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书酱对《接受不完美的勇气》的笔记(2)

芝书酱
芝书酱 (天涯处处皆芳草)

读过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 书名: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 作者: [日]小仓广
  • 页数: 240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9
  • 1

    1. 重要的不是天生拥有什么, 而是如何活用拥有的东西。

    2. 当下的人生不是取决于“命运”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3. “命运”的“运”字有“搬运”“移动”的意思,意即“命运”是可以靠自己“移动”的东西,也是一直以来靠自己“移动出来的结果”

    4. 阿德勒将遗传和成长环境比喻为打造出家的材料,使用同样的材料(遗传和成长环境),不一定会打造出同样的家(人生)。有人打造出有南国风情的别墅,有人则盖成商业大厦。

    5. 料,如何使用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你现在的人生,就是你使用材料、靠自己打造出来的“家”。

    6. 阿德勒说:“人们利用一切东西,逃避人生的失败。”人有时会在不自觉的状况下,捏造自己生病一事。想着要是生病,就不必上班、上学,也不用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丑态。一想到此,就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头痛”“肚子痛”“发烧”“呕吐”“恐慌”等症状,心理学将之称为“疾病利益”。

    7. 虽然生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和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自己的失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人们觉得与其挑战胜算不大的事,还不如谎称自己生病。

    8.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与别人,但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未来与自己”

    9. 工作和家庭不需要什么裁判员,与其投入时间和心力追究“到底是谁错了”,不如将精力花在解决问题上更有效益。

    10. 只要还有目标,当然就有自卑感。

    11. 无论是谁都有自卑感,为什么呢?因为人总会无意识地抱持这样的目标:“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过着这样的人生。”

    12. “自卑性”是指长得不好看、个子矮、胃肠不好等与弱势点有关的具体事实。“自卑感”是指自己“主观认为”自己低劣,换句话说,就算没有具体的“自卑性”,只要自己感到低劣,就会产生“自卑感”。

    13. 所谓“自卑情结”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人生的各种课题。

    14. 日本的二宫尊德(江户时代后期的思想家)点蜡烛读书时,被斥责:“农民读那么多书干吗?!不要浪费蜡烛!”他只好自己种油菜籽,用油菜籽油代替灯油在夜间学习。就这样,他一边做农事,一边精进学问,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15. 人一旦知道无法求得“受人赞赏”这种“正面关注”时,就会试图以“遭受斥责”求得“负面关注”

    16. 不是每个人都会坦率表明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事。相反,有不少人会强调自己的优越感:“才没这回事呢!我要比别人优秀。”这就是所谓的“优越-自卑情结”,是一种变形的“自卑情结”。

    17.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会刻意夸耀自己很优秀,强调优越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罢了。怀有“优越-自卑情结”的人,其实不会为了能让自己“变得很强”而努力,而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

    18. 努力“看起来很强”的人,其实内心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

    19. 你的周围是否有十分热心的人呢?“要不要借你一支笔?”“用这块手帕吧!”“你也差不多该去吃饭啦!”这种热心绝对不是单纯的体贴,而是想借着热心这件事,让对方依赖自己。

    20. 都是因为你们,我才会活得这么痛苦。”“你们却无法为我做任何事。”……当事人只是想强调这种心情,博取同情与歉疚,才在责难自己而已。

    21. 人会试图使用一切手段,证明自己是个重要的存在。

    22. 当孩子渴求父母的关爱时,会试图阻止父母和其他孩子说话,要求父母陪在身旁,直到睡着为止,从而达到目标——“引起注意”。

    23. 阿德勒将与过度的自卑感有关、以自虐方式阻碍自己成长的错误思维称为“基本错误”(Basic Mistakes)。

    24. 克服“基本错误”的方法,就是像这样冷静地举证,用具体数字去确认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5. 克服“基本错误”的方法,就是像这样冷静地举证,用具体数字去确认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么一来,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多虑了。不断重复这种方法,破除自我设置的障碍,便能慢慢克服过度的自卑感。

    26. 不是ONLY IF(若能克服缺点),I’m OK(我便安好),而是要有EVEN IF(就算有缺点),I’m OK的勇气,这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27. 是因为一时气昏头而破口大骂,而是为了『支配』对方,创造与利用名为『愤怒』的情感。

    28. 阿德勒对这句话持反对态度,认为“所有行动都有目的”。依照阿德勒一语道破的“目的论”与“使用的心理学”来思考,所谓愤怒的情感,是为了达到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对方并支配对方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29. 使用感情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操控和支配对方,也就是用突然爆发的表情和态度威吓对方,操控与支配对方,令其听命行事。 第二种是达到刺激自己的目的,意即人借着“使用”感情一事,驱使自己付诸行动。

    30. 阿德勒的得意门生鲁道夫·德雷屈尔,将情感比喻为汽油般的燃料。人如果只凭冷静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所以需要情感这个触发器。因此,情感是用来驱使行动或适时踩刹车的。

    31. 不是因为不安这个原因限制行动,而是先有目的,意即为了实现不想上班这个目的,而捏造了不安的情绪。

    32. 若你周围有比较感情用事的人,即频繁利用情感的人,也许他就是在反复利用孩提时代的成功模式。利用愤怒的情绪驱使身边的人,或者用眼泪攻势迫使对方屈从自己的意思。

    33. 所有行动都有“对象”和“目的”,一边揣测,一边观察,便能摸清对方的心情。 弄清楚“对象”是谁,“目的”为何?便能发现饶有趣味的结果。

    34. 阿德勒认为,就算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看似矛盾,但也是朝向同一个目的、相辅相成地在运作,好比踩油门与踩刹车的关系。虽然乍看之下很矛盾,但坐上同一辆车,朝同一个目的地前进,就必须相互合作。阿德勒将这种无法分割、统合的整体称为“整体论”。

    35. 旅人在旅途中遇到两个非常亲切的人,于是决定和他们结伴同行。由于看对方很亲切,旅人没怀什么戒心,但没想到他的钱包被其中一个人偷走。事实上,这两个人狼狈为奸,打从一开始就计划要偷旅人的钱包。 这两个家伙就像意识与无意识,分别扮演油门和刹车器的角色,一起朝向同一个目的,也就是“偷窃”这个目的行动。同样,理性与情感也是一体的,并不矛盾,这就是阿德勒主张的“整体论”。

    36. 这些都是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也就是为了包庇“不想负责”“不愿承认失败”“良心的苛责”这些心态,以“自己没有错,都是无意识与欲望的错”为借口,企图欺骗自己与他人。

    37. 他认为情感只是生活型态(性格)的“排泄物”,就算操控“排泄物”,也无法改变什么。唯有改变生活型态,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 生活型态是指对于事物的理解方式,也就是以认知为核心的基本信念。我们之所以不会因为对方的言行举止以及世间发生的事等“刺激”(Stimulus),做出直接的“反应”(Response),是因为我们对于事物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认知”(Cognition)。 好比看到在走廊擦肩而过的异性对自己“扑哧”一笑时,有些人的认知是“对方在嘲笑我”,从而感受到一种“愤怒”的情感,有些人的认知则是“他对我有意思”,进而产生“喜悦”的情感。 这时候的我们无法操控被称为“愤怒”的情感,只能修正产生这种“情感”的“认知”。其实“对方在嘲笑我”的认知中隐藏着“自己不可能被别人喜欢”这种自我否定的生活型态,这才是应该修正的对象,就算能操控“愤怒”的情感也是毫无意义的。 The child arrives at his law of movement which aids him

    38. 他认为情感只是生活型态(性格)的“排泄物”,就算操控“排泄物”,也无法改变什么。唯有改变生活型态,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

    39. 所谓生活型态(性格),就是人生的设计图,被称为人生的脚本。只要改变生活型态,人生就会骤然改变。

    40. 阿德勒认为这种行动上的差异,是因为生活型态(性格)不同的缘故。希望“被别人接纳”“被别人喜欢”,抱持这种生活型态的人,习惯主导话题。相反,总觉得“别人肯定会拒绝我”“别人应该不会喜欢我”,抱持这种生活型态的人,往往在谈话中插不上嘴。

    41. 沉默寡言,老是被边缘化的人,不是“性格温顺”,而是“不相信别人的性格”,“觉得自己有不可能被别人喜欢的性格”。只要找到隐藏在“温顺”深处的核心信念,改变这种信念,就能彻底改变行动与情感,也就是改变生活型态。

    42. 我是……』『世人是……』『我必须是……』性格的深层部分,存在这三种价值观。

    43. 自我概念:我对任何人都没有兴趣; 世界观:大家不会理睬无趣的人; 自我理想:反正没有人会理睬我,所以我还是低调一点,保持沉默比较好。看来这个人不是“开朗的人”而是“个性沉闷的人”,不是“亲切的人”而是“怕生的人”。

    44. “表现得很开朗好像没什么效果呢!看来还是要适度示弱比较好”“我是个应该受到保护的弱者”等,以此来界定个人的想法。这就是以生活型态为核心,在塑造自我概念、世界观与自我理想。

    45. 抱持着“自己受人喜爱”这种生活型态(性格)的人,多半交友广泛,有着“果然我受人喜爱”的强烈信念。相反,总觉得“自己被别人讨厌”的人,不擅交际的结果就是交不到朋友,“果然被别人讨厌”的念头也会越来越强。

    46. 这个世上没有『个性火暴的人』,只有『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感的人』。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行了。

    47. 阿德勒心理学发现, 所有人生问题都与工作、交友、爱 这三大课题有关。

    48. 阿德勒认为,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就连隐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目光。

    49. 乍看之下是在吐露内心烦恼的言辞,其实都有想向“对方”强调自己的优越性的“目的”,这就是“使用的心理学”。 我们的言行、情感,都有想向“对方”强调什么的“目的”。如同前述那位隐士,也是意识到“观众”的存在而决定自己的行动。正因为我们都很重视人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像是身体出了问题或者饱受精神疾病困扰,也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生病就能成为特别的存在,所以向对方强调自己的“优越性”。对这个人来说,生病成了必要的手段。由此可见,所有事情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41想过着没有烦恼的生活,除非宇宙中只剩下自己。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好比“工作不顺利”“无法达成目标”等烦恼,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如果工作不顺利、无法达成目标,上司和同事都能安慰你说“没关系啦!不要那么在意”,你也就不会烦恼吧。也就是说,不是烦

    50. 乍看之下是在吐露内心烦恼的言辞,其实都有想向“对方”强调自己的优越性的“目的”,这就是“使用的心理学”。

    51. 我们的言行、情感,都有想向“对方”强调什么的“目的”。

    52. 不是烦恼工作不顺利,而是烦恼也许会被上司和周围的人否定,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53. 人无法独活,若想完全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解放,除非宇宙中只剩下自己,否则永远也无法逃离人际关系。

    54. 42人生有三大课题,第一,『工作的任务』;第二,『交友的任务』;第三,『爱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越拖延,越难解决。

    55. 这个人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事”,既无法解决交友的任务,也无法活得幸福。

    56. 即便对方采取违背自己期待的行动,心态健全的人也会认同对方是伙伴,继续来往。因为这个世上没有人会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57. 些人为了逃避交友与爱的任务上的挫败,全心全意投入工作,这种人惧怕周末假日的到来。

    58. 有人“因为工作太忙,迟迟结不了婚”,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其实这个人根本不想结婚,只是因为害怕婚姻失败、害怕人生遭受挫折,才选择逃避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59. 对孩子来说,家族就是『世界』,要是不被父母疼爱,便无法活下去。为了争取父母关爱而使出的手段,深深影响着性格的养成。

    60. 人类的孩子是在极度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要是没有父母的协助,根本无法独立存活

    61. 人类的孩子是在极度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要是没有父母的协助,根本无法独立存活。因此,人类的孩子极度恐惧被父母抛弃,被父母抛弃就等同于宣判死刑。

    62. 孩子会不断测试,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甚至长大成人之后还会反复使用,这就形成了孩子的生活型态(性格)。

    63. 老大、老二、最小的孩子各自强调自己擅长的领域,以此争夺父母的关注。然而,彼此不但不会涉及对方擅长的领域(像是读书、运动等),还会设法开创新领域(像是艺术等),借此向其他兄弟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进而博取父母的认同。

    64. 老大由于年纪较长,无论体格和智能在手足之间都是比较出色的,责任感也比较强,多半担任领导角色,所以长大之后也会展现出领导特质。

    65. 作为家中第一个孩子的老大也很容易成为追求高远目标的努力者,或者是要求自己成为“永远都是最优秀的”“永远都是正确的”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与完美主义者,强迫自己随时保持最佳状态。在性格方面,老大也倾向于养成重视法律、规则、权威与舆论的保守性格。

    66. 排行中间的孩子由于无法独占父母的爱,容易变成好胜心强、具有攻击性又个性别扭的人,思维方面比较倾向于以『自己的人生必须靠自己开拓』为座右铭。

    67. 作为排行中间的孩子,是无法独占父母的爱的,因此会拥有强烈的竞争心态。

    68. 排行最小的孩子十分甘于保持这种“永远长不大”的心态。

    69. 不少独生子女因为没有手足之间的争夺、吵架、耍手段以及妥协等经验,对于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感到很棘手。

    70. 独生子女身边都是大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无法独立处理事情,于是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独生子女习惯于依赖别人,反正与其自己亲手解决问题,不如拜托别人比较快,于是就故意凸显自己的无能为力,希望别人代为解决问题。

    71. 对孩子来说,严厉的父母是权力的象征,所以渴望在家中拥有权力的小孩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试图得到权。

    72. 父母抱持的价值观,被称为家族价值。家族价值是家族的理想,也是目标。

    73. 孩子无法无视家族价值。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全面服从、接受,就是彻底反抗。

    74. 孩子的性格绝对不是依据父母的价值观,也就是由“因果律”决定的。而是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服从或是反抗。

    75. 孩子会努力响应父母的期待和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要是背叛父母的期待,也许就会被抛弃。

    76. 孩子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有时也是因为无法负荷父母的期待。因此,父母的期待以及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77. 在被斥责、称赞中长大的人,要是不被斥责、不被称赞,就不会采取行动。于是,他们认为不评价他们的人,都是敌人。

    78. 一味斥责只会夺走对方的勇气,使对方变得更顽固,越来越我行我素,结果适得其反罢了。

    79. “没必要任何事都用斥责、处罚或威胁的方式解决,向对方简单地说明,进行亲密的沟通就够了。只要建立起信赖关系,对方就能接受。

    80. 沟通时要避免使用试图支配、操控对方的话语,例如“要是你能这么做,我会觉得很开心”“你要是做出这种行为,我会很伤心”等。只要坦白传达自己的感觉就行了,而且要等待对方依自己的意思改变行动。

    81. 斥责无疑是促使一个人染上恶习的最佳训练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不断重复能引起父母注意的事,而且一旦得不到父母的正面评价,就开始做些会招致负面评价的事。

    82. 要总是和别人比较,即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找到他的长处,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83. 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较,即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找到他的长处,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84. 人只能透过失败来学习,借由失败的经验,守护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

    85. 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反而更有效果。当孩子尝到找不到玩具的痛苦时,就会明白收拾玩具的好处,学习到收拾玩具远比找玩具轻松多了。

    86. 建议家长准备一个大整理箱,可以将孩子散落四处的玩具和衣服全部塞入箱子。这么一来,不但地板保持整洁,大人也会感觉轻松多了。之后,孩子就会体验到从东西塞成一团的箱子里找玩具的辛苦,自然也就明白收拾的重要性。

    87. 人是透过失败来学习的,所以适度的放任很重要。比起担心一次、两次的失败,而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摸索学习,学会故意让孩子尝试失败的心态其实更重要。

    88. 不是因为做得到而放手,而是因为放手才做得到,阿德勒的教育观点也适用于成人。

    89. 如果约定过于严苛、不近情理,只会让对方认为这是一种“处罚”而非约定。

    90. 如果约定过于严苛、不近情理,只会让对方认为这是一种“处罚”而非约定。此外,让对方体验结果时,切忌在一旁唠叨,这也会让对方觉得是一种“处罚”。用体验结果的方式代替处罚,这就是阿德勒主张的教育方式。

    91. “你不会做啦!我帮你就行了。”这样做就是在剥夺孩子获得成长与学习的机会。

    92. 当你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迷惘时,不妨问问自己:『对方透过这种体验能学到什么?』这么一来,一定能找到答案。

    93. 别人会向我伸出援手。』『我对别人有贡献。』『我是伙伴之一。』这些感觉都能让你挣脱困难的束缚。

    94. ”“共同体感觉”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1.人们会向我伸出援手=信赖他人; 2.我对人们有贡献=信赖自己; 3.我在共同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归属感。

    95. 犯罪者、精神疾病患者、酗酒之人、性观念存在偏差者、自杀者……乍看之下,这些人各有其不同的问题,但阿德勒一语道破了“玄机”:他们的问题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缺乏“共同体感觉”。

    96. 人只能在人群中感受到幸福。就算在无人岛上开名车、住豪宅,也感受不到幸福。

    97. 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爱的任务……人生就是必须面对一连串的任务。

    98. 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爱的任务……人生就是必须面对一连串的任务。唯有鼓起勇气挑战任务与达成任务,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达

    99. 工作的任务只能依靠对任何客户都能有贡献来达成,交友的任务要依靠对朋友有贡献以及对于朋友的信赖来达成。爱的任务则是必须进一步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达成。这么一来,就能找到称为归属感的容身之地,拥有沉静的心。

    100. 73不是称赞对方:『你做得很好!』而是向对方表达感谢之意:『谢谢你的帮忙。』只要让对方体验到被感谢的喜悦,就能使他自发性地持续做些对别人有贡献的事。

    101. “感谢”和“称赞”不一样。比如,孩子帮忙收拾时,你对他说一句“谢谢,你真是帮了大忙呢”和说一声“你做得很棒”相比,孩子获得的感受截然不同。“感谢”是一种平行的视线,“称赞”则是一种俯瞰的视线,

    102. 深受精神疾病、失眠困扰的患者问阿德勒:“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阿德勒回答道:“让别人感受到喜悦,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他人感受到喜悦?’然后再付诸行动。如此一来,就不会再悲观、失眠,一切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103. 身为解说者的我,运用记事本亲身实践了这个理论。我每天翻阅记事本,列出自己能带给周围人喜悦的事,然后提醒自己逐一实践。记事本里将周围的人分成“家人”“朋友”“同事”与“客户”,然后每天早上列出“让对方喜悦的方法”,并尽力付诸实践。因为再也没有比让对方喜悦、收到感谢的心意更幸福的事了。如此一来,就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容身之地,提升共同体感觉。

    104. 认同对方与自己的不完美,这也是提升共同体感觉不可或缺的具体策略。

    105. 若不能宽容对待那群人的不完美,便无法提升共同体感觉。不完美也没什么不好,这样才有人味,也是可爱之处,我们随时都该保有这种宽大的胸襟。

    106. 阿德勒主张的共同体感觉是以“信赖”为基础的。信赖自我,信赖别人,没有任何保证,即使可能遭到背叛,还是从选择相信开始。基本上,一旦怀疑对方,便无法建立信赖关系,所以要无条件地相信。

    107. 信赖关系也必须由你开始做起,这是通往幸福之道、提升共同体感觉的方法。

    108. 你要得到的不是不讲理的上司以及老师的认同,而是世人的认同,所以让自己成为别家公司“想挖墙角”的人就行了。

    109. 『勇气』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缺乏勇气的人,一遇到困难,就会坠入人生的黑暗深渊。

    110. 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借由困难,考验我们的共同体感觉,考验我们身陷困难时,是否还拥有“关心对方,优先考虑对方”的共同体感觉。

    111. 遇到任何人都会面临的困难时,就像站在人生最大的分岔口,你是选择面对困难,抱持共同体感觉,克服困难呢?还是舍弃共同体感觉,选择逃避,坠入黑暗的深渊?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勇气”,而“勇气”决定你的人生。

    112. “我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时,才拥有勇气。” “也只有在觉得自己的行动对于周围的人有贡献时,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觉得对他人有贡献时,才拥有勇气。

    113. 失去勇气的人搞不好连做贡献的能量都枯竭了。对于这种人来说,周围的人“给予勇气”的行动,就像用手拨动直升机的螺旋桨,借由不断传达“谢谢”“多谢你的帮助”等谢意,让他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转动螺旋桨。

    114. 唯有自己主动对他人有贡献,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谢意”。

    115. 拥有勇气的人不会在乎他人的评价,就算得不到赞美与认同,也会因为对他人有贡献而感到满足。

    116. 接受并认同真正的对方,就是带给对方勇气。

    117. 要是认为对方一定做得到,就不会称赞对方,因此称赞一事就像在向对方说:“以为你一定不行,没想到你做得很好!”称赞是一种由上往下,以上对下的关系。

    118. 称赞是俯瞰的视线,带给别人勇气则要用平行的视线。

    119. 不称赞,而是带给对方勇气,这种思维十分适用于亲子教养以及企业培育人才。以平行的视线代替俯瞰的视线,就能带给对方勇气。

    120. 就算对方因为不熟悉而犯错,在你指责的瞬间,就已经挫伤了他的勇气。由于你的指责,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并心生自卑。指责的一方则是在不知不觉中,彰显出自己的优秀,从中感受到优越感。这么做只会使对方丧失勇气,即失去克服困难的动力。

    121. 对方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现阶段的能力不足,但是能力不足不能与一个人的价值画上等号

    122. 人的心理与物理学不同,追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只会剥夺别人的勇气。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解决以及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性上。

    123. 人的行为中有95%是正确行为,但我们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忽视这些行为。千万不能着眼于仅占5%的错误行为。 在我迈入职场的第三年,一直很在意一件事,那就是上司为何从来不夸奖下属,但下属只要有一点闪失,就会被放大,并进行检视与责备。 记得那时我负责制作企划经营会议上要报告的资料,通常都是由我将整理好的数据拿给上司过目,在上司确认、修改之后,再用于会议上讨论。我提交的数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七至八成没问题,只有二至三成需要修改。 即便如此,上司从来没有针对那七至八成的部分称赞过我,只会批评需要修改的部分,我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我认为在批评之前,若能针对表现良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与认同的话,能提升下属的干劲与活力。 大多数父母与上司都像我跟随过的这位上司一样,只着眼于二至三成不足的那部分,而无视七至八成值得称赞的那部分,这样做只会挫伤一个人的勇气。其实值得称赞的部分已经很多了,只要能注意到值得夸奖的部分,就能带给对方勇气。 88不是『阴郁』,是『温柔』。不是『反应慢半拍』,是『谨慎』。不是『老是失败』,是『面临许多挑战』。 “我的个性很阴郁……”“我老是被别人说反应迟钝……”这个世上有很多像这样看轻自己、自我否定的人。同样,也有很多使下属与孩子的勇气受挫的父母与上司存在。其实,只要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将缺点变成优点。即

    124. 人的行为中有95%是正确行为,但我们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忽视这些行为。千万不能着眼于仅占5%的错误行为。

    125. 共鸣感说穿了,就是关心对方。一味寄予同情的人,不是关心对方,而是关心自己,只是将自己的关心套用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失败的开始。

    126. 鸣感就是用对方的眼睛看,用对方的耳朵听,用对方的心感受。”

    127. 相较于以“你”为主语的请求语给人冷漠、独断的印象,以“我”为主语的请求语则给人温暖的感觉,而且让对方有选择的余地,感受到“自己的立场与状况受到尊重”。

    128. 孩子面对失败时,需要他人的鼓励,这时只要对他说“再试一次看看吧!这次一定没问题”,就能带给孩子勇气。

    129. 父母绝对不能一味地宠爱孩子,必须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一直备受宠爱的孩子,一旦面临不得不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恐怕会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还没做好独立的准备。

    130. 有一种称为“焦点解决咨询”(Solution Focused)的技巧,也就是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指出问题、分析原因,而是直接将焦点放在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上。

    131. 乐观是指有根据、做足准备的人,而且会检视悲观,做好悲观的准备,却采取积极的行动,这就是乐观。

    132. 世界名著《幸福散论》的作者、哲学家阿兰(Alain)如此定义乐观:“悲观主义是一种心情,乐观主义是一种意志。”

    133.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教养孩子,当下属交出不太理想的报告时,不妨先想想他的动机其实也是出于善的。这个时候,不要一味地指责报告哪里有问题,而要针对善的动机,先带给对方勇气。 因为就算行为有问题,动机也一定是出于善的。

    134. 要弄清楚“是谁的课题?”其实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一旦搁置问题不管,究竟是谁会感到困扰?”就明白了。

    135. 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是因为干涉别人的课题而引起的,不仅亲子之间会出现这种情形,朋友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能做的就是支持。

    136. 妻子心情不好时,丈夫不必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心情好,还是心情差,都是妻子自己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137. 如果这是『你的课题』,就算父母反对,也没有必要依从。这是因为不能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138. 不要干涉“父母的课题”,也不要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课题”,你该做的是面带微笑,清楚对他们说“不”。

    139.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140. “我是我,你是你。我为我而生,你为你而生。我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出生,然而,你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出生。你是你,我是我。二人若能相爱,一切是美妙的。若不能相爱,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事。”——弗雷德里克·珀尔斯(Frederick S.Perls)

    141. 一切取决于自己。 只要改变观点,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2020-01-15 10:36:41 1人喜欢 回应
  • 2

    当下的人生不是取决于 “命运” 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命运”的 “运” 字有 “搬运”“移动” 的意思,意即 “命运” 是可以靠自己 “移动” 的东西,也是一直以来靠自己“移动出来的结果”

    你现在的人生,就是你使用材料、靠自己打造出来的 “家”。

    人们利用一切东西,逃避人生的失败。

    虽然生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和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自己的失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无论是谁都有自卑感,为什么呢?因为人总会无意识地抱持这样的目标:“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过着这样的人生。

    “自卑情结” 是以 “自卑感” 为借口逃避人生的各种课题。

    阿德勒将与过度的自卑感有关、以自虐方式阻碍自己成长的错误思维称为 “基本错误”(Basic Mistakes)。

    不是 ONLY IF(若能克服缺点),I’m OK(我便安好),而是要有 EVEN IF(就算有缺点),I’m OK 的勇气,这就是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所谓愤怒的情感,是为了达到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对方并支配对方的 “目的” 而“使用”的手段。

    反复利用孩提时代的成功模式。利用愤怒的情绪驱使身边的人,或者用眼泪攻势迫使对方屈从自己的意思。

    看到在走廊擦肩而过的异性对自己“扑哧” 一笑时,有些人的认知是 “对方在嘲笑我”,从而感受到一种“愤怒” 的情感,有些人的认知则是 “他对我有意思”,进而产生“喜悦” 的情感。 这时候的我们无法操控被称为 “愤怒” 的情感,只能修正产生这种 “情感” 的“认知”。

    他认为情感只是生活型态(性格)的 “排泄物”,就算操控 “排泄物”,也无法改变什么。唯有改变生活型态,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

    所谓生活型态(性格),就是人生的设计图,被称为人生的脚本。只要改变生活型态,人生就会骤然改变。

    沉默寡言,老是被边缘化的人,不是 “性格温顺”,而是“不相信别人的性格”,“觉得自己有不可能被别人喜欢的性格”。只要找到隐藏在“温顺” 深处的核心信念,改变这种信念,就能彻底改变行动与情感,也就是改变生活型态。

    自我概念:我对任何人都没有兴趣; 世界观:大家不会理睬无趣的人; 自我理想:反正没有人会理睬我,所以我还是低调一点,保持沉默比较好。

    所有人生问题都与工作、交友、爱 这三大课题有关。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就连隐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目光。

    不是烦恼工作不顺利,而是烦恼也许会被上司和周围的人否定,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无法独活,若想完全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解放,除非宇宙中只剩下自己,否则永远也无法逃离人际关系。

    人生有三大课题,第一,『工作的任务』;第二,『交友的任务』;第三,『爱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越拖延,越难解决。

    这个人满脑子 “只想着自己的事”,既无法解决交友的任务,也无法活得幸福。

    孩子会不断测试,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甚至长大成人之后还会反复使用,这就形成了孩子的生活型态(性格)。

    孩子无法无视家族价值。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全面服从、接受,就是彻底反抗。

    孩子会努力响应父母的期待和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要是背叛父母的期待,也许就会被抛弃。

    在被斥责、称赞中长大的人,要是不被斥责、不被称赞,就不会采取行动。

    没必要任何事都用斥责、处罚或威胁的方式解决,向对方简单地说明,进行亲密的沟通就够了。只要建立起信赖关系,对方就能接受。

    沟通时要避免使用试图支配、操控对方的话语

    人是透过失败来学习的,所以适度的放任很重要。比起担心一次、两次的失败,而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摸索学习,学会故意让孩子尝试失败的心态其实更重要。

    用体验结果的方式代替处罚,这就是阿德勒主张的教育方式。

    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爱的任务…… 人生就是必须面对一连串的任务。唯有鼓起勇气挑战任务与达成任务,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

    工作的任务只能依靠对任何客户都能有贡献来达成,交友的任务要依靠对朋友有贡献以及对于朋友的信赖来达成。爱的任务则是必须进一步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达成。这么一来,就能找到称为归属感的容身之地,拥有沉静的心。

    不是称赞对方:『你做得很好!』而是向对方表达感谢之意:『谢谢你的帮忙。』只要让对方体验到被感谢的喜悦,就能使他自发性地持续做些对别人有贡献的事。

    “感谢”和 “称赞” 不一样。比如,孩子帮忙收拾时,你对他说一句 “谢谢,你真是帮了大忙呢” 和说一声 “你做得很棒” 相比,孩子获得的感受截然不同。“感谢”是一种平行的视线,“称赞”则是一种俯瞰的视线

    “如何才能摆脱痛苦?” 阿德勒回答道:“让别人感受到喜悦,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他人感受到喜悦?’然后再付诸行动。

    我每天翻阅记事本,列出自己能带给周围人喜悦的事,然后提醒自己逐一实践。

    『勇气』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缺乏勇气的人,一遇到困难,就会坠入人生的黑暗深渊。

    人的行为中有 95% 是正确行为,但我们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忽视这些行为。千万不能着眼于仅占 5% 的错误行为。

    只要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将缺点变成优点。

    父母绝对不能一味地宠爱孩子,必须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一直备受宠爱的孩子,一旦面临不得不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恐怕会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还没做好独立的准备。

    世界名著《幸福散论》的作者、哲学家阿兰(Alain)如此定义乐观:“悲观主义是一种心情,乐观主义是一种意志。

    就算行为有问题,动机也一定是出于善的。

    要弄清楚 “是谁的课题?” 其实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 “一旦搁置问题不管,究竟是谁会感到困扰?” 就明白了。

    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是因为干涉别人的课题而引起的,不仅亲子之间会出现这种情形,朋友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能做的就是支持。

    妻子心情不好时,丈夫不必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心情好,还是心情差,都是妻子自己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如果这是『你的课题』,就算父母反对,也没有必要依从。这是因为不能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2022-08-24 14:12:05 回应

芝书酱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19条 )

不原谅也没关系
1
九宫格写作法
1
掌控注意力
2
幸福的陷阱
3
想想就开心!未必事事如意,依然天天开心的自我心理学
1
游戏化思维
1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
1
会做图表的人显得特别牛
1
和秋叶一起学PPT
1
高效学习法
1
结构思考力(全新升级版)
3
每天5分钟断舍离
1
笔记思考术
1
羞耻感
1
治愈隐性虐待
1
分心不是我的错
1
5%的改变
1
写给分心者的生活指南
1
分心的优势
1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
1
刻意学习
2
让孩子学会思考
1
不管教的勇气
3
快速阅读术
2
范志红详解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
2
极简生活
2
项目管理式生活
2
小狗钱钱的人生整理术
2
当我遇见一个人
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2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2
读懂孩子的心
2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2
免疫力
2
极速写作
2
自控力
2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2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2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2
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2
如何高效写作
2
中里巴人极简养生法
1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
2
让你幸福起来的赞美日记
2
养眼就是养精神
2
八万四千问
2
北野武的小酒馆
2
人生效率手册
2
基本穿搭
2
极简主义
2
只管去做
2
小强升职记
2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
2
30岁前的每一天
2
战胜拖拉
2
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
2
从此,不再开口就紧张!
2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2
精力管理
2
番茄工作法图解
2
阅读变现
2
写作工具
2
被忽视的孩子
2
ACT 就这么简单
3
把不安当作朋友
2
巨人的工具
2
不乖
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
福格行为模型
1
浓缩睡眠法
3
认知驱动
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4
学习变现
2
你内心的无能为力,来自对世界的恐惧
2
你活得累吗
2
学习力
2
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
3
如何才能不焦虑
2
《爆款写作课》
2
自我训练
2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2
跃迁
2
自驱型成长
2
如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2
掌控习惯
2
自我成长的力量
2
自控力
2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2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2
认知觉醒
2
从出生到3岁
1
教养的迷思
1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1
你的6岁孩子
1
园丁与木匠
1
自媒体写作,从基本功到实战方法
1
休活
1
一岁就上常青藤
1
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
1
宝宝这一年
1
4点起床
1
时间的格局
1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1
好好学习
1
自信思考
1
善用佳软
1
爱吃沙拉的狮子
1
高情商销售
2
协同:如何打造高联动团队
1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
2
捕捉儿童敏感期
3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1
沃顿商学院自我管理课
1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1
知识变现
1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1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1
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
1
如何用kindle高效学习
1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
1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1
快乐工作精彩生活
1
我好-你好
1
每周工作4小时
1
瘦子房间的秘密
1
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
1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1
别独自用餐
1
冷读术
1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