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楠雅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的笔记(1)
-
《摘录》
《第一章 经典传统》
工业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才真正出现的。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衡和间接的:两者之间很少直接结合。(P9)
基本上说,马克思在身后留下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谨而成熟的经济理论,这在《资本论》中中已经得到了阐述;但是马克思却没有留下有关资产阶级国家结构的同等的政治理论,或有关工人阶级政党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进行革命社会主义斗争的战略、战术的政治理论。他至多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留下一些含糊的预测,而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留下了一些简要的原则(“无产阶级专政”),还留下了有关第二帝国的著名的形势分析。(P10)
关注历史唯物主义
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第二代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形势下(如帝国主义垄断资本,殖民资本)继续发展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和策略上系统地创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政治理论(政治科学),如列宁。
在工业更加先进的德国,那里的男子普选权和公民自由产生了一个与罗曼诺夫专制制度很不相同的国家结构,因而其政治角逐场与俄国的根本不相似。在那里,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特征是,革命性显然较差,而工人阶级的文化和整个社会的机构组织却较为发达。(P20)作者赞赏列宁,政治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寻找重新恢复群众真正参加政治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批判斯大林主义(参见P29)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地区与恩格斯以后出名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极不相同,来自于更西部。
内部划分这样,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以如此不同的方式侵袭欧洲工人阶级运动的两大悲剧,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就这样联合起来瓦解和破坏了与西方无产阶级群众性实践相结合的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潜在力量。葛兰西在意大利的与世隔绝和逝世,科尔什和卢卡奇在美国和苏联的隔离和流亡生活,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群众中活动自如的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密码式语言来说话了,它与工人阶级的距离愈来愈远,但它对工人阶级的命运还是努力设法效劳并力求与之相联系的。(P44)最初在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表现出来。
法共的“人道化”与阿尔都塞的态度。
想法:聚焦于德国、法国、意大利
欧洲各国内部没有发生任何大革命高潮(这也与各国党的斯大林化有关)。
因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隐蔽标志只是一个失败的产物而已。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外部传播的失败,以及它在俄国内部腐败的原因和后果,是这个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都毫无例外地产生于政治上孤立和失望的环境之中。(P58)
葛兰西在这方面是唯一的例外,这象征着他的伟大,这是他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所有其他人物。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只有在他身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革命统一,他属于对经典遗产作出解释的那一类人——他长期受监禁,一方面使他受到慢性的杀害,同时却保护他免受意大利以外的斯大林化在思想上所造成的后果;……在葛兰西以后,在西欧再也没有其他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达到过同样的造诣。理论工作的余地缩小到或者是服从组织,或者是个人陷入孤立,这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之间丧失了建立有力联系的可能性,并排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主题的直接发展。(P6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有创见地论述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方面、在创作这两个领域的重要著作方面所表现的学术成果,实际上是一片空白。(P62)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对经典著作有关衰退或危机即将来临的预言构成了挑战;普选权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的建立同样对经典著作构成挑战
《第三章 形式的转移》
随着欧洲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不把经济和政治结构作为其理论上关注的中心问题,它的整个重心从根本上转向了哲学。(P65)理论的学术化与理论家的学术体制化
转向哲学除了这段暗淡历史,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的一种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手稿的发展——是一个决定性事件。
西马对认识论的重视,语言的复杂
这种长期的隔离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同时对它还有另一种显著的普遍影响。因为发生的所有事情似乎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实践之间政治统一的破裂,造成了两者之间应有的联系纽带不可抗拒地转向另一轴心。由于缺乏一个革命的阶级运动的磁极,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指针就不断摆向当代的资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无产阶级实践之间原有的关系,却微妙而持续地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资产阶级理论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所取代。(P72)
因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传统的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或许是:其中始终存在着种种类型的欧洲唯心主义及其影响。(P73)同时,依赖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来阐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并反对恩格斯的哲学遗产(有科尔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始),也因此,需要进行哲学上的补充。这种合理性在于对马克思本人所忽视或绕过的复杂的认识史重作考虑。
《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黑格尔的强调在当时的新处。
彼此互相隔绝
《第四章 主题的创新》
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渐渐地不再从理论上正视重大的经济或政治问题了。……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当它从方法的问题进而涉及实质问题时,就几乎倾全力研究上层建筑了。而且,最常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密切关注的,拿恩格斯的话来说,是远离经济基础、位于等级制度最顶端的那些特定的上层建筑。换句话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
在文化本身的领域内,耗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智力和才华的,首先是艺术。(P96)创新(或许也是背离)作为最低价值
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参见P101
除葛兰西之外,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有其他主要的主题创新,是纯理论的构想,是用来理解历史的先验的概念体系,始终得不到经验证据的证明,而且这些概念没有任何历史时期的具体方位。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参见P107
不管怎么说,拒绝改良主义
《第五章 对比和结论》 1968年五月风暴为标志的,工人运动的重新复兴
托洛茨基及其继承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反,集中于政治学和经济学,而不是哲学,;绝对的国际主义,所关心的或所瞩目的绝不限于单一的文化和国家;使用的语言明晰而迫切。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不能超越它自身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时真正的无产阶级社会实践。(P127)
对英国和美国的期待。(历史上没有强大的共产主义运动,也没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但是从长远来说,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帝国主义世界的工业工人阶级稳步获得文化技巧和自信而由他们自身有机地产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职责。
……但理论只有同工人阶级自己的集体斗争相结合,才能取得正确的和最后的形式。近年来,历史中所常见的那种仅仅成为一个党组织的形式上的成员,并不能算是结合;必须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取得密切联系。仅有革命小组的战斗精神也是不够的;必须和真正的群众相结合。反过来,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还是不够的,因为后者有可能是改良主义的;只有当群众本身是革命的,理论才能完成其卓越的使命。……现在只能说当群众自己说话时,五十年来西方所产生的那种理论家们就只好保持缄默了。(P133)
《后记》
经典马克思主义应该象由其派生而来的经典以后的传统一样,经受同样严格的审查和批判性的评价。(P139)
马克思、列宁及托洛茨基的不足
在晚期的马克思著作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任何政治理论这一情况,照逻辑推理,可能同他经济理论中潜在的崩溃主义有关,这种认为资本主义趋于崩溃的思想使得政治理论无需发展了。(P143)
榕楠雅记~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35条 )
- 防“左”备忘录
- 1
- 文学批评
- 1
- 撕碎了的旧梦
- 1
- 两度人生
- 1
-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 1
- 时代与选择
- 1
- “重写”的限度
- 1
- 帝国的想象
- 1
-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 1
- 去政治化的政治
- 2
- 直言
- 1
-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 1
-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 1
-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 1
- 文学原理
- 1
- 少年维特的烦恼
- 1
- 歌德谈话录
- 1
- 什么是世界文学?
- 2
- 古典文学
- 1
- 个人的体验
- 1
- 文学世界共和国
- 2
- 族长的秋天
- 1
- 法兰克福学派史
- 3
- 批判理论
- 2
- 文本发生学
- 1
- 美学(第四期)
- 1
- 最后的耍猴人
- 1
- 现代美学新维度
- 3
- 笛卡尔
- 1
- 南画十六观
- 1
-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 1
- 思想录
- 2
- 帕斯卡尔.第2辑
- 1
- 拉马克的复仇:表观遗传学的大变革
- 1
- 美的历程
- 1
- 小说理论
- 1
- 虚无主义
- 1
- 隐蔽的上帝
- 2
- 艺术的发生
- 2
- 论艺术
- 2
- 中国美术简史
- 1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
- 2
- 八代诗史
- 2
- 破碎的四月
- 1
- 魏晋南北朝史
- 2
- 唯有书籍
- 1
-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
- 3
- 关键词
- 1
- 桑榆自珍集
- 1
- 生机
- 2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 1
- 回归故里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
- 5
-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 1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
- 1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第一卷
- 3
- 什么是知识史
- 1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3
- 唯物史观与美学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
- 1
-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
- 1
- 人物、史案与思潮
- 1
- 新潮学案
- 1
- 继承人
- 1
- 战后法国教育研究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
- 1
- 关羽
- 1
-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 1
-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2
-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 1
- 什么是概念史
- 1
-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 1
- 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 1
- 狱中札记
- 2
- 导读葛兰西
- 1
- 最后的礼物
- 1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2
- 当代文学关键词
- 1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 2
-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 1
- 一个女孩的记忆
- 1
- 城堡
- 1
- 荒谬之外
- 1
- 西西弗神话
-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 8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 3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 1
- 评苏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理论
- 1
-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
- 1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1
- 谈谈方法
- 1
- 西方现代思想史
- 1
- 笛卡尔
- 1
- 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
- 1
- 大问题
- 1
- 跨语际实践
- 2
- 作为主体的建构
- 1
-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 2
-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上下
- 7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 1
-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 1
- 人文精神寻思录(海上风丛书)
- 2
-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 1
- 有声的左翼
- 1
- 两种文学主体观
- 2
- 政治经济学概论
- 1
- 如何阅读福柯
- 2
- 独钓寒江雪
- 1
- 词与物
- 2
- 我在北京送快递
- 1
-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 1
-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 1
-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 2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2
-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 1
- 导读阿多诺
- 1
- 福柯思想肖像
- 2
- 媒介研究
- 3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 1
- 文化与抵抗
- 1
- 电影的本性
- 3
- 艺术社会学三论
- 1
-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 2
- 本雅明思想肖像
- 1
-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 1
- 文化与帝国主义
- 3
- 国民性
- 1
- 文学社会学方法论
- 3
- 现代性
- 1
- 无法直面的人生
- 1
- 颠覆与生存
- 3
- 艺术的起源
- 2
- 铁道之旅
- 3
- 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与维度
- 1
- 蒋孔阳全集(第5卷)
- 2
- 如朕亲临
- 1
- 艺术的起源
- 3
- 发生认识论原理
- 4
- 绝望与希望之外
- 1
- 鲁迅
- 1
- 人间鲁迅
- 1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 1
- 心灵革命
- 4
- 被压抑的现代性
- 5
- “情”的力量
- 2
- 性社会学
- 2
- 人类的情感
- 4
- 鳄鱼
- 1
- 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 3
- 暗店街
- 1
-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 1
- 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
- 1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
- 1
- 现代性的张力
- 1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
- 1
- 问题与方法
- 1
- 革命的张力
- 2
- 感情研究指南
- 3
- 诗人革命家
- 3
- 先锋派理论
- 2
- 情感何为
- 1
- 后殖民理论
- 4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 1
- 东方学
- 6
- 大地上的受苦者
- 5
- 入魂枪
- 1
- 黑皮肤,白面具
- 1
- 寻找归宿的流浪者
- 1
-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增订版)
- 1
- 现代化的陷阱
- 2
- 平原上的摩西
- 1
- 学做工
- 5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
- 1
-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 4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6
- 通过仪式抵抗
- 5
- 北方的河
- 2
- 我的二本学生
- 1
- 亚文化
- 4
- 街角社会
- 7
-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 1
- 中国左翼文艺思潮探源
- 3
- 公寓里的塔
- 7
-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 2
- 烽火与流星
- 2
- 赤壁之戟
- 1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