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船对《学术与政治》的笔记(24)

学术与政治
  • 书名: 学术与政治
  •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 页数: 340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9
  • 第165页 第一章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引自 第一章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2015-11-15 22:34:06 回应
  • 第221页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试读李鸿章的日记,你会发现,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能赋诗和善于书法。
    引自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嗷,竟然出现了一个章章。 P.S.我不敢相信他竟然以此为傲。

    2015-11-15 22:33:38 回应
  • 第255页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就需要政治家具备最重要的心理特质:判断力。这是一种心沉气静去如实地面对现实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对人和事的距离。“没有距离”,纯粹就其本身而言,是政治家致命的大罪之一;也是我们新起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旦养成便会注定他们在政治上无能的性质之一。因此,问题是炽烈的热情和冷静的判断力,怎样在同一个人身上调和起来。政治靠的是头脑,不是靠身体或心灵的其他部位。政治要不沦为轻浮的理知游戏,而是一种真实的人性活动,对政治的献身就必须起自热情、养于热情。但是热情的政治家的特色,正在于其精神的强韧自制;使政治家和只是陶醉于“没有结果的亢奋”中的政治玩票人物有别的,也正是这种坚毅的自我克制。要想臻于这种境界,唯一的途径,便是养成习惯,保持一切意义下的距离。政治“人格”的“强韧”,首要便在于拥有这些性质。
    引自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2015-11-16 21:52:09 回应
  • 第256页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因为在政治的领域中,最严重的罪恶,归根究底来说只有二:不切事和没有责任感(这两者常常——但不是始终——是同一回事)。而虚荣——尽可能让自己站在台前受人瞩目的需要——在最强烈的时候,会引诱政治家犯下这两项罪恶之一,甚至两者皆犯。群众鼓动者之被迫考虑效果,便最足以见此。正因为如此,这种领袖时时都有危险变成一个演员,有危险轻忽了对自己行动之后果的责任,而只关心自己留给别人什么“印象”。他的不切事,使他追求的是权力的闪亮表象,而不是有作用的权力;他的缺乏责任感,使他只为了权力本身,而不是为了某种有内容的目的,去享受权力。
    引自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2015-11-16 21:56:21 回应
  • 第277页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说来不错,一切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若非再接再厉地追求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达成。但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是一个领袖,同时除了是领袖之外,更必须是平常意义下所谓的英雄 。即使这两者都称不上的人,也仍然必须强迫自己的心肠坚韧,使自己能泰然面对一切希望的破灭;这一点,在此刻就必须做到——不然的话,连在今天有可能的事,他都没有机会去完成。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dennoch),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
    引自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及其人。

    2015-11-16 22:51:51 回应
  • 第76页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这是因为人类的行动乃是发乎意志(will)的,因此也就是发乎一种作预期或抗拒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人不完全局限在纯粹物质性条件的控制之下。人并不单纯地只因机械性的刺激而行动,而是因为他基于某些理由而需求某样东西,所以才行动。他是有动机的。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2015-11-17 21:01:42 回应
  • 第77页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反之,人类会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也会对不同的事物,赋予同样的意义。这种变化,只有用诠释的方法,才有办法加以掌握。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诠释的方法(the interpretive method)P73

    因为运用了解的方法,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s)方有可能在同时成为意义关系(meaningful relations)。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2015-11-17 21:06:21 回应
  • 第79页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不学无术者与专家所建立的因果关系大不相同。但他们有可能同时都是错的,因为科学并不是至上的裁判。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2015-11-17 21:16:06 回应
  • 第81页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为了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某一原因就几率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性,我们设想在一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系列中,将这个因子排除掉,看看若是没有它,事情会如何发生。如果这件结尾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发生,那么,这项在想象中被排除掉的因素,极可能只扮演了次要或偶然的角色。但是,若是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会有所不同,那么可能这个原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2015-11-17 21:22:25 回应
  • 第81页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一门学问之所以妥当(valid),并不只是由于它的方法,更是由于它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如果一门学问的概念不精确而暧昧,各种混淆与误解都会产生,它所获得结果,也会缺乏其运用所必须具备的准确性。一个概念如果具有数个相抵牾的意义,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其科学上的若干妥当性。因此,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努力发展出尽可能精确而严谨的概念。韦伯致力于为社会学寻求途径,克服此一对它构成严重妨害的缺点。在此,我们要对它所寻得的两个途径——理想型(ideal type)及价值参照(reference to values)——略加考察。 韦伯知识论的要义,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括:“为了透见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建构非真实的因果关系。”因为真实是无法限定的(indefinite),所以科学不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翻版:它只是由零碎的知识所支撑起来的一个概念的结合体。事实上,每一个概念,都只能捕捉到实相的某一个面,因此每一个概念,都是有限制的;就算是把所有的概念集合在一起,相对于无穷尽的真实而言,仍然是有限制的。因此,未知者与不可知者,皆在所难免。进一步来说,惟有在通过概念所进行的转化之后,实在的知识方能出现。换言之,我们已知的真实,乃是通过概念抽象地重新建构起来的真实。据韦伯的看法,理想型即是此种心灵建构物的一种;借着理想型的帮助,社会科学方得以用一种尽可能严谨的方法去探讨真实;不过,一个理想型永远局限在真实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层面上。韦伯为理想型所下的定义,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明确,因为他直言理想型只是纯粹的思维图像(mental picture)或是一种乌托邦。韦伯写道:“这种思维图像,将历史性的生活中诸般特定的关系与过程,统合到一个由在思想上建构出来的(thought-out)网络(relations)所构成的没有矛盾的秩序世界中去。就其内容而言,这种建构物本身具有乌托邦的性格,其来源,是因为我们在思想上(mentally)夸大了实在世界的某些因素”。
    引自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2015-11-17 21:53:21 回应
<前页 1 2 3 后页>

千船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10条 )

纸之月
1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3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4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1
敦煌
2
殊方未远
14
汴京之围
5
山月记
6
科举
5
金阁寺
1
雨天的书
5
老妓抄
3
资治通鉴
24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7
见经识经
1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
1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1
风雅宋
2
陟彼景山
1
从大都到上都
4
中国人的心灵
2
上海FASHION
1
上海生活
1
叶灵凤散文
1
两个她的奇幻之旅
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
复活
1
拂晓前的葬礼
2
建筑的意境
2
文明的变迁
5
晚明大变局
19
著作权案例评析
3
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3
一路彷徨
1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015年版)
1
天文学小史
2
追风筝的人
1
洛阳伽蓝记
25
中世纪的秋天
4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9
契文释录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
10
国榷(全六册)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大唐西域记
12
西游记
156
夷氛聞記
3
中国方技史
5
党员、党权与党争
5
不只中國木建築
9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
2
秋风宝剑孤臣泪
17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3版)
1
庆赏昇平(木函)
1
笑面人
3
中世纪的秋天
1
阴影下的大帝——明太宗朱棣
1
圖解中國佛教建築
15
秉烛谈
5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4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1
史记
55
宋朝汴河船
2
一生的读书计划
11
經學通論
5
笑忘录
1
近代中国留学史
3
战争与和平(上、下)
8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2
新爱洛伊丝
2
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
8
赤朽葉家的傳說
1
古書堂事件手帖 05
1
古書堂事件手帖 03
1
古書堂事件手帖
1
书于竹帛
2
不如早死好
8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6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2
财主底儿女们(上下)
7
元年春之祭
9
天河夜曲
2
佛罗伦萨史
3
地上之星
1
恋上书
6
启蒙运动中的法国
8
流轉之海
4
敦煌学十八讲
4
西潮又东风
12
女囚
2
托克维尔回忆录
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1
儒林外史
6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
2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1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
1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
4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4
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
10
劳作的女人
2
上海·爱
14
恶之花
3
皇权与绅权
7
我与岩波书店
13
民国知识人
4
李鸿章年谱长编
1
想象异域
4
解读延安
2
被规训的叙事
2
浮生六记
1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10
官场现形记
1
中國古建築二十講
2
李鸿章家书
1
丝绸之路新史
4
在少女花影下
2
清代思想史纲
1
立宪时刻
3
Shanghai 1937
1
中国旧书局
3
政商中国
11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
2
吳哥之美
1
启蒙运动的生意
12
政治与权力
5
中国近代海关史
1
五口通商变局
16
庚子賠款
17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杂文)
7
1Q84 BOOK 1
6
劝学篇
2
在轮下
14
东方学
10
RESET: 重生
3
回转
2
快转
1
丁玲作品精选
1
海子诗全集
1
梦醒子
2
新古典红木家具
1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1
尊隐
2
野火集
3
孽海花
1
清日甲午戰爭寫真集
1
甲午
5
汪康年师友书札
1
清末时新小说集(全十四册)
1
盛宣杯与上海交通大学
1
盛宣怀年谱长编
1
弘一大师全集
1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
1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1
邵力子文集(上下册)
1
交通大学校史
1
弘一大师全集(全十册)
3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
8
史通
1
退想斋日记
2
城隍爺出巡
1
疯癫与文明
4
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
1
六之宮公主
4
终结小脚
2
熊希龄先生遗稿 (精装)
1
浮生手记:1886-1954
1
教育思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3
马丁·盖尔归来
2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 (平装)
1
制造路易十四
2
身体之争
1
帝国的回忆
1
恽毓鼎澄斋奏稿
2
梦蕉亭杂记
2
杉杉来吃
1
20年危机(1919-1939)
2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4
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
2
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
1
政治学
2
历史三调
4
辛亥四川争路亲历记
1
清末实录(外十一种)
1
东方兵事纪略
1
城市之光
3
玻璃天
1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1
罗生门
2
人间失格
2
伪自由书
3
申报
1
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
4
在商言商
1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
1
晚清史治要
5
日清战争
4
鲁迅选集 第二卷
1
绅商也要革命
1
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
2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
3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3
国故学讨论集
14
发展与落差
1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1
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2
想象的共同体
14
这些从秦国来
3
拍案惊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