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同学对《学习究竟是什么》的笔记(4)
-
刻意练习 P8 为什么你需要一个教练?
我们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的一个概念—— 一万小时,一定很熟悉,也非常认同吧。
“一万小时”理论被称为从平庸到顶尖高手的刻意练习之路。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假如每天对某个技能投入3小时进行练习,完成一万小时需要10年的时间。10年还只是一个基准线,比如,对音乐家来说,需要训练15——25年才能达到世界水平。
“一万小时”的理论强调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但同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保证训练时间固然重要,正确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它是在同样训练时间内能产出高水平产出的保障。
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你需要一位掌握这个领域的先进知识的最好教练,TA就是有有助于你提高能力的外部环境,你要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而且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训练时间。
其实不同领域的不同训练方法也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哪怕我们并不是真的想成为世界冠军,也可以借鉴一些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来完善自我。
比如,万维刚老师说他从来没有争夺诺贝尔文学奖的愿望,但他也可以在业务时间使用科学的练习手段来提高一点自己的写作水平。
-
好书去哪儿找?3个进阶方法帮你选出好书
如果你对读新书感兴趣,教你3个从简单到高级,找到好书的技能。 1.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推荐,亚马逊的推荐算法不错,它能从你以往的购买记录里发现你的兴趣,经常去闲逛这个网站,就像逛一个实体书店一样。 2.比较专业的方式是跟踪主流媒体书评。《纽约书评》有可能是美国最值得读的报刊,上面有心书的书评,有高手的综述文章,还有各种新书广告,类似的书评栏目还有《纽约客》《经济学人》等。 3.最高级的办法是跟踪作者,你应该对现在活着的、特别有想法、特别能写的人都有谁,心里有个数。
什么纳西姆·塔勒布、戴维·布鲁克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蒂姆·哈福德、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泰勒·科文……这些人刚出了什么书,甚至正在写什么书,你读多了就会注意到。 选书好像看足球一样,初等球迷看朋友圈发的射门集锦,一般球迷看世界杯和欧冠这样的大场面,资深球迷则跟踪所有重要球员的动态。
-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先安利一个工具
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管理知识,在用到的时候随时调取,需要借助工具管理,也需要一套管理思维和技巧。 1.工具可以用Everntot,他可以在云端保存,跨平台编辑,共享和提取,还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脑同步,把语音,图片,视频都记录在里面,就解放了你的大脑,不用时刻惦记着; 2.Everntot有比Word更友好的编辑页面,可以直接编辑文章,排版,导出文件格式,或者直接开放编辑权限给对方,共同编辑; 3.这个软件还有个功能是有词汇匹配的算法,自动发现一条笔记的“相关内容”,帮你收集信息,找到同类信息,产生相关的关联,便于你创作文章,相当于给聚合找资料了。 Everntot把传统收集材料管理材料,比如,通过复印或是剪报搜集资料的方式放到线上,更有效率,也更便捷。
-
如何写读书笔记?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史航老师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他说,书籍和很多知识构成了一个世界,但是笔记带给我的记忆才构成了我。 如何记读书笔记?学会这4个技能让你每次读书都赚到。 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一本书的脉络相当于一个森林,你只有看到了这片森林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这是把一本书从厚变薄,抓住书的本质的方法,抛开书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像画地图一样,就是找书逻辑脉络的方法。 2.带着书中的所有亮点:脉络之外的小故事,如果有能让你眼前一亮小故事,记下来,就是找“亮点”的过程。 3.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要在书中写下自己对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可以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或是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或者是产生的灵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就是史航老师所说的,“构成了你”,这也是看这本书的终极意义。 4.发现这本苏荷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这是一种串联式读书法,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思想和思想之间可以追溯到本源,只是看表达的角度有何不同,这些也是你以后写文章最有力的论证证据。 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掌握写读书笔记的技能,能让我们在读书时获得心得、灵感和联系,真正让书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