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s对《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笔记(2)

jps
jps (虚度光阴)

读过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
  • 书名: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
  •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 页数: 1264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07-8-1
  • 第一卷

    第一卷第一部: 以一场上流社会的舞会开场,镜头一样地对各个人物作一番描述,仿佛每个人都戴着笑吟吟的面具在舞台上表演,逐渐突出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但也多有讽刺。通过舞会上大家的交谈,突出不同人物对拿破仑的看法,表现其思想水平。随后舞会结束,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回到家中,似乎终于摘掉面具,人物也开始有趣起来。 另一场命名日宴会承接,期间保里斯的母亲引导毫不知情的皮埃尔与华西里公爵进行了一场继承权争夺大戏。期间再描述了年轻的鲍里斯,尼古拉等渴望在战场上一展风姿的年轻人,最后以安德烈公爵出发奔赴战场结束,像是拉开战争帷幕。 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在描写保里斯与娜塔莎、尼古拉与宋尼雅这样十五六岁少女的爱情时,竟然这样传神,实在令人又佩服又好笑。文学大家的笔,是真的传神,不仅能将人物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还可以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不通过冗长晦涩的论述,就写得这样贴合,就像两种化学药剂相遇必然遭遇的反应一样。 第一卷第二部: 战争序幕拉开。分别以尼古拉和安德烈公爵为主线,描述战争的同时,突出两个人物的形象。其中安德烈公爵作为信使向奥地利皇宫报捷(一次小型胜利),与外交官、国防大臣的会面,辛辣地讽刺了宫廷人物对于战争的轻佻态度与自私,所谓“战争不是由你们在杜伦斯坦交锋决定的,或者说,不是由火药决定,而是由制造火药的人决定的”。尼古拉在军营因直接揭露军官行窃导致冲突,最终却由团长派人要求其向团长道歉以弥补军中行窃行为为军团带来的名誉损害,尼古拉强烈的自尊和正直,却被这些龌龊的“成年人”愚弄,善良而幼稚的尼古拉出于正直而冲动,又因为善良而妥协。安德烈公爵不顾朋友的劝诱,回到被法军追堵混乱不堪地回撤的军队中,又主动请缨参与先头部队的阻击战,并在战争中英勇尽职,且在将军面前直言不讳,替善良忠厚的炮兵连长说话,指责退缩不前导致炮兵连没能接到撤军命令,孤军奋战人员损失大半仍坚守阵地,却要被将军怪责失去了两门大炮(战斗中被击毁)。安德烈公爵正直而善良,有军人的品质,但免不了有几分英雄主义,令人敬佩。而尼古拉弃学从军,第一次参战万分狼狈,鲜血与死亡,让这个年轻人既胆战心惊,又自卑自责,经历着每一个热血沸腾地奔赴战场的年轻人所经历的心理过程。面对战争的残酷,年轻人怀念阳光与温暖的家乡和家人,怀念健康的身体,我想这大概是在战争中被吓破的心智,其实是失去了对身体的感应,意志坍塌,往往伴随着对身体能力的无力感。 这样的小说真实感人,在这纷繁糟乱的生活里(我很钦佩一个作家可以把生活的纷乱表现出来),又能清晰地塑造出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拥有一定的品质,形成对比,令读者暗暗赞赏,神乎其技。 第一卷第三部: 图景回到莫斯科和彼得堡,华西里公爵再次施展自己高超的趋炎附势技能,笼络一夜之间继承万千家财和别祖霍福伯爵称号的皮埃尔,一手操作了皮埃尔和女儿海伦的婚礼。温和善良的皮埃尔像是一位提线木偶,被操纵着迎合观众的掌声,在彼得堡过着不知所以的生活,糊里糊涂地结了婚。只是华西里公爵和浅薄的儿子,终究敌不过老保尔康斯基公爵凌厉的眼光,为儿子提亲时碰了一个硬壁。机缘巧合下,可怜的玛丽亚公爵小姐终于意识到英俊的青年不喜欢自己,而是自己的女伴。托尔斯泰老头子笔端讽刺,除了让人觉得玛丽亚公爵善良可怜,甚至不愿赋予这个可怜的丑姑娘智慧。 尼古拉的家信果然让罗斯托夫伯爵一家神经紧张起来,年轻女孩们的爱情几笔略过,却似有铺垫: “娜塔莎惊讶而好奇地瞧着宋尼雅,一言不发。她觉得宋尼雅说的是实话,宋尼雅所说的爱情是存在的,但那种爱情她娜塔莎还没有体验过。她相信这种爱情是有的,但她无法理解。” 随后以寄给尼古拉的家信为线索,引到保里斯与尼古拉的会面。不同的成长背景赋予两个年轻人相反的个性,奔赴战场久别重逢的好朋友,刻意表现着各自经历所带给自己的变化(相对尼古拉的乖戾,保里斯则显得实在很多)。而尼古拉与安德烈公爵的会面也十分富有戏剧性,老托的笔实在厉害,把年轻人的自尊妄大,对正直长者(安德烈公爵)的蔑视既怀恨又自卑崇敬的心理表现得很形象。以保里斯与安德烈公爵的会面做引,走入战争上层人员的世界,战争前期准备时的热血激昂,与久经沙场的库图佐夫隐忍不悦又无力扭转的形象暗中对比,预示了即将来临的灾难。 战争的描述十分精彩,不仅仅在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在于穿插其间的人物视角下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三皇之战”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联军一败涂地,安德烈公爵重伤,并见到心目中一直崇拜的拿破仑,而战争的冲击让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包括拿破仑的伟大,一样渺小。是否会迎来一次改变呢?那个一直崇拜英雄,渴望有一次自己的“土伦之战”的安德烈,是否会开始爱自己的家人,而不是那陌生人的呼喊?或者,更深一层的变化呢,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 同样花了不少笔墨来写尼古拉,用尼古拉的视角描绘了战争途径,并大力渲染了他怀抱的对皇帝的“爱”——虽然有几分可笑,但表现在尼古拉身上倒是很贴切。

    2016-01-04 11:27:27 1人推荐 2人喜欢 回应
  • 第二卷

    第二卷第一部: 尼古拉和军中好友杰尼索夫上校回家探亲,照例让罗斯托夫一家上下万分激动。娜塔莎还是那个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宋尼雅还是那个小大人。尼古拉像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尽管归家心切,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各种各样的宴会上,很少回家,也很少和宋尼雅单独在一起。杰尼索夫爱上了娜塔莎,而陶洛霍夫迷上了宋尼雅,只是两人同被拒绝,表现却大相径庭,个性差别跃然纸上。杰尼索夫反因被娜塔莎拒绝,与尼古拉的友情更进一步,而陶洛霍夫却满怀被宋尼雅喜欢的尼古拉的嫉妒(或者自卑?遭到拒绝的愤怒?),赌桌上狠狠赢了尼古拉4万3千卢布-连数字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而所有的焦点似乎都集中在了皮埃尔和海伦的关系上,坊间传闻海伦的不贞,皮埃尔与以怨报德的陶洛霍夫决斗,善良的皮埃尔打伤陶洛霍夫,一时成为笑柄。托老对陶洛霍夫的形象塑造也有点意思,尽管只是边缘人物(目前),也不愿将其单薄成一个只知花天酒地嗜赌成性毫无原则的暴徒,却是家中孝子,照顾着家道中落的母亲和姐姐。皮埃尔与海伦决裂,独自去了彼得堡。 在童山,老保尔康斯基公爵收到儿子战场受伤下落不明的消息,照例是一副铁血老强人的表现方式,一切的情绪表现出来都很像是“愤怒”。然而安德烈公爵却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故乡,随之遭遇丧偶之痛——小公爵夫人生产时去世,留下新生命小尼古拉公爵。不明白为什么托老一直在强调小公爵夫人“嘴唇上的黑色毫毛”,多有讽刺,是个小丑一样的角色。而安德烈公爵经历战争洗礼,遭遇丧偶之痛,“觉得有一样东西在他心里断裂了,他犯了一个无法弥补,也无法忘记的罪过”。这个断裂的或许是对于生活的希望,而这个罪过,又是什么呢?战争?渴望荣誉而对家庭、妻子的忽视? 第二卷第二部: 这一部很可能成为我读过的最精彩的段落,尤其是皮埃尔拜访安德烈时相互争执的部分。 皮埃尔与海伦摊牌后动身彼得堡,对生活充满困惑。在驿站读小说时的一段沉思也很有意思: “他读到一个叫艾米丽曼斯菲尔德女人的痛苦和保护贞操的努力。‘既然她爱上勾引她的人,为什么要抗拒他呢?’皮埃尔想。‘上帝是不会把违反他意志的欲望注入她的灵魂的。我原来的妻子就没有抗拒,也许她倒是对的。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弄不懂。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的无知。这也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 我总觉得这一段其实映射了关于爱情、婚姻的讨论,对于托老所处的时代来讲,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是很难得的。而其实即使在当下的时代,这仍然是个艰难的伦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剥离相关的人本身而讨论,这让这个问题很难讨论。有位朋友曾聊过其关于婚姻的认识,认为婚姻的出现是个矛盾,一方面婚姻象征着两个人对彼此关系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约束形式提醒彼此保持忠诚的责任。我想这也反映了人本身的矛盾,人对人本身的意志是缺乏信心的。人自身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的天性,这种变化也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可能更好,可能更坏,可能不变。但人对人的感情,有些情况是不变的,关系和感情不是一回事。而在追求爱情和追求忠贞之间(当然首先要确认那是真的爱情,而不是其他。这一点就很难了。),任何一种极端都会“不人性”。在我们人生的无数选择中,其实每一次选择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智,而心智的枝蔓繁多,我们不仅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粗壮某些意识,更要拓宽视野和认识,更好地理解世界。 皮埃尔遇到共济会会员,受到指引,随之加入共济会。我想托老花不少功夫描写共济会入会仪式,多半是拿来讽刺的。皮埃尔尽管没能像想象中那样做个像样的共济会会员,但还是尝试着进行了农奴改革。托老寥寥几笔就粉碎了这个天真善良的年轻人的白日梦——尽管皮埃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改革没有起到作用。但皮埃尔自身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以前的迷茫相比,至少现在相信上帝的指引,想要通过努力帮助他人获得自身的幸福。皮埃尔随之拜访了安德烈公爵,离别期间各自发生的变化,让两位好友多有隔阂,主要集中在彼此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安德烈经历战争创伤,妻子离世,十分悲观,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为荣誉而活(什么是荣誉?荣誉就是爱别人,就是愿意为他们做点什么,愿意得到他们的称赞)。我以前就这样为别人而生活,结果不是几乎而是完全毁了自己的生活。直到我只为自己生活,我心里才觉得平静。 ”安德烈对妻子离世,仍然怀着十分悲恸的心情。“不,我只是说,使我相信来世的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你同一个人在生活中携手前进,突然那人不知去向,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却停留在深渊边上,往那里张望。我就这样张望过……”(但我也怀疑,安德烈此处表达的可能是战争阴影……) 安德烈果然从对荣誉的追求中退出,转而爱身边的人。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安德烈的失落,而皮埃尔: “既然有上帝,有来世,也就有真理,有美德;而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追求这些东西。我们要生活,要爱人,要信仰。”尽管我感到无法理解,但皮埃尔的虔诚和积极态度还是给了安德烈正面的影响。 “自从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来,他这是第一次看到他躺在战场上看到过的高邈永恒的天空。于是长期沉睡在他心里的美好感情突然苏醒了。当安德烈公爵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里时,这种感情消失了,但他知道,尽管这种感情他不会加以发扬,却已在他心里扎了根。同皮埃尔见面是安德烈公爵生活中的新纪元,从那时起他表面上虽然维持老样子,内心却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我觉得这一部分写的很精彩,并不只是指两个人所争论的具体内容(尽管争论的内容本身就十分难得,引人思考),也在于托老对两位真诚有理想的朋友会面的描写,也相当精妙。安德烈的悲观与不屑,皮埃尔的真诚,相互碰撞最终使得这份友情不至消失,甚至于升华。而这一部分的争论,也算是对皮埃尔和安德烈之前生活的一次总结,新的篇章就要展开了。 一向在彼得堡、莫斯科社交界不被喜欢的皮埃尔,却在一向严苛高傲的保尔康斯基公爵家大受欢迎,不能说不是对安娜舍勒所谓“精英人物”的莫大讽刺。 尼古拉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尼古拉重返军营,与杰尼索夫的友谊更加深厚。其所在军团驻扎在一处荒芜小镇,因春季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军需物资补充不及时,军团粮草紧缺严重。杰尼索夫作为长官,不忍将士忍饥挨饿,截住送往步兵的粮草,发现军需官竟然是当年偷了自己钱的吉梁宁,出手伤人。军法处要给杰尼索夫处罚,杰尼索夫因受伤而趁机到医院暂避。尼古拉到医院探望,一路所见的凄惨景象令人不寒而栗,士兵病房里向他射来的责备又羡慕的目光(为什么你可以这样健康?),尤其在卫生状况极差的病房里又见到申格拉本战役中英雄一样的炮兵连长土申(已失去一只手臂),不满军法处置的杰尼索夫原本昂扬的精神状态如今也被这毫无道理的“军法”压迫得神经质,这一切都给尼古拉很大的冲击,看到战争巨大的阴暗面。 而之后尼古拉带着军法处的信寻找上层求助时,看到拿破仑和亚历山大闹剧一样的仪式,一位器重尼古拉的将军尽管亲自向皇上求情,似乎也没有为杰尼索夫争得正义(我不认为是宽恕),眼前的奢华轻佻,战争的腥风血雨,士兵病房的惨不忍睹,杰尼索夫无法得到伸张的正义,这一切让尼古拉即使没能明白什么,也至少产生了巨大的困惑:战争为了什么?尽管尼古拉喝多了酒,仍阵阵有词维护皇帝无上的权威,其实是因为动摇了。 而保里斯则是个典型的“聪明人”。 第二卷第三部: 与皮埃尔见面后,安德烈公爵蛰居乡间两年,实行农奴改革,卓有成效。因公事拜访梁赞庄园首席贵族罗斯托夫伯爵而与娜塔莎相遇。 “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春天的喜悦和万象更新的感觉。他一生中所有难忘的时刻顿时浮上脑海。又是奥斯特里茨战场上高邈的天空,又是妻子死后哀怨的脸色,又是渡船上的皮埃尔,又是陶醉在夜色中的姑娘,又是美好的夜晚,又是一轮明月,这一切都突然出现在他眼前。” 安德烈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随后在一次舞会上再次遇到可爱的娜塔莎,尽管只有16岁,还是个相当单薄的女孩,安德烈却陷入爱河。这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安德烈这样的人会喜欢娜塔莎这样的女孩。但不管怎样,他们相爱了。老保尔康斯基对儿子续弦十分不满,要求其必须一年以后再结婚。安德烈不得不向罗斯托夫家提出一年的婚期,并给予娜塔莎充分的自由。 安德烈因成功实行农奴改革,又是老保尔康斯基公爵的儿子,因此在当时俄国两面受宠:权倾一时改革家斯佩兰斯基和保守派。托老借安德烈之口对斯佩兰斯基做了一番有褒有贬的评论,对斯佩兰斯基的自大和不切实际多有讽刺,与斯佩兰斯基关于贵族特权的争论,也表明了安德烈相对保守的改革观点。 皮埃尔渐渐发现共济会会员的虚伪,仍然默默忍受着海伦的轻佻浅薄,上流社会的骄奢空虚。深深的抑郁和困惑折磨着这个有着“金子般的心”却太软弱的好人。随后皮埃尔出国云游,向其他的共济会分会学习,回国后发表一番天真的改革演说,反被批评为偏激,“还说他争论不是出于敬重美德,而是好斗成性”。灰心丧气的皮埃尔在导师的劝导之下,勉强做些无聊的事物打发度日。 第二卷第四部: 这一部主要写罗斯托夫家的事,包括尼古拉与宋尼雅的爱情,以及等待安德烈公爵期间,可爱的娜塔莎的内心斗争。这一部分,对尼古拉的描写越来越丰厚,这个贵族年轻人的形象逐渐从一个辍学从军的热血青年,逐渐经受战争的洗礼,开始接受家庭和爱情的锤炼,尽管并没有耐心替父亲重整家业。 托老描写精彩的打猎场面、在远亲家的经历部分,都十分精彩,强化了尼古拉、娜塔莎、罗斯托夫伯爵的形象,也塑造了一位善良自得的老乡绅形象。而圣诞节,尼古拉娜塔莎在大厅里谈起往事,常让我脑海里浮现神雕侠侣里的某一幕,屋外风雪交加,屋里大家谈着过去的什么人或事,仿佛有什么事要发生,就像做在一辆飞驰的车上,有强劲的背景音,每个人似乎都有些兴奋。 “他们笑眯眯、乐呵呵地回忆着一件件往事,那不是老年人不胜感激的回忆,而是青年人富有诗意的回忆,回忆那梦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往事。” 尼古拉终于开始认真面对宋尼雅的爱情,而这个胆小的姑娘偏偏在这风雪之夜胆子大了起来,也许和尼古拉的目光有关吧。对娜塔莎有许多描写,写她在等待安德烈的这段时间里的焦灼不安和兴奋,“她那颗母亲的心告诉她,娜塔莎身上有什么东西太多,她将因此而遭到不幸”。娜塔莎如果能一直这样天真快乐下去就好了,但显然,有属于她的磨练在等待着她。 第二卷第五部: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不赞同尼古拉与宋尼雅的婚事,希望儿子能找一位富家姑娘,而宋尼雅根本没有嫁妆。尼古拉为此险些与伯爵夫人决裂,伯爵一直觉得是自己生活太奢侈没有管理好家业导致家道中落,深感对不住儿子,也就默不作声了。伯爵一家人十分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家财散尽。眼看婚期将近,伯爵带着宋尼雅和娜塔莎去莫斯科,一方面拜访老保尔康斯基伯爵,一方面变卖其在莫斯科的家产为娜塔莎置办嫁妆。娜塔莎与保尔康斯基伯爵和玛利亚伯爵小姐的会面并不顺利,相互不喜欢。老伯爵身体越来越不好,脾气更是越来越差,对待家人近乎残酷。 一次歌剧上,娜塔莎偶遇海伦和阿纳托里,雍容华贵的海伦给娜塔莎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单纯的可爱傻姑娘立即被眼花缭乱的莫斯科社交圈弄得晕头转向,被英俊寡耻的阿纳托里勾引(海伦暗中相助),企图私奔。幸好宋尼雅及时发现,拆穿了骗局。而娜塔莎,这个单纯的姑娘又承受了怎样的屈辱呢?万念俱灰的娜塔莎通过皮埃尔祈求安德烈公爵的原谅。这也许就是伯爵夫人所说的娜塔莎“身上有什么东西太多,她将因此而遭到不幸”吧,不知道如何准确描述这是什么东西,或许是天真?幻想?娜塔莎的形象一直比较单薄。越来越觉得,两人之间在最初产生的激情并不那么重要,人本身更重要。 安德烈公爵必然是深受打击,强烈的自尊一定也为这样一个好人带来不少心灵的折磨。“皮埃尔看出,他这位朋友现在需要激烈地争论同他不相干的事,只是为了压制内心的痛苦。” 皮埃尔仍然过着从前一样迷茫恍惚的生活(有意思的是他把读书也当作一种自我麻痹的方式,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听闻诱拐事件后,狂怒的皮埃尔教训阿纳托里,尽管深深觉得这种厚颜寡耻的人不可理喻,仍然畏手畏脚。皮埃尔安慰娜塔莎,原来其实皮埃尔也一直对娜塔莎十分怜爱,不像安德烈的倔强和不宽容的个性,皮埃尔更温和善良,经受了许多及其伤自尊的事,对精神生活的探索更广阔,与安德烈对比,常常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里的两兄弟马提奥和尼古拉。直观觉得安德烈的人生会十分坎坷,戛然而止,悲剧英雄式的人物,而皮埃尔会走得更远。

    2016-01-07 19:46:35 1人喜欢 回应

jps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5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