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汁对《人生十二法则》的笔记(8)
-
建立你的自我察觉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
每一次变革都能创造新的秩序,每一个死亡同时也是一次蜕变的过程。
有的时候,这个“计算器”也可能发生故障。作息和饮食的不规律会影响它的运转,不确定性则可能让它陷入死循环。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需要像精心排练的交响乐团一样协作配合,每个系统各司其职,否则杂音和混乱就会接踵而至。因此,规律很重要。
当人们每天重复的日常行为被自动化,成为稳定可靠的习惯时,生活的复杂性就能降低,可预测性就能提高。
-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混乱和秩序的无尽纠缠让人们质疑存在的意义,绝望地举手投降,并迷失自我。而对意识的恰当理解又可以为人们指明走出困境的方向。
混乱的本质是无知和未知,它永远都在无限延伸,超越所有已知状态、思想和学科的边界。混乱是外来的陌生人,是夜晚草丛中的沙沙作响,是床下的“怪物”,是母亲隐藏的愤怒和孩子的病痛。混乱是你被深深背叛后体验到的绝望和恐惧,是世界崩塌之后的样子,是梦想、事业和婚姻的终点,是神话传说中镇守黄金的恶龙所在的地府。
在混乱中,人们会失去所有的方向和判断。混乱代表了所有的无知和不解。混乱也是世界诞生之前的混乱潜能,而人们也会不断从混乱中迎来人生无常。混乱是自由,令人畏惧的自由。
相比之下,秩序则是已探索的领域。它是源远流长的支配等级和社会结构,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做出的进化。秩序是部落、宗教、火炉、家与国;它是有孩童玩耍的温暖客厅,是国家的旗帜,是货币的价值。秩序是你脚下的地板,今天的计划,伟大的传统;是教室里成排的桌椅,是准时出发的火车;是日历和钟表。秩序是人们戴上的社交面具,是文明的陌生人聚集时的客套,是谨慎维护的脆弱边界。秩序是一切顺心如愿,心想事成。但有的时候秩序也是过度强调确定性、统一性和纯洁性时的暴政和僵化。
在秩序的领域里,一切事物都会按照既有的规则进行,不受意外的侵扰。
人们天生喜欢秩序,在秩序中人们可以做长远打算,感到稳定、平静和自信,因此我们都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坚持已有的思想观念。
-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们最为适应的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秩序和混乱、阴和阳的二元现实,这种现实超越生活,永久存在。
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意义是最深层的本能自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表明,我们一方面保证了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生活、生产、自我和社交的空间。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像是当你听着音乐甚至随之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些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旋律都处于和谐共鸣的状态,而你则能从心灵深处体会其意义。
混乱和秩序是所有生活经验,甚至是所有想象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论身在何处,人们总能依靠秩序来对事物做出识别、预测和利用,也总会遭遇未知和不理解的事物。不论你是卡拉哈里沙漠的居民还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你总有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两类人都能理解同样的故事,也都能接受永远包含着混乱和秩序的现实。此外,混乱和秩序的根本现实也适用于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因为它们居住在自己能够掌控的领域里,同时也被不确定的风险所环绕。
-
与自我博弈
说服自己对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在对存在进行深刻评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维晚一些低劣伎俩。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和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能和他人做比较。标准是必要的,没有标准会让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相比之下,人成熟后反而会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人生状态会更加个人化,也更难以和他人做比较。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人们应该离开“父亲”统治的家,独自面对个体存在的混乱。人们需要重新发现自我文化的价值,将其从物质的尘封中发掘出来,整合到自己的生活里,这样我们的存在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
你是谁?你以为你知道,但也许你并不知道。比如,你既不是自己的主人,也不是自己的奴隶。你不能轻易命令自己必须做什么,或者强迫自己服从,就好像你无法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妻子和儿子一样。你对不同事物的感兴趣程度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培养自己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但有的事物总是会很吸引你,而有的事物无论如何也不回。
-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人们的视线总是指向那些他们有兴趣靠近、试探、寻找或者拥有的东西。
一个人要想看见,就得先瞄准,而人们一直都在瞄准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建立在适应了狩猎采集的身体平台之上。狩猎是发现、追踪和捕获目标的过程,采集则需要目标明确。人类抛投石块、长矛和回旋镖;将篮球投入篮筐,将冰球击入网中;用弯弓、枪支和火箭将投射物推向目标;羞辱他人(hurl insults),启动计划(launch plans),推销创意(pitch ideas)。得分和击中目标意味着成功,否则就是失败或犯罪,以至于sin(罪)这个词都有“过失”的意思。一个人必须有要瞄准的目标才能畅游这个世界。
人们始终处在相对不那么理想的A点,并在不断朝着更好的、更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B点移动。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缺点、需要校正的。即使已经达到了旧时的目标,我们也总是会更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即使目前处于暂时满足的状态,我们也依然会保持好奇。人们生活的框架将当下定义为永恒的匮乏,将未来定义为永恒的美好。因为要是不这样,一个人就会完全无法行动。我们将会“失明”,因为要想看见就必须先聚焦,而聚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最值得对焦的目标。
-
走出认知困局
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那些助你前行和达成目标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这是必然结果,因为这个世界包含的比你关注的多太多了,你必须认真分配有限的资源。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
如果生活不顺利,那么就像最悲观的格言所说的一样:人生皆苦,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但是在被危机逼迫着这么想之前,你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生活没有问题,是你有问题。这样想至少能给你一些选择空间。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也许你的价值体系需要彻底重建,也许你想要的东西让你看不见其他所有可能性。也许你正紧紧抓住自己当下的愿望,以至于看不见其他任何事物,包括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
-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我很喜欢杰克·肯特(Jack Kent)的童话故事《世界上没有龙》(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Dragon)。这个故事从表面上看非常简单,我曾经向多伦多大学的退休校友诵读和解析过其中的内容。故事的主角是个叫比利·比克斯比的小男孩。有一天早上,他发现一条龙坐在自己的床上,那条龙有家猫那么大,而且十分友好。比利告诉了妈妈这件事情,但是妈妈说世界上没有龙。没想到这之后那条龙便开始长大,吃掉了比利所有的早餐,并且很快就占满了整座房子,以至于比利的妈妈为了打扫房间不得不从窗户进出。后来,龙带着房子跑掉了,当比利的爸爸回家时,发现家所在的位置居然成了一块空地。邮差告诉了他房子的去向,于是爸爸追上龙,沿着龙的脖子爬进房子里找到了家人。此时,比利的妈妈依然认为世界上没有龙,但是比利忍无可忍地坚称龙是存在的。那一刻,龙便开始缩小,并且没多久就又回到了家猫大小。最后,所有人都承认了这条龙的存在,于是龙一直维持在最合适的大小。妈妈不明白之前龙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巨大,比利小声说道:“也许它只是想被注意到。”
-
存在需要局限性
如果你已拥有一切或已存在于各处,那么你就无处可去,也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一切可能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可能存在的都已经存在。
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
……
这就是超人面临的问题。他拥有的超能力使他可以极端到在任何危机下做自己的“救世主”,以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超人这个品牌几乎破灭了。之后,约翰·伯恩(John Byrne)改写了超人的故事,在保留他身世的情况下,去除了许多新添加的超能力。超人不再能撬动星球、抵御核弹,他也需要依靠太阳获得能量。超人有了合理的局限性。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就不再是英雄了,他的能力并不针对任何特定问题,所以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没有任何要努力抗争的东西,所以他无法被人们钦佩。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它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成为”意味着成长或者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白汁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21条 )
- 屡见屡鲜
- 4
- 遗愿清单
- 1
- 幸福之路
- 2
- 屏幕上的受苦者
- 2
- 抓落叶
- 2
- 一人公司
- 2
- 刻意练习
- 2
-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
- 2
- 生命四元素
- 3
- 聪明人的个人成长
- 3
- 将熟悉变为陌生
- 6
- 爱的艺术
- 3
- 她身之欲
- 3
-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 4
- 反脆弱
- 5
- 观念的力量
- 2
- 认知觉醒
- 2
- 规则的悖论
- 2
- 万物的古怪秩序
- 5
- 跨越不可能
- 4
- 单读12
- 1
- 群体性孤独
- 3
-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 2
- 我是漫画家
- 2
- 自我决定的孤独
- 3
- 无穷的开始
- 8
- 幕后之人
- 4
- 纳瓦尔宝典
- 2
- 单数社会
- 6
- 自卑与超越
- 10
- 未来学大会
- 3
- 金融炼金术
- 6
-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 5
- 失控的熱情
- 5
- 随机漫步的傻瓜
- 9
- 非对称风险
- 9
- 多谈谈问题
- 5
- 製造快樂公民
- 6
- 无国之谍
- 1
-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 6
- 失控的努力文化
- 12
- 成长的边界
- 8
- 精力管理
- 1
- 黑客与画家
- 11
- 始于极限
- 8
- 世界咖啡学
- 7
- 消失的真实
- 3
- 微小的总和
- 7
- 馆中窥事
- 2
-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 6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5
- 置身事内
- 7
- 纸媒突变中造梦
- 4
- 毫无意义的工作
- 4
- 我包罗万象
- 1
- 平面国
- 6
- 当感受涌现时
- 7
-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 9
- 文明及其不满
- 5
- 成為西蒙波娃
- 6
- 与神对话3
- 7
- 与神对话2
- 7
- 与神对话
- 12
-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 16
- 制造消费者
- 7
- 人生十二法则2
- 10
-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 4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 9
- 密码朋克
- 3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7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 2
- 权力精英
- 5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1
- 天真的人类学家
- 2
- 爱欲之死
- 3
- 礼物的流动
- 3
- 美国的反智传统
- 5
- 掌控习惯
- 10
- 饱食穷民
- 6
- 唯一的希望
- 4
- 私人生活的变革
- 2
- 在群中
- 2
- 精英的傲慢
- 5
- 独异性社会
- 5
- 全球“猎身”
- 1
- 噪声
- 7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7
- 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
- 2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4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 5
-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 7
- 把自己作为方法
- 3
- 見樹又見林
- 1
- 第二座山
- 5
- 为爱成婚
- 3
- 如何「無所事事」
- 3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5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2
- 液態現代性
- 6
- 不安之书
- 5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6
- 食物
- 1
- 寂寞的誕生
- 4
-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 1
- 时间的秩序
- 2
-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
- 2
-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 7
- 穿透
- 4
- 亞斯伯格的孩子們
- 1
- 倦怠社会
- 3
- 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 1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III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
- 1
- 雷蒙·阿隆回忆录
- 1
- 觀光人類學
- 2
- 个人印象
- 1
- Hokusai Manga
- 1
-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 5
- 浪漫主义的根源
- 1
- 生活在碎片之中
- 2
- 伯林传
- 4
- 专家之死
- 1
- 西方美学史
- 2
- 有闲阶级论
- 2
- 旧制度与大革命
- 4
- 盧卡奇的哲學思想
- 4
- 内在经验
- 4
- 中国文化史导论
- 1
- 平常的恶
- 2
- 流动的现代性
- 12
- 打开
- 3
- 身份的焦虑
- 2
- 20世纪简史
- 2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
- 学问的冒险
- 1
- 被禁锢的头脑
- 1
-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
- 1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1
- 自由民主的生平与时代
- 3
- 公共人的衰落
- 3
-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 2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3
-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 5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
- 看见
- 3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1
- 社会契约论
- 1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 3
- 社会学的邀请
- 1
- 马克斯·韦伯艺术随笔
- 3
- 知识的错觉
- 5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3
- 我在底层的生活
- 1
- 认识与兴趣
- 1
- 无缘社会
- 1
- 欢迎光临社会学(第11版)
- 5
- 非理性的人
- 1
- 沉默的螺旋
- 1
- 本托的素描簿
- 2
- 人生有何意义
- 2
-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 12
- 中国问题
- 1
- 优秀的绵羊
- 7
- 娱乐至死
- 3
- 论自由
- 5
- 1984
- 4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2
- 爱这个世界
- 4
- 人的境况
- 5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1
- 文凭社会
- 1
- 现代性的后果
- 6
- 自杀论
- 6
- 怀旧的乌托邦
- 14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1
- 与社会学同游
- 3
- 通往奴役之路
- 6
- 单身女性的时代
- 1
- 自由宪章
- 13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2
- 群氓的时代
- 16
- 疯癫与文明
- 11
- 乡土中国
- 6
- 创意产业经济学
- 3
-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 5
- 单向度的人
- 9
- 梁晓声说
- 2
- 以平等之名
- 4
- 沉默的大多数
- 6
- 自我与本我
- 8
- 人类简史
- 4
- 吾国与吾民
- 2
- 沉默
- 4
- 逃避自由
- 6
- 伦理学 知性改进论
- 1
- 伦理学
- 6
- 杜尚访谈录
- 1
- 景观社会
- 7
- 文化和价值
- 2
- 悲剧的诞生
- 13
- 色彩列传:黑色
- 3
- 文化产业
- 6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12
- 当我的忧愁诞生时
- 7
- 现代艺术150年
- 2
- 启蒙辩证法
- 3
- 有闲阶级论
- 1
- 天才的编辑
- 2
- 刀锋
- 2
- 存在与时间
- 5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1
- 说吧,记忆
- 1
- 维特根斯坦传
- 3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2
- 悲伤与理智
- 2
- 给青年诗人的信
- 2
- 乐之本事
- 2
- 人生的枷锁
- 1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1
- 流浪者之歌
- 1
- 來自深淵的吶喊: 王爾德獄中書
- 4
- 面纱
- 2
- 毛姆传
- 3
- 繁花
- 1
- 活着
- 1
- 我城
- 1
- 方丈记 徒然草
- 7
- 不在
- 1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2
- 过于喧嚣的孤独
- 5
- 我們在此相遇
- 6
- 幸运的吉姆
- 1
- 达利自传
- 3
- 爱默生散文选
- 6
- 无关岁月
- 4
- 狱中记
- 9
- 爱默生家的恶客
- 6
- 我纷纷的情欲
- 3
- 道连·葛雷的画像
- 13
- 马尔特手记
- 12
- 万物静默如谜
- 4
- 琼美卡随想录
- 6
- 不妥
- 8
- 我們從未不認識
- 5
- 温莎墓园日记
- 3
- 素履之往
- 7
- 即兴判断
- 11
- 鱼丽之宴
- 4
- 孤独六讲
- 11
- 艺术家画像
- 4
- 西班牙三棵树
- 2
-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
- 18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 10
- 终结的感觉
- 3
- 无知
- 3
- 人情.世故
- 2
- 百年孤独
- 2
- 文学回忆录
- 4
- 快乐王子
- 1
- 只是孩子
- 2
- 焚舟纪
- 1
- 质数的孤独
- 2
- 随性而至
- 2
- 木麻黄树
- 1
- 我的名字叫红
- 1
- 纯真博物馆
- 2
- 芒果街上的小屋
- 2
-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2
- 5
- 世界和其他地方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