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当时的杜勒斯国务卿想让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以便把台湾和大陆彻底分开,在中间画一条线。蒋介石不愿意这么做。我们也建议他不要撤出金门、马祖。我们是通过打炮建议他不要撤出的——我们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节假日也不打炮。这样他们懂了我们的意思,没有撤走。不需要别的手段或信号,就用打炮这个办法他们就明白。引自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
继续革命的动力源自他的一条理论:思想道德的力量能战胜物质困难。引自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这期间,中国的国内结构发生了两次大的变革:先是经济变革,即这10年伊始时的“大跃进”;后为社会秩序变革,即6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大革命”。引自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
-
进攻型的威慑观念用的是先发制人的战略,目的不在于从军事上击败对方,而是给对方以心理上的打击,让对方就此住手。引自 第八章 走向和解毛泽东现在为对他的个人崇拜深感遗憾。他说,要人们克服3000年的崇拜帝王的传统习惯是困难的。所谓的“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其他的称号一概辞去。引自 第八章 走向和解
-
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一贯把好客、礼节以及精心培养的个人关系作为治国手段。这样的外交风格非常适合用于对付中国历史上的外患,以保护非游牧民族的农耕文化。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
周恩来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他能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能凭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历史上,中华帝国的外交手段就是设法让对方主动提出中方喜欢的建议,然后中方予以认可,好像是给了对方一种个人的恩惠。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1971年美国还不承认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现在回想起来简直难以置信。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那天晚上其实无法写完公报,因为在谁邀请谁的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双方都想让对方显得更主动。后来达成了折中办法。草案需要毛主席批准,而毛主席已经睡了。最后他批准的措辞是这样的: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向其发出邀请”,而尼克松总统“欣然”接受。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
这次会面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毛泽东的风趣和他话中有话的谈吐风格。多数政治领袖谈自己的想法时,都是逐条陈述的,他则像苏格拉底一样用问答法,先问个问题,或发表一个意见,然后请对方评论。接下来他再讲一条意见。对方会从这些尖锐的辞令和一个个问题中发现他思路的走向,但他很少会把话挑明。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2021-11-25 21:48:02
1人喜欢
回应
-
外交官赴重大会议时,往往是带着已经大致完稿的会议公报去的。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毛泽东的一生都认为和平是斗出来的,和平本身不是目的。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有一个传统的战术,就是先摆出自己的最高姿态,然后逐渐让步,退到能实际争取得到的地步。急于要保住自己在国内地位的谈判代表颇好此道。然而,一开始先提出过高的要求,貌似“强硬”,但由于随后就放弃了开头的这一着儿,这样做就相当于一点点地软下来。对方则可能会得寸进尺,看看能把案文改动到什么程度。于是,谈判进程就变成了一场毅力的较量。
较好的办法不是重程序、轻内容,而是在一开始就提出比较接近于自己认为最可持续的建议。所谓“可持续”,抽象地说,就是若维持下去,对双方都有利。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
中美修好的好处并不是永恒的友谊或互相融洽的价值观,而是重新达成全球的力量平衡。引自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
我的秘密访华重建中美关系,尼克松的访华则开启两国的战略合作历程。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自有历史记载国际事务以来,联盟关系就一直存在。结盟的原因各有不同:汇集各联盟国的实力;规定互助的义务;提供一种超出眼前战术考虑的威慑力量。中美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两国作为伙伴冀望协调行动,但又不愿把它作为正式义务。
这种情况是中国对国际关系认知禀性的必然结果。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
-
毛泽东:这一回我对柯西金做了让步。我说,我原来说斗争要进行一万年。既然他亲自来见我,我可以减个一千年(笑)。你看我多大方,一让就让了一千年。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换言之,只要不妨害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各方都可使用任何意识形态口号来满足自己国内的需要。意识形态将沦为国内管理工具,而与外交政策分家了。当然,意识形态之间的停战只有在目标不相悖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在合作对话的每一阶段,毛泽东与其他中国领导人均坚持一个主张,以维护中国的行动自由与国家尊严,那就是他们不需要保护,中国有能力应付一切可预见的危机,必要时也可以孤军上阵。他们用的是集体安全的辞藻,但却要保留决定其内容的权利。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中国历史上不乏克服他人无法想象的深重苦难,但最终以文化优势或幅员辽阔而让侵略者功亏一篑的事例。毛泽东偶尔会对中国人民和文化的日常表现讥笑嘲讽,但其另一面却正是他对中国人民和文化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仅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还因为中国文化的坚韧以及人民间的强大凝聚力。引自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