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塘半亩对《黑客与画家》的笔记(11)

黑客与画家
  • 书名: 黑客与画家
  • 作者: [美] Paul Graham
  • 副标题: 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
  • 页数: 264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 2011-4
  • 第1页 01 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成年人肯定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受苦受难。他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那是青春期在作祟。成年人对自己说,孩子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体内部新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物质--激素。激素在血液中奔流,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整个社会系统一点问题也没有,孩子们到了这个年纪,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很糟糕。 这种看法无所不在,甚至孩子们自己都相信了。但是相信这种话可能一点帮助也没有。你告诉一个人,他的脚天生就是坏的,并不能阻止他去怀疑他可能穿错了鞋子。 我就不太相信这种理论,凭什么说13岁的小孩自己有问题。如果是激素过多的生理问题,那就应该普遍存在。可是,蒙古的游牧民族在13岁时难道也是这么空虚吗?我读过许多历史资料,找不到任何一条20实际之前的历史事实支持这个理论上应该普遍存在的现象。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青少年学徒看上去过得很开心很投入。 就我所知,青少年因为激素而行为失常的理论与美国中产阶级迁址郊区的进程是同步出现的。我认为这不是巧合,青少年是被迫去过这种生活的,他们是被逼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是整天劳碌的牧羊狗,而今天的青少年则是神经兮兮、供人玩耍的哈巴狗。他们的疯狂源于到处都是一片可怕的无聊。 过去的社会中,青少年扮演着一个更积极的角色。工业化时代到来前,青少年都是某种形式的学徒,不是在某个作坊,就是在某个农庄,甚至在某艘军舰上。他们不会被扔到一旁,创造自己的小社会。他们是成年社会的低级成员。 以前的青少年似乎也更尊敬成年人,因为成年人都是看得见的专家,会传授他们所要学习的技能。如今的大多数青少年,对他们的家长在遥远的办公室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看不到学校作业与未来走上社会后从事的工作有何联系。 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学校并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校是一个很奇怪的、认为设计出来的体系,一般像无菌室,一般像野蛮洪荒之地。它就像人生一样,里面无所不包,但又不是事物的真实样子。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现在你还是身处其中。 如果你觉得人生糟糕透了,那不是因为体内激素分泌失调(你父母相信这种说法),也不是因为人生真的糟透了(你本人相信这种说法)。那是因为你对成年人不再具有经济价值(与工业社会以前的时期相比),所以他们把你扔在学校里,一关就是好几年,根本没有真正的事情可做。任何这种类型的组织都是可怕的生存环境。你根本不需要寻找其他的原因就能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是不快乐的。
    引自 01 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在一个环境中呆的时间久了,就会有这便是永恒的错觉,青少年会这样,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意识到并认清自己的处境并未对改善处境有什么帮助,但这使自己换一种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2014-07-12 18:39:37 回应
  • 第26页 02 黑客与画家
    因为黑客更像创作者,而不是科学家,所以要了解黑客,不应该在科学家身上寻找启示,而是应该观察其他类型的创作者。那么,从画家身上,我们还能借鉴到社么对黑客的启示呢? 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借鉴的,那就是应该如何学习变成。画家学习绘画的方法主要是动手去画,黑客学习编程的方法也理应如此。 画家的作品都会保留下来,你观察这些作品,就能看出他们是怎么一步步通过实践学习绘画的。如果你把一个画家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会发现没幅画所用的技巧,都是建立在上一幅画作品学到的东西之上。某幅作品如果有特别出色之处,你往往能够在更早的作品上发现一个小规模的初期版本。 我想大多数创作者都是这样学习和工作的,作家和建筑师似乎都是如此。也许对于黑客来说,采取想画家这样的做法很有好处:应该定期地从头开始,而不要长年累月地在一个项目上不断工作,并且试图把所有的最新想法都以修订版的形式包括进去。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注:这里指的应该是开始一个新的项目吧。就像画家不会一辈子只画一幅画一样,程序员也不要一辈子只维护一个项目。

    黑客通过实践学习编程,这又是一个标志,说明黑客与科学家的区别有多大。科学家就不会通过干活来学习科学,而是通过做实验和解题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都是现有的很完美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第一步只是在复制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最后,他们才会从某一个点开始,进行自己的原创性工作。但是,黑客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做的就是原创性工作,根本没有他人完美的成果可以依靠。所以,黑客的出发点是原创,最终得到一个优美的结果;科学家的出发点是别人优美的结果,最终得到原创性。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注:程序员会一开始做的项目就是别人做过的吗?比如先写个Windows操作系统?我想,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允许这么做吧?

    创作者另一个学习的途径就是通过范例。对画家来说,博物馆就是美术技巧的图书馆。几百年来,临摹大师的作品一直是传统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因为临摹破事你仔细观察一幅画是如何完成的。同样的,黑客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程序学会编程,不是看他们的执行结果,而是看他们的源码。 还有一个可以借鉴绘画的地方:一幅画是逐步完成的。通常一开始一张草图,然后在逐步填入细节。但是他又不是单纯是一个填入细节的过程。有时,原先的构想看来是错的,你就必须动手修改。 绘画的这个创作过程就值得学习。我认为黑客也应该这样工作。你不能盼望先有一个完美的规格设计,然后再动手编程,这样想是不现实的。如果你预先承认规格设计是不完美的,在编程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需要当场修改规格,最终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眼下想必每个人都知道,过早优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文认为,我们应给对“过早设计”也抱有同样的担忧,不要太早决定一个程序应该怎么做。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2014-07-12 23:33:53 回应
  • 第20页 02 黑客与画家
    唯一有效的外部考核就是时间。经过岁月的洗礼,优美的东西生存发展的几乎更大,丑陋的东西往往会被淘汰。不幸的是,这种考核需要的时间可能比一个人的声明还要长。赛缪尔·约翰逊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都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你把整个程序想清楚的时间点,应该是在编写代码的同时,而不是在编写代码之前,这与作家、画家和建筑师的做法完全一样。明白这一点对软件设计有重大影响。它意味着,编程语言首要的特性应该是允许动态扩展。编程语言是用来帮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来表达你已经想好的程序。它应该是一直铅笔,而不是一支钢笔。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注:如果是画家或者建筑师,他们在完成作品之前,先用铅笔在纸上一次次描绘、涂抹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铅笔的作用便是帮助他们思考,绘制出来,看看效果,不满意再修改,重复着这个有趣的活动直到满意为止。编程语言对于黑客同铅笔对于画家和建筑师的作用是相同的。我们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看看效果如何,不满意则修改,重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画家和建筑师的想法通过铅笔来具现,而黑客则是通过编程语言。

    大学和实验室强迫黑客成为科学家,企业强迫黑客成为工程师。 等我来到雅虎以后,发现在他们看来,“黑客”的工作就是用软件实现某个功能,而不是设计软件。在那里,程序员被当做技工,职责就是将产品经理的“构想”翻译成代码。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注:由于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满足客户要求,满足产品经理的要求,满足公司的要求,代码规范,作为雇员,其本质就是一名技工。这与有趣地涂抹,然后设计出优美的软件,相去十万八千里不止也。

    如果你不爱一件事情,你不可能把它做得真正优秀,要是你很热爱编程,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开发你自己的项目。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2014-07-12 23:36:35 回应
  • 第30页 02 黑客与画家
    事实表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正是成功地奥秘所在。“换位思考”并不意味这你要做自我牺牲。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了解别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并不代表你为他的利益服务。某些情况下,比如打仗的时候,了解对手正是为了打击对手。 大多数创作者都是为人类用户而创作。为了吸引用户,你必须理解用户需要什么。举例来说,几乎所有最伟大的绘画作品都是画人的,因为人类总是对自身感兴趣的。 普通黑客与优秀黑客的所有区别之中,会不会“换位思考”可能是最重要的单个因素。有些黑客很聪明,但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这样的人很难设计出优秀软件,因为他们不从用户的角度看待问题。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看他怎样向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解释技术问题。 软件的部分功能就是解释自身。为了写出优秀软件,你必须假定用户对你的软件基本上一无所知,你要明白,用户第一次使用你的软件的时候,不会预先做好功课,他们没有任何准备就开始用了,所以软件的使用方式最好能符合用户的直觉,别指望用户去读使用手册。
    引自 02 黑客与画家

    注:我们写软件的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舒服地使用,如果别人用的舒服,则软件是成功的,如果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理念,然后再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去评判软件,那么这个软件便是失败的。

    2014-07-12 23:59:17 回应
  • 第35页 03 不能说的话
    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大庭广众之下,你有没有什么观点不愿说出口? 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你也许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了。你的每一个观点都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口,你自己深深赞同这些观点,并且你也确信肯定会获得别人的赞同,这是否太过于巧合了?一种可能是,也许事情并没有这么巧合,你的观点就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相信了什么,你把别人灌输的观点当做了自己的观点。 另一种可能是,你的思想观点确实独立思考得到的,碰巧与社会主流的思想观点一模一样。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别人发错了,你也必须碰巧犯一个同样的错误。为了防止他人复制,古代制作地图的工匠会故意在地图上画错一个小地方。如果你与他的地图一样,就说明不太可能是你自己独立制作的。 与历史上别的年代一样,我们的思想几乎肯定也是一张有错误的地图。如果你也犯下与别人一样的错误,那么这个错误不太可能完全来自于你自己。这就像1972年喇叭裤刚刚开始流行,某人声称他觉得喇叭裤很时尚,你觉得这是他完全自发产生的观点吗? 如果别人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你就真的相信了,那么你就会和别人一样犯下同样的错误。
    引自 03 不能说的话

    注:为什么会有观点不愿说出口呢?因为知道说出来赞同的人也不多,或许根本没有,此时就不愿说了。但是,明知不会有人赞同还是会说,这便是另一种情况了。按照别人的方法去学习,定然也会碰到别人所遇到的问题。

    2014-07-14 18:14:32 回应
  • 第50页 03 不能说的话
    与笨蛋辩论,你也会变成笨蛋。 各种各样的标签可能是外部线索的最大来源,帮助你发现这个时代流行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命题是错的,这就是它所能得到的最坏评价,足够批判它了,根本不用在加上任何其他标签。但是,如果一个命题不是错的,却被加上各种标签,进行压制和批判,那就有问题。因为只要不是错的观点,就不应该被压制讨论。所以每当你看到有些话被攻击为XX分子或XX主义,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背后有问题。不管在1630年还是在2030年,都是如此。当你听到有人在用这样的标签,就要问为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在用这些标签,那就更要问为什么。你不尽遥远距离观察人群,更要远距离观察你自己。顺便提一句,这可不是激进的想法,儿童和成年人的主要差别就在这里。儿童精疲力竭时,可能会大发脾气,因为他不知道为了什么;成年人则会了解是个人的身体问题,与外界无关,说一句“没关系,我只是累了”。我想,通过类似的机制,一个人完全可以识别和抵制外界流行的道德观念,把它们与内心世界相分离。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收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小时候,每个人都会鼓励你不断成长,变成一个心智成熟、不再耍小孩子脾气的人。但是,很少有人鼓励你继续成长,变成一个怀疑和抵制社会错误潮流的人。 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怀疑。问自己,什么花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引自 03 不能说的话

    注:使用标签来评判和压制一个命题,这样避免了对一个命题进行真伪的讨论,之所绕过真伪的讨论,或者是因为无法评判真伪,或者是因为无法判伪,但无论是哪一条,都起到了隐藏信息和转移注意力的效果。本来三分力气便能做完的工作,偏偏要用七分,那其目的便不在与完成工作。

    2014-07-14 23:13:49 回应
  • 第57页 04 良好的坏习惯

    在人们心目中,编程是非常精确、有条不紊的,这真是非常奇怪的想法。计算机确实是非常精确、有条不紊的,但是黑客的所作所为完全处于兴趣,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没有明确的计划,只求开心。
    引自 04 良好的坏习惯
    2014-07-14 23:59:37 回应
  • 第62页 05 另一条路

    “你的电脑”这个概念正慢慢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数据”。你应该可以从任何电脑上获取你的数据。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任何终端设备上获取你的数据,终端设备不一定是电脑。

    2014-07-15 00:33:57 回应
  • 第93页 06 如何创造财富
    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创造财富。你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财富。财富与金钱并不是同义词。财富存在的时间与人类一样长久,甚至更长久,事实上蚂蚁也拥有财富。金钱是一种历史相对较短的发明。 财富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东西就是财富,食品、服装、住房、汽车、生活用品、外出旅行等都是财富。即使你没有钱,你也能拥有财富。如果有一台魔法机器,能够按照你的命令变出汽车,为你洗衣做饭,提供其它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不需要钱了。要是你身处南极洲内陆,再多的钱对你也是无用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买,你真正需要的是财富。 财富才是你的目标,金钱不是。但是,如果财富真的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把挣钱挂在嘴边呢?部分原因是,金钱是财富的一种简便的表达方式:金钱有点像流动的财富,两者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交换媒介的优点是,它使得交易可以进行下去。缺点是,它往往模糊了交易的实质。人们觉得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但是金钱其实只是一种中介,让大家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多数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做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如果你想要创造财富(这里指的是狭义的财富,也就是是你免于饥饿的东西),那么你应该抱着特别怀疑的态度,去思考那些着眼于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商业计划。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会觉得它们很有价值,但是它们恰恰最不可能与他人眼中有价值的东西发生重合。 我们这个世界,你向下沉沦或者向上奋进都取决于你自己,不能把原因推给外界。
    引自 06 如何创造财富

    注:我们需要的东西便是财富,如果我们不需要,那还会不会是财富呢?极端的例子,流感病毒,我们不需要,对于我们来说,那确实不是财富。我们需要快乐,那么快乐确实是我们的财富。我们需要好的生活质量,那也是财富。

    2014-07-18 03:16:47 回应
  • 第100页 06 如何创造财富
    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职位产生的业绩,应该是可测量的,否则你做的再多,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此外,你还必须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说你做出的决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 我认为,任何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而致富的个人,在他们身上应该都可能同时发现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有CEO、电影明星、专业运动员。有一个办法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可放大性,那就是看失败的可能性。因为收入和风险是对称的,所以如果有巨大的获利可能,就必然存在巨大的失败可能。CEO、电影明星、基金经理、专业运动员的头顶都悬着一把宝剑,随时可能掉下来。一旦他们搞砸了,他们就完了。如果你有一个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会致富的,因为没有危险,就几乎等于没有可放大性。
    引自 06 如何创造财富
    2014-07-18 03:54:53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