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羊对《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的笔记(7)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 书名: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 作者: [美] 丹尼尔·丹尼特
  • 页数: 490
  •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 2018-11-1
  • 第60页 深马
    批判“沉默地等待真理,在问号出现之处静坐并呼吸”。
    引自 深马

    依书中所说,深马是指那些初看深刻,其实模棱两可的格言类句子。我日常也对这些句子有很多疑惑,其实它们的力量大多数来自于句式和韵律,也就是诗歌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这句话本身所要说的,大抵是真理总会到来,我们只需静静的等待。在哪里等呢,在你的疑惑处。只要时间足够长久,你总会等到意中人。不不,是真理。它的无理之处在于沉默,这里的沉默是指避免使用语言说出,还是指停止盲目的思考?不得而知,不管哪种,我们对真理永远是追逐的,而不是停下来。它有一种等待神启的感觉,强烈的宗教气息,更类似于祈祷、苦修的形式。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具有启迪性的话语。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疑问处停步似乎也阐明了人类思考的本质。问出那个恰当的问题总是最关键的,往往当真正的问题问出时,答案随之而来。因此,似乎这句话又说了句废话。我们坐在问号出现之处,就已经窥视了答案的一部分,自然只需多看几眼便可,又何须沉默等待?

    这句看似格言实则神棍的话,还是不要听信的好。

    2020-10-01 15:19:10 1人推荐 3人喜欢 2回应
  • 第72页 一种观念只能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
    如果一个观念不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无限扩充自身的使用方法,那么,在任何意义上它都不能算作是一个观念。
    引自 一种观念只能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

    这句话并没有直观上那么容易理解。

    小时候老师常说要理解记忆,是对应于死记硬背来说。而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深刻的多的东西,因为它所揭示的是,什么是“理解”。

    这章用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反证了这个观点,即如果我们能强行植入一个观念到大脑中(灌顶大法hh),我们大脑就能坦然接受并理解它么?类似于《三体》中的思想钢印。答案是不能,我们的理性是不允许在经验和逻辑的体系中存在一个毫无关联的概念的,概念只有在相关联的场景中使用,才能产生意义。不然就会被大脑剔除。

    维特根斯坦在很早的时候就指出,“意义即用法”。换句话说,抽象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抽象。设想我们第一次得知量化的数字,比如数字1,我们知道它意指什么?只有在无数的场景下使用它来计数,才能获得真正的对数字的所谓的“理解”。康德曾说量的范畴是先验范畴,如前所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进一步想,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否有对应的生物学上的映射呢?比如,对桌子,椅子的认识,是否对应于大脑中一部分神经网络的某种拓扑?这个在前面几章里作者只简单提了一下(其实很明显是没有的),但这种不可还原性又是如何工作的,对我来说仍是个谜。期待后面能获得一部分答案。

    2019-01-22 10:45:09 回应
  • 第94页 自下而上的认知能力分解
    任何比原子直接堆积而成的结构更高级别的结构都展现出了行动者的特质。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被解释为意向系统。 这些无脑的微粒是怎样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对于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我们可以掰开揉碎了看。可以自下而上,从细微处入手,就像我刚刚做的那样。
    引自 自下而上的认知能力分解

    这几章提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概念:意向立场,不得不说这是个天才的想法。我一直迷惑于意识的不可还原性,无法从细微处着手。丹尼特爷爷暂时抛弃了这个问题(鸡贼),转而说起了一些“次人类”的特性,并部分回答了我一直在质疑的人工智能的认识问题。

    前文提到了三种立场的划分,其实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划分: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想了一会儿,我觉得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世界的解释者、设计者、行动者。前两者是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的,而意向立场,即行动者,讲的是主观特性。这里没有使用意识这个最令人疑惑的词,而是使用意向立场这个弱化的描述,其实是强调意向性在其中的地位。因而也将一些看起来并不拥有意识,但显然拥有意向并采取行动的事物,归在了行动者这个行列。作者把它们统一划分在了次人这一类,并和我们人类一同看待。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来考察动物、AI,甚至我们人类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系统,比如蛋白质、免疫系统等,这些事物有自己的目标,并能根据事实的发展采取不同的行动,但凡拥有这些特质的系统,都可以称之为意向系统。这与意识自然相去甚远,但我们此时可以简单的,也经常的,使用拟人的称呼来指涉它们。因为看起来,它们好像有自己的思想似的,而我们却不会对一个桌子一把椅子这么说,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自主行动的能力。

    再来看某些AI,比如无人驾驶,NLP,Alpha Go等系统,我之前是无法真正认同这是所谓的人工“智能”的,但从意向性的角度,这些系统显而易见地有自主判断并行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人类的基础能力,也是非常本质的特质,作者在前一章称之为常识心理,一种high level行动者的先验直觉性,虽然在AI系统中,它们有明确的计算过程。

    为什么要构建意向立场这个概念,大抵是为了能逐步的去认识意识是什么。这已经类似于进化论的视角,通过某种自下而上的,演进的,分层构建的方式,去看待它们最终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我很期待后面作者是如何搭起一个完整的“意识”的。

    2019-01-23 10:13:15 2人喜欢 回应
  • 第102页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
    现在我渐渐明白,人类各种情感之间动态的对抗过程,以及情感对我们思想的影响,都是以协调单个神经元相互竞争天赋的神经化学系统为基础的。 有细菌之前会先有近似细菌,有哺乳动物之前会先有近似哺乳动物,有狗之前也会先有近似狗的动物出现,如此等等。 在理解产生之前,先要有一些不需要理解的能力出现,这是自然法则。
    引自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

    这几章读的我心惊肉跳的,丹尼特爷爷逐渐暴露出了他的野心,以及达成野心的思路。从这些内容上,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被其他同时代哲学家称为绝对的唯物主义者,或者说自然主义者。(在《心灵、语言和社会》里,约翰赛尔就对其表示质疑)。

    内心的疑虑来自于,我对丹尼特这套使用进化来解释意识的方式越来越买账了。这并不一定是书写的有理有据,有可能是我被带进了作者最擅长的领域里,并且受到其理论的诱惑[facepalm]。因为看起来,我们确实找到一条可以还原意识形成的方式,虽然现在还没看到(找到)最后涌现意识的那一瞬间,但似乎,对,是似乎,可以从进化的角度,从不那么智能的事物或生物开始,用近似性,用自底向上的策略,去逼近意识的出现。

    大脑中的小人儿这章里,有一个令人吃惊,或许是我孤陋寡闻的事实,关于神经元细胞的特性:

    每个细胞都梦想着能完成分裂变成两个细胞,只有神经元不图繁殖,一心只想着保持活力、有所作为。 神经元也是自私的,它们总是会倾其所能,最大程度地吸纳能在我们的大脑中获得的所有酬劳,这些酬劳以不同的“货币形式”出现。 它们购买的是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能让自己在所处的连接网络中变得更加可靠。
    引自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

    从意向立场的角度来说,相对于普通的细胞,神经元的智能等级要高的多。那大自然又是如何演化出神经元这种东西的呢?神经元的相互竞争和协作又是如何开始出现“理解”的呢?作者在此留下这么一个大坑,不知后面会怎样去填。俗话说,More is different,我很想看最后怎么解释这个different。

    好玩。

    2019-01-24 10:13:21 2人喜欢 回应
  • 第131页 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最好实例

    您是来逗我的吧

    我绝望了,本是想在睡前看点闲书换下脑子,万万没想到又复习了三四十页的计算理论。。。丹尼特爷爷您是来耍我的吧,不过这里选的寄存器机器计算模型确实有点偏门,为什么不直接从图灵机的5元组讲起呢?即使CS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人知道王浩的模型(但恰好我就知道哈哈),学名其实是post-turing machine,不过说起来这个model更接近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电脑,毕竟我们无法从图灵的五元组里直接和当前的机器联系起来。

    后面还好收住了,没有就元图灵机展开来讲,不然的话。。。(难到弃书不成)

    话说回来,作者这里之所以讲计算模型,是想给后面对意识的解构打上一个地基,这个地基就是,大脑里没有什么神秘组织,也没有什么magic,在微观层次上,也就是一个个细小的执行者,它们不需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它们只需要这么做就是了。如果将大量的这些执行者协同在一起完成一些任务,那么长久看来,它们就“近似”于理解自己在做什么。还记得之前所说的,“意义即用法”,“理解即无限扩展的使用”么?这里我认为作者的潜台词就是:“理解”来自于观察和行动,但他没有明说,这个阶段只是个猜测,并没有什么实证罢了。

    这里作者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是关于分支和跳转指令的哲学解释。他认为,正是有了if 和 goto,计算有了观察的能力,这是使之成为意向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过虽然新颖,但我还是持一点保留意见,觉得有点过度解读了。或者说,在当前的例子当中,在图灵完备的指令集这一抽象level,并没有真正展示一点智能的意思,虽然它们是基础,但说智能起源于这里,excuse me?

    作者这里还打击了一个观点,是说大脑里有一个专门用来思考的语言或模式,即著名的“私有语言”。这个问题,早在看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时,我就很明了了。这里丹尼特一脉相承,毫不留情。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纠结这个问题?大概可能是那些顽固的唯心主义或二元论者的不甘吧。

    复习了这么多页的计算理论后,终于要开始进入正题了,let's move:)

    2019-01-25 10:27:11 2人喜欢 回应
  • 第183页 原初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

    时间啊,春节一晃,除了遵守传统美德--胖三斤外,貌似没有做些特别的事情,更不用提这本书了。

    但问题在于,之前看到的内容已经部分改变了我的观念,以至于日常发呆神游天外时,这个“意向系统”的概念挥之不去,并重新审视和比较了叔本华、尼采他们的唯意志论,某种肤浅的理解层面上,丹尼特和尼采讲的是一个事情,只不过一个在往上盖楼,一个在深挖地基。

    而世界观层面,达尔文渐进主义几乎无可辩驳地侵占了我原有的认知,因为讲的太有道理了,而且是那种极具理性诱惑的道理,我仍迫不及待想看到,意识是如何被逼近,如何演化至此。所以,here we go,征途永远是人类意识中的星辰大海。

    回到主题,这是目前为止争议性最大的一章,看到结尾,丹尼特爷爷抛出了一个悲观主义色彩的论调,且先看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当多个解释都讲的通时,那里就不存在任何真相。
    引自 原初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

    我看您这是针对柯南呢?不得不说,这些做分析哲学的大佬们,肯定个个都是推理高手。这里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本章用了三个思想实验(作者非要称之为直觉泵),来说明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来真正解释我们所认知的事情,也不存在所谓有某种深层事实来确定思想的本质意义。

    我看您这又是在针对康德?不过自20世纪以来,对所谓心灵的澄清道路上,这类说法越来越多了。私有语言早已被大多数人否定,这里干脆讲,意义的解释上,我们其实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往常的思路,康德称主体不可知为物自体,维根斯坦为哲学思辨划一条可知的边界,而丹尼特这类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为意识立法,并且是无意的,渐进的,我们自己无权解释。

    我们是自然选择设计出的造物。
    引自 原初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

    作者用了两个很刺眼的词:设计和造物。赛尔等大佬并不那么接受这个观点,我也难以接受,因为其带了某种神性,或者讲自然崇拜。赛尔等人会认为,我们是能找到人类的原初意向来自哪里,即当我要解释人为什么存在,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时,总能找到一个源头。生物学上,人们发现了DNA图谱,这几乎就是他们所苦苦寻找的意义源头的图腾。但丹尼特认为,基因是自然无意识的演化之物,当你把意义溯源到一个无意的赋意者时,你找到的是什么?万物生长,万物为什么生长,动物凶猛,动物为什么要凶猛,因为他们不生长不凶猛会死,会灭绝,所以就不会存在,但这一切都没有更深层次的缘由么?

    作者给的答案很冰冷:没有。

    2019-02-18 10:46:51 回应
  • 第188页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
    “物理学永远胜过意义。直接响应意义的语义引擎像永动机一样,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引自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

    这是在说意义其实是一种幻觉么?

    哲学家约翰豪格兰德说,人工智能的第一原则是,“你若搞定句法,语义将自己搞定自己”。
    引自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

    形式本身解释了其自身的意义么?

    从最朴实的角度讲,这么说是对的,因为形式和物理特性是我们唯一能真正把握的实在。

    但这是充满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腔调。

    不过还好,作者并不拥护这种观点,否定意义的意义毫无意义,毕竟整本书讲的就是意义生长自哪里。如果最后,丹尼特说意义皆是虚妄,那我将暴力一星送上。。

    是科学家没文化、精妙莫测的哲学探索于其不过是对牛弹琴,还是哲学家错失了对实在的把握?我还是不要说了吧。
    引自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

    调皮了调皮了,这是在针对费曼吧?请继续说呀,毕竟这是您的书。

    2019-02-19 11:03:10 回应

电子羊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4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