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小佳对《万法简史》的笔记(8)

卡小佳
卡小佳 (活在世间,却不属于它。)

在读 万法简史

万法简史
  • 书名: 万法简史
  • 作者: 肯·威尔伯 Ken Wilber
  • 出版社: 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 2005
  • 第3页 导论
    這兩種說法都很荒謬,更別提貶低兩性、不尊重兩性了。一開始我就說了,麻煩的地方就在於這兩件事都很困難,又都必須做好,第一是(按照吉莉根的方式)找出雌雄兩性價值觀的差異;第二是找出一些方法來公正的評斷這種差異。目的不是要使男女兩性變成一樣,而是要公正的看待兩者。
    引自 导论
    2013-07-03 08:10:06 回应
  • 第5页 导论
    要在今天的世界裡作女人有一些新的條件,其中一部分就是爭取自主,而不是用各種關係來界定自己。當然,這就是女性主義偉大的召喚,要女性以自主和內在價值來界定自己,而不是以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界定自己。我們不該貶抑關係的重要性,不過女性的確應該以成熟的自我為榮,而不是面對他人便壓抑自己。……所以今日的男女兩性都在努力超越原來的角色──是超越而不是抹煞,這是最麻煩的地方。演化永遠都是超越和包容,容納而又突破。
    引自 导论
    2013-07-03 08:27:24 回应
  • 第6页 导论
    人的發展過程一定是因為情況難以避免,才會出現「父權體制」。人類是一直發展到現在才到達不需要這種體制的地步──所以我們現在才開始有能力從根本之處「解構」父權體制,或者說才能夠以比較溫和的方式打平兩性價值的帳目。這不是在革除什麼殘酷的傳統,而是脫離一件已經沒有必要的事,繼續成長下去。
    引自 导论
    2013-07-03 08:33:21 回应
  • 第8页 导论
    沒有人否認這種體制有的確實有問題,甚至很可怕。但是我們發現,兩性只要互相對立或隔離,雙方都很痛苦。事實上,證據顯示父權社會對一般雄性的要求遠比雌性嚴苛;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可以討論其成因。就這一點而言,意識型態和受害者政治學是派不上用場的。以受害者所享有的優點來交換女性權力,自己就會造成自身的挫敗,到頭來反而預設並強化了她們原先想要克服的問題。
    引自 导论
    2013-07-03 12:01:47 回应
  • 第9页 导论
    提到這個階段,就得講到謝林(Schelling)、黑格爾(Hegel)、奧羅賓多(Aurobindo)等東西方演化理論家所提出的主題。重點是,相應於他們所提出的不二法門,將演化視為創造中的神性(Spirit-in-action)或形成中的神(God-in-the-making)是最恰當的。神性(Spirit)會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開顯,每次開顯都更清楚的展現自己,了解自己。神性並不是特定的哪一個階段或哪一種受歡迎的意識型態,更不是某個香火鼎盛的神,而是彰顯其自身的整個過程,在每一個有限階段徹底展現出無限本質的過程。隨著每一次進化的開顯,神性都會更接近自己。
    引自 导论
    2013-07-03 12:38:57 回应
  • 第10页 导论
    審視東西南北四方各種試圖領悟「聖神」(the Divine)的途徑,你會發現有兩種靈修類型,我稱之為上溯空性(Ascending)之道和下及萬有(Descending)之道。上溯空性之道純粹是超越的,來世導向的;表現出來通常是道德嚴謹、禁欲、瑜伽的境界,貶抑或否定身體、感官、性、俗世、肉欲;它不在世間尋找救贖王國,視物質顯化或輪迴為邪惡或虛妄,它追求的是徹底擺脫輪迴。事實上,對上溯空性者而言,任何下及萬有之道都是邪惡或虛妄的。上溯空性之道榮顯太一(the One),不容顯萬殊(the Many);榮顯空性(Emptiness),不容顯色相(Form);榮顯天國,不榮顯人世。下及萬有之道則完全相反。下及萬有之道徹底傾向現世;榮顯萬殊,不榮顯太一;讚美俗世、身體、感官、性欲;認為感官世界、蓋婭(Gaia)、物質即是神性;甚至每一次日出、月升都是人可能擁有的神性。下及萬有之道輕視所有超越的事物,認為神性遍布於全宇宙。事實上,對下及萬有者而言,任何上溯空性之道都是邪惡的。
    引自 导论
    2013-07-03 12:46:19 回应
  • 第11页 导论
    我們都知道純粹的上行之道非常的壓抑,禁欲;這是它的壞處。上行之道總是否定,輕視,乃至於壓抑身體、感官、生命、地球、性等等。反過來說,下行之道總是告訴我們說,身體、性、地球、生命力、多元性裡面就可以找到神性。但是下行之道也有侷限之處。如果完全不講超越,我們就無法超越純然的感官。我們會拘限在表面的感官感覺之上,拘限在膚淺的「門面」之上,把我們每個人隔離,無法互相結合。沒有超越或上行,我們就只有下行世界,就只有膚淺的,異化的,片面的下行世界。
    引自 导论
    2013-07-03 18:11:35 回应
  • 第25页 第一章 萬物聯結的模式
    建造法界的不是機遇而是創造本身。但這並不表示你可以將自己喜歡的神和創造劃上等號,在這個填充題中填上自己喜歡的特質來設定上帝──猶太人的上帝、印度人的上帝、原住民的上帝;上帝守望著我,上帝很仁慈、公正、悲憫云云。這種狹隘而擬人化的特質,我們必須謹慎以對。這就是我喜歡用「空性」一詞的原因之一;因為空性意味著無限或不可言說。
    引自 第一章 萬物聯結的模式
    2013-07-10 16:15:11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