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求静对《不分东西》的笔记(4)
-
第55页
对于成功的定义为何如此的表面?到底是读者水平就是这样,还是媒体认定读者只有这样的水平?虽然有些像是鸡和鸡蛋到底谁先有一样可以无休止地讨论,但是我始终相信一点,读者和媒体的互动,应该是可以出现螺旋形上升的局面,在大众改变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掌握了话语权的媒体,应该主动向前迈出一步。 引自第55页 -
第43页
如果媒体只是放大议题,而不带领受众一起深入思考,那么这样的媒体依然只能归纳在做秀的层面,而不是真正在做新闻。。。。。当我们放任媒体把底线一点点降低之后,整个社会的判断力其实也在同时降低 引自第43页 -
第44页
一些媒体对于能够刺激国人民族情绪的内容一直不愿意放手,因为他们明白这样的话题既迎合了读者的心态,又能够刺激读者的神经,从而获得持续关注。。。最重要的是民族情绪这东西,应该是安全系数最高的,,,查证的步骤被忽略了。。 引自第44页 -
第63页
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给予陌生人的印象,不在于他们的穿着和表情,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充分表现出和对方沟通的能力,包括提问的质量和聆听的反应 这是i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我们一方面批评年轻人过于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一方面却又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培养责任感的社会环境 引自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