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child对《理论之后》的笔记(4)
-
第3页 遗忘的政治
p3
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雅克·拉康、列维施特劳、阿尔都塞、巴特、福柯的开创性著作远离我们有了几十年了。R.威廉斯、依利格瑞、皮埃尔·布迪厄、朱丽娅·克莉斯蒂娃、雅克·德里达、H.西克苏、F.杰姆逊、F赛义德早期的环创性著作也成明日黄花。 引自 遗忘的政治 p4
这些开创性人物之后的那一代,完成了后人常做之事,他们发展、增加、评论井运用这此原创的观点,那此有能之辈。构想出女权主义、结钩主义,那些无能之辈,则将这些深刻见解运用于《自鲸记》或《帽中猫》,但是新的一代未能拿出可与前辈们比肩的观点、老一代早已证明要追随他们并非易事。毫无疑问。新世纪终将会诞牛出自己的一批精神领袖。然而眼下,我们还在利用历史。而且还处在自福柯和拉康坐到打字机前以来发生了剧变的世界。新的时代要求有什么样的新思维呢? 引自 遗忘的政治 p10 關於革命
但是闹革命是一回事,继续革命是另一回事。确实,对于大多数20世纪的最杰出的革命领袖而言,首先引发革命的原因也导致他们最终的垮台。弗拉基米尔•列宁认为正是沙皇俄国的落后才使得布尔什维克革命成为可能。俄国这个国家缺乏那种能确保公民对国家忠诚因而有助于防止政治动乱的公众社会机构,它中央集权而非权力分散,强力治国而无视多数人的意见。它的权力集中在国家机器上,因而推翻那个政权就是一举夺取统治权。但一旦革命成功。这同样的贫穷与落后毁灭了这场革命。经济落后。强敌围困。民智未开,民众无特殊技能,没有社会组织和民主自治政府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上义的。这种尝试需要斯大林主义的铁腕手段,结果颠覆它正在试图建设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绝对的国际主义潮流,支持了这些运动,尊重它们对政府自治的要求,认为它们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大打击 引自 遗忘的政治 《東方學》的措辭轉折,后殖民的理解保留,本來是社會本身的階級分析變味了多愁善感的后殖民。民族主義是反殖民的力量,階級淡化,從“政治解放”到“思想解放”。 p14 文化研究在邊緣中的作用
对于某种后现代主义思想来说,意见一致就是专横残暴,团结只不过是死气沉沉的一统局面。但是尽管开明人士——用个体去反对这种一致性,后现代主义者,其中有些人对个体的真实性都提出质疑——相反却以边缘和少数派与它抗衡。作为整体正是被社会不屑一顾的人边缘人,疯子、离经叛道者、性变态者、宗教道德的罪人却在政治上财有发展的可能。 在恢复受到正统文化排挤的边缘文化的地位方面。文化研究做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处边缘是无法言语的痛苦。 引自 遗忘的政治 p18 水性楊花這個詞用得真神
现在的规范就是钱。不过因为钱绝对没有自已的原则和身份.它也就根本不是哪一种规范。它水性杨花,准出高价就跟谁走。钱能适应最古怪或最极端的局势,就像女王一样,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观点。 引自 遗忘的政治 p19
这不是说这些信念不再有力量。在像乌尔斯特和犹他州的地方它们正春风得意。但华尔街没有人、舰队街也很少有人信仰绝对真理和无可指责的基础。许多科学家对科学相当疑惑,认为科学不像容易上当的外行想象的那样。它更多的是凭经验,并不牢靠。正是从事人文科学的那些人还天真地以为科学家自以为是绝对真理的白衣监护人,因此花了大量时间想要诋毁科学家。人文主义者对科学家一贯嗤之以鼻。只不过他们过去因势利而轻视科学家。现在又因疑惑而蔑视他们。在理论上相信绝对道德价值的人中只有极少数会将理论付诸实践。 引自 遗忘的政治 p20 溫情脈脈與這個體系格格不入,資本主義才堪稱公正無私。 p21
对于一个社会主义者来说,当今世界的真正耻辱就是几乎世界上每个人都被驱逐到边缘 引自 遗忘的政治 沒有任何東西和人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思想文化源於美國而美國政府統治世界的興趣比學習世界更多,他們並不放眼世界。 重新想像歸屬形式,肯定是多重的。
-
第27页 理論的興衰
p27
这种挑战的成果之一就是文化理论,人文科学已经丧失了清白之身,它不再自诩不受权势玷污,它如还想继续生存,停下脚步反省自己的目的和担当的责任就至关重要:正是这种批评性的自我反省。我们称它为理论。 引自 理論的興衰 p28 歐洲70年代共產主義選擇了改良而非革命
就文化而言、战后家长式枯燥乏味的.文化机构,被20世纪60年代的平民实验猝然打得粉碎。精英主义现在成了思想罪,令人悲伤的程度只稍逊于反犹主义。放眼四周,只见中上阶级孜孜地要使他们自己的口音不再字正腔圆,牛仔裤要破旧不堪。人阶级的英雄遂得以成功的推销。 引自 理論的興衰 美國的“政治正確”理念的營銷 p30
事实上。传统的左派政治其确实含义那时是马克思主义一并非像表面所示那样愚笨。对艺术和文化、它要说的很多。有些单调乏味,有些新颖迷人。事实上,文化在已为大家所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里位置显赫。乔治•卢卡契、瓦尔特•本雅明、安东尼奥•葛兰西、威廉•赖希、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特奥多尔•阿多诺、恩斯特•布洛克 L 戈德曼、让一保尔•萨特、弗里德里希,杰姆逊:这些人忽略了色情和象征、艺术和无意识、生活经验和意识转换,就难以成为思想家了 引自 理論的興衰 西方馬克思主義轉向文化因為對政治不在幻想,通過文化哲學補償政治上無家可歸。 p31 《知覺現象學》龐蒂,通過現象學影響與生活經歷和生活問題相關。此書還是北大哲學系的教材。 p34 20世紀6、70年代文化理論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評論 這一段大致說阿爾都塞,列維 施特勞斯,羅蘭巴特,利奧塔,克利斯蒂娃作為左派的分子,在經典馬克思主義中未能發現對於女性主義、人類學、符號學等等的建樹,甚至德裡達和雷蒙威廉斯都否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新銳文化思想家都是馬克思的同路人。 當然作者提到富有創意的對話來自于薩特將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與馬克思的對話。 p37 後來只是60年代的激進的文化平民主義為80年代的憤世嫉俗主義鋪平道路將馬克思主義激進化。【馬克思主義的名聲是馬克思主義者自己搞臭的】 90年代開始非政治化的道路再次打開
-
第41页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p41
马克思主义显得多余,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改变了本质,马克思主义不再受到青睐,是因为资本主义比以往更加彻底。 引自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p44
文化理论春风得愈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特点、它似乎是等量齐观地融合了政治与文化。尽管出现了民权运动和和平运动,但也出现了性实验、意识的加强和生活方式的浮夸改变。 引自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p46
竟然过分注重区别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即使如此,当股票经纪人与金融家们把哈得斯菲尔德和香港越拉越近时,文化理论家却拼命要将它们分开。 引自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文化大革命,利益導致的犬儒式的文化鬥爭的內部武器。 p50
知识分子坚决认为普遍性是幻觉——米歇尔•福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念有局限性。 冲突确实到处存在;相反,后现代主义行学家让•鲍德里亚却质疑海湾战争的发生。与此同时,前社会主义斗士利奥塔继续他对星际旅行、宇宙熵以及四十亿年后太阳熄灭,人类从地球集体出走的探索。这对一个厌恶宏大叙事的行学家来说,这似乎是个异常开阔的视角。 引自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p56 現代與後現代的浮橋比喻 p66
但是没人预料到,西方文明正处于走向非现实主义本身的边缘。现实本身现在已经欣然接受非现实主义派。正如资本主义社会在其日常的运作当中,越来越依赖于神话和幻想。虚构的财富,异国的情调和虚夸不实、巧言辞令、虚拟现实及纯悴的外表,后现代的外表。 引自 通往後現代主義之路 【p68-p69】 文化理论后来席卷了语言学、哲学、政治学、艺术、人类学等等,它一路前行,但是理论对大众文化还是自上往下 【精神分裂癥患者被宣佈為意識新形勢的先行者。男男女女虔誠地相信開拓思維的好處,但用的不是維吉爾的詩篇,而是毒品。】
-
第78页 失與得
p77 “三位一體”“原罪”都不是簡單的術語,但都已經成爲了日常用語 p78
後文大致說的是在這樣的定位中夾層中的票友其危害
Manchild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66条 )
- 古希腊名著精要
- 1
- 英国王室
- 1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 1
- Crimes of Art and Terror
- 1
- 哈钦斯的大学
- 1
- 维特根斯坦笔记
- 1
- 亚历山大·科耶夫
- 1
- 國學概論
- 1
- 胡适杂忆
- 2
- 游牧思想
- 1
- 一个古老的梦
- 1
- 实用主义
- 1
- 性别麻烦
- 2
- 杜威五大讲演
- 1
- Pragmatism as Post-Postmodernism
- 1
- 异端的权利
- 1
- 自由及其背叛
- 1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 1
- Inherent Vice
- 1
- Vineland
- 1
- 批判哲学的批判
- 5
- On Liberty
- 1
- The Vineland Papers
- 1
- Slow Learner: Early Stories
- 1
- 六十年代
- 1
- 《联邦党人文集》导读
- 1
- Pynchon and History
- 1
- 规训与惩罚
- 1
- 偶然、反讽与团结
- 2
- 拍卖第四十九批
- 1
- 德国古典哲理法学
- 1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 5
-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 1
- 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
- 4
- 瞧,这个人
- 1
- 美的历程
- 1
- The Fire Next Time
- 1
- Achieving Our Country
- 1
- Blues for Mister Charlie
- 1
-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 1
- 阿克瑟尔的城堡
- 1
- 摹仿论
- 2
- 悲剧的诞生
- 1
- Flatland
- 1
-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
- 1
-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 1
- Existentialism
- 1
- Richard Rorty
- 1
- The Deleted World
- 1
-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1
- 地下室手记
- 1
- 文学死了吗
- 1
- 影响的焦虑
- 2
- 中国文学理论
- 1
- 美国精神的封闭
- 1
-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
- 1
- 论解构
- 1
- Literary Theory
- 3
- 哲学寓言集
- 1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1
- 结尾的意义
- 2
- 怎样做理论
- 3
- 在黑暗中醒来
- 1
- 电影之死
- 1
- John Searle
- 1
- 热奈特论文集
- 2
- 看见的世界
- 1
- Must We Mean What We Say?
- 2
-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 2
- Stanley Cavell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Focus)
- 1
- 古今中西之争
- 2
- 电影经纬
- 1
- 老妇还乡
- 1
- 北欧文学大花园
- 3
- 易卜生与中国
- 1
- 丹麦当代戏剧选
- 3
- 人的境况
- 3
- 后理论
- 5
- 叙事的转向
- 1
- The Greenblatt Reader
- 1
- Film and Phenomenology
- 1
- 从文学到影片
- 1
-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 2
- 影像当代中国
- 1
- 未完成的现代性
- 5
- 颤栗与不安
- 4
- 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
- 5
- 后现代状况
- 1
-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 1
-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 2
- 风雨岁月
- 2
- 追忆
- 1
-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 3
- 流行的代价
- 7
- 诚实做学问
- 1
-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
- 2
- 关键词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