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child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笔记(5)
-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1.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相关性 黑格尔法哲学与历史哲学,后者为前者逻辑发展。中国建立普遍性之中的考察【empty, homogeneous time,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进步历史观】韦伯“政治庸人”与尼采“有教养的市侩”,“快乐原则”,丢失阶级心态。 2.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 启蒙、理性、永久和平。康德:《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懒惰和怯懦,《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愚蠢和自我毁灭。先验理性原则与基督教神学,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历史和目的性、和谐”“分析理性与工具理性”。康德被庸俗人道主义利用,李泽厚的康德有马克思的历史痕迹,非“纯粹”,《批判哲学的批判》为政治要求和权利意识的哲学表达。自然=财产=所有权=权利=法=理性。 3.黑格尔法哲学里面的普遍、特殊与同一性 道德和伦理的区分 p97
在伦理世界的三个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里,个人扬弃了他的“冷酷无情的人格”(家庭);作为独立自主的人互相对待,并由此结成“相需相求的纽带”(市民社会);最终完成了“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统一的那种伦理和精神”(国家)。这个充满现实矛盾、冲突、斗争的历史过程就是黑格尔法哲学的领域,也是他《法哲学》的基本结构。 引自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3.1从私有财产、“市民社会”到“国家” 黑格尔国家概念、不仅在制度,在文化价值的自我确证。黑格尔对古代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不屑。 p99
黑格尔把法的基础理解为“自由意志”,就是说,因为人有意志,所以有自由;因为有自由,所以有权利。法在抽象的意义上,就是这种抽象的普遍权利。我们在前面讨论康德的道德哲学时就谈到了“权利”和“财产”或“所有权”的关系。所以当黑格尔谈什么“成为一个人”和“不侵害人格”时,我们已经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历史语境里面来理解。我们马上看到,黑格尔对权利的自由的说法,直接来自他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理解。因为在《法哲学》里,法作为自由的体现,首先就意味着所有权,意味着占有“物”的权利。而“物”由于没有人的自由意志,就不可能去占有,也就没有权利可言。其次是转移所有权的自由或权利,即契约。由此才有了意志和意愿的差异和冲突,才有了法的“禁令”的含义。黑格尔虽然在一个很抽象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但却不喜欢抽象性,而喜欢具体性。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在这里谈的其实已经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 引自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统一的概念实体和专制武断的存在。黑格尔的演绎。建构重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p102
“[法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门,它具有一定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先前的成果和真理,正是这先前的东西构成对出发点的所谓证明。所以,法的概念就其生成来说,是属于法学范围之外的,它的演绎在这里被预先假定着,而且它应该作为已知的东西而予以接受。”(2,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如果我们在这里把“法”(Recht)读作资产阶级市民的“权利”(Recht),我们就明白黑格尔在这里说什么了:财产、所有权和用它们来定义的“自由意志”有一个先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史前史,这个不成文的史前史,加上近代以来对这个史前史的思想和理论上的阐发,就构成了资产阶级法权的(历史)出发点和(哲学)证明,就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全部内容。 引自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p105
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和康德的国家概念非常不一样,因为它强调的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伦理世界的具体规定性,即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根本的自我认同。[...]黑格尔当然理解,近代思想的基本趋势是“把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看作并主张为特殊个人的直接所有权”(82),而这是在对抗君主和国家的权利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他对把国家和市民社会混为一谈、把个人权利和契约性关系抬高到国家之上的倾向持明确的批判态度,一再强调契约是“两个同一的意志”(82),因而并没有摆脱人的任性;而国家却是绝对的,是独立于个人意志的总体意志和理性的体现。因为在国家中,实际上存在着市民法之上的更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黑格尔这种看法多年来被许多自由主义学者攻击为替普鲁士专制国家辩护,甚至为共产主义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事实上,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对二十世纪宪法理论和国家理论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黑格尔看来,国家的合理性在根据国家制度所进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这种政治情绪一般来说就是一种信任,是这样一种意识:我的实体性和特殊的利益包含和保存在把我当作单个的人来对待的他我,这就是国家。在利益和目的当中,因此这个他者对我来说不再是他者,而就是我的内在规定,而我有了这种意识,我就自由了。所以爱国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更高的自由状态。因为你意识到你的利益体现于国家,和国家不是一个我和他的关系,而是我和我的关系。这和康德很不一样,康德认为国家首先代表王权。康德要建立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理性的宪政国家,要制约国家对私人领域的侵犯,最好搞美国那样的三权分立。黑格尔说国家的最高体现是爱。这个听起来荒谬的说法是根据现实就是合理的,合理就是现实的这句话而来,是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内与外、一与多等一系列辩证法理论的一个理解。这是资产阶级国家在道德上的自我理解:基于私有财产、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国家就是自由和正义本身。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国家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但最终仍然是一种规范性(normative)东西,一种理想。对这种理想主义或观念论的全面批判,还有待马克思和尼采的到来;而对规范主义的批判,则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施米特的著作里,才获得了严格的理论意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矛盾的、模糊不清的,但却正以这种矛盾的、模糊不清的方式一同构成现代西方“市民—基督教”世界基本的主体理论和价值理论,处在西方自我认同的核心。 引自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3.2海外扩张、“世界历史”与“国际法” 市民社会与海外扩张“自由成长史”,国家基本教育,鼓励殖民地独立促使宗主国政治自由。普遍法与永久和平。 3.3承认 p108
我们看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民族国家。而从“私有财产”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海外贸易、殖民和战争的“伦理世界”和“法的世界”历史,不是沿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线路展开的,而是一部斗争的历史,一部“争取承认”的历史。 引自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力观念 主奴关系,霍布斯专制统治和自然国家。 3.4主权 黑格尔主权,世俗最高权威,但非对内专制。国家理性高于市民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国家人格的君主。比较康德,黑格尔德意志民族统一背景。 4.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观念的当代语境 Anthony Negri, Michael Hardt 《帝国》。
-
学者的十三条罪状
据说是尼采列举的:
-
第三讲 尼采 翻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第四讲 尼采: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第三讲 尼采(上)翻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1.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卡尔 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十九世纪思想中的革命》,黑格尔《美学》基督教,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 2.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3.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尼采:康德理性个人,黑格尔国家理性,堕落。从过程到本质,从变化到存在。 3.1文化意志的超越:《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批评历史、知识、学问、教养,现代人如同蜘蛛比喻。区分大众与精英。 p157
在对过去的纪念的观察中,他认识到过去曾经有过的伟大事物,无论如何曾经一度是可能的,所以将来也会再有,这消除了他的怀疑,使他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引自 第三讲 尼采 翻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第四讲 尼采: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西方虚无主义(洛维特),非理性主义(卢卡契) 3.2文化政治的焦虑:《作为作家的大卫 施特劳斯》 英国,自由与普世,地域保守与殖民政策;法国平等、博爱、自由,文化沙文主义与民族主义;德国的世界主义。普法战争,德国在文化上的失利。政治与文化的统一议程。 3.3现代智识阶级的颓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三类人,卢梭、歌德、叔本华。卢梭《忏悔录》底层人拉下上层,歌德丧失判断力,知识淹没。叔本华,佛教与痛苦。 —————————————————————————————————————————————— 第四讲 尼采: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1.再谈《理想的毁灭》 马克思主义和尼采的交锋,卢卡契对尼采的评价。 2.神话与起源 神话还原历史,自我辩护、确证和合法化的自然行为。市民-基督教世界瓦解,犹太人与虚无主义的创造性。被中产阶级回收。反世俗化、大众社会和现代性,并未反对国家等级或阶级统治。审美理想与政治理想,永恒的复归。 p187
相反,神话的必要性恰恰在于为国家找到 更深、更牢固的合法性基础,使国家的成文法建立在文化、价值、生命意志和自然 的不成文法的母体之内,使国家与宗教的纽带不至于中断。尼采反对基督教,他所 说的宗教是对伟大的生命意志和文化人格的信念。正是这种东西在国家之上为生活 世界提供最终的意义和确定性:“年轻的心灵在它的庇护下成长,成年的男子用它 的象征解说自己的生活和斗争”,伟大而牢固的政体(国家),也必须植根于这种 无形的力量之中。 引自 第三讲 尼采 翻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第四讲 尼采: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尼采基于瓦格纳音乐,市民浪漫艺术,现代德国引入希腊。【阿多诺,音乐哲学家】 3.永恒的复归 与鲁迅的觉醒者。Gianni Vattimo 《尼采导论》,永恒的复归扭转了西方时间观念。 4.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 有效性。【文化政治,关于国内生命哲学的批判。】 5.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1.只有价值多远,没有价值中立 市民阶级与回到康德,与尼采问题意识的相似性,经济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国际科学。《德国士大夫阶级的衰落》,现代性的文化欠缺。 p239
这可以看作是韦伯对自由主义价值系统和制度安排的一个根本性的质疑:它给人以达到目的的手段——通过理性化、分工、官僚系统、民主投票、委员会程序等等,但却消除了目的本身的意义、价值、神秘性或神圣性。它给了你一个形式,却把内容掏空了。在韦伯看来,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困境。 引自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p241
韦伯的意思当然是,德国根本逃脱不了大国的命运,所以唯一积极的态度就是正视自己的名媛,在强敌环伺的格局中创出一条路来。 引自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反对开放边界,德国需要政治成熟,新教革命与资本主义精神,不过是比较宗教社会学研究来建构的一个叙事。现代性对德国不是外在,而是内在的。 2.自由的观念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的文化政治激情。 p248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韦伯思想里有尼采的一面。尼采所说的文化上“有教养的市侩”,在韦伯的时代变成了“政治上的侏儒”或者“政治上的庸人”。这种人首先相信,对自由平等或者精神上文化上的自我实现已经没有人真正在乎了,而什么概念占了统治地位呢?利益,秩序,以及为利益和秩序服务的日常政治。这里的政治不是我们谈的那种政治或者韦伯意义上的文化上的政治,而是所谓的日常生活操作上的政治:拉选票呀、把谁搞下去、谁上台、怎样分配资源。市民阶级日常意义上的政治就是这种政治。这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政治,一切都变成一个经济问题,一切都变成一个技术问题。一旦你相信这个的话,谁都不觉得人--自己也好,个人也好,集体也好--有什么真正的、难以化解的深层次的冲动。韦伯讲,这是最大的危险。 引自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消极自由观念的流行,韦伯的自由更是自由的意志。 p248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韦伯思想里有尼采的一面。尼采所说的文化上的“有教养的市侩”,在韦伯的时代变成了“政治上的侏儒”或者“政治上 的庸人”。这种人首先相信,对自由平等或者精神上文化上的自我实现已经没有人真正在乎了,而什么概念占了统治地位呢?利益,秩序,以及为利益和秩序服务的日常政治。这里的政治不是我们谈的那种政治或者韦伯意义上的文化上的政治,而是所谓的日常生活操作上的政治:拉选票呀、把谁搞下去、谁上台、怎样分配资源。市民阶级日常意义上的政治就是这种政治。这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政治,一切都变成一个经济问题,一切都变成一个技术问题。 引自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施密特的主权,自由非别人施舍,只能在于自己获得自己。 3.从存在到政治 4.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5.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斗争】 6.自我肯定:生存空间与自由空间,自由空间的缺位。 7.民族国家:本尼迪克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权力的世俗组织。 8.历史记忆:【艾略特“我用咖啡勺一勺一勺地量走了人生”】 p276
他大概会说,到了韦伯,西方文化的主体性终于被具体化了——就是说,它终于变成一个伦理世界的问题,一个关于国家和政治生活的问题。但这也就把不同文明和价值世界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韦伯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做文明比较和宗教比较的社会学研究,表现出极大地前瞻性和深刻的问题意识。……无论怎么说,微薄的民族国家理论不是康德的有关权利国家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通过它在价值领域的特殊化和具体化去肯定它。 引自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9.政治成熟的民族 施密特的“混战”。民族权力和文化政治教育。盖尔纳《诸民族语民族主义》“邮递错误”,马克思历史使命错投给民族而非阶级。并非鼓吹程序民主,而是积极创造政治生活,阶级调和。“历史终结论”。
-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密特&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密特 1.韦伯的立场 承认理性化和法律规范化,从“经济基础”中分离价值文化宗教伦理。效仿英法以到达政治成熟。 p303
伯虽然主张德国的一切政治经济政策必须服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但并不用护这种德国优越论和德国至上论。相反,韦伯坚持认为,缺乏民主不是德国的长处,而恰恰是德国的最致命的弱点。德国非但不能逃避民主,反而应该认识到民主是德意志民族国家对内形成统一的民族意志、对外大举扩张、同英法美全面竞争的关键和必由之路。韦伯的“政治成熟”指的不仅仅是价值承担的勇气,在具体的国内政治和法律意义上,韦伯所谓的“政治成熟的民族”就是有民主的市民阶级民族国家。韦伯虽然对西方民主有很多批评,有些还十分尖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做出这样的断言:只有通过民主制,市民阶级的内心的自由才能跟这个阶级的世界中的强力意志统一起来。 引自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密特&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2.理性的边界(待补) 3.施米特的挑战(待补) 4.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待补) —————————————————————————————————————————————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1.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受到批评。新左派的不现实,西方马克思作为审美理论引入。 2.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和杰姆逊 主权是不完整的,世界内政。《帝国》没有外部,一切都在内部。“消解中国”。罗蒂和杜威,美国自己的参考体系。 3.西方独特性的元叙事: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余英时,汉代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进入历史理论,资本主义的理性组织方式只有在近代欧洲出现。查克巴尔第《把欧洲外省化》“无知的不对称性”。 4.“世界上本没有路”
Manchild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66条 )
- 古希腊名著精要
- 1
- 英国王室
- 1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 1
- Crimes of Art and Terror
- 1
- 哈钦斯的大学
- 1
- 维特根斯坦笔记
- 1
- 亚历山大·科耶夫
- 1
- 國學概論
- 1
- 胡适杂忆
- 2
- 游牧思想
- 1
- 一个古老的梦
- 1
- 实用主义
- 1
- 性别麻烦
- 2
- 杜威五大讲演
- 1
- Pragmatism as Post-Postmodernism
- 1
- 异端的权利
- 1
- 自由及其背叛
- 1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 1
- Inherent Vice
- 1
- Vineland
- 1
- 批判哲学的批判
- 5
- On Liberty
- 1
- The Vineland Papers
- 1
- Slow Learner: Early Stories
- 1
- 六十年代
- 1
- 《联邦党人文集》导读
- 1
- Pynchon and History
- 1
- 规训与惩罚
- 1
- 偶然、反讽与团结
- 2
- 拍卖第四十九批
- 1
- 德国古典哲理法学
- 1
-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 1
- 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
- 4
- 瞧,这个人
- 1
- 美的历程
- 1
- The Fire Next Time
- 1
- Achieving Our Country
- 1
- Blues for Mister Charlie
- 1
-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 1
- 阿克瑟尔的城堡
- 1
- 摹仿论
- 2
- 悲剧的诞生
- 1
- Flatland
- 1
-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
- 1
-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 1
- Existentialism
- 1
- Richard Rorty
- 1
- The Deleted World
- 1
-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1
- 地下室手记
- 1
- 文学死了吗
- 1
- 影响的焦虑
- 2
- 中国文学理论
- 1
- 美国精神的封闭
- 1
-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
- 1
- 论解构
- 1
- Literary Theory
- 3
- 哲学寓言集
- 1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1
- 结尾的意义
- 2
- 怎样做理论
- 3
- 在黑暗中醒来
- 1
- 电影之死
- 1
- John Searle
- 1
- 热奈特论文集
- 2
- 看见的世界
- 1
- Must We Mean What We Say?
- 2
-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 2
- Stanley Cavell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Focus)
- 1
- 理论之后
- 4
- 古今中西之争
- 2
- 电影经纬
- 1
- 老妇还乡
- 1
- 北欧文学大花园
- 3
- 易卜生与中国
- 1
- 丹麦当代戏剧选
- 3
- 人的境况
- 3
- 后理论
- 5
- 叙事的转向
- 1
- The Greenblatt Reader
- 1
- Film and Phenomenology
- 1
- 从文学到影片
- 1
-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 2
- 影像当代中国
- 1
- 未完成的现代性
- 5
- 颤栗与不安
- 4
- 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
- 5
- 后现代状况
- 1
-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 1
-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 2
- 风雨岁月
- 2
- 追忆
- 1
-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 3
- 流行的代价
- 7
- 诚实做学问
- 1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
- 2
- 关键词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