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ko对《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的笔记(13)
-
推荐序
英国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Kevin Dutton)发现,人格中有喜欢控制他人的品质的人,其职业有一定的倾向,其中控制性最多的人群前三名是CEO、律师和媒体从业者;而控制性最少的人群前三名是物业管理员、护士和心理医生。 引自 推荐序 *挺讽刺的
-
伪善型 / 6
真正和善之人与伪善型人的区别就在于,当你挑战后者的权威或领域时,后者会立刻“变脸”。伪善型人在遭到拒绝后会阴阳怪气,即在言语上冷嘲热讽、咄咄逼人,甚至充满恶意。他们会跟你赌气,不理睬你,不给你打电话,不再通知你重要的事情,故意封锁信息。你本以为自己结识了一个热情友好的朋友,可瞧瞧对方现在又是怎样一副嘴脸呢?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比其他强势者更能容忍负面评论或指责。 引自 伪善型 / 6 -
“学霸”型 / 12
这类强势者不论男女,都可能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对于那些不具备相同学识的人,他们会隐晦地表现出轻蔑的态度。在谈到一些很少有人了解的高深话题时,他们会对你的无知感到惊讶。他们总是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来表达各种观点。他们会提及一些姓名、日期、地点,但又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尽管你很渴望从他们那里学到点什么,但他们会任由你堕入迷雾之中。他们的语气和说话方式会给人一种学识渊博的印象。于是你会觉得他们特别聪明,以至于都不敢向他们提问了。要是你真的向他们提问,而他们不知如何回答,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惊讶、不悦,或者找理由塘塞过去。若他们正好了解问题的答案(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懂装懂),他们便会扬扬自得地垄断话语权,以卖弄自己的一套理论。 “学霸”型人与真正有修养、有学识的人的主要区别是:后者绝不会令你觉得自己愚蠢或没文化。至于前者,他们会反复强调那些能够增强其权威感的因素(如他们的年龄、经验、文凭、世俗观念下其从事的高级职业等),并希望利用他人的无知来施加影响不过,假如他们谈论的是一个你了如指掌的话题,那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说错或说谎的地方。相反,如果你对该话题一无所知,那你自然无法看出他们的破绽。 引自 “学霸”型 / 12 -
专制型 / 16
强势的人需要公众对他们有好印象,这为他们在观点和态度上产生的变化提供了一种解释。有时候,只有他们的家人才能察觉这些变化。除非与这些人有过亲密接触,否则连心理医生、律师、警察、法官等专业人士都会被误导。我有一位患者,她的丈夫性格强势,可她未能向她的朋友们诉说自己遭受的不合理对待,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她。大家总是用羡慕的语气对她说:“你丈夫人也太好了吧!那么体贴,那么会社交,对谁都笑脸相迎。你能找到这样的伴侣,真是幸运”在这种情况下,她怎么能告诉她们他在家里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呢?由此可见,强势的人很擅长利用自己阳光、积极的一面去迷惑公众。对他们而言,这种伪装简直易如反掌。 强势的人能够模仿自己并未体验到的情绪状态。根据相处的人、所处的时刻以及需要掌控的场合,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表现出喜悦、热情、同情、悲伤等情绪,甚至能够流下真的眼泪。不过,一到公众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就会立刻恢复面无表情的状态。他们摘掉面具的速度之快,常常令有机会目睹这一幕的人感到不安。 引自 专制型 / 16 -
强势者的“DNA” / 37
强势者之所以爱干涉、影响人,是因为他们没办法不这么做。这是他们的一种防御机制,他们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开启它。与某些人想象的相反,他们并不自信。因为一个“自信果敢”的人能在不贬损他人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可能要承担的风险,明确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需要、请求、感受或拒绝。 总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建立自我价值感,并且不怎么尊重他人。换句话说,他们不会考虑亲属或陌生人的权利、需求和愿望。他们真正在意的只有他们自己。通过习惯性地插入别人的对话,并成为讨论的主导者,他们自以为比所有人都更有吸引力。无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他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不管之前与别人达成了怎样的协议,他们都可能在最后一刻改变计划。尽管他们承诺会提供帮助,但往往不付诸行动。不止这些,他们还会以或委婉或直白的方式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引自 强势者的“DNA” / 37 -
小心圈套
在一开始提出请求时,强势者会向你描述一个你自然而然就会接受的情境。然而到了最后一刻,对方会突然改口,表示起初说好的某些条件不能兑现了。可你已经答应了对方,不好意思反悔,于是只好接受这个新的情境。假如强势者一开始向你描述的就是最终版本,那你是断然不会接受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依从诱导策略”。他们经常滥用这一策略。 引自 强势者的“DNA” / 37 -
破译强势者的行为暗语 / 49
强势者惯于采取所谓的“敷衍式倾听”。也就是说当你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会看向别处或做其他事情。这种信息接收形式是带有挑衅意味的,它会令说话者感到尴尬、不自在,进而不想再说下去,或令说话者觉得受到了干扰,以至于变得结结巴巴。此外,这种心不在焉的倾听态度常常会令说话者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 我们每个人偶尔也会不自觉地采取敷衍式倾听,但强势者不同,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优先选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策略。他们想让你觉得你说的话无关紧要,甚至你这个人根本不重要。 说话者使用的语调承载着加密的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自同一种文化的倾听者完美破译。因此,语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方式。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强势者面前称自己不了解某件事,那对方可能会惊叫道:“啊?你竟然不知道”通过升高音调,并着重加强“啊”或“道”字,他们意在表现出惊讶的情绪,进而使你觉得自己很蠢。 引自 破译强势者的行为暗语 / 49 -
第三章 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 55
令他人产生负罪感是强势者常用的一种手段。他们会把一项责任转嫁到对方身上,指望对方感到愧疚。在这种感受的驱使下,受其影响的人会做出一些对其有利的态度和行为。频繁使用该手段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有时候,强势者甚至会为一些想象出来的错误而指责你。 为了使你感到内疚,强势者经常会生闷气,而且每次都持续很久。于是,你会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不可原谅的事,以至于对方都不再搭理你了。 为了得到你的帮助,但又不让这件事看起来像一种请求或要求,强势者或许会这样对你说:“我可真倒霉,车又出故障了。上个礼拜是汽车蓄电池的问题,不过幸好有我的邻居主动提出帮我修。他可真是个慷慨、热心的人。说到底,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也是很正常的事。…”假如你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愧疚心理的人,那恐怕不等对方开口,你就会主动提出帮忙,也不管这么做是否会打乱你原来的计划。因为只有这样,你才算得上是一个“慷慨”“热心”的人,就像那位邻居一样。你认为,至少在此刻,你获得了对方的认可。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强势者对那位邻居的看法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强势者对大事小情都满腹牢骚,但在抱怨的同时不一定会明言自己需要帮助。他们知道如何引导他人对自己产生同情,进而使自己得到照顾。为了让人相信他们无意强迫他人为自己做这些,他们会收回自己刚才说过的话。举个例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因为无法忍受孤独,向打算外出的女儿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可就在女儿准备放弃外出时,这位母亲又佯装弥补道:“不用在意我,出去玩吧。你有你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说这些已经太迟了。无论最后出不出门,她的女儿总会感到内疚。 为了在发生问题时规避所有的责任,强势者会本能地把问题归咎于你。但更多时候,明明是他们先挑起的事端,是他们先不尊重人,先说了刻薄难听的话,先用讽刺或挖苦的言语来激怒你。你的反应只是这一系列挑衅行为的结果。然而强势者却想让你相信:你的反应才是争执的根源。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顺理成章地指责你暴躁易怒。他们会拐弯抹角地刺激你,让周围的人都看不出他们的意图。和他们的挑衅一比,你的反应更明显、更直观,往往更不容易得到理解。 引自 第三章 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 55 -
“双重束缚”
强势者可以通过制造一种叫作“双重束缚”(doublebid)的情境来使他人产生负罪感。他们会同时发出两个相互抵触的指令,使他人在服从一个指令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违反另一个指令。“双重束缚”策略并不是强势者的专利,我们偶尔也会无意识地将身边的人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不同的是,强势者往往会滥用这一话术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妻子一边鼓励她的丈夫要有事业心,要努力获得高收入,一边又抱怨他陪自己的时间不够多,因为他工作太忙了。这对丈夫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到底该服从哪一个指令呢?无论他做何种选择,他的妻子都不会满意。这个丈夫能做的,是试图划定“过度”和“不足”之间的界线,但这也是枉然。因为在强势者看来,你怎么做都是错的! 强势者可谓自相矛盾界的翘楚,而“双重束缚”是他们频繁使用的诸多悖论式操作之一。他们的目的是迫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为化解“双重束缚”带来的困境,你可以询问对方,明确在他发出的两条相互矛盾的指令中,他更看重哪一条。这样一来,你便向对方表明你没有中圈套,而且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指挥你。请记住,理性是你的主要防御工具! 我们在某些时刻都多多少少会产生内疚感,但如果你很容易无缘无故有这种感受,那强势者就会抓住这个弱点肆无忌惮地利用你。为了使自己不再因为愧疚感泛滥而成为受害者,你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你有没有故意伤害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再感到内疚了。你无法对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负责,不是吗? 引自 第三章 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 55 -
把自己的缺点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责备他人的时候,强势者会感觉自己与对方截然不同。然而,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们批评的大多数缺点,其实他们自己身上也有。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为“投射行为”。比如,他们会指责你“咄咄逼人”,但实际上他们经常用讽刺、训斥的话语或非语言行为来攻击你。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住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投射行为的。假如一名女性对你说“你留不住男人”,而她自己离过几次婚,并且有过多次糟糕的感情经历,那她有什么资格对你说这种话呢? 请记住,强势者的任何批评都不值得你去深思。如果你的作风、习惯真的影响了周围人,那你可以听一听那些真心为你好的人的建议。你要学会接受合理、真诚、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批评,并留意这些批评来自哪些人。 引自 第六章 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 89
Akiko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670条 )
- 柏拉图对话集
- 1
- 红书
- 10
- 供词与放逐
- 4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 4
-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 5
- 苦论
- 11
- 后资本主义时代
- 1
-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 5
- 金阁寺
- 23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5
- 论生命之短暂
- 7
- 西方哲学史(第9版)
- 57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 5
- 看不见的城市
- 3
- 窄门
- 2
- 人格阴影
- 3
- 伦理学是什么
- 15
- 自体心理学导论
- 10
- 边界感与分寸感
- 4
- 煤气灯操纵
- 7
- 理想国
- 5
- 醒醒吧,老好人!
- 19
- 平安日本
- 4
-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 1
- 非暴力沟通
- 4
- 江户开幕
- 1
- 不原谅也没关系
- 30
-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
- 5
- 被讨厌的勇气
- 2
- 情绪价值
- 20
- 为什么爱会伤人
- 21
- 沉思录
- 4
- 煤气灯效应
- 15
- 无处不在的人格
- 5
- 德米安
- 5
- 身份的焦虑
- 2
- 惶然录
- 19
- 荒原狼
- 12
- 精英的兴衰
- 3
- 杀死一座城市
- 3
- 微小的总和
- 2
- 华族
- 1
- 日本之镜
- 7
- 孤独是迷人的
- 3
- 单身女性的时代
- 5
- 东大女子
- 2
-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 1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 5
- 坎尼的幽灵
- 1
- 不识字的人
- 3
- 鲁拜集
- 5
- 生而为王(全13册)
- 1
- 一个人的世界在书架上
- 1
- 出身
- 1
- 回归家庭?
- 6
- 私立小学闯关记
- 1
- 日本的世界观
- 2
- 厌女
- 9
- 伊斯坦布尔
- 1
- 夹缝生存
- 11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
- 1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 2
- 企鹅经典:小黑书 第二辑
- 4
- 主妇、舞者与牧师
- 2
-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八卷)
- 1
-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 2
- 江户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六卷)
- 2
-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 2
- 企鹅经典:小黑书 第一辑
- 11
- 希腊人的故事
- 1
- 他怎么总找我麻烦
- 9
- 第二性Ⅰ
- 1
-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 2
- 一个人的朝圣
- 2
- 正面管教
- 3
- 现代欧洲史01
- 3
- 昨日之旅
- 7
- 经典作家十五讲
- 1
- 追风筝的人
- 4
- 猎人笔记
- 1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 3
-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 2
- 舞女
- 1
- 墙
- 3
- 我所理解的生活
- 4
- 捕捉儿童敏感期
- 1
- 只有医生知道!2
- 1
-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
- 2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6
- 情人
- 1
- 玩笑
- 3
- 心理学与生活
- 1
- 好笑的爱
- 6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10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 1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4
- 枯枝败叶
- 2
- 灿烂千阳
- 5
- 目送
- 2
- 白银时代
- 6
- 黄金时代
- 8
- 多田便利屋
- 4
- 小王子
- 2
- 沉默的大多数
- 17
- 文化品格
- 1
- 来了日本你才知道
- 5
- 电影疗伤心理学
- 2
- 人类动物园
- 3
- 图解心理学
- 6
-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 1
- 河童旅行素描本
- 6
- 喂喂下北泽
- 10
- 无情·厄运
- 1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14
- 跳出日语陷阱36计
- 12
- 我把欧洲塞进背包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