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几米对《影响力》的笔记(1)

J几米
J几米 (重启阅读)

读过 影响力

影响力
  • 书名: 影响力
  • 作者: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 副标题: 全新升级版
  • 页数: 452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21-11-1
  • 笔记

    老版《影响力》的六大原则

    新版七大原则

    新版《影响力》增加了联盟原则,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和顺序。

    前言 我通过这几年的参与观察,掌握了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信息。尽管说服专业人士会使用上千种不同的策略来让人顺从,但绝大部分策略都能分为7个基本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我提出的7大原则中,并不包括物质利己主义的简单原则,即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得到更多,付出更少 本章小结 动物行为学家注意到许多动物都存在机械刻板的行为模式。这种机械的行为序列叫作固定行为模式,它们跟人类的某些自动响应,即按一下就播放,有很大的相似性。 捷径反应的优点在于它的效率和经济性。 而这种反应的缺点在于它易受愚弄 大部分的顺从技巧,即刺激一个人顺从另一个人的要求,都可以从人们自动化的捷径反应这一角度来理解。 知觉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看得比实际上更大的倾向,是一些说服专业人士(销售、广告商等)喜欢利用的影响力杠杆。

    一、互惠 原文:互惠原则效力之强,压倒了通常会影响顺从决策的另一个因素,即是否喜欢提出要求的人。 如果你刚刚因为帮了别人一把而收获感谢,请别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想太多”“我对谁都会这么做”一类的老套客气话,这样只会削弱互惠原则带来的影响力。相反,你最好保留(应得的)影响力,不妨这么说:“如果我们的立场互换,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由此带来的好处应该相当可观。 本章小结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指出,互惠原则体现了人类文化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规范。 第一,互惠原则极为强大,通常情况下会影响决定人们是否顺从他人要求的因素,人们都不是它的敌手;如果礼物、好意或服务是个性化的,或是根据接受方当下偏好或需求量身定制的,这条原则尤其有效。第二,即使最初的恩惠是强加于人的,该原则也照样管用,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法主动决定自己愿意欠谁的人情了,因为选择权已经落到了他人手里。第三,该原则能推动不平等的交换,为了消除令人不安的亏欠感,人们往往会答应一个比先前所得人情大得多的要求。 还有一种利用互惠原则提高他人顺从概率的方法,该方法对基本主题做了个小调整:不是抢先给好处,推动他人回报,而是抢先让步,刺激他人也让步。这种顺从程序,叫作拒绝–后撤策略,也叫留面子法。

    二、喜欢

    我喜欢你的理由 由于很小的相似之处也能有效地带来他人积极的回应,又因为编造一个相似之处很容易,所以我建议要特别当心那些声称“跟你一样”又对你有所求的人。 本章小结 人们倾向于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的要求。说服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这条原则的威力,他们会通过强调几个能提升个人全面吸引力和好感的因素,来增加他人顺从自己的效力。影响好感和顺从的第一点因素是外表魅力。 影响好感和顺从的第二点因素是相似性。 一般而言,赞美有助于我们获得他人的好感和顺从。真诚的赞美有两种特别有用的类型,其一是在背后说出来;其二是,让接受你赞美的人获得一种他渴望恪守的声誉,从而继续做出对你有利的行为。 最佳条件 我们会用他人的行为判断自己做出怎样的行为才恰当,尤其是在我们觉得别人跟自己一样的时候。 他认为罪魁祸首是所谓的“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三、社会认同

    本章小结 社会认同原则指出,人们用来判断自己在某个环境下该相信什么、该怎么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看其他人在这个环境下相信什么、怎么做。 社会认同在三种情况下影响力最强。第一种是不确定感。如果人们不确定,掌握的情况模糊,他们就更有可能关注他人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第二种与“人多”有关:人们更倾向于依据群体人数的多少选择追随目标。 第三种是相似性:我们更倾向于顺从与自己相似者的信念和行为,这种现象叫“同侪说服”。

    四、权威

    i本章小结 社会中存在着顺从权威要求的强大压力。很多正常、心理健康的人宁肯违背自己的意志,也要向他人施以危险又残忍的痛苦折磨,只因为旁边有权威人士要他们这么做。这种顺从正统权威的强烈倾向,来自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它的目的是向社会成员灌输“这么做是正确的”印象。一般来说,按照真正权威的指示去做,大多数时候都是合适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知识、智慧和权力。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盲目地选用这一思考捷径。

    五、稀缺

    物以稀为贵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本章小结 按照稀缺原则,人们认为难以获得的机会价值更高。从“数量有限”和“时间有限”等顺从手法中,可以看到利用这一原理牟利的方式。此时,说服专业人士试图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会损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这调动了人类的损失厌恶倾向,即想到要损失某物比想到获得同等价值的某物的激励作用更强。 稀缺原则最适用于以下两种条件。其一,倘若物品是新近才变得稀缺的,它的感知价值会更高。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新近受限的东西比素来受限的东西更宝贵。其二,当有人跟我们竞争时,稀缺资源对我们的吸引力最大。

    六、承诺一致

    发自内心地认同 2024/07/25 发表想法 管理者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 原文:优厚的物质奖励或强大的威胁甚至可能减少或“破坏”我们对某一行为的内在责任心,一旦奖励或惩罚不存在了,我们就不愿意再去做它。 优厚的物质奖励或强大的威胁甚至可能减少或“破坏”我们对某一行为的内在责任心,一旦奖励或惩罚不存在了,我们就不愿意再去做它。 自愿选择会强化承诺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激活了我们大脑的奖励区。 一来,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二来,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如何防范 发现,要是提要求者使用“登门槛”或“抛低球”策略,那些在一致性偏好上得分高的人最容易顺从。更奇怪的是,我们在后续研究中调查了18~80岁的被试,发现一致性偏好是随年龄而逐步增强的,一旦过了50岁,被试对先前做出的所有承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保持一致的意愿

    本章小结 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让个人的言论、信仰、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欲望。这种一致性倾向有三大源头:第一,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第二,除了对公众形象的影响,整体保持一致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有利的应对方法;第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方向一致提供了宝贵的行为捷径,只要跟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人们以后碰到类似的环境就不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了,只需要想一想先前的决定,再做出一致的反应就行了。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特别是对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来说,承诺与一致手法最为管用。

    七、联盟

    “我们”的力量 即党派成员的许多政治决定与其说是基于意识形态,不如说是基于对此类定义了身份认同的党派及其成员的忠诚 联盟1:身心合一 马歇尔·麦克卢汉告诉我们,媒介即信息;社会认同原则告诉我们,数量大是信息;权威原则告诉我们,信使即信息;现在,联盟概念又告诉我们,自我与他人的融合也是信息 2024/07/28 发表想法 一段隐匿的历史 原文:虽然杉原千亩的签证救下了数千犹太人,但当他们抵达日本控制地区时,就成了更大规模的犹太难民的一部分,这些难民群体集中在日本的神户以及上海的日租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参战之后,难民进出日本的所有途径就都中断了,犹太社区的安全也岌岌可危。说到底,日本当时正跟希特勒全面结盟,要维持双方关系的稳固,就必须支持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更重要的是,1942年1月,希特勒在柏林的万湖会议上正式发起了全面消灭犹太人的计划。随着轴心国“最终解决方案”的就绪,纳粹官员开始向东京施加压力,要求“解决”在日犹太人。这次会议之后,东京方面陆续收到了德国有关死亡集中营、医学实验和海上集体溺杀的提议。然而,尽管有可能损害日德关系,但从1942年初到战争结束,日本政府始终顶住了这些压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但卡利什却根据自己对人性的洞察,说出了我研究影响力30年来印象最深的一句说辞。“因为,”他平静地说,“我们都是亚洲人,跟你们一样。 2024/07/28 发表想法 也有史料说明:我们是东方人 原文:说出了我研究影响力30年来印象最深的一句说辞。“因为,”他平静地说,“我们都是亚洲人,跟你们一样。 联盟2:行动合一 “一边一起发出声音,一边有节奏地运动,是人类所能想出来的创造并维持有意义社群的最可靠、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 本章小结 如果人们将某人视为自己团队中的一员,就更容易答应此人提出的请求。和他人产生“我们”感,关键在于双方有着共同的身份,即人们用来定义自己和所属群体的部落式类别,如种族、民族、国籍、家庭以及政治和宗教联盟。 和他人产生的“身心合一”感,是带来“我们”感的第一个基本因素。这种感知由是血缘共性(基因重叠度)和地域共性(包括家园、乡土和地区)产生的。 行动合一的体验,是带来联盟感的第二个基本因素。共同的音乐体验,能让人们行动合一,并感受到随之而来的联盟。其他途径还包括多次互惠交换、一起吃苦和共同创造。 原始的自动反应 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况且为了追求效率,有时候我们也必须放弃耗时、复杂、需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转而使用更简单、原始、由单一特征触发的响应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频繁地利用互惠、喜好、社会认同、权威、稀缺、承诺与一致、联盟等方面的因素自动做出顺从决定。究其本源,上述每一方面的因素都是极为可靠的线索,能提示我们在何时说“是”要比说“不”更恰当

    2024-07-29 20:36:3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