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durrey对《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的笔记(1)
Guildurrey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读过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
第1页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1. 现代人的“性情气质”的基本特征是:工商德性的心性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心性气质,这意味着生命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颠转。
2. “羞感”是积极的价值情感,“怨恨”是消极的价值情感,在现代人身上,“羞感”锐减“怨恨”倍增,恰好反映出现代人“心性气质”的品质。
3. “恼恨”是一种隐隐地穿透心灵、隐忍未发、不受自我行为控制的愤懑;它最终形成与仇恨意向或其他敌意情绪一再涌现之后,虽然尚未包含任何确定的敌对意图,然而,其血液中已在孕生一切可能的敌意。
4. 报复感、嫉妒、忌妒、阴毒、幸灾乐祸、恶意,只有随后既不会出现一种道德上的克制(比如报复中出现的真正的原谅),也不会出现诸如谩骂、挥舞拳头之类形之于外的举动(确切地说是起伏新潮的相应表露)的情况下,才开始转化为怨恨。
5. 当妒嫉按怨恨的本性而设计无能获取的价值和财富时,它才导致怨恨的形成;然而,当这些价值和财富处于比较范围(同别人进行比较的比较范围),妒嫉就更加导致怨恨的形成。最软弱的妒嫉同时也是最可怕的妒嫉。
6. 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己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
7. 在婆婆身上,母亲与爱子的性别差异使关系更加复杂。即便并无嫉恨的煎熬,也得忍受这种情形:儿子是自己一生下来就爱着的,对他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自己一直完全占有着儿子回报的爱,而现在,儿子的爱突然转向,献给了另一个人,而且还是女性,就是说,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这另一位女人从未为这个母亲所爱的对象做过什么,她竟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提出一切要求;而且,婆婆对这一切还得如此去忍受;要表现出自己高兴、衷心祝贺,甚至还应该用爱去迎接这个新成员——连魔鬼为了考验一个英雄也想不出比这更绝的境况了。
8. 所谓的伦理“相对主义者”事实上不过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绝对主义者而已。他们只不过把各种变异伦理作为向当今伦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然后错误地将当今伦理假定为过去时代的标准和目标。此时,最初的变异,即价值本身之间优先法则、评价方式的变异,在他们那里便全然不见了。认识到并应当承认伦理价值评价的这一深刻得多的相对性的,正是伦理上的绝对主义,即认为存在着鲜明的永恒法则、在价值内部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应的永恒级别的学说。
9. 从内心深处信赖自身生命力本身,是生命遭遇机体偶然事件时的一种内在自信。这种对生活处境的欢乐、轻松、勇敢、骑士般的无惧心态出自生命本身的深处。在生机最旺盛的年代,人对生命及其终局是无所谓的。这种无惧心态正是富有生命力价值的一种心境。
10. 因爱本身就充满价值,因而人充满爱是更高、更坚实、更丰富的存在和生命+生命的珍贵和标志就是爱的行动本身。至关重要的不是最大的福利,而是人际中的爱的最大值。
11. 这里有一错觉:即被视为爱的,只是独特的、基于恨的爱之表面形式;具体说是基于恨自我和逃避自我。帕斯卡尔《思想录》用古典手法刻画了这种类型的人:他们沉溺于外在生活的种种可能形式,沉溺于娱乐、运动、狩猎等,缠身于“事务”或为“集体”没完没了地工作——原因只有一个:这种类型的人不能正视自己,于是不断地设法摆脱空虚,摆脱“浸透着虚无的感觉”状态。我们从某些变态心理(比如歇斯底里)中可认识到这种“利他主义”:精神病人已无法“自己”感受、体验,每一体验都只建立在对他人体验的参与体验上,建立在他者的可能领悟上,建立在他者的可能期待、他者对某事件的可能反应上。这时,精神病人失掉自身存在的任何“支撑点”,忽略自己的一切事情,完全进入“他人”的体验并为之而痛苦。
12. 怨恨之人是虚弱者,无法单独拥有自己的判断。
13. 在羞感一词的某种意义上,羞感是对我们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形式,因此属于自我感觉的范围,这是羞感的实质。因为在任何羞感里都有一个事件发生,我想称之为“转回自我”。
14. 为什么性生活如此深刻、如此紧密地与羞感联系在一起,尽管它并非羞感的本源,而只是羞感的一个尤其突出的应用领域。原因在于,它是我们的生命与一切动物甚至一切生命所共有的最普遍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个体的东西——因为对于这里所考虑的功过得失,不存在任何法庭和法官,只有感觉本身。
15. 在羞与自豪、羞与谦卑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对这两者,羞感似乎兼而有之,这一点颇值得注意。羞感中的自我价值感使其与自豪相近,羞感中的爱和献身倾向使其与谦卑相近。
16. 虚荣心看重人的社会形象,功名心是人在社会上建功立业的起点,名誉则构成了精神的个人及其事业本身的核心内涵。所有这些灵魂的强力大概只愿自己不停地追逐,结果使人在不同程度上迷失于世界,放弃了对自己亲密的自我的任何关注和关怀;与它们相反,羞感呵护着那个亲密的自我存在、自我不受公众舆论影响的权力。
17. 由于阴蒂与阴道之间缺乏刺激传导,阴道就不敏感或敏感性较差,因此对男人的性器官产生了一种淡漠感,这种淡漠感还不是反感,但这时很容易由性器官联想到排尿器官,淡漠感就必然带来反感甚至厌恶。男人的神奇感和那种在正常男人看来笼罩着女人的性器官的“性爱之光”也会同样消失,譬如当男人的性本能转向同性恋时。
18. 希腊的雕塑家仿佛在他们最成功的阿芙罗蒂塑像上,以不可超越的艺术表现了这种氛围,他们的敬畏感敢于刻画裸露的女神,只是因为他们同时在自己身上感觉到灵魂的震撼力,最直接地展露那几乎等于物质的羞处,反倒能够比蒙上层层服饰更深地呵护她,使她免受卑鄙的目光的玷污。
19. 畏是对“危险”的预感,它与生命本身一样悠久,畏出现在危险的事物和事件的伤害作用于生物体之前,即这些事物同时被想象。恐惧是同类的预感,但是缺乏对危险事物的想象。羞感与畏的关联甚少,与恐惧的关联则更多。无论哪种羞,对同时具有诱惑力的对象的抵制和反抗姿态尤其表现为一种“防护”姿态,即“不要让它发生!”正因为如此,它同时也是一种恐惧的反抗姿态。
20. 敬畏更接近灵魂的羞涩。敬畏是一种畏,这种畏的对象并不取决于其危险的方面,而是同时享有尊重、爱或崇敬,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肯定价值的则悌被感觉和被给定。
21. 就羞感的种类而言,这里存在着一种区别:因为肉体的羞感只以感官和生命的本能和感觉之层次为前提,而灵魂的羞涩感以精神的个人之存在为前提,所以,身体的羞感极其普遍地存在于人身上和人的发展的任何时间之内,甚至存在于较高等的动物身上,不过难以发现而已;相反,灵魂的羞涩感肯定不是人的普遍属性,更不会出现在个体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
22. 事实上,羞感的表达形式本来不能决定于教育(教育本身不可能达到这种形式),却可能以殊异的方式决定于传统及其无意识的参与活动和模仿的手段。
23. 羞涩是“美的”,因为它是一种美的、完全直接的美的承诺。它的承诺方式是“美的”,因为这种承诺是无意的承诺,通过对美的东西的掩饰,它才无意识地指出美的品质的隐秘存在。(灵魂的)羞涩想要掩饰的善的东西,也是通过直接物的形式才变为美的,在这种形式中,善的东西成为现实。
24. 在女性的所有魅力中,恐怕再没有比她竭力掩饰的羞感更令人动心的了。似乎可以由此看出,正是通过这种更强烈的吸引,羞感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通过自己的掩饰和种种反抗所获得的呵护力。
25. 害羞已经成为对一切手淫行为的最主要的抑制力,这种手淫之后的“负罪感”和“厌迫感”,其原因也根本不再于任何形式的惩罚恐惧——譬如事情被父母察觉(因为这种感觉何其寻常,即使根本无需考虑受罚的问题!),而是在于由手淫行为造成的对羞反应的伤害——羞反应在手淫开始之前就已经力图禁止手淫,事情也许会收到惩罚,因为它本身应当受罚,这种预料因而与实际惩罚毫无关系,并且解释了在父母或他人有所察觉的情况下,对可能的惩罚的畏感。
26. 性本能本身就是三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力的合成物:力比多,羞涩、同感。
27. 在所有精神病病例中,羞感遭受严重伤害的占一半,高于其他任何较高级的感觉。
28. 在抵制性欲时,羞态犹如一位既娇美又虔诚的律师,它所代表的正是爱;它所提升的正是生命的统一,并使其免受企图将其分裂为泛滥的感受的那一切东西之害。故羞感并不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形式,而正是一种接触自我欺骗的力,它是通达“我们自身”的开路者。
29. 因此,根据生命及其进化的正确的基本观点,性爱似乎恰恰是向更高级和更有价值的种族型发展的真正的推动力,是创造新的人的价值的推动力,而性本能和生殖本能最多只能复制现有的人的价值。就是说,性爱是生命更新中的动力学原理;相反,那些本能只是生命更新的静力学原理。
30. 所以,既然羞实质上是那种高贵的类型的“妆奁”——那么,羞的现象也始终同时是爱之能力和强烈的本能的识别标志。不怎么害羞和羞怯的人通常也是冷漠和空虚的人;相反,强烈的羞态总是透露出一种炽热的激情。同时,这也是它恰恰对比较高贵的类型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所谓“激情”始终是本能对爱的对象的持续渴求,仿佛是二者的统一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