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芒对《中国文化要义》的笔记(6)

苏芒
苏芒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

读过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 书名: 中国文化要义
  • 作者: 梁漱溟
  • 页数: 278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05-05
  • 第32页

    冯友兰先生认为生产家庭化到生产社会化是家庭解体的原因,背后的warrant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推论是,中国特重家庭文化,实是生产家庭化的经济模式所导致。 梁漱溟先生则举秦、瑞士和苏联三例作为反例,分别说明:上层建筑(指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下同)变了,生产方式却未变(苏联),或不能论证是否变了(秦);上层建筑未变,生产方式却已发生重大变革(瑞士)。

    2011-08-23 04:16:31 回应
  • 第37页
    黄文山先生在其文化学(Culturealogy)建设论中,引有吴景超先生的三句话: 一、同样的生产方式,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内,与不同的制度及思想并存; 二、文化中别的部分有变动,而在其先找不到生产方式有何变动; 三、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下,却找到相同的制度及思想。
    引自第37页

    基督教与佛教本都是

    家族制度的敌人,本是不相容的
    引自第37页

    (梁),传入中国后,非但没有瓦解家庭结构,反而被家庭制度所利用,成为

    维持家族的一种助力
    引自第37页

    (雷海宗教授语),可见中国家族制度之强。梁认为这断不是各民族之通性,而是中华文化之特强个性。

    2011-08-23 04:16:18 回应
  • 第42页

    梁反对阶段论、进化史观。中国文化是走上了与西方不一样的路,因曾经的“过”,导致现时的“不及”,但已无法回头了,亦不存在追赶的问题,因为已走上另一条不一样的路,不在一个进程中——

    中国不是尚未进入科学,而是已不能进入科学;中国不是尚未进入资本主义,而是已不能进入资本主义;中国不是尚未进于德谟克拉西,而是已不能进于德谟克拉西。
    引自第42页

    E-今日中国,引进各种西方制度,可总是有走样、变味的嫌疑;当然可以说这是“跨越了发展阶段”的急进而带来的恶果;梁的此番学说也可说通:不是走的一样的路,借鉴的意义就不大了,更别说照搬照抄了。

    2011-08-23 03:41:56 回应
  • 第62页

    梁:政治参与之素质与习惯,非因教育之功,而是西方人千余年来过团体生活积累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一向过的是个人生活,缺乏团体生活的经验。

    2011-08-23 04:15:25 回应
  • 第84页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均是西方的情况,各人有不同主张,宪制中则分别体现为“个人要求国家给予权利”,“国家要求个人履行义务”。 中国则是“伦理本位”,它是以自己对他人应主动承担义务为基本话语范式的,把重点从自身转移到他人(父对子及相反、兄对弟及相反、君对臣及相反、主对宾及相反等)梁语:

    诚然,中国之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之相互关系,而忽视社会与个人相互间的关系。——这是由于他缺乏集团生活,势不可避免之缺点。但他所发挥互以对方为重之理,却是一大贡献。这就是: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在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
    引自第84页
    2011-08-23 04:54:55 回应
  • 第114页

    情理与物理 对于中国人“读书明理”一词,西方人首先想到的必是各种学理,如科学学理、社会学理论等,但中国人非此意,而是“情理”,如父慈子孝等。前者是静的,不能直接驱动人的行为,所谓的科学中立;而后者为动,有直接的驱动作用。

    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
    引自第114页

    P118:

    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的话,推想应当就是“理性至上主义”。
    引自第114页

    E-这么说来,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或应译为理智与理性?

    2011-08-23 21:36:3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