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对《走出唯一真理观》的笔记(1)

走出唯一真理观
  • 书名: 走出唯一真理观
  • 作者: 陈嘉映
  • 页数: 428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5
  • 摘录

    > 海德格尔就是这样看的,他说,技术是这个时代的存在天命,技术发展,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技术仍将征服世界。

    > 我认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大特点是平民化。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还体现在——这一点谈得比较少——平民的生活理念成为基本理念。

    > 在《世界图像的时代》里,海德格尔总结了现代社会的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特征是:一、科学的兴起;二、技术的统治;三、艺术被归结为体验;四、用文化来理解人类生活;五、去神圣化。

    > 您在《价值的理由》中谈到“虚假观念”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事事都要显得合乎或明或暗的意义才是当代生活的重大疾病。我们倾向于把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动机欲望上升为观念。”这是您所观察到的当代生活的一个重大病症

    > 伊利亚特时期是冷兵器时代,人们需要肉身和肉身之间遭遇、碰撞时的勇敢,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你面对的也许不是一个肉身或者具象化的对象,而是无形的、庞大的抽象制度,这时候,想要改变的人,他们其实同样甚至更加急迫地需要古希腊意义上的勇敢的德行。

    > 基督教的平等建立在另一极上,上帝绝对高高在上,在这绝对的高度面前,众生都是平的。现代的平等观念里这个信仰维度被抽掉了。对于the many,抽掉了信仰,就只剩下过好日子了。

    > 你不可能享受这么多现代人的自由,同时又享受古人的ethos。我在这种事上总这么想的:单去谈当代生活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没有太大意义,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我只是想,用我朋友周展的一句话来说,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最好朝相反的方向深深地看一眼。

    > 而我觉得一个良好的生活,或者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会让人在郑重其事地使用退出权时,代价不是那么大。

    > 归结为一点,用厚实的生存托起反思。

    > 实际上,我们无法只靠调整一下心情就变得幸福。人们实际上也并不满足于这样只守着自己,我们要跟身外的什么东西连到一起,连不到具体的东西上,就连到很遥远很普遍的东西上,国族主义,或者更加普遍的,共产主义、普世道德等等,把自己连到一个大的观念那里,我们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了。这种感觉是虚幻的。

    > 我一向以为,现代政府不要枉费心力去统一思想,当务之急是去琢磨怎么让不同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处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之中。

    > 伯纳德·威廉斯认为,这种无所不在的反思会威胁和摧毁很多东西,因为它会把原本厚实的东西变得薄瘠。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找到一些办法,避免陷入过度反思,这是当代生活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同情弱者是种正当的感情,不是说它是唯一优先的感情,不意味着只要是弱势一方感到不公就该判定事情不公,更不意味着感到受了侮辱或事实上受到了侮辱就可以大开杀戒。

    > 今天的人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原因非常多,我想这跟人人都面对漫无边界的整个世界有关。一个人直接面对太大的世界会带来一种无力感。

    >历史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终极的目标,历史会沿着意想不到的道路去发展。历史的远景我们看不清楚。

    > 我们读历史,因为历史拓宽了我们看待现实的视野。我们读千年的历史,并不是为了看清历史的总体走向。在人类的整体发展中给自己找个位置,这只能是幻觉。历史教给我们更具体而微的东西,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

    2022-11-03 15:57:1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