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羽对《为什么设计》的笔记(7)

空羽
空羽 (教思无穷,行地无疆)

读过 为什么设计

为什么设计
  • 书名: 为什么设计
  • 作者: [日]原研哉/阿部雅世
  • 页数: 200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5
  • 第48页
    原:我一直很重视语言,特别是母语。当想说“就是这个地方”的时候,如果不能选择确切的语言来表达,事情是不能顺利进行的。当然,如果会说其他语言,就可以了解每门语言的创造力都存在差异,语言本身对于感觉的触动点也不同,这是有利的地方。但最基本的还是母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母语的作用,像设计这样细腻的构思,是无法传达给别人的。我觉得丰富的词汇和把自己脑中的好点子恰当地解释出来的能力,才是沟通的基础。像画速写一样,动手能力很重要。仅次于它的,就是语言。要从事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解释的专家。 阿部:纯艺术创作同设计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设计要面向不同领域的人,不断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消除误解,推动工作的进展。 原: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也就是说,设计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脑。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特征,就是要思考非常难解释的问题,思考至今没人想过的问题,向人们提出建议,比如,“如果您这样做的话,这件事是不是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呢?”这就是设计师。设计师必须考虑奇特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并对如何才能顺利地把它们运用到广告、促销、活动中去,做出细致入微的说明。创意的好坏和真实性只有设计师才明白。作为新奇故事的创作者,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按照一定的脉络,用语言向众多的人传达……不仅仅是客户,还有摄影师、广告文字撰稿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向他们准确地传达出创意的细节、意思和效果。只言片语是不够的,当然也不是说得越多越好。为了让大家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想法,最好随时准备好能准确表达的话语。 阿部:欧洲一些国家也是一样,其国内的乡村社会和日本很像,但一旦出了村子,来到不同民族混杂的国际社会,这时就会尽量避免像“不言而喻”、“感觉”这类的语汇。由于随意的解释而做一些无用功,是最危险的。如果不想被一些琐事牵绊,就要学会准确表达。比如,说到“大”的时候,由于人们对大的概念理解不同,到底有多大,要精确到多少毫米、多少克才行。在欧洲生活的这十七年,我得到的最大锻炼,就是这种技巧:不出错的沟通和“不被误解的表达方式”
    引自第48页

    前文中原研哉提到了“设计创造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其逻辑是和该段引文一样的:创造精神,如何表现?使用“语言”。设计是一种沟通。

    2011-07-29 17:22:57 回应
  • 第54页
    阿部:确实,普普通通也是我最终的理想。因为我觉得,人们之所以会认为普普通通,是因为人工制成的东西,都能够还原到自然的法则中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原:对啊。所以我常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不要随便说什么“简单”,因为“简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我已经跟人说过很多次这句话了。 阿部:简单就是经过反复的删减,最后剩下的东西。 原:或者是补充补充,添加添加,结果,即使添加了这么多,还是感觉很单一的东西。 阿部:所以,真正的简单,就像物体本身能散发出灵气一样,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这就是简单的威力。比如,白色的餐具、没有装饰的家电,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可简单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得到普及的呀? 原:近代以后,人们开始变得不再需要装饰了。绝对权力的支配减弱了,民主化得以实行,装饰的力量从权力中解放出来。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现代主义兴起,人们意识到了简单的合理性。日本从室町时代(约为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年,名称来源于幕府设在京都的室町)后期开始,伴随着国情文化出现了“冷枯”之美(在全然的朴素中领略美),这和茶道的审美观一起形成了简单的风格。日本这种情况有其特殊性。 阿部:日语的“简单”和德语的“简单”含义一致吗? 原:日语的“简单”和德语的“客观性”(Sachlichkeit)“不同。
    引自第54页

    我觉得这里”简单“的翻译有问题。”简约“更适合原研哉和阿部雅士说的这些概念。对这些概念,原研哉是吃的透透的,佩服。

    2011-07-29 18:38:32 1人喜欢 回应
  • 第89页
    原: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米兰展是很棒的。日本社会对待设计的态度仍然存在着很深的欧美情结。例如虽然日本有时尚产业,但可能始终都成不了世界时尚业的中心。就拿纤维产业来说,现在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生产的布料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过去一段时期,日本的布匹也卖得很火,可日本那时的产品和现在颇受关注的中国产品一样,是因为劳务费比较便宜,才再当时很畅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务费一提高,产品立刻就卖不动了。这样一来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在天然纤维加工上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布料和服饰当然会存在流行和潮流趋势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它们,流行也被严格控制了。 阿部:流行难道真的被控制了吗? 原:法国有专门的流行趋势设定委员会,潮流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和戏剧一样,潮流也能够被记录下来,它被写成无比巧妙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感性故事。如果故事的题材几乎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共同拥有的话,那么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流行的资源。从看似备受世人瞩目的佛像,到医疗用品中的绷带、胶带,甚至是人的衰老中,都可以获得形象创作的源泉,从而诞生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政府官员、生产纤维的布匹公司的高层领导都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制定周密的计划,设计出流行的款式,在这个过程中决定颜色和整体感觉。以这些准备工作为基础,生产出丝线,再用这些丝线生产出大批面料,最后再在法国Premiere Vision布料展(创立于一九七三年,每年举办春夏展与秋冬展,发布下个季度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最新走向)上进行展示。之后,法国、意大利的知名服饰公司的采购者来这里采购。然后把采购的面料做成衣服,带到巴黎时装展示会或米兰时尚发布会上展示发布。在那里,全世界的客户和媒体蜂拥而至,购买服装和发现新闻卖点。 时尚潮流设定委员发掘出流行的开端,然后生产面料,把面料做成衣服,再把这些服装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出售。这样一个流程构造就是所谓的“流行”。如此一来,丝线、,面料以及服装这三方面和时尚价值观一道在世界上流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逐渐走向成熟。米兰展的产品设计和这一流程极其类似。同时,这个构造与发现时尚价值的眼光和创造性的批评话语也息息相关。媒体和这一潮流同样密不可分。总的说来,欧洲最先提出了这种理念,即事物与信息相配套,并在信息的流动上形成上游。由于信息的上游已经形成,无论怎样,日本始终处于信息的下游,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即使像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这样拥有卓越的才能的设计师,也不能让东京兴起的时尚潮流引领世界。即使与世界潮流不同,日本的设计师还是不得不去参加巴黎发布会,否则就无法及时接受时尚的信息。现在,连原宿街头时尚的独特之处都是油欧洲发现和鉴定的。
    引自第89页

    虽然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但是原研哉关于“流行生产线“的梳理还是很有力度:材料生产者+产品生产者+渠道展销商+强势媒体=流行 如果说在这个流程中日本处于下游的话,中国只能算是末端了。 务虚者治。 流行即浪费。

    2011-07-30 15:53:24 回应
  • 第137页
    原:亚洲的边缘这个位置是非常特别的。而且,这一百年来我们的经历很可怕。战败,还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失去了两座城市。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如同虚构似的描写被投下原子弹的城市如何消失的画面,但是日本是真的被投下原子弹的国家,背负着失去两座城市的事实,之后拼命努力,虽然以迅猛的气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也引起了公害,比如海水污染和化学烟雾。现在再去看那些影像资料会很震惊,虽然是不小心,但我们曾经如此践踏过自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发展恢复环境的意识和科学技术,现在,河流里又有了鲑鱼,东京的公园里也有了很多野生鸟类,这应该归功于日本国土的大部分是山,而且温带季风气候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当强的复原能力。
    引自第137页

    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环保问题是公益领域所有关注领域中离政治最近的,其原因便是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正是因为此,极端环保主义者才有活动的空间——这个地球上,人才是病毒。

    原:在经历泡沫经济后,我亲身体会到了财富这个东西的虚无和脆弱。我切身体会到被投机所左右的财富是多么危险和缥缈。反复回味日本人在这一百年来的经验,虽然非常严酷,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日本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满是粗线条欲望的土地上,是无法生长出精致的作物的,也无法结出美味的果实,也就是说无法产生令世界羡慕的洗练之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日本的经历非常严酷,有可能看见一些对今后的世界来说真正需要的东西。
    引自第137页

    去年对于时刻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人们来说,是一被打了鸡血的浮躁年。对投机的焦虑,对中国经济泡沫的反思,对中日经济的对比随处可见……时过一年,再读原研哉的这段诗意的哲思,感慨良多。原研哉时常站在一个思想者的角度去审视设计、审视日本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点在原研哉身上体现的很明显。

    2011-07-30 17:09:46 回应
  • 第146页
    原:……生活中水的位置发生改变的话,是一件相当重大的事情呢。 阿部:是啊,水的位置发生变化,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所以更加可怕。拿水龙头来说,德国的高仪公司在制造水龙头的时候,把水和空气如何混合、混合着空气的水碰到肌肤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都研究得很透彻。只有在把水看得很贵重的国家才会研究得这么深奥。
    引自第146页

    人类文明是因水而来,当人以城市为家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水“的位置。发现河道走势很简单,但地下排水系统、自来水供应系统通常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然而,它们才是最能决定生活质量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们决定了人们的幸福。 如果有一篇因城市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激发的灵感而写的小说的话,我想那一定是激动人心的。

    2011-07-30 17:19:34 回应
  • 第167页
    原:《糖果屋》中汉赛尔和格雷特为了记住回去的路,撕下面包片撒在地上作为标记。但不幸的是面包都被鸟给吃了。而您好像连面包都没撒,可见您过人的胆识。 阿部:日本是祖国,东京是故乡,可是撒下的面包被房地产开发商给吃了。即使想回去,好多建筑都已消失,感觉自己渡过来的桥都塌陷了。
    引自第167页

    阿部雅世在这本书中很少表露乡愁,多数情况下她穿梭于异域文化的晕眩之中,去对比、去研究,然后沉醉。但这个对话读来非常伤感。和她一样,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时刻都面临回不去了的困扰。故乡被ZF和房地产开发商吞噬了,我们失去了故土、失去了记忆、失去了缅怀的基础。如浮萍一样飘散,多么的冰冷。

    2011-07-30 17:34:10 回应
  • 第212页
    原:当今世界,在聚集世界财富这一点上,美国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这种以美国主义的成功为主导的奢华生活文化,对于今后的世界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会不会成为让人尊敬和羡慕的对象呢?成功需要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生存在这个极端不平衡的世界里,如果不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支配财富的态度稍微有点儿不合适吧?设计不应该用来修饰这种傲慢的富有。 阿部:设计原本就不应该单单是为了满足一个富有的老主顾,而是应该留下一部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解答。设计应该献出自己的智慧,为不同领域的人设计全新的生活。这样就会有很多人受益,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的价值。
    引自第212页

    原研哉真有骨气,”设计不应该用来修饰这种傲慢的富有“,这句话讲的真是解气啊。不过相对于发起PKD设计维和的川崎和男,境界还是稍差了一点。 阿部小姐非常可爱,知性之美展露无遗。

    2011-07-30 18:13:41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