任意进人不同角色的意识中,告诉观众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叙述者亦可与故事保持距离,或者采取故事中一个不重要角色的立场,提供给观众他的观察和判断。 全知视点在电影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导演移动摄影机(不论是否转换镜头),我们就被提供另一个新视点。导演可以轻易由主观的镜头(第一人称)转变成不同的客观镜头。他也可以专注于单一反应(特写),或者兼顾几个角色的反应(远景)。短短的几秒钟内,导演可以叙述因果关系,也可以兼及行动和反应,可以将不同的时空做连接(平行剪辑),可以将不同的时间叠印(叠画或多重曝光)。简单来说,全知视点的镜头,既可如卓别林电影中所用,停留在观察者的冷静地方,亦可以如希区柯克或刘别谦电影中所用,变成聪明评论者。 第三人称(third person)是全知视点的变奏,主要是以剧中某个角色的视点叙述。在某些小说中,这类叙述者能透析角色的内心,有些则无法做到。 电影的第三人称不似文字那般严格。通常纪录片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总是以匿名的评论者告诉观众主角的背景。 客观视点(objective point)也是全知视点的变奏。客观叙述是超然的,不涉及任何角色的意识。客观视点通常只负责无偏见地记录事件,让观众、读者自行阐释。客观视点较适合用在电影而非文学作品中,因其是以摄影机来表现。
    引自 9.5 视点
    改编的要旨并不在于它如何能复制文学作品的内容,而在于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一般我们方便地将改编编分为松散改编(loose)、无修饰改编(literal) 以及忠实改编(faithful)。 “松散改编”只保留了原著的意念、状况或某个角色,然后再独立发展成新的作品。 “忠实改编”则尽量靠近原著的精神。 “无修饰改编”通常不适用于舞台剧,因为舞台剧的基本模式(动作和对白)在电影中也存在,重点在于其时空观念转变而非语言。如果电影全部采用远景,只在转场时剪辑,就很像舞台剧原著。但很少有导演愿意只记录,而完全不修改舞台剧。因为这样不但会失去原著中的特性,也浪费了电影这种媒介的优点,尤其是电影在处理时空上较自由的优点。
    引自 9.6 文学改编
    关于电影编剧,若想得出系统化的分析,就必须探究下列问题: 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如何?是否强调长篇演说、机智或精明的对白?角色的表达能力如何?如果不是很棒,我们是否知道他们的障碍为何?谁对剧本做了哪些贡献(这点很难确定,除非那些甚受好评的电影,那些佳片比普通电影下了更多功夫做考证研究等)?对白是风格化的,还是写实的?电影是否使用比喻,如母题、象征和隐喻等?这些技巧是否深化或加强了整部片子?整部片是从谁的观点来叙述?是否有画外音的叙述者?叙述者和观众的亲疏关系如何?若这部电影是改编而来,它是采取忠实改编、松散改编还是无修饰改编?
    引自 9.6 文学改编
    2025-07-26 15:30:54 回应
  • 意识形态
    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引自 第十章意识形态 | Ideology
    意识形态的三大类: (1)中立(neutral) 逃避主义电影和轻娱乐电影多会将社会环境抹淡,采用模糊轻快的背景,使故事可以顺畅进行。它们会强调动作、娱乐价值和愉悦,是非等观念只在表面触及,甚至不分析。最极端者为没有实物的先锋派影片,几乎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价值全在美学上——一种颜色、一个形状或一段动感的旋转 (2)暗示(implicit) 正派和反派主角代表冲突的价值系统,但我们必须随故事开展来了解角色,没有人会把故事的道德教训明显说出,素材会往某方面偏斜,但以一种透明化而非被操纵的手法产生 (3)明示(explicit) 主题明确的电影,目标在教诲劝导以及娱乐。比如爱国电影、许多纪录片或政治电影,还有强调社会性的电影都为此类。通常一个可能的角色会凸显他们以为重要的价值。这类电影的极端就是宣传片,一再重复提倡某些观点,目的在于赢取我们的同情和支持。严肃的评论会批评这类强力推销的作品,但也有少数。
    引自 第十章意识形态 | Ideology
    民主vs.阶级 左派人士喜欢强调人的相似性,如大家都吃同样的食物,呼吸同样的空气。权威人士只是拥有技术的管理阶层,而不是在本质上优越于他们管理的对象。重要的机制应该公共化。在某些社会中,所有基本工业如银行、能源、健康、教育等都应为所有公民共享,重要的是集体性、共有性。 右派人士则强调人与人之不同,聪明、优秀者就可比生产力较小的劳动者享有更多的权力和经济所得。权威必须被尊重,社会体制应被强力领袖指导,而非普通老百姓。大部分的机制应该私有,以利润为生产的诱因,重点是个人和精英管理阶级。
    引自 10.1 “左—中—右”
    环境vs.遗传 左派人士相信人类行为是学习而来,只要有适当环境诱因,其行为就能够改变。反社会行为多半来自贫穷、偏见、欠缺教育以及低下的社会状况,而不是来自天生或欠缺个性。 右派人士则相信性格天生来自遗传,所以强调出身的优势。
    引自 10.1 “左—中—右”
    相对vs.绝对 左派人士相信人的判断应有弹性,能适应每个个案的特殊性。小孩应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我。道德价值只不过是社会传统,并非永恒不变,是非问题得放在社会架构中检验,然后再做公平判断。 右派人士则对人类行为有更加绝对的看法。小孩应受训练教养,尊重长者,是非对错应泾渭分明,根据严格的戒律加以衡量。破坏道德者应受罚,以维持法治并为他人之戒。
    引自 10.1 “左—中—右”
    世俗vs.宗教 左派人士相信宗教信仰有如性事,是非常私密而非政府可干香的,有些左派人士本身无宗教信仰,属于无神论者,有些本来就是牧师,比如某些美国人权运动的领导者。大部分左派人士是人道主义者。持宗教怀疑论者经常会引用科学说法来与传统宗教信仰辩论,有些更公开批评组织化的宗教系统,认为它们只是保护经济利益的另一个社会机构。有宗教信仰的左派人士比较倾向于“进步”的派系,认为这些组织更加民主,胜过权威和阶级分明的宗教。 右派分子则赋予宗教特权位置。有些极权社会规定所有人民只准许信仰同一种宗教,不信者会被视为二等公民,甚至不被容忍。教士拥有无上权威,也被尊为道德仲裁者,尊重教士被视为美德和至高精神指标。
    引自 10.1 “左—中—右”
    未来vs.过去 一般而言,左派人士视过去为污秽的,因为过去充满无知、阶级冲突和对弱者的剥削。未来呢,则充满希望和无止境的进步空间。左派这种典型的乐观主义,是基于建立更加正义和平等社会的想法。 右派人士对过去的古仪式——尤其是传统——却十分虔敬。几乎所有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都将这个特质典型化了。右派人士喜欢把现在当成黄金时代的失落和毁坏。他们对未来充满怀疑,因为它只会有更多改变——而改变即摧毁过去光辉之事。结果,右派人士对人类现状总是感到悲观,认为现代生活标准松散、道德瓦解。
    引自 10.1 “左—中—右”
    合作vs.竞争 左派的人相信社会的进步最好来自所有人民朝同一目标达成合作,政府的角色是保证人生的基本需要——工作、健康、教育等等。如果全民都在为公益奉献,目标便能有效达成。 右派则强调开放市场原则和竞争之必要,以让个人尽情发挥。社会进步是因为人有野心和欲望要赢,要控制,政府的职能即保护私有财产,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安全保障,以及保障在经济领域最大的自由。
    引自 10.1 “左—中—右”
    局外人vs.圈内人 左派的人认同贫苦和被剥夺许多权利的人,他们把叛逆者和局外人浪漫化。左派人士尊重种族多元的价值,对女性及少数族群的需要也较敏感。左倾的电影主角多是普通人,尤其是劳工阶级的角色如农夫、工人。 右派的人则更倾向于认同体制——认同有权力的主的人。他们强调决定历史主旋律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右倾的电影主角通常都是威权、父权人士以及军事领袖、企业家。
    引自 10.1 “左—中—右”
    国际vs.本国 左派有全球观点,强调人类需要宇宙共通性,不会因国家、种族、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别。他们也喜欢用“人类的家庭”这个名词,而不是意义较为狭隘的“核心家庭”。 右派倾向于爱国主义,面对外国人会有优越感。“家庭、国家、神”是许多右派社会流行的口号。左派相信批判国家会使国家更强盛,更具弹性;但右派认为批判会削弱国家,使国家易收外来侵略。
    引自 10.1 “左—中—右”
    性开放vs.一夫一妻制 右派相信家庭是神圣的组织,威胁家庭的就是敌人。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和婚外情都被批判。同样地,右派人士也反对堕胎,认为那是杀婴行为。有些社会中,性完全为生育服务,堕胎是禁止的。异性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唯一可接受的性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美国主流电影都持此立场。
    引自 10.1 “左—中—右”
    分析电影的意识形态,我们得先看其明显的程度。如果价值很潜在,我们怎么去分辨角色的好坏?明星有没有夹带意识形态?或者演员完全因为他们不带有任何已有的道德假设而被选中?电影技巧有无意识形态在里面——如场面调度、剪辑、服装、布景、对白?主角是否为导演的代言人?你又怎么判定?主角是左、中还是右派?电影中有何文化价值?宗教扮演什么角色?种族价值呈现出来了吗?性的政治又如何?女性是怎么被描述的?有同性恋角色吗?电影固守着类型的传统,还是颠覆了它?电影的基调是什么?基调强化或嘲弄角色的价值了吗?
    引自 10.5 基调
    2025-08-17 14:39:58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