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 草婴
出版年: 2007-8-1
页数: 1264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ISBN: 9787532132263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 草婴
出版年: 2007-8-1
页数: 1264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ISBN: 9787532132263
内容简介 · · · · · ·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从多方面反映了俄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完全不了解一种行为(不论这是一种罪行还是一种善行,或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的原因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的自由成分最大。如果我们看到的是罪行,我们就急于想惩罚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善行,我们就赞赏它。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无所谓善恶的行为,我们就认为它最独特、最自由。但如果我们知道无数原因中的一个,我们就会看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们就不会那么坚持惩罚罪行,不会那么赞赏善行,对貌似独特的行为也并不觉得那么自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28页 -
皮埃尔的疯狂就在于,他不像过去那样要在人们身上找到个人优点才爱他们,现在他的内心充满爱,他无缘无故地爱人们,并且总能找到值得爱的理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4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罪与罚》,《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简爱》 等。
喜欢读"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2 条 )




-
这跟钱有关 (罪恶的味道洗不掉.)
安德烈公爵几次想加入谈话,但他的话每次都像软木塞那样从水里浮起来。他实在无法跟他们一起说笑。 他们说的话没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得体,而且都很俏皮,也可能很好笑,但他们不仅说不出真正有趣的话,而且可能根本不知道。 有趣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我的字典里俏皮话从来不是有趣的代名词,更多甚至是带有贬义的下流话,略带拘束的沉默更好过吵吵闹闹的低俗笑话party。2017-08-25 13:27:38 6人喜欢
-
假使历史是研究外表现象的, 那么发现了这种简单明显的规律便够了。 我们也可以结束我们的讨论了。 但历史规律是和人类有关的。 一粒物质的微粒不能对我们说它并不感到相吸和相斥, 不能对我们说这个规律是错误的; 但是,人是历史的主题, 人坦率地说: 我是自由的,因此我不服从规律。 人的意志自由的问题, 虽然没有提出来, 它的存在在历史的每一步中却都是感觉得到的。 所有严肃地进行思考的历史家都不自觉地遇到这个问题...
2011-04-30 07:23:25 1人喜欢
假使历史是研究外表现象的, 那么发现了这种简单明显的规律便够了。 我们也可以结束我们的讨论了。 但历史规律是和人类有关的。 一粒物质的微粒不能对我们说它并不感到相吸和相斥, 不能对我们说这个规律是错误的; 但是,人是历史的主题, 人坦率地说: 我是自由的,因此我不服从规律。 人的意志自由的问题, 虽然没有提出来, 它的存在在历史的每一步中却都是感觉得到的。 所有严肃地进行思考的历史家都不自觉地遇到这个问题。 历史的一切矛盾的含混不清, 以及这种科学所走的错误道路, 都仅仅是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假使每个的意志是自由的, 即使每个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去行动, 则全部历史将是一系列没有关系的偶然事件。 假使在一千年之间, 几百万人当中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行动, 即随心所欲地行动, 则显然,这个人的一种违反规律的自由行动, 便会破坏全人类的任何规律存在的可能性。 假使有一个制约着人类行动的规律, 便不可能有自由的意志, 因为那时候人们的意志一定得服从这个规律。 在这个矛盾中存在着自由意志的问题, 这问题从最古的时代就引起了最聪明人的注意, 从最古的时代就被认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问题在于无论从什么观点--神学的,历史的,伦理的,哲学的观点出发-- 把人当作观察对象时, 我们发现了一个必然性普遍规律, 人和万物一样都服从这个规律。 但是我们自己把人看作我们所意识到东西时, 我们便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这种意识是自我认识的根源, 它是完全独立的,和理智无关的。 人类通过理智观察自己; 但它只通过意识认识自己。 不意识到自己, 任何一种观察,任何一种理智的应用都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理解,观察,做出结论, 人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是活的。 人知道他自己是活的, 只是由于人有欲望,即意识到自己的意志。 人意识到组成自己生命实质的意识, 也不能不意识到他的意志是自由的。 假使有人在观察他自己的时候, 看到他的意志总是受到同一规律的支配 (无论他是观察饮食的需要,或脑力的活动,或任何别的事情), 他便不能不把他的意志永远不变的方向看作是意志的限制。 假如它是自由的,也不可能是受限制的。 一个人觉得他的意志是受限制的, 正因为他意识到他的意志是自由的。 您说:“我是不自由的。 但是我举起了手又放下来了。 每个人都懂得, 这个不合逻辑的回答是自由的辩驳不倒的证明。 这个回答是不服从理性的意识的表现。 假使自由的意识,不是自我认识的单独的,和理性无关的来源, 它便要服从理论和实验; 但事实上,这种服从是有存在的,是不可思议的。 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向每一个人证明: 他,作为观察的对象,是服从一定的规律的, 并且服从这些法则, 他一旦认识了引力或不渗透性的规律, 他就绝不会反对这些规律。 但同样的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向他证明: 他在内心里所感觉到的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 他的每一动作都取决于他的构造,他的性格,和影响他的各种动机; 但是人决不服从这些实验和理论的结论。 根据实验和理论, 人知道了石头是向下坠的, 人无疑地相信这个,并且总是期望他所知道的规律是有效的。 同样无疑地,他知道他的意志服从规律, 但是他却不相信,并且不能相信这个。 无论实验和理论有多少次向人证明: 他在同样的条件之下,他有同样的性格, 他便要做出他以前做过的同样的事情; 然而当他在同样的条件之下,有同样的性格, 第一千次去做那永远结果相同的动作的时候, 他仍然无疑地觉得自己还像实验之前那样地相信, 他可以如他所愿地去行动。 每个人,无论是野蛮人还是圣人, 纵然试验和理论向他不可否认地证明了; 想要在同样的条件之下有两种不同的动作是不可能的, 他仍然觉得没有这个不合理的概念(而这就是自由的实质), 他便不能想到生活了。 他觉得,纵然这是不可能的,它却是有的; 因为假若没有这种自由的概念, 他便不但不能了解生活, 而且不能过片刻的生活了。 他不能够生活,是因为人的一切渴望, 对于生活的一切动机, 都只是渴望增加自由而已。 富裕--贫穷,光荣--无闻,权力--服从,强大--软弱,健康--疾病, 教养--愚昧,劳动--闲逸,饱足--饥饿,美德--罪恶, 这些都是较高或较低程度的自由。 要设想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不可能的, 除非把他看作一个被剥夺了生命的人。 假使自由的概念,在理性看来,是无意义的矛盾, 例如在同样条件之下做两种不同动作的可能性, 或者是没有原因的行动, 则这只证明意识不服从理性。 这是不可动摇的,不可辩驳的,不服从实验和理论的, 被一切思想家所承认的, 被一切人们无例外地所感觉到的自由的意识, 没有了这个意识, 则任何关于人的概念便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意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人是全能,全善,全知的上帝的创造物。 什么是罪恶?-- 罪恶的概念是从人的自由的意识中产生的。 这是神学的问题。 人的行动服从普遍的,不变的,由统计学所表现的规律。 什么是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这个概念是从自由的概念中产生的。 这是法律的问题。 人的行动是从人的先天性格, 和对人有影响的各种动机里产生。 什么是良知, 是从自由的意识中所产生的行为的善恶的概念? 这是伦理问题。 和人类一般生活有关系的个人, 似乎服从那决定一般生活的法则。 但同一的人,脱离了这种关系, 便似乎是自由的。 应该怎样去看各国人民和人类的过去的生活呢? 看作人们自由活动的产物或是不自由活动的产物呢? 这是历史的问题。 直到我们的这个自以为是,知识普及的时代, 由于最有效的愚昧工具--刊物的传播, 意志自由的问题才到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存在的地步。 在我们的时代,大部分所谓前进的人们, 即那群无知的人, 接受了那些只研究问题的一面 就去解决整个问题的自然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精神和自由意志是没有的, 因为人的生活是由肌肉运动表现的, 而肌肉运动是受神经活动约制的; 精神和自由意志是没有的, 因为我们是在不可知的时代从人猿演变来的, --他们这么说,写,印,一点也不怀疑, 这个必然性的原则, 就是他们现在那么热心地力求用生理学和比较生物学 来证明的必然性的原则, 在数千年前,不但被一切宗教,被一切思想承认过, 而且从来没有被否认过。 他们不知道,自然科学在这个问题中的任务, 只是解释这问题的一方面的一种工具。 因为,从观察的观点来看,理智和意志只是脑筋的分泌物, 并且,人,服从普遍的规律,可能是不可知的时代 从低级动物发展出来的, --这只是从新的方面说明数千年前一切宗教与哲学理论所承认的真理, 即是,在理智的观点上, 人服从必然性的法则, 但他没有使这个问题的解决获得丝毫的进展, 这问题有相反的建立在自由的意识上的另一方面。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尾声 2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1-04-30 07:23:25 -
关在棚子里的时候,彼尔已经懂得 (不使用了他的智力,而是用了他的全部存在,用了生命自身), 人是为了幸福而创造的, 幸福在他的内心中, 在满足人类简单的需要中, 一切不幸并非由于穷乏,而是由于过剩。 这时,在最近这三个星期的行进中间, 他更懂得另一新的令人安慰的真理-- 世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事。 他已经知道,没有一种境遇,人在其中可以快活和完全自由; 也没有一种境遇,他在其中完全不快活不自由。 他知道,痛苦和...
2011-05-05 14:33:28
关在棚子里的时候,彼尔已经懂得 (不使用了他的智力,而是用了他的全部存在,用了生命自身), 人是为了幸福而创造的, 幸福在他的内心中, 在满足人类简单的需要中, 一切不幸并非由于穷乏,而是由于过剩。 这时,在最近这三个星期的行进中间, 他更懂得另一新的令人安慰的真理-- 世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事。 他已经知道,没有一种境遇,人在其中可以快活和完全自由; 也没有一种境遇,他在其中完全不快活不自由。 他知道,痛苦和自由有他们的界限, 而那些界限是非常接近的。 万事如意的人,有了一点不如意, 就象这是睡在光秃的湿地上的他 (一边越来越冷,一边越来越热)一样痛苦得难过; 他过去穿上紧的舞鞋的时候, 正如他在这时用生满疮的双脚走路的时候(他的鞋袜早就破碎了) 感到一样的痛苦。 他发现,他和他太太结婚的时候(他当时觉得,出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 比起这时他们把他在夜间锁在马房里的时候来, 他并不更为自由。 在所有他自己后来唤作痛苦的事情中 (但是在当时他几乎觉不出来), 最严重的是他那双光着的磨破了的长满疥疮的脚了。 (马肉是开胃的,滋补的, 他们用来替代盐的火药的硝石味道简直是使人喜欢的; 天气不太冷,白天走路总是暖和的,而夜间有营火; 咬他的虱子暖喝了他的身体。) 开始时唯一无法忍受的事,是他那双脚。 在第二天的行进以后,彼尔在营火旁看过他的脚, 以为一定无法用他的脚走下去了; 但是,人人站起来的时候,他竟瘸着走下去, 在他缓过来以后,就不觉痛地走起来, 虽然夜间他的脚看起来比先前更可怕了。 但是他不去看他的脚,却去想别的事情。 直到这时彼尔不认识人类生命的全部力量, 以及他所具有的把他的注意力由一件事转向另一件事的储备力, 着一种力量就好像汽锅的安全气门, 在压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那个汽门就让过多的水蒸气喷出去了。 他不曾看见也不曾听见他们怎样枪毙那些落后的俘虏, 虽然有一百以上的人照那样消灭了。 他不去象那日渐衰弱的,显然不久就得分担那种命运的加拉塔耶夫。 彼尔更少想到他自己。 他的处境越困难,他的前途越可怕, 他心中生出的快乐的令人安慰的思想,回忆和想象, 就越与他所陷入的境遇无关。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1-05-05 14:33:28
-
“但每次征服都有征服者;每次国家发生革命都有伟大人物。”历史这样说。人的智慧回答说:不错,每当出现征服者的时候就有战争,但这并不证明,征服者就是战争的原因,也不证明从一个人的个人行为中可以找到战争规律。我每次看表,时针指到“十”,我就听见附近教堂钟声当当,但我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每当指针指到“十”,教堂响起钟声,时针的位置就是打钟的原因。 每次我看见火车头开动,就听见汽笛声,看见阀门打开,车轮转...
2022-05-11 13:23:13
“但每次征服都有征服者;每次国家发生革命都有伟大人物。”历史这样说。人的智慧回答说:不错,每当出现征服者的时候就有战争,但这并不证明,征服者就是战争的原因,也不证明从一个人的个人行为中可以找到战争规律。我每次看表,时针指到“十”,我就听见附近教堂钟声当当,但我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每当指针指到“十”,教堂响起钟声,时针的位置就是打钟的原因。 每次我看见火车头开动,就听见汽笛声,看见阀门打开,车轮转动;但我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汽笛鸣响和车轮转动是火车头开动的原因。 农民说,暮春刮寒风,是因为栎树抽芽。的确,每年栎树抽芽的时候,总要刮寒冷的春风。虽然,我不知道栎树抽芽时刮寒风的原因,但我不能同意农民认定栎树抽芽是刮寒风的原因的说法,因为风力不受抽芽的影响。我只看见生活现象中某些条件的偶合,并且知道,不论怎样长久仔细观察表的指针、机车阀门和车轮以及栎树的抽芽,我都不能知道出现钟声、机车开动和刮春风的原因。为了这个缘故,我应该彻底改变我的观点,研究蒸汽运动、钟鸣和刮风的规律。对历史也应该这样做。这方面的尝试已经有人做过了。 要研究历史规律,我们应该完全改变观察的对象,抛开帝王将相,而着眼研究支配群众的同类无穷小的因素。没有人说得出,这样研究历史规律,人们能取得多大成就;但显而易见,只有用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发现历史规律,而人的智慧在这方面所做的,还不及史学家描述帝王将相事迹和评论他们行为的百万分之一呢。 引自第850页 回应 2022-05-11 13:23:13
论坛 · · · · · ·
怎么理解对安德烈的妻子,丽莎死去时候的描述? | 来自撄宁 | 2022-02-08 22:34:36 | |
都是怎么读下去的,光名字啥的,看了半天,实在有... | 来自W | 8 回应 | 2022-02-04 00:51:06 |
为什么罗斯托夫家都认为安德烈是个使人害怕的陌生... | 来自改昵称 | 1 回应 | 2022-01-20 14:03:30 |
玛利亚公爵小姐的女伴法国女郎布里安小姐后来去哪... | 来自安德烈的衣鱼 | 3 回应 | 2022-01-18 10:59:32 |
如何看待娜塔莎?安德烈的父亲要求结婚延后一年是... | 来自谁 | 2021-02-15 15:18:2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9 )
-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2001)9.2分 14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8.7分 9008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9.4分 15467人读过
-
每满100-50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9.3分 22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东方快车)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诺贝尔文学奖遗漏了他们吗? (RMR)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熊想躺平 2014-02-26 03:22:26
托老写人妻出轨军官劈腿举世无双,大概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小时候看的时候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波罗季诺地形图上,重点全错!)
12 有用 尘鸿 2016-12-11 03:56:08
简直不能更爱安德烈公爵。自由和必然就如此这般无尽纠缠,生活在河床里艰难地流淌。
200 有用 Adiósardour 2011-02-24 22:03:48
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个“不系统”的“乡下佬”。人们告诉他,只有抽象的思维才能完整地把握世界,因为如果不进行抽象,那么世界永远是一场乱七八糟的混乱,剔除了非本质现象,才能抓住规律认识世界。托尔斯泰不信,这个“乡下佬”完全相反地放开大脑的全部束缚,尽可能地调动全心身的感受器官去感悟四面八方扑来的信息。把平面的百川纳海变成立体的吐纳景况,相当壮观,这当然会被抽象理性所怪异。不过一位更有影响的英国人柏林说,托... 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个“不系统”的“乡下佬”。人们告诉他,只有抽象的思维才能完整地把握世界,因为如果不进行抽象,那么世界永远是一场乱七八糟的混乱,剔除了非本质现象,才能抓住规律认识世界。托尔斯泰不信,这个“乡下佬”完全相反地放开大脑的全部束缚,尽可能地调动全心身的感受器官去感悟四面八方扑来的信息。把平面的百川纳海变成立体的吐纳景况,相当壮观,这当然会被抽象理性所怪异。不过一位更有影响的英国人柏林说,托尔斯泰的观点看上去十分幼稚,但是他的力量却是惊人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一整套理论摧毁。这话是可以理解的,托尔斯泰的力量就来自于他始终把"全面"巨细无遗,大小不分的全面当做自己的主题,而“精致的理性”无异是把割裂全面或者说是分类归纳,减损全面(抽象)简化全面(判断推理)作为获得结论的先决条件最基本手段。 (展开)
14 有用 呼唤毅力 2011-06-01 04:45:14
娘的我终于看完了!!!!!
20 有用 Jonko 2016-02-15 13:03:17
“在那个时代,人们也是那样恋爱,那样嫉妒,那样探索真理,那样行善,那样耽于情欲……”
0 有用 要天天开心 2022-07-06 03:12:14
补
0 有用 笙 2022-07-06 01:02:31
心目中最伟大的书
0 有用 女仔叫我来巡山 2022-07-05 23:22:50
这部小说当然有它的不足:比如在描写战争部署上过细,比较冗长,似乎在历史纪实与小说虚构上没有做到更好的平衡(尽管作者也否认它是一部历史纪实),再如整部书的评论过多,有些只是反复强调一个论点,有重复之嫌。但是这不能否认它的杰出:小说磅礴浩大,又不失细腻真挚。平缓叙事中时有奇峰突起,多线头描写中又能巧妙连接。人物命运发展到惊险处,往往收笔另写它事。视角来回切换,达到了后世批评家所谓“陌生化”的叙事效果。... 这部小说当然有它的不足:比如在描写战争部署上过细,比较冗长,似乎在历史纪实与小说虚构上没有做到更好的平衡(尽管作者也否认它是一部历史纪实),再如整部书的评论过多,有些只是反复强调一个论点,有重复之嫌。但是这不能否认它的杰出:小说磅礴浩大,又不失细腻真挚。平缓叙事中时有奇峰突起,多线头描写中又能巧妙连接。人物命运发展到惊险处,往往收笔另写它事。视角来回切换,达到了后世批评家所谓“陌生化”的叙事效果。 除此之外,小说更是能留下感动与感叹,让你觉得,有一些人,也许高傲悲观像“愤青”,优柔天真似“白痴”,在寻找前方道路有过迷茫与痛苦,也受到了战争与命运无情的嘲笑与摧残,但在他们的人性中却始终能闪耀其高贵的光芒。 (展开)
0 有用 windinuniverse 2022-07-03 17:53:13
真好看
0 有用 时光 2022-07-01 02:29:34
这不是一本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小说,甚至会有点枯燥,有些内容会晦涩难懂。书中不仅有对战争的描写,有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而且穿插有很多托翁对战争的分析以及对某些事件的观点。书中部分章节,托翁用大篇幅的分析论证,我觉得自己功底还是不够,无法完全领悟。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值得静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品读,读完后会受益匪浅的,对战争、和平、信仰、爱情、生活等方面,都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